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22岁立太子,胤礽本可稳坐江山,为何成了一个悲情皇太子?汉献帝真有一个叫刘冯的皇太子吗_日本_皇室_皇太子

本文目录

  • 康熙22岁立太子,胤礽本可稳坐江山,为何成了一个悲情皇太子
  • 汉献帝真有一个叫刘冯的皇太子吗
  • 康熙为何要两立两废同一位皇太子
  • 日本德仁皇太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康熙22岁立太子,胤礽本可稳坐江山,为何成了一个悲情皇太子

我是清风醉史,我来回答此问题。

康熙皇帝在22岁时,立只有1岁的胤礽为太子,就可以看出他有多看重这个孩子。康熙皇帝这一生最珍爱的女人,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后,因难产大出血去世,终年21岁,康熙皇帝把对皇后的爱意,全部倾注到了太子身上,这是其他皇子所不能比拟的。

至于后来胤礽两度被废,是因为康熙失望到极致的表现,胤礽的悲情一生,有康熙的原因;自身的原因;还有其他兄弟们的原因。

一、触怒康熙的两件事

1、1690年七月,康熙西征在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生病卧床,令皇太子与皇三子驰驿前迎。胤礽赶到行宫看到父皇憔悴的样貌,丝毫没有忧愁的样子,康熙身在病中,极其敏感,相比皇三子嘘寒问暖、面现愁容的表现,他认为太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便训斥一通,将他赶回了北京。

当时年仅16岁的胤礽根本没有意识到父皇的不满有多深,古时孝为百善先,一个不孝的印象从此成为父子关系的隔阂。

后来康熙在废太子时说已包容了胤礽20年,算算时间,就是把这件事作为开始计算的,可见此事给康熙留下多么坏的印象。

2、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命太子、长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随驾。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直接导致了太子被废。

先是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告状,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康熙帝深信不疑,产生了“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的想法。

紧接着,刚满七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以致一命呜呼,太子却无动于衷。这又使康熙记起以前生病时,太子的冷漠。这时的不满已经到了临界点。

最后致命的一击是,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夜晚偷偷潜近他休息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自己的举动,这种行为让他立即怀疑太子可能要“弑逆”。

这还得了,康熙皇帝回到京城召集众臣和诸皇子立即宣旨废掉了皇太子胤礽,这也是他第一次被废为庶人。

太子被废这一年,康熙帝诸子争储的矛盾激化,为了缓和局势,康熙帝决定再立胤礽为太子。当然也有皇帝后悔的因素在,据记载:胤礽被废黜后,一反常态,行为疯癫。康熙帝痛惜不已,无日不流涕,寝食不宁。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夜间梦见已故祖母孝庄与胤礽生母仁孝皇后颜色不悦,心中愧疚难当。此后经常召见胤礽,每看到他一次,心里便好受一些,直到恢复胤礽的皇太子位。

可能是当太子时间太长了,兄弟们逼得太急了些,胤礽与太子党羽策划逼康熙退位事发,康熙怒不可遏,决定再废皇太子,这一次就再也没有给他机会了。

直到康熙帝病故后的第二年,胤礽也在禁锢地紫禁城咸安宫追随他的父皇而去,终年51岁。

结语

康熙最痛爱的皇子就是胤礽,在他成年前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培养,破格树立胤礽的权威。对胤礽的骄纵和溺爱,最终让他尝到了苦果。在这种环境下,高高在上的胤礽养成了不可一世、蛮横无礼的性格,少年时的君子气度已荡然无存,离康熙心目中的优秀储君越来越远。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康熙帝的儿子们都太优秀了,胤礽作为皇太子,时时刻刻都要提防兄弟们的暗算,这种长期的压力之下,性格变得乖戾暴躁,做事更是毫无顾忌,导致了储君与帝王的矛盾彻底激化,最终成为一个悲情太子。

汉献帝真有一个叫刘冯的皇太子吗

汉献帝是有一个儿子叫刘冯,但他却没有被立为太子,尽管汉献帝有这个意思,可天没有如他所愿。

据史料记载汉献帝刘协有七个儿子,有两个儿子是伏皇后所生,是嫡子,但在伏皇后诛杀曹操的计划失败后,两个儿子都被曹操所杀,剩下的五个儿子都不是嫡子,以刘冯为长。

刘冯(?~200年),汉献帝刘协的庶长子,公元200年7月封南阳王,8月份就去世了,这个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有记录:秋,七月,立皇子冯为南阳王,壬午,冯薨。从这点上看,刘冯根本就没有被立为皇太子,而且史料上也没有汉献帝立太子的记录。这一点让后人都感到很奇怪,汉献帝在位32年,按制度来说也应该会立太子。

不过我们还是来看看汉献帝刘协的人生历程吧!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辨,立刘协(181~220年)为帝,即汉献帝。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逼汉献帝退位,汉献帝无可奈何,名为禅让实为逼迫,禅位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

刘邦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到公元220年刘协禅让退位,东汉灭亡止,前后经历了422年,但有一巧合就是刘邦活了54岁,刘协也是活了54岁。

刘协8岁被董卓扶上皇位后,就一直没有过上安生的日子,董卓被吕布杀后,又出现了李確、郭汜之乱,政局一直动荡不安,小小年纪的汉献帝是无法把控如此局面的。196年开始,又被曹操挟持,曹操在杀害伏皇后和她两个儿子后,把自己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并立曹节为皇后,使自己一跃成为国丈,虽然汉献帝也是热血青年,无奈势单力薄,只好把自己的一切理想和悲哀埋在心里,忍气吞声的活着。

汉献帝刘协在禅位后,被封为山阳公,而且享受天子礼仪,这点曹丕还算厚道,这个爵位还可以世袭,刘协之子南阳王刘冯的儿子刘康,也就是汉献帝的孙子,在汉献帝死后就世袭了山阳公的封号。写到这里,笔者也糊涂了,刘冯在200年去世时,他的父亲刘协才19岁,这个倒不奇怪,奇怪的是刘冯有儿子刘康,那就是说在刘冯去世前,已经结婚生子了,不明白的是,1岁的孙子,19岁的爷爷,这怎么可能呢?这太不符合生物规律啦。

如果不是史学家记错了时间,那只有一个推测,刘冯不是汉献帝刘协的亲生儿子,要不就是刘冯去世时才几岁,刘康是后人把他过继在刘冯名下的,不然真的无法解释,或许还有其他可能,在此就不啰嗦啦,这个问题就留给史学家们吧!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汉献帝189~220年在位32年,没有立过皇太子。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汉献帝连妻子孩子都不能保护,甚至自保都艰难,他又何必多此一举,立个太子,称为出头鸟,让曹氏集团残害。曹操的三个女儿,也没有给汉献帝生下一个儿子,就算她们为汉献帝生了儿子,立为太子,也未必就能延续大汉基业,因为曹丕的目的就是为了登上皇位,谁也不敢保证他不会残害自己的亲外甥,在权力欲望的驱使下是没有道德君子的。

康熙为何要两立两废同一位皇太子

感谢邀答。

首先必须肯定康熙皇帝是清代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由于其成年后行使的权利来之不易,因此应该对未来的继承人有着比较高的期望和要求。根据史书记载,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胤礽智商方面的优势反衬出情商方面有很大的短板。作为一名合格的封建帝王,平衡人与人、权力集团之间的关系往往要比简单的小聪明小伶俐更重要,一个不留神,产生蝴蝶效应,则悔之晚矣——中国历史上从来都不缺高智商输给高情商直至国破身死的帝王。因此,当康熙帝发现胤礽缺乏一位帝王应具有的情商气度后,废黜其太子之位是对国家、对孩子的负责之举。我个人觉得两次废掉是其还寄望挫折能让胤礽有所醒悟,无奈江山好改秉性难移,遗憾的是胤礽还是没有体会到康熙的父爱,反思自己的言行,在情商方面有所提高。最终,在爱子女和爱社稷的抉择上,康熙选择了后者。

以上是我个人猜测。封建帝王最怕被人猜透心思,揣测圣意历来都是作死找死之举。我就答这么多,以免一时兴起,答上了兴致,生成了习惯,在日常工作中也不知好歹和进退,终日猜测领导的心思,进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职被扫地出门,成为周围人的笑柄。

日本德仁皇太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日本的今上天皇明仁由于年事已高决定退位之后,他的长子皇太子德仁自然是毫无疑问的第一继承人。德仁将于5月1日继任成为第126任天皇,并启用新年号“令和”,10月22日举行即位礼。

德仁特殊的出生节点,让他与父祖天皇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明仁夫妇努力让他理解普通人的生活

德仁是明仁天皇与皇后美智子的第一个儿子,他的母亲美智子非常特别,因为她是日本皇室第一个出身平民的皇后,因此她也受到了宫内保守势力的攻击歧视,1960年德仁的出生应该说巩固了美智子的宫廷地位。

根据日本皇室规矩,天皇和皇族成员是天照大神后代,因此没有姓氏,而日本皇室男性成员出生后会赐给名字和宫号,因此德仁出生后,他的爷爷昭和天皇赐他“浩宫”,取名“德仁”。这都是出自中国古籍《中庸》,浩宫”出自四书中的《中庸》第32章“浩浩其天”,而名字“徳仁”则同样来自此书“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

二战日本投降后,昭和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正式承认天皇是人不是神,再加上日本被美国控制,整个社会包括皇室也被迫向现代文明转型,因此天皇不再神秘地隐居在皇宫,而是像正常的国家元首一样履行各种象征意义的国家公务了,比如招待各国元首、国际出访和慰问民众等。

再加上美智子皇后出身平民,她也厌恶皇室那种冷漠无情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因此和旧势力大胆进行了抗争。日本皇室原来是乳母制,皇子出生后就要和母亲分离,德仁的父亲明仁童年时,一个月就仅能见母亲良子一两次。美智子生育了德仁后,坚持亲自哺乳和教养孩子,所以日本皇室的乳母制废黜了。日本皇室由于搞什么磨炼教育,像明仁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美智子则为了争取一个厨房给孩子做饭,和传统势力斗争良久

明仁夫妇为了让德仁走出深宫,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他14岁时曾经被隐姓埋名送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寄宿家庭过了一段普通人的日子。德仁上大学时选择了历史,他从日本皇室专属大学学习院毕业后,又低调地去了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度过了一段轻松自由的留学生活,后来他还获得了剑桥大学名誉博士的称号。

总的来说,受到时代风气和母亲美智子的影响,德仁应该说一个多才多艺风度翩翩而且对现实生活有一定了解的国家元首。

由于日本皇室的特殊地位,德仁是一个谨言慎行、轻易不会表达内心情感意愿的人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世界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德仁的爷爷昭和天皇以及其他日本皇室成员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甚至就是战争的直接策划人。但是二战后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并没有追究那些日本皇室成员的罪孽,让他们逃过了审判,并且保留了日本皇室和天皇制度。

不过日本皇室和天皇却也从此彻底丧失了政治权力,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不能再对国家大事和具体的国事发表意见看法。而且由于日本皇室自称是神的后代,属于所谓的“万世一系”,曾经自命为神族,因此在日本国民心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他们的言论自然会对国民产生影响,所以日本皇室成员在二战后基本只从事公益活动等,不再对争议性的问题发表个人观点意见
德仁自然也遵循这一原则,他连写牛津的毕业论文都四平八稳,虽然毫无特色但是不会引起争议,他在生活当中的更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把自己的情感意愿说出口。

德仁的倔强和真情,对妻子雅子的挚爱和偶尔展现的人性化

德仁性格里应该有比较固执倔强的一面,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他对妻子小和田雅子执着的苦恋。1986年,27岁的德仁早已经到了婚配年龄,皇室正在操心他的婚事,由于他日常生活中很难正常接触到女性,因此宫内厅给他暗中安排了很多相亲,雅子就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排的。当时德仁出面接待西班牙公主,宫内厅安排了不少家庭背景合适的适龄女性参加,德仁只对雅子一见钟情,而且非卿不娶。

然而雅子事业心很强,她一直立志成为日本优秀的女外交官,面对皇太子的追求,雅子想到的是拒绝和逃避,她于是继续出国深造。但痴情的德仁居然顶住了要求结婚的压力,一直等待着雅子,这一等就是7年,德仁也已经32岁了,皇室和日本政府都万般无奈,最后在各种压力之下,拒绝了德仁求婚数次的雅子不得不嫁入了皇室成为太子妃。

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雅子很难适应还保留着大量中世纪古板苛刻规矩的皇室,再加上她一直被催逼着生儿子,最终精神崩溃得了抑郁症。客观地说,雅子的悲剧不能不说是德仁对爱情太过执着而导致的,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德仁确实做到了在订婚时曾经的许诺:会爱护雅子一辈子。

雅子在宫内遭受保守势力打击时,温文尔雅从不轻易表态的德仁一反皇室日常作风,他直面媒体怒斥宫内厅对雅子的压迫,此举甚至直接给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造成了压力,因此被日本称为“浩宫之乱”。雅子由于生病,常年无法出席各种公务,德仁也毫无怨言,对妻子一如既往维护,对女儿敬宫爱子也是宠爱有加。虽然德仁的特殊身份和力量导致不足以对抗和改变传统势力以及日本皇室的守旧,不过他对妻女确实是一片真情。

德仁除了对妻女的温情,他面对普通人偶尔也会展现顽皮幽默的一面,打破了日本皇室营造的高高在上神秘之感。比如有次日本马拉松比赛,德仁作为皇太子参与并陪跑了一段时间,面对记者的拍摄,他笑着说,谢谢,我的发型乱了。而他去丹麦访问时,在皇宫附近散步偶遇丹麦民众,也平易近人开心地接受了丹麦民众要求自拍的要求,自拍的德仁笑得无比灿烂,他可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玩自拍的天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