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李陵,一代名将,如何沦为通敌叛国的罪人
- 为什么李陵战败后不选择自杀而是投降匈奴当驸马呢
- 向汉武帝请兵攻打匈奴的李广之孙李陵,却为何最后降于匈奴
- 历史上,西汉名将李陵是一位民族英雄吗为什么
- 汉武帝对李陵一家怎么样李陵投降情有可原
- 历史上,东汉的马援为什么被封为伏波将军
李陵,一代名将,如何沦为通敌叛国的罪人
李陵,西汉武帝时期抗匈名将,其祖父为人称“飞将军”的抗匈名将李广。李陵出身将门,家族世代为将、尽忠报国,但多时运不济。
西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废止了与匈奴的“和亲”之策,派汉军北击匈奴。在选任军事统帅时,武帝多用外戚。例如,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贰师将军李广利等。
虽然,汉军在北击匈奴过程中,取得了辉煌战绩,成就了一代名将卫青、霍去病等。但在具体的战役指挥和将领使用上,也存在有一些失误之处。
前99年,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当时,汉匈两方将领投降对方的并不少见,后来贰师将军李广利也兵败投降了匈奴。
按当时的情形,李陵实为形势所迫,并不是真心归降匈奴。后有人误传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士兵准备南下攻汉。汉武帝大怒,下令夷灭李陵三族,太史令司马迁因为李陵辩解而被处以腐刑。
得知消息的李陵,心灰意冷、再无牵挂,真心投降了匈奴鞮侯单于,并迎娶公主为妻,封为右校王,管理坚昆地区。汉昭帝即位后,大司马霍光曾遣使劝说李陵归汉。李陵不能释怀武帝屠灭其三族,也不想反复无常,而拒绝归汉。前74年,李陵老死于匈奴。
为什么李陵战败后不选择自杀而是投降匈奴当驸马呢
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首先舍生取义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其次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做到舍生取义才是最正确的。有一个成语叫“忍辱负重”,受常人所不忍受之耻辱,以求留有用之身再为国为民做贡献,这比一死了之沽名钓誉要强得多。因此勾践亡国而卧薪尝胆,孔子受害而周游列国,司马迁受刑而偷生,那么李陵战败后为什么就不能忍辱偷生,以求再报国家呢?难当一定要自杀殉国才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吗?
李陵作为西汉著名的骑军将领,他是军旅世家出生,祖上李信曾是秦朝陇西侯大将军,爷爷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李陵从小练习骑射,弓马娴熟,武艺精纯;在祖辈的熏陶下,李陵不仅武艺高强,更是兵法谋略过人,可谓是一代名将之才。可惜李陵家没有出美女,如果出了美女且成了汉武帝的老婆,那么李陵就不会只带五千步卒去押送粮草了。李广利是李美人的哥哥,也就是汉武帝的大舅子,因此汉武帝让李广利当大将军,领兵出塞攻击匈奴,李陵作为后勤总管给李广利运送粮草。结果李广利的主力部队没有遇到匈奴军队无功而返,李陵则遇到了匈奴的主力大军八万而全军覆没。
李陵不愧是将门虎将,他率领五千步兵节节退守,给匈奴骑兵沉重打击,匈奴军由三万增加到了八万,只为剿灭李陵所部。李陵大军以大车作为营垒,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匈奴军应声毙命。奈何匈奴人多势众,采用人海战术轮翻攻击汉军,李陵所部伤亡惨重。李陵为了鼓舞士气,把军中将士所携带的妻女全部斩杀,士卒们拼命与匈奴大军死战,击杀匈奴军两万有余。由于叛徒的出买,加上汉军箭尽兵折,李陵打算单枪匹马去刺杀单于,失败后他又打算自杀殉国。军吏们说:浞野侯(赵破奴)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陛下仍以礼相待,将军亦可先降匈奴,以后伺机回到汉朝。于是李陵在兵尽弹绝之后投降了。
如果强驽都尉路博德救援及时,那么李陵不会兵败而降;如果汉武帝不将李陵全家老小诛杀,那么李陵必然回归匈奴。因此李陵虽然投降了匈奴,但是情有可原;是汉朝君臣逼迫李陵由诈降变成真降。匈奴单于十分看重李陵,给予李陵十分隆重的待遇,还将公主嫁给李陵为妻,册封李陵为右校王。与李广终身不得封侯相比,匈奴封李陵为王,可见李陵确实人才不凡,深受匈奴人民喜欢。李陵在匈奴住了二十多年,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人就是他的后裔。
向汉武帝请兵攻打匈奴的李广之孙李陵,却为何最后降于匈奴
在汉朝时期,西北部一直遭受匈奴游牧部落的滋扰,匈奴人凶猛彪悍、能骑善射,经常深入到汉朝境内烧杀抢略,朝廷也以和亲和派兵剿灭两手策略来应付,而在攻打匈奴的将领中最著名的当属李广一家几代人,他们一家人都尽力效忠国家,抗击匈奴,然而李广之孙李陵却最后投降了匈奴令人匪夷所思,他的爷爷抗击匈奴留名史册,那么李陵为何又要投降于匈奴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江山飞将军李广,李广可以说是汉朝对抗匈奴的先驱,李广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匈奴人畏其英勇,称其为“飞将军”,如果没有李广的探索就没有后来的大破匈奴,后来李广在战争中迷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所谓“虎父无犬子”,李广的儿子李敢也选择了从军,打击匈奴,很遗憾死于霍去病之手,其原因则是李敢因为父亲之死对卫青怀恨在心而打伤了卫青,卫青的外甥加爱将霍去病很不爽,在狩猎的时候直接射杀了李敢。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决定再次出兵攻打匈奴,派李广利率兵讨伐,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主动请缨,要像自己的爷爷那样,战斗在抗击匈奴的第一线,于是就给了他5000步兵随军出征。
李陵率领这5000步兵长驱直入,把李广利的大军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当他们孤军深入来到浚稽山时,正好与匈奴的主力部队相遇,当时匈奴有八万精锐骑兵,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李陵指挥军队镇定自若,且战且退,在战斗中射杀匈奴上万人,打得匈奴一度想退兵。
匈奴人不知道李陵的兵力虚实,这时投降匈奴的叛徒管敢告诉匈奴单于说,李陵孤军深入,早已弹尽粮绝,只需派精兵围攻即可,管敢出卖了李陵,李陵由于没有后援,在弓矢快用尽的时候,被匈奴层层围困,最终被迫投降。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从一开始来说,他是假投降,他想先留下性命,然后再见机行事,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可汉武帝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李陵就是真投降了,非常生气,而朝中大臣也纷纷落井下石,说李陵应该战死沙场,而不应该投降,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仗义执言,为李陵辩白求情,但司马迁非但没有说服汉武帝,反而自己还被牵连,结果被处以宫刑。
之后汉武帝又派公孙敖去匈奴打探李陵的消息,公孙敖他们在匈奴抓到了一个俘虏,这个俘虏说李陵在帮助匈奴训练士兵来对付大汉,汉武帝听后恼羞成怒,下令诛灭了李陵的三族。
而实际上替匈奴训练士兵的是早年天下匈奴的汉都尉李绪,并非李陵,这都是公孙敖搞的大乌龙,李陵本来想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归汉朝,汉武帝此举也彻底的将李陵推向了匈奴一边,李陵怨恨汉武帝杀他家小,结果诈降成真,对于这么一个有战斗力的人投降过来,单于非常高兴,为他赐婚,于是李陵就娶了匈奴的公主拓跋氏,永远的留在了异国他乡,致死未归。
苏武到了匈奴后,匈奴单于派李陵去说服苏武,让他也投降,李陵就将自己“诈降成真”的前因后果说与苏武听,说他当初投降本身权宜之计,是想寻机挟持单于为大汉效劳,奈何汉皇不懂我心态,杀我全家,绝我归路,所以苏武在归国后,屡次替李陵辩解,并称赞李陵为当世英才。
等到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派人去匈奴劝说李陵,想让他回归祖国,但李陵考虑再三,还是没有回来,他只说了一句话“大丈夫不能再辱”大概是为自己的天下后悔吧。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五年,他既不参与匈奴的军事行动,也不为匈奴谋划一计一策,最终老死在异国他乡。
李陵虽说被灭了三族,但他依然有后代在世,那就是李穆,北周名将,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公元581年杨坚受禅登基,封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在当时是大家族。
李陵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拓跋氏,因此在国外也有后代,而且地位还不一般,公元648年,一支来自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嘎斯朝贡团在酋长的率领下来到了唐朝都城长安,令人惊奇的是黠嘎斯酋长居然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代,可唐朝皇帝的先祖也是李广之后,竟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
因此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是事出有因,不是一个人所能左右的,包括个人的行为,也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历史上,西汉名将李陵是一位民族英雄吗为什么
公元648年,唐太宗贞观22年,一支来自唐朝西北数百公里,位于今天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的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这支朝贡团的到来不仅仅只是为了朝贡,他们还向唐朝皇帝李世民表示,他们是西汉名将李陵的后代,与唐朝皇室同宗同源。
黠戛斯人之所以这么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年李陵的封地就在坚昆,也就是黠戛斯;二是这批黠戛斯人长得和汉人很像,黑头发黑眼睛,反而和其他的黠戛斯人红头发绿眼睛有很大的不同。黠戛斯人同时也是今天中国56个民族之一的柯尔克孜族。
汉军骑兵
那么问题来了,李陵是谁?和中亚的黠戛斯人有什么关系?
若提起李广,肯定很多人很熟悉,飞将军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也是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后半句主角,李陵就是李广的长孙,是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
李陵
李陵出自将门世家 ,还没出生父亲李当户就病逝了,李陵承担了李广家族的使命,汉武帝时期出任骑都尉,后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看清楚了,是五千步兵,要知道匈奴是游牧民族,全是骑兵,以汉军步军战匈奴骑兵,这仗怎么打?
也许是李广家族天生的运气不好,也许是李广家族天生没有方向感,李陵率领的五千步兵出征后不久就遇到了匈奴单于率领的3万匈奴骑兵主力,李陵并没有害怕,以战车环绕在外作为屏障,五千步兵以战车、山峰为屏组成方阵,以戟、盾、弓、弩迎战匈奴骑兵。
汉匈战争
要知道以骑兵冲击步兵,基本上就是屠杀,骑兵不仅有速度,而且有高度,骑着马冲过来,根本就不是步兵可以抵抗的,但李陵偏偏也箭阵抵抗匈奴骑兵苦战多天仍然不落下风,匈奴单于看到3万骑兵居然几天拿不下五千步军,于是继续增兵到8万。
李陵一边抵抗匈奴,一边向南撤退,边战边退,毫不示弱,以五千步兵抵抗了匈奴8万骑兵十几天,杀死杀伤匈奴骑兵一万多人,都超过了自己一方的军队数量,最终由于叛徒的出卖和箭矢用尽,五千汉军步兵全军覆没,无奈之下李陵只得投降了匈奴。
汉军
从李广家族的传统来看,李陵投降匈奴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日后肯定会设法逃回汉朝的,因为他的爷爷李广就是如此,但是汉武帝却因为李陵投降而怪罪,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反而被汉武帝处于宫刑,后来又因为猜忌,汉武帝杀了李陵留在汉朝的妻子儿女,这样,李陵就只能留在匈奴,而不敢回汉朝了,即使汉武帝去世后,霍光与上官桀派人劝李陵回汉朝,李陵最终没有答应,便一直留在了匈奴。
李陵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为妻,按照汉朝的说法,等于是匈奴单于的驸马了,可见匈奴单于相当重视李陵,李陵之后在匈奴生活了20多年才因病去世,他的封地在坚昆一带,这里也就是唐朝时期黠戛斯人的地盘,所以说李陵是黠戛斯人的先祖还是有可能的。
汉军旗
李陵确实是个降将,他是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弹尽粮绝而投降了匈奴,李陵之所以投降一是因为汉武帝的严刑峻法,二是因为汉武帝杀了他的族人,让李陵没有回去的可能,所以李陵才能终身留在匈奴。
在汉朝与匈奴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中,汉朝与匈奴也在不断的融合,如同李陵投降匈奴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有汉朝这边的将领投靠匈奴的,比如还有李绪、李广利等,同时也有匈奴投靠汉朝的,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浑邪王以及后来的南匈奴,再加上汉匈之间还有和亲,两大民族不断的融合,共同成为华夏民族。
李陵碑
所以说,李陵虽然投降了匈奴了,暂时是汉朝的敌人,但李陵投降匈奴之后,并没有为匈奴人与汉朝作战,从长远来看,李陵把汉文化带到了匈奴,并娶了匈奴公主为妻,他们的后代就是汉匈结合的产物,经过七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时期就形成了黠戛斯,几千年之后黠戛斯人就成为56个民族之一的柯尔克孜族,这一方面来讲,李陵也是民族英雄,不同的是他促了民族的融合。
汉武帝对李陵一家怎么样李陵投降情有可原
凭借西汉前期数代积累,汉武帝时期拉开了“汉匈大战”的序幕,汉武帝在位中前期,汉朝对匈奴作战基本保持优势,甚至一度形成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然而到了汉武帝晚期,匈奴却再度卷土重来,而西汉则由于国力损耗,接连遭遇战败,而导致李陵投降匈奴的“浚稽山之战”便是其中之一。那么,李陵为何会选择投降,李陵投降之后,汉武帝对李陵家人又是如何处置的呢?
汉武帝出兵攻打匈奴,李陵主动请缨率军出征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早年曾任侍中、建章监,后因善于骑射、素有仁爱之心,汉武帝认为其有李广风范,便命其率领八百骑兵,后升任骑都尉,率领五千精兵于酒泉、张掖等地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
汉武帝在位后期,随着匈奴逐渐恢复元气,再度开始对西汉边郡进行袭扰。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再度兵分四路大举进攻匈奴,其中主攻方向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酒泉,负责攻打天山的匈奴右贤王部。同时,汉武帝召见驻扎于酒泉一带的李陵,要其为大军运送粮草。
李陵则向汉武帝表示,自己率领的乃是精锐之军,如果只承担运输任务实在屈才,汉武帝则表示如今大军出动,没有多余的战马拨付给李陵,李陵则表示自己不用马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汉武帝见其如此笃定,便命其率兵出击,同时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
然而,曾任伏波将军的路博德也不愿担任李陵后备,便上书汉武帝说现在不宜与匈奴开战,希望等到次年春天再出兵,而汉武帝则怀疑是李陵后悔不想出兵,这才指使路博德上书,便下诏给李陵,要其从庶虏鄣出塞,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观察敌情,如果没有见到匈奴兵,便沿着浞野侯赵破奴走过的路线抵受降城休整。
李陵遭遇匈奴主力,最终不敌力竭被俘
于是,李陵便率领着五千步兵自居延出发,到浚稽山扎营。然而却在此地遭遇了匈奴单于主力,五千步兵被匈奴三万多骑兵所包围,李陵连忙挥军驻扎于两山之间,以大车作为营垒。
这边李陵刚刚做好迎战准备,见汉军人少的匈奴便立即挥军进攻,结果反被李陵率军以弩箭杀伤甚众,匈奴被迫撤往山上,结果又被汉军追杀数千人。
匈奴单于见久攻不下,遂又召匈奴左、右地起兵八万,对李陵军队展开围攻。李陵且战且退,先后对匈奴造成了数万伤亡。匈奴单于见久攻不下,而李陵又不断撤往西汉边塞,心中怀疑汉军在边关有伏兵,一度想要撤军。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李陵军中一个叫做管敢的军侯因被校尉凌辱而投降匈奴,将“李陵军无后援,并且箭矢已尽”的实际情况告诉了匈奴单于,这使得匈奴单于下定了堵住汉军退路,彻底消灭李陵所部的决定。
在匈奴大军的猛攻下,李陵虽然率军死战,但双方兵力差距实在太大,李陵根本无法长时间坚守。无奈之下便定下了分路突围的计划。李陵与韩延年虽然率兵突出重围,但却始终无法摆脱匈奴数千追兵,结果韩延年战死,李陵则力竭被俘。
汉武帝诛杀李陵全家,李陵终生再未返汉
此次兵败,李陵率领的五千精兵,仅余四百余人逃了回去,而当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回朝廷后,汉武帝大怒,司马迁则因为替李陵开脱而惨遭腐刑。
直到很久后,汉武帝才反应过来,认识到李陵之所以战败投降,乃是因为外无援兵所致,说道,“李陵出塞之时,本应诏令强弩都尉接应,谁知却因其奏疏而改变了诏令,这才导致李陵全军覆没”。
想明白之后,汉武帝先是派人慰问赏赐了李陵残部,又在一年后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返汉。公孙敖无功而返,却对汉武帝说“听俘虏说,李陵在帮匈奴单于练兵,意图对付汉军。”
事实上,当时替匈奴练兵的并非李陵,而是另外一个投降匈奴的汉将李绪。然而,就因为这个错误的消息,让汉武帝误以为李陵是真心实意的投降了匈奴,一怒之下便将李陵全家处于族刑,李陵之母、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甚至导致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
得知此事之后,李陵怨恨李绪为匈奴练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诛,于是派人刺杀了李绪,而他自己也就此断绝了返回汉朝的心思。即使如此,匈奴单于不仅没有惩处李陵,反而在大阏氏要诛杀李陵时,将其藏到了北方。
匈奴单于因极为看重李陵,不仅将女儿嫁给了他,还封其为右校王。不过,李陵虽然杜绝了返回汉朝的心思,但也不想为匈奴效力,无奈之下便选择了远离朝堂,不再参与政事。
汉昭帝时,虽然汉朝再度派人想将李陵劝回,但再次被心灰意冷的李陵所拒。李陵就此在匈奴呆了二十多年,最终于元平元年(前74年)病逝。
历史上,东汉的马援为什么被封为伏波将军
“伏波将军”,汉将军名号,主要为平息变乱所设。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都先后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马援是战国名将赵奢的后代,因为赵奢被封为“马服君”,所以他的后代就改姓为马。由于马援和来歙一样,身为是皇室亲戚,所以没能入选“云台二十八将”,但马援和他们相比,丝毫都不逊色。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陕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援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等。为东汉立下不朽功勋!
王莽新朝末年,硝烟四起,王莽的堂弟、卫将军王林将马援、原涉推荐给王莽,均被封为大尹(太守),更始二年(公元24年),新朝灭亡后,马援与哥哥马员跑到凉州躲避战乱。刘秀建立东汉,马员投奔他得到了官职。马援则羁留在西州(今汉中一带),受到陇右割据势力隗嚣的器重,被任命为绥德将军,参与隗嚣的决策定计。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在蜀地称帝,隗嚣派马援去探听虚实。马援和公孙述原本是同乡,而且交情很好,马援原以为会受到热烈欢迎,哪曾想公孙述却摆起皇帝的架子。公孙述先陈列卫士,然后才请马援进见行大礼,没说几句话,又让马援出宫,安置在旅馆;让人给马援制作都布单衣、交让冠。也就是礼节用的衣服、帽子,然后才在宗庙中聚集百官,设宴招待了他。席间,公孙述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表示要封马援为侯爵,并授予他大将军的官位。马援的随从宾客以为受到了很大的礼遇,愿意留下来。马援则认为公孙述只是装腔作势,骄傲自大,不能久留天下人士。于是,毅然返回陇右,马援回来后对隗嚣道:“公孙述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您不如专意经营东方(刘秀)”。隗嚣便打消了归附蜀郡的念头。
建武四年(公元28年),马援奉隗嚣之命去东汉面见光武帝刘秀,刘秀非常高兴:“你周旋于二帝之间,现在见到你,使人大感惭愧”。马援道:“当今世道,不仅是君主选择臣子,而且臣子也在选择君主。臣如今远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刘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过是个说客。”马援道:“天下反反复复,窃取名字的人多如牛毛,现在见到陛下,宽宏大量,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刘秀佩服他的胆识,认为他与众不同。不久,马援随刘秀南巡,先到黎丘,后转到东海。南巡归来,刘秀又以马援为待诏,日备顾问。马援要回西州时,刘秀为他举办隆重地欢送会,并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相送。马援回到西洲,将东汉的情况一一告诉了隗嚣,隗嚣打算归汉,为表示诚意,将自己的长子隗恂派到洛阳去做人质。马援则带着家属随隗恂到了洛阳。马援来到洛阳数月后,汉光武帝刘秀并没有被任命他的职务。马援发现三辅地区土地肥沃,原野宽广,而自己带来的宾客又不少,于是便上书刘秀,请求率领宾客到上林苑去屯田,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马援在洛阳等了隗嚣很久,不见其到来。原来,隗嚣听信了部将王元的挑拨,想占据陇西(今甘肃定西一带),自立为王,因此对汉朝存有二心,狐疑不决。马援见状,多次写信,好意相劝。隗嚣这时非常怨恨马援,认为马援背叛了自己,见到信后愈发恼火,后来竟起兵抗拒朝廷。马援上书刘秀,陈述自己愿意留在东汉的理由,并献上消灭隗嚣的计策。刘秀采纳马援的意见,令他率突骑五千,游说隗嚣的将领高峻、任禹、羌豪等人,陈述利害祸福,用以分化瓦解隗嚣集团。马援又写信给隗嚣部将杨广,陈说利害,希望他能归附汉朝并劝谏隗嚣悬崖勒马,没有得到杨广的答复。建武八年(32年),隗嚣进攻略阳(今属汉中),遭到城中百姓抵抗。刘秀决定亲征隗嚣。军队行至漆县(陕西彬县),不少将领认为前途情况不明,胜负难卜,不宜深入险阻,刘秀也犹豫不定,正好马援奉命赶来,刘秀连夜接见,并将将领们的意见告诉了马援,征询他的意见。马援认为隗嚣的将领已呈分崩离析之势,如果乘机进攻,必获全胜。此战,马援“堆米为山”(用米做地形沙盘,讨论战术)是此战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隗嚣大将十三人率部众十万余人不战而降,隗嚣逃至西城,援陇蜀军李育、田弇逃至上邽。汉军占领了天水的16座属县,刘秀派吴汉、岑彭围西城,派耿彝围上邽。至此,隗嚣军主力基本上被汉军消灭。
建武九年(公元33年),马援作为来歙的副手,被任命为太中大夫,统领诸军驻守长安。马援后带兵收复了凉州,在众人推举下被任命为凉州地方官。从新朝末年开始,塞外羌族不断侵扰边境,不少羌族趁中原混乱之际入居塞(汉族要塞)内。金城一带属县也多为羌人所占据。来歙就此事上书,说陇西屡有侵扰祸害,除马援外,无人能平。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派步骑三千在临洮击败先零羌,斩首数百人,获马牛羊一万多头。守塞羌人八千多,望风归降。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各部联合,杀死官吏,发动叛乱。马援率四千人前去征剿,行至氐道县境时,发现羌人占据了山头。马援命令部队选择适宜地方驻扎,断绝羌人的水源,控制草地,并以逸待劳。羌人水草乏绝,陷入困境,除首领们带领几十万户逃往塞外外,剩下的一万多人全部投降。从此,陇右得到安定。马援功劳很大,但绝不居功自傲,谦恭自律。朝廷的赏赐,他都分给了自己的属下。马援在朝中名望很高、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深受朝廷大臣敬仰和汉光武帝刘秀的喜爱。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六年,恩威并施,使得陇西兵戈相向逐渐停止,人们也逐渐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发生叛乱,年满六旬的马援请求出征,被征入朝任虎贲中郎将。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扶乐侯刘隆为副将与楼船将军段志等,率领汉军剿平交趾。部队到合浦时,段志去世,马援兼领其军沿海开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长驱直入交趾千余里。建武十八年(42年),马援率军到达浪泊,大破反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乘胜进击,在禁溪一带数败征侧,敌众四散奔逃。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马援斩杀征侧、征贰,传首级至洛阳。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马援犒赏三军,三军将士齐呼万岁。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马援率部凯旋回京。刘秀赐马援兵车等物,地位仅次九卿。
马援回到京城一个多月,正值匈奴、乌桓进犯扶风,马援曾说过“男儿应战死沙场,用马革裹尸二还,怎么能躺着床上,与儿女们一起消磨时光呢”?因此,马援见三辅地区受到侵掠、皇家陵园不能保全,就自愿请求率兵出征,刘秀同意了。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马援率领三千骑兵出高柳,先后巡行雁门、代郡、上谷等地。乌桓哨兵发现汉军到来,部众纷纷散去,马援无所得而还师。公元48年,马援62岁了,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听说武陵(今湖南常德西)有一个叫五溪蛮的部落造反,主动请缨。汉光武帝考虑马援年岁大了,并没有打算让他出征。没有想到马援全身铠甲,来到大殿,说:“老臣还能领兵,就让我为国家再出最后一把力吧”。来到校场,马援飞身上马,跑了一圈。汉光武帝笑着说:“真是老当益壮啊”!就同意他的请求,马援到五溪后,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平叛取得了成功。
五溪这个地方,比较荒凉。很多人得了瘴气,马援也得了病。不久后,马援在回来的路上病死了。死后虽受人诬陷,但不久得到了平反。建初二年(公元78年),汉章帝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加策封,追谥马援为“忠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