不吹不黑,康熙究竟能不能算千古一帝?为什么大清朝两君王康乾盛世,有些人称康熙是清君而乾隆是昏君呢_康熙_雍正_废黜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康熙 康熙 雍正 废黜

本文目录

  • 不吹不黑,康熙究竟能不能算千古一帝
  • 为什么大清朝两君王康乾盛世,有些人称康熙是清君而乾隆是昏君呢
  • 康熙字典8画的字有哪些
  • 努尔哈赤的儿子各个能征善战,康熙的儿子们也各个都勇武,为什么之后一茬不如一茬
  • 《小宝与康熙》中小宝和沐剑屏是什么关系
  • 康熙第七子胤祐是个怎样的人胤祐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 康熙朝“九王夺嫡”中最阴险的人是胤禵吗,为什么
  • 康熙废掉太子,为什么不立太子的儿子弘晳为皇太孙
  • 历史上的康熙的二儿子太子胤礽真的有两次作死逼宫行径么
  • 康熙字典13画的常用字有哪些

不吹不黑,康熙究竟能不能算千古一帝

先说一下结论:康熙算不上千古一帝。

康熙的千古一帝只是近代满人的吹捧而成的而已,民众听到这个说法,大多数是经过电影电视剧的洗脑而成。

后金入关以后到现在,主体基本散落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线城市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都是全国最高的,也使得满族一举成为全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民族,整体算下来比汉族要高许多。所以民间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都有他们的存在,有不少还位至高管。有些经商和从政也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所以近年来从教科书的更改,到民间网络宣传全然与之前不一样,翻案之风盛行。电影、电视剧也大量歌颂满清的剧集。

其实稍微研究一下历史就可以得出结论,满清所有的皇帝记载都有很大的水分。因为清朝皇帝是负面记载是历朝历代最少的,可以说几乎没有,要知道这是很不合常理的,一个衣食住行外加说话都有人记载的皇帝,一生之中居然没有什么黑料,这可能吗?

出现一两个这样的皇帝那么还算正常,但整个清朝都是这样那还正常吗?

联想到清朝对舆论的把控和文字狱盛行,其实不难猜到,他们并不是没有黑料,而是被选择性的记录下来了而已,并且很有充分理由怀疑记载之时还进行过美化。

我们来说关于康熙的记载,先从史料看:

《清实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春,康熙皇帝东巡吉林往返途中“共射殪(yì,杀、死)猛虎凡三十七只,其余官兵射猎獐狍野鹿及虎豹不计其数。”

康熙自己杀死猛虎37只。你们相信?那好在往下看。

《圣祖仁皇帝实录》“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曾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朕所以屡谕尔等者、以尔等年少、宜加勤学。凡事未有学而不能者。朕亦不过由学而能……”

这是康熙自己说的,一天之内射兔多少呢?是318只。

先不说兔子本身就比较机敏特别难找,就是可以找到,这个数字也很难完成呀!咱们按十小时不眠不休来算,318只就是平均每小时31.8只,合不到两分钟一只。而且这还是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一直有兔子出现的情况。

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

“十八日……兔较前几日又丰裕些,朕殪一百三十二只,大阿哥殪五十九只,三阿哥殪五十四只,八阿哥殪五十二只……朕等及围场众人所殪之数共二千六十一只。”

不知道这是不是澳大利亚自古就属于中国的有力证明,因为除了澳大利亚我想不到哪里的兔子还有这么密集。而且这几个阿哥也很争气,还很有默契,每人数量差不多,都是五十几只,从大到小,从高到底,顺序丝毫不乱,看来兔子们也很懂,知道自己该死于谁手。

再看一下字画:

康熙有很多字画流传于世,人们以为这都是他的亲笔字,所以一定文化水平很高,很符合圣明天子的形象,然而却想不到,这个都是作假来的。

1929年左右,陈寅恪被任命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委员,开始着手整理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等问题。进入故宫看过清廷一直没有对外开放过的深宫档案,得出的结论让人瞠目结舌,他发现康熙生前留下的大量文字还有朱批。然而这些文字却超过了他的想象,并对自己的学生艾天秩说道,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康熙博学多才,然而看见这些亲笔写下的汉文批示,却有一些受骗的感觉。他说,这些康熙亲笔,字如虫子爬,句则大多不通,错别字连篇,压根不可能出自一位有高度汉文化素养的人手笔。

看完朱批得出结论,康熙应该算是古代错别字最多的皇帝之一,例如朱批最普通的“知道了”,他写成“知道子”,“满洲”写成“满州”、“封疆大吏”写成“风疆大吏”,“皆无凭据”写成“皆无平据”,大部分错别字往往读音相近。

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上面的“避”字多了一横,杭州“花港观鱼”石碑,鱼的繁体从四点变成三点,可笑的是,总是有人给出各种理由,比如有人说康熙是因为不吉利才将避多加一画,有人说石碑上的鱼字,是因为康熙慈悲为怀,四点为火,三点为水,这些措辞听上去,比皇帝本人写了一个错别字更加可笑。

康熙一生写诗繁多、赠送臣下题字、名迹御笔什么的是不少,有的表现还很优秀,那是因为有御用文人代笔。甚至,大清宫内专门豢养着一批有文化的“高级太监”,形影不离专项处理此事。(见艾天秩《他对知识分子有深切的理解——忆先师陈寅恪》一文)

盛传康熙精通西学,为他千古一帝增添不少光辉,那么外国传教士又是对他怎么记载的呢:

据记载,康熙的西学水平其实很一般,而他营造自己精通西学的同时,也为全中国学习西学关上 了大门,因为有证据表明他不愿汉人学习到知识,以防止造出优于弓马骑射的武器,而使得满人不在占据武力方面的优势。

西方科学家白晋在他的传记作品《康熙帝传》中指出:“康熙皇帝在接受传授的天文学、几何学知识后,便指定白晋、张诚编写哲学书籍,然而书成之后康熙帝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遍逻辑便不再看了,转而学习西方医学。”

《张诚日记》:“(康熙)他告诫我们不要在我们所去的衙门里翻译任何关于我们的科学的东西,而只在我们自己家里去做。”

《张诚日记》:“勿使汉、蒙得之”

意大利人马国贤在他的回忆录《清廷十三年》中写道:“康熙帝认为自己是一个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个更好的数学家,然而他对于音乐一窍不通,对于数学的第一因也知之甚少,却被臣下奉承得欣喜若狂。”

比利时传教士,康熙科学启蒙老师南怀仁也曾经说过:“(康熙)他通过这件事(表现懂得科学知识多)……便在其周围的贵人面前,能夸示自己的学问而得意!”

而功绩上其实水分也很大,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西征葛尔丹看似很耀眼,其实不然。

擒鳌拜

我有篇文章专门思考了一下鳌拜的问题,那就是鳌拜只是他为了得到声望而做的牺牲品而已,因为鳌拜并无反心。

曹操对待汉献帝的做法大家都知道,那是全面架空了,皇帝什么的太监和宫女全都是自己安插的,皇帝本身谁都命令不了。汉献帝如果想弄一帮武士玩摔跤,曹操第一反应一定是“这个皇帝不能留了”,而汉献帝也不会蠢到去提这样的要求,因为很可能会自己直接被干掉。

而康熙这么做了,而且刚亲政不久的他还做的鳌拜一点消息都没有就直接进宫被他抓。鳌拜如果要反,不会蠢的皇帝身边一个人都不安插。

而且鳌拜被抓后手下居然没有乱,这也是不合常理的。鳌拜要反,手下肯定得有高级将领知情,只要知情就是死罪,鳌拜被抓他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包围皇宫,没有这么做,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所以,鳌拜死的很冤枉,征战一生被做了背景板而已。

平三藩

平三藩就不多说了,还得现查资料,就从记忆中跟大家讲一下吧。吴三桂起兵初期是节节胜利的,但刚刚起兵的同年就突然暴毙了。儿子吴世璠的才能跟吴三桂相比相差太多,不久就失败自杀。

耿精忠和尚可喜就更搞笑了,

耿精忠起兵后就蛇鼠两端,没多久就投降了。尚可喜这里是一心为满清主子效命,被自己的儿子尚之信软禁。吴三桂刚起兵时候,尚可喜父子抵御了吴三桂很长一段时间,大大分散了康熙的压力,尚可喜的势力将吴三桂、前期的耿精忠、台湾郑经等势力完全分散,使得他们不能联合起来一起攻打满清,这个时间可以说尚可喜为满清立下了大功。而后尚之信软禁尚可喜,起兵反清,但后来吴三桂已死,耿精忠投降,大势已去,自己也兵败被杀。

收台湾、西征噶尔丹

台湾是一直他就没打下来,后来出了汉奸施琅这才打赢。

西征噶尔丹也是水分巨大,准噶尔是什么时候被平定的呢?一直到乾隆时代。康熙打了几次没有平定,雍正出兵又被打败了,史称“辛亥败兵事”,而后一直到乾隆时代,当时准噶尔瘟疫加内乱这才平定。

为什么大清朝两君王康乾盛世,有些人称康熙是清君而乾隆是昏君呢

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历来说的康乾盛世,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统治时期。题主所说的“康熙是明君,而乾隆是昏君“这个观点,我觉得还是要辩证地看待的。

首先,康熙皇帝确实算一为不折不扣的贤明的帝王。他在位的60年间,先后擒鳌拜、削三藩、收复郑氏台湾,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很大的巩固和统一。政治上也很清明,整体国民幸福度很高。

其次,雍正皇帝当然也是一位很能干的帝王,虽然在位仅13年,比起他父亲和儿子的在位时间,确实很短,但是他却是整个清朝最勤劳的君王,每天光看折子的时间都得十几个小时。政治上他整顿吏治、建立军机处,使清朝在他手里变得更加繁荣,国库也日益充盈起来。不过后期的雍正喜欢猜忌,为此也酿成了一些冤假错案。

最后,乾隆皇帝应该是最幸运的一位帝王了,没有经历过他父亲和爷爷那样惊心动魄的夺位事件,接手的国家也是风调雨顺、国富民强。所以,即位初的乾隆广开言路、知人善用,也算是为不错的明君。但是由于国家确实没啥好担心的,而且国库里银子也充足,所以乾隆开始大肆铺张地七下江南、宠幸贪官和珅、更在统治后期因为猜忌大兴文字狱,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消失和无辜性命的枉送。

所以,康熙和雍正是妥妥的贤君,至于乾隆呢,前期还是不错的,后期嘛,稍微差一些,但也不是那种特别昏聩的君主。

康熙字典8画的字有哪些

昂(木) 枊(木) 板(木) 杯(木) 杵(木) 东(木) 妸(木) 扼(木) 枋(木) 斧(木) 秆(木) 杲(木) 疙(木) 供(木) 咕(木) 姑(木) 孤(木) 固(木) 呱(木) 乖(木) 官(木) 果(木) 杭(木) 忽(木) 昏(木) 肌(木) 亟(木) 佶(木) 技(木) 季(木) 佳(木) 肩(木) 艽(木) 佼(木) 届(木) 卺(木) 京(木) 纠(木) 赳(木) 玖(木) 疚(木) 居(木) 咀(木) 具(木) 卷(木) 咔(木) 咖(木) 抗(木) 肯(木) 空(木) 快(木) 狂(木) 林(木) 枚(木) 杪(木) 艿(木) 呢(木) 杻(木) 杷(木) 枇(木) 其(木) 奇(木) 歧(木) 穹(木) 虬(木) 屈(木) 券(木) 枘(木) 松(木) 枉(木) 卧(木) 析(木) 呷(木) 欣(木) 芎(木) 厓(木) 兖(木) 杳(木) 宜(木) 枕(木) 枝(木) 竺(木) 杼(木)

努尔哈赤的儿子各个能征善战,康熙的儿子们也各个都勇武,为什么之后一茬不如一茬

一般创业的皇帝及其兄弟、儿子、大臣都能励精图治,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而到了和平年代,皇帝的子孙多深居深宫、养尊处优,不学无术。既使皇帝刻意培养,缺少了底层环境的锻炼,这些人也往往失去了优胜劣汰的战争洗礼,变得不再优秀了。元芳,你怎么说?

《小宝与康熙》中小宝和沐剑屏是什么关系

韦小宝的饰演者张卫健和沐剑屏的饰演者张茜在现实中是一对夫妻,两人合作过多部电影,在拍摄电视剧《陈梦吉传奇》时相恋,2007年在南京秘密注册结婚,2009年张茜怀孕8个月意外流产患上严重抑郁症,2009年1月12日14时30分与张卫健在菲律宾圣奥古斯汀教堂举行盛大的西式婚礼仪式

康熙第七子胤祐是个怎样的人胤祐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尽管称作七阿哥,但胤祐其实是康熙帝的第十五个儿子,他前面十四个哥哥当中有八个都是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以并没有进行序齿。

众所周知,康熙帝的后宫后妃众多,所以子嗣也非常多。

在一大群后妃之中,胤祐的生母成妃戴佳氏并不出挑,戴佳氏出身镶黄旗包衣,其父亲只不过是个司库,品阶不过从七品,而且戴佳氏入宫多年,都没有什么记载。

康熙十九年,戴佳氏生下皇子胤祐,但对于其封号没有具体描述,而直到康熙四十八年的时候她才被正式册封为嫔,也就是说这么多年,她只不过是个低阶嫔御。

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戴佳氏才正式被册封为成妃,在一群受封的妃嫔中,只有戴佳氏的资历最老年纪最大,也算是比较辛酸的事情。

生母如此,也看得出胤祐这个皇子不怎么受到重视。

不过好在胤祐比较争气,康熙三十七年的时候,胤祐因为跟着征讨噶尔丹立下战功,因此被册封为贝勒,但是他受到爵位册封的时间,也并不算早。

很多人都知道,康熙时期诸王夺储,引发了大规模的倾轧,但是胤祐并没有搅到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他本身不得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沙场上受伤,落下了残疾。

不管能力还是身体方面,胤祐都不具备争夺储君之位的条件,所以他也不愿意成为炮灰,干脆直接远离这些纷争,不参与任何兄弟的阵营。

也因为胤祐的安分守己,他顺利升级成为了郡王,康熙五十七年的时候,他掌握正蓝旗满洲与蒙古、汉军的事务,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雍正帝继位后,胤祐升级成为亲王,封号为淳,雍正帝对这个兄弟非常欣赏。

在雍正时期,胤祐主动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交出了自己的所有兵权,甘心隐退乐得逍遥,雍正八年的时候离开人世,雍正帝对其进行了各种褒奖追尊。

不仅如此,胤祐膝下子嗣众多,有七个儿子十个女儿,儿子弘暻被过继给了诚郡王,整个淳郡王一脉,一直传承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

只不过胤祐并非是铁帽子王,他的爵位也并非是世袭罔替,所以他的后裔们爵位也在不断进行降低,最终也就剩下了镇国公之类的爵位。

但如此的结局,相对于康熙帝的很多儿子来说,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胤祐在诸多的兄弟中并不算出色,而且还残疾,但是他最终得以保全自身与家人后代,整个家族都得以平安延续,不得不说,这才是真正的安乐。

康熙朝“九王夺嫡”中最阴险的人是胤禵吗,为什么

正史上,九王夺嫡中最阴险的应该是九阿哥胤禟。说实话,雍正和八阿哥胤禩都很虚伪,但是跟胤禟比起来,都算有节操的人。至于十四阿哥胤祯,论最阴险,他还排不上号。

那么,老九到底有多阴险呢?

雍正三年,雍正下旨废黜老九。雍正在后来评价胤禟时,用了十六个字『外饰淳良,内藏奸狡;贿买恶棍,到处称誉』。

意思就是说,胤禟这个人貌似人畜无害,文的武的他都不行,什么正经事都干不好。其实一肚子的坏水,到处捞钱为虎作伥,还故意拉帮结派,影响朝局。

可能有人会说,雍正恨老九,所以这是故意诋毁他。我倒是觉得,雍正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实话实说。老九搞下三路的水准,在九子之中真的很高。

比如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因为立新太子的事康熙惩处了老八,老九当面顶撞康熙。康熙盛怒之下打了允禟两个耳光。结果,老九竟然联络老十四,一起怀藏毒药,愿与老八同年同月同日死。老九如此放肆,难道他真的不怕死?

非也,因为老九在宫里有眼线。康熙身边的太监很多都被胤禟买通了,以至于康熙的真实想法,老九一清二楚。他跟宫里的太监关系特别好,好到要结拜的程度。胤禟让他的儿子管康熙身边的贴身太监叫【叔叔】。目的只是为了及时的探知康熙的风向……

九王夺嫡中,最没有底限的人就是爱新觉罗胤禟。后来雍正权力稳固后,第一个弄死的就是老九胤禟,第二个才是老八,没有追究老十和老十四的罪过。老九的阴险,从雍正对他的态度中就可以窥探一二了。

但是如果只看《雍正王朝》电视剧,最阴险的人应该就是老十四胤禵了。电视剧中胤禵的阴险,都是藏在心里。平时隐忍不发,关键时刻就给别人偷偷来一下。包括老八,都吃过他的亏。

第一次是临摹太子笔迹,故意把脏水泼给太子和老十三。康熙最恨皇子之间内耗,老十四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心机男。

当时老八的内心是崩溃的,争太子他是有优势的,没必要干这种下三滥的事。结果架不住胤禵的催促,提前干掉了太子,也把自己的末日提前了。

第二次是跟老十三打架。要知道,老八刚刚在康熙面前失宠,整个八爷党都跟着一起在康熙面前吃了瓜唠。老十四这个时候站出来,在乾清门怒怼康熙,平时憨厚寡言的人,突然间鸟枪换大炮。他自己风光了,最崩溃的人,还是老八……

第三次是争征西大将军,表面上对老八各种谄媚,却在私下里跟雍正各种暗地交易。不仅把八爷党全给骗了,还顺带着把年羹尧也给带沟里了。

老八或许不信老十四的鬼话,但是老十四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此。他说的话,是当着所有人的面说的。只要能把大伙给蒙住,老八就算再有意见,他也不敢跟大伙较劲。只能吃这个哑巴亏。

胤禵使得这招,绝对的大手笔,没有一定的胆量和气魄,还真不敢使出这样的损招。连老八这种虚伪的人,也被老十四耍的团团转。

同样招数,在后来又用了一次。年羹尧架空了他的兵权,回到京城后,胤禵在康熙的灵堂上大哭大闹。他知道在这种时刻,雍正也不敢杀他。这么干实乃一石二鸟之计,一来雍正不敢动他;二来让老八仍然认为他是同党,不会对他落井下石。这种魄力和手腕,是老八绝对不敢干的。

总的来说,电视剧中的老十四。平时一副沉默寡言的形象,内心里一肚子坏水,说他是最阴险的人也不为过。

康熙废掉太子,为什么不立太子的儿子弘晳为皇太孙

向敬之

弘皙生于康熙三十三年七月,为康熙两度废黜的太子胤礽侧福晋李佳氏所生的次子,因嫡福晋没有生子,加之长子幼殇,故而弘皙也就成为了胤礽的长子、康熙的嫡长孙。

在弘皙18岁前,其父虽有半年被废,拘禁三月,但还是康熙最爱的皇子。爱屋及乌,作为祖父的康熙帝对嫡长孙自然特别疼爱,带在身边亲自教养。毕竟当时康熙想过,经过储君胤礽,日后把江山会交到弘皙的手里,故而对他的宫廷教育很特别。

康熙晚年画像

康熙五十一年十月,胤礽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但康熙帝对弘皙的爱,并没因此减退。他有想过立弘皙为皇太孙的可能,前明就多次发生过先帝钦定好圣孙为皇太孙的案例,如永乐帝属意宣德帝,嘉靖帝属意万历帝,万历帝钦定天启帝,那是因为明朝开国之君开了一个头,立了短命的建文帝。但他们也有过失败,建文帝最后被叔父发动靖难一役给推翻了;天启帝朱由校初登大宝还算精明,但后期将权力悉数交给大宦官魏忠贤,最终酿成历一代亡国大祸。

而永乐帝早早地选择朱瞻基为皇太孙,导致太子朱高炽继位后死得莫名其妙,且朱瞻基成为宣德帝后,发生了皇叔朱高煦的造反,亲人血斗,使自己最爱的儿子朱高煦死于非命。康熙帝虽然动不动就将儿子拘禁,骂做国贼,但他不论儿子们夺嫡斗得死去活来,也不会将他们处死。

他爱嫡长孙不假,但也知道诸多皇子的能耐,如果突然改变子承父业的祖制为孙继祖业,不免导致家族出现流血事件,而且会影响后世。他在,可以暂时避免,一旦他驾崩后,一切皆有可能。皇长子胤褆觊觎皇位已久,曾想替代康熙对胤礽行万难之事,给康熙敲了警钟。

康熙可以以深肖朕恭为理由,选择皇四子为储君,即皇帝位,同时以封弘皙为亲王作为一项条件,但他绝不敢在诸皇子虎视眈眈的情势下冒险地推出皇太孙计划。

《雍正王朝》中的太子胤礽与皇四子胤禛

此外,胤礽还在,如果立了弘皙为储,那么将爱子胤礽置于何地呢?至于以立弘皙为亲王,作为皇四子胤禛即位的政治交易,并不见于清朝正史,而是来自朝鲜的《李朝实录》,真实性优待辨别。康熙帝要立疼爱的弘皙为亲王,又何须待到驾崩时请求后继之君达成心愿,而不亲力亲为呢?雍正帝上台后并没有及时做到,只是在康熙死后的第二天封了弘皙一个郡王,雍正六年五月才封其为和硕理亲王。

所以,康熙帝是否真爱弘皙,有始有终,还是值得怀疑的。

历史上的康熙的二儿子太子胤礽真的有两次作死逼宫行径么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于太子胤礽两度被废的经历可以说是印象深刻,而这两次被废的经历不约而同的都与“逼宫”有关。

胤礽第一次被废黜是在康熙热河秋闱期间。十四阿哥胤禵模仿胤礽的笔迹,仿造了太子手谕,进而使得凌普调兵包围了康熙行宫,营造了太子“叛乱逼宫”的假象,康熙也在这样的危机局面下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胤礽第二次被废黜是在康熙南巡回京之后。如果说第一次“逼宫”是因为被人伪造手谕被动发动的“兵变”,那么这一次可以说是胤礽主动采取了“铤而走险”的行为,意图通过宫廷政变,进而抢夺皇位,提前登基。最终的结果依然是“胳膊扭不过大腿”,胤礽的所有行动均为康熙所预料并且进行了有效的应对。而在这次“逼宫”行动失败之后,胤礽也是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康熙废黜了皇太子之位。

实际上,这两场未遂的“兵变逼宫”,仅仅是太子胤礽两度被废黜的导火索,并不是他两度被废的全部原因。胤礽第一次被废黜与其此前拙劣的表现密切相关,先是监国理政不当致使国库空虚,之后为了填补户部的欠款而卖官鬻爵,而刑部“张五哥冤案”的爆发,再一次将太子推向了风口浪尖,可以说此时的康熙对于胤礽是失望之极,在这样的失望态度下废黜胤礽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在被复立之后,胤礽依然我行我素,不思悔改,其恶行反而是愈演愈烈,甚至还冒出了想要通过《百官行述》挟制百官的想法。也正是因为其昭昭恶性,让康熙认为其已经是无可救药,最终将其废黜。

当然这只是影视作品的演绎,真正的历史上,尽管胤礽为康熙两次废黜,“叛乱逼宫”都是康熙将其制裁的重要原因,但是这其中还是基于康熙的警觉和假象等主观因素,真实的“逼宫”还未等萌芽就已经被扼杀了。

胤礽深夜窥视康熙营帐,导致了胤礽的第一次被废黜。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热河秋闱期间,康熙皇帝本人与皇太子胤礽之间的矛盾可谓是已经彻底激化。

在此之前,太子胤礽的种种恶行可谓是表露无疑。一方面,胤礽生活奢靡,极度贪婪,甚至指示自己的亲信和下人向官员索贿,影响非常恶劣;另一方面,胤礽对于兄弟和朝臣的态度可谓是骄横之极,引得了其他康熙皇子的反对以及朝中大臣的一致反感。同时,康熙本人对于胤礽也已经是愈发的不满。

而在热河秋闱期间,康熙皇帝非常宠爱的十八阿哥胤衸病重,之后便去世了。就在康熙以及众皇子对于胤衸的病逝极度悲伤的时候,胤礽依旧是全无伤感之意,甚至还与人宴饮作乐,使得康熙极度愤怒。

在这之后,康熙皇帝又发现,太子胤礽总是在深夜逼近康熙皇帝的行宫大帐,并且从缝隙中向内窥视。由于此时二人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断激化,并且康熙对其是极度的不信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感到自己处在了“未卜今日被鸠、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的状态中,更是“日夜提心吊胆,坐卧不安”。

鉴于这样的情况,康熙皇帝在伤感之余,更感到了极大的愤恨,于是,康熙为了避免自己为胤礽所害,决定先下手为强,当众宣布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实际上,前文中也说到了,康熙对于胤礽的不满由来已久,只是胤礽的种种行为更加引得了康熙的猜忌与愤恨,于是在康熙自觉事态严重和形势紧急的情况下,在热河就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也说明了二人之间矛盾的彻底激化与总爆发。

“托合齐会饮案”的发生,导致了胤礽的第二次被废黜。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但是仅仅过了数月时间,又重新复立了胤礽为皇太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康熙对于胤礽以及胤礽的生母、也是康熙结发妻子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感念,更是他看到了胤礽被废黜后,众位皇子觊觎储君之位,进而展开激烈的夺位之争。于是,康熙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平息争端,遏制皇子们的夺嫡行动。

然而,最终的结果与康熙的想法是事与愿违,不仅仅是皇子之间的争斗是愈演愈烈,而太子胤礽本人也是丝毫没有接受此前的教训,其恶劣的行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也终于认识到,太子胤礽已然是无可救药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托合齐会议案”发生了。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一月,安郡王马尔浑去世。马尔浑的弟弟景熙却向康熙揭发,步军统领、同时也是太子重要党羽托合齐父子公然违抗康熙皇帝的禁令,一连数日“聚众会饮”。

经过调查,康熙皇帝发现,参与“会饮”的人员多达二十余人,而且并不仅仅是托合齐父子,朝中多位重臣参与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就包括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都统鄂缮等人。

这些人不仅掌握着朝堂之上的实权,在朝臣之中也是颇具威望和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手中掌握着一定的兵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不得不为自己的安危以及自己皇位的安稳担忧起来。

而康熙皇帝在稳定了事态局面之后,开始彻查此事,最终的结果更加让康熙触目惊心。

原来,作为皇太子心腹的步军统领托合齐父子,伙同都统鄂缮,借“会饮”寻欢作乐是假,帮助胤礽“缘结朋党”是真,目的就是为了皇太子胤礽能够顺利继承皇位而进行结党,并且密谋计划着种种“阴谋”。

于是康熙对“托合齐会饮案”,给予了“会饮谋逆夺位”的结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康熙皇帝终于在畅春园召集诸皇子宣布:

“皇太子胤礽复立以后,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断非可托付祖宗弘业之人,故予拘执看守。”

这是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终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并将胤礽永久性的圈禁在了咸安宫之中。

由此可见,胤礽所谓的“逼宫行动”,都被康熙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仅仅是在苗头刚刚展露的时候就已经被阻止,不得不说康熙对于胤礽使用了雷霆手段,果敢、迅速且坚决。但是,这些只是由苗头的行动,真的就能证明胤礽有“弑君篡位”的打算和想法么,这个也确实要打一个大大问号。而这更多的是康熙的主观臆断,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康熙与太子胤礽之间的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并且胤礽的种种行为已经引得了康熙的极度不满,也是最终让康熙对其是从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这也导致了太子胤礽的两度被废,与皇位彻底无缘。

康熙字典13画的常用字有哪些

康熙字典13画的常用字有:嗔、暄、 提、湘、肄等等。

1、嗔(chēn)

有两种意思:(1)是怒,生气:~怒,~喝(hè ㄏㄜˋ),~诟,~斥,~睨。(2)对人不满,怪罪:~着,~怪,~责。通俗的说是:仇恨心和愤怒心。在佛教中有比较深的见解。

2、炜(xuān)

本意是指温暖,在方言中有松散、松软之意。《素问·五运行大论》和刘峻的《广绝交论》均有记载。

3、提(tí)

基本字义:垂手拿着有环、柄或绳套的东西;引领(向上或向前等);说起,举出;率领,调遣;取出;舀取油、酒等液体的一种用具; 汉字笔形之一,即挑。

4、湘(xiāng)

湖南省的简称。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纵穿湖南省,流入洞庭湖。

5、肄(yì)

基本解释为学习,练习:肄业。肄习。肄也有检阅,检查;树被砍伐后再生的小枝等意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