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怎么死的(雍正王朝:康熙帝驾崩当晚,手中权力大到可怕的人物是哪一位)_雍正_乾隆_张廷

本文目录

  • 雍正王朝:康熙帝驾崩当晚,手中权力大到可怕的人物是哪一位
  • 雍正去世时,为何张廷玉心急火燎地让太监找出另外一道密旨
  • 作为三朝元老,肱股之臣的张廷玉,为何晚景凄凉
  • 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乱政,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康熙临死前的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
  • 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
  • 雍正王朝中杀年羹尧是李卫起的头,张廷玉收的尾,为什么说两个人都很滑头
  • 乾隆打压张廷玉,张廷玉去世30年,为什么又得到了乾隆的认可
  •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过的比较凄惨我们该如何评价他
  • 位极人臣的张廷玉是怎样跌落神坛的
  • 苏麻为何将写给康熙的表白信烧了,还叫张廷玉去带话康熙听了张廷玉的话会怎么想

雍正王朝:康熙帝驾崩当晚,手中权力大到可怕的人物是哪一位

就单论紫禁城里的权利:第一雍正第二张廷玉马齐第三隆科多第四老十七允礼第五图里琛德楞泰张五哥

雍正:领士内卫臣、有关方打印,可以说北京城内兵权第一

张、马:领士内卫大臣,掌握康熙的秘密部队,只是不暴露而已,狼覃的大军在哪,估计只有雍正张马三人知道!

隆科多:控制九门2-3万兵马,属于外围兵马

老十七:电视剧中老十七没点实力敢和老十干帐嘛,后来整个雍王府都是老十七保护!

图里琛三人:张五哥能带人保护雍正进宫,肯定带领了不次于隆科多的大内精锐,整个紫禁城怎么也有几千大内侍卫吧!图李琛控制御林军,也都是知道的!

老十三主要是控制城外部队,说实话就是老十三不来,老八也没有一点胜算!整个北京城就没他的兵,就是隆科多帮他,他也赢不了!

雍正去世时,为何张廷玉心急火燎地让太监找出另外一道密旨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雍正是清朝非议最多的一位皇帝,他通过残酷的九子夺嫡继承皇位,登基之后又施行“摊丁入亩”、“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等新政,严重侵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被当时的贵族骂得很惨,留给后世的几乎都是恶名。

但是历史的眼睛是雪亮的,雍正对清王朝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也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公元1735年,雍正在圆明园驾崩,终年58岁,他死后,一帮大臣忙住取出了两份遗诏,那么这两份遗诏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包括张廷玉在内的大臣们如此紧张呢?

秘密建储制

在清朝之前的王朝,大都数都尊崇儒家的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天注定。

但是清朝由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从来就没有嫡长子继承的概念,整个清朝,只有道光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的皇位。

康熙晚年,爆发了残酷的九子夺嫡,大阿哥,太子,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大打出手,经过一阵刀光剑影,四爷成功上位,他对公开立储的弊端深有体会,所以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

皇帝事先写好传位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皇帝驾崩后,由诸位大臣和皇子共同取出,当众宣读继位人。

所以雍正驾崩后,张廷玉等人急着取出的第一份诏书就是雍正藏在“正大光明”后面的传位诏书,传位于宝亲王弘历,即乾隆皇帝。

那么怎么还会有第二份诏书?

很多人都不知道第二份诏书的存在,所以当张廷玉等人找到诏书的时候,很多人包括乾隆都不相信,幸好皇家都有存档习惯,这种重要的诏书都会有两份,一份公开,一份藏在皇室密档中。

这份诏书其实是写给乾隆的,内容大概意思是:你老爹我给你留下了4位重臣,分别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和大学士鄂尔泰,他们4个人的能力是我验证过的,现在我将这4个人任命为辅政大臣,由他们辅助你,我就可以安息了。另外张廷玉和鄂尔泰为我出力甚多,他们死后,你就安排他们配享太庙吧。

终于知道张廷玉等人为什么着急找出这份诏书,因为这个关系着他们在新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新朝廷中的权柄。

另外张廷玉和鄂尔泰还被赐予了死后莫大的哀荣——配享太庙,整个清朝有资格配享太庙的不到30余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所以作为外臣的张廷玉和鄂尔泰能配享太庙是莫大的荣誉。

对于张廷玉来说,配享太庙更是汉臣在清廷中获得的最高荣誉,独此一份,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没有此等待遇,所以他表现得如此心急火燎也在情理之中。

一朝天子一朝臣

雍正的诏书乾隆当然会遵守,于是张廷玉、鄂尔泰等4人成了辅政大臣,但是他们预料中的大权在握的现象并没有出现。

乾隆早期,张廷玉和鄂尔泰位极人臣,掌管国家大事,但是两个方面逐渐让张廷玉失去了乾隆的信任。

第一个方面就是年老的张廷玉越来越固执,而年轻的乾隆又是血气方刚,两个性格严重冲突的人在一起时间长了肯定会生出矛盾,张廷玉借着三朝元老,辅政大臣的身份老是给乾隆难堪,这让乾隆很不爽,也逐渐疏远张廷玉。

另一个方面就是满汉之争,张廷玉是汉臣,鄂尔泰是满臣,在乾隆朝两人共事十余年,平日里竟然不多说一句话,足见满汉之争的气氛有多严肃,而始作俑者就是乾隆,其实乾隆有深厚的满尊汉卑的思想,所以张廷玉也逐渐失宠。

年老的张廷玉多次请求告老还乡,乾隆认为这是在讽刺他容不下老臣,所以很不爽。乾隆15年,皇长子去世,乾隆正悲痛,张廷玉又来辞官,乾隆大怒,采纳众人意见,罢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同意让其还乡。回到家乡后,张廷玉又牵扯了四川学政编修朱筌的罪行,乾隆下旨要求张廷玉上缴之前皇帝赐予他的所有财物。

张廷玉的晚年可谓是悲凉,不久后病逝于家中,活了84岁,后来乾隆还是让其配享太庙,算是全了雍正和张廷玉的君臣情谊。

作为三朝元老,肱股之臣的张廷玉,为何晚景凄凉

张廷玉晚景凄凉,与乾隆皇帝“喜新厌旧”的性格有关,也与张廷玉老年后,与其之前迥然不同的处事方式,有莫大的联系。

张廷玉,字衡臣,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清廷政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三十多岁就凭自己的独特的为官之道,成为康熙的近臣,是康熙老年时留给后代皇帝的人才。

张廷玉也果然也不负所望,在雍正时期,他在官场如鱼得水,很有作为,深得雍正的宠信。生性多疑、心狠手辣的雍正,只有极少数的大臣能从始至终得到他的宠信,而张廷玉就是其中难得的一个。

雍正的突然驾崩,让年轻的乾隆有些措手不及,思想准备不足,正是靠着张廷玉等几名重臣的辅佐,才使乾隆安然度过君临天下伊始的困惑。

乾隆在初期,对张廷玉还是很信任的,对他言听计从,妥善处理了不少国家大事。但慢慢的,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之下,乾隆开始对张廷玉的小集团势力有所不满,因为张廷玉为官多年,地位不断上升,其家族子弟多有为官者,形成了一股家庭势力,这已经被乾隆有所猜忌。

作为前朝老臣,其作用已经功德圆满,乾隆要逐步实现“一朝君子一朝臣”规则,于是安排自己宠臣压制着张廷玉,并借口张廷子年老力衰,不让他上早朝了,便张廷玉的地位显著下降。

张廷玉也有所醒悟,于是向乾隆请辞,告老还乡,但乾隆没批准,张廷玉还旁征博引与乾隆争辩了一番,让乾隆心里很不痛快。

后来张廷玉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时常出现错误,乾隆一看,他确实有点老糊涂了的趋势,终于批准他退休。

但张廷玉到了此时,可能真是年龄过大的原因,与此前的做事大不相同,一改“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行事风格,竟然对雍正答应他配享太庙一事,让乾隆给他写保证书。

乾隆无奈,很不高兴的答应了,可是张廷玉只派儿子代他上朝谢恩,这个缺乏常识礼节的作为,让乾隆心里非常不满,给军机处下旨,让张廷玉亲自来朝,可圣旨还没等下到张家,张廷玉就亲自来谢罪了,这使乾隆火上浇油,认为是军机处有人通风报信,张迋玉还在掌控着军机处。乾隆以此为借口,削去了张廷玉的爵位,后来又找事,干脆连配享太庙也给剥夺了。

至此,张廷玉了无牵挂,告老还乡。可是他没想到,以前见他如见亲爹一样的地方大员们,为了避嫌,竟无一人搭理他。张廷玉心灰意冷,回家之后,深居简出,闭门谢客,过着清淡无聊的生活。

可是不久张廷玉受到了儿女亲家的牵连,又被乾隆派人抄家,好在没有查出什么犯忌的东西,张廷玉又比较清廉,也没有大量家财,这才躲过一劫。

但张迋玉已吓得不轻,此后每天呆坐在家,不发一言,回乡五年后,在八十三岁时去世。

乾隆听到消息后也心有愧意,自觉做事有些过分,于是又恢复了张廷玉配亨太庙的待遇,也算遂了张廷玉的心愿。毕竟清朝二百九十六年,配享太庙的汉臣只有张廷玉一人。

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乱政,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康熙临死前的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

一、康熙临终布局,出现两道遗诏。

在康熙晚年,诸多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闹得不可开交,而有一位皇子却很低调,一直为康熙办实事,他就是胤禛。经过江南赈灾和黄河水患之后,康熙看到了整顿吏治的重要性,更看到了胤禛为国家办实事的能力,为此康熙精心为胤禛继位布局。

布局之一:借助死鹰事件,罢免了胤禛的职位,看似莫名其妙,实际上是在保护胤禛。当时八爷把十四爷送给康熙的礼物偷偷换成了一只死鹰,康熙不是不知,而是不能追查。如果追查,只能法办了八爷和十四爷,八爷在京城势力盘根错节,十四爷领兵在外,如果拿他们两个开刀,只能逼反了两位阿哥,在他们内外夹攻下,局面会变得无法收拾。因此只能把胤禛免职,隐藏起来。

布局之二:康熙临终前,把金牌令箭的位置告诉了侍卫张五哥,一方面希望日后张五哥能够拿着令箭放出被圈禁的十三爷,出来帮助胤禛。另一方面,让他还了十三爷的救命之恩。毕竟,从江夏镇到皇城,十三爷都是张五哥的救命恩人。

布局三:临终前,让低调的张五哥去请胤禛觐见,而让隆科多去请八爷,顺便看住他,为胤禛顺利登基创造条件。

在所有的布局之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布局,就是收服隆科多。对于隆科多这个人,康熙不放心,他占着九门提督的位子老是首鼠两端。康熙必须确定他跟着谁走,是八爷还是胤禛。所以就出现了让张廷玉宣读两道诏书的事情。

第一道诏书是杀隆科多的,如下:

这一道诏书,把隆科多吓得半死,连忙求康熙明察,承认八爷胤禩拉拢过自己,但是自己明确没有进入八爷党阵营。

这其实里面还有他叔叔佟国维的功劳,八爷有意拉拢隆科多,隆科多偷偷拜见了佟国维,佟国维教了他一句处世箴言——不要把宝压在一条船上,八爷接见你,皇上肯定也召见你,等着皇帝召见,一切以皇帝旨意为准。

张廷玉随即接着说,这道诏书由我保管,如果你不加入皇八子阵营图谋不轨,这道诏书就算没有。如果与八爷图谋不轨,我杀你就是代天行诛。

看到敲打的差不多了,康熙示意张廷玉宣读第二道诏书,是加封隆科多的。如下:

恩威并用,隆科多彻底倒向四爷胤禛。在康熙驾崩的当天,外有十三爷,没有张廷玉和隆科多相助,胤禛顺利登上皇位。而隆科多也受到雍正帝的重用。

但是,张廷玉手里那道诛杀自己的康熙遗诏,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一样,使隆科多心有忌惮。

既然有这样一到遗照,在八王逼宫的危险时刻,张廷玉为何不拿出康熙遗诏直接诛杀隆科多?

一、看一下八王议政前的形式:因为雍正帝推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严重侵害了八旗贵族的既得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八爷借助雍正整顿旗务的机会,把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带进关内,并且利用弘时、弘宙的口误,把整顿旗务说成是协防兵务,让四位铁帽子王的手下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

另一方面,雍正推行的新政损害了佟家利益,隆科多最终倒向了八爷胤禩。在八王议政前夕,他以加强防务为由,把图里坤领导的大内侍卫全部撤换成为自己的人,这样就把雍正给包围了。

二、在看八王议政时的情形:八王议政现场说话的人有:雍正、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简信王勒布、东亲王永信、隆科多、张廷玉、王文昭还有后来出场的老十三。

永信王质疑新政,指责雍正重用田文镜、李卫等酷吏,前朝老臣作对,给他们扣上不尊先帝的帽子。并且否决了雍正新政的功绩。要求重新回归八王议政。

雍正知道背后有人指使,训问永信王是谁教他这样说的。

此时王文昭挺身而出,因为自己是新科状元,考试时因自己体弱晕倒,雍正给他掌灯,让他做完试卷,对他有提拔知遇之恩,必须要支持雍正。当然自己刚刚步入仕途,不敢得罪八阿哥,只能这时候出来怼永信王,说他无人臣之礼,必须向皇上谢罪。然而,让九爷骂晕离场。

雍正想要加强兵力,让图里坤调两个营的侍卫过来。图里坤说,自己的兵已经被隆科多换防了。

随即,隆科多出场,以祖制为由,劝说雍正不要抓捕几个铁帽子王,并且透露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弟兄和自己是一个心思。

此时雍正帝明白,京城的防卫已经落入敌手,隆科多已经叛变。在向弘宙确定十三爷是因为病重求医而没有其他动作时,形势已经变得非常危险。

在确定隆科多已经倒向八阿哥的时候,张廷玉觉得自己必须要出手了,如果再不出手,雍正必然下台,雍正下台,自己必然遭到清算。甩出杀手锏吧!但是张廷玉并没有没有那出那份遗诏,为何?

一、皇宫内外,都是八阿哥的人,俗话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连康熙的传位遗诏八阿哥他们都不会承认,何况这一份诛杀隆科多的遗诏。只要拿出遗照,隆科多必然反咬一口,说是这份诏书是假的,是张廷玉伪造的,到那时,张廷玉百口难辩,无法为自己开脱,因为雍正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份遗诏,无法为他说话。所以说,只要张廷玉拿出遗诏,必死无疑,再说八爷为了保护隆科多,还会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到那时,张廷玉白白牺牲,还于局势无补。

二、当时朝会,雍正提出的议题是讨论新政,谁知话题突变,张廷玉根本没有把这份遗诏带在身上,更不可能再回家去拿,隆科多不会让他活着离开。

三、当时只能以争取舆论导向为主,为十三爷争取时间。张廷玉用他自己渊博的知识给各位王爷普及了一下什么是“八王议政”。

八王议政是在努尔哈赤时期,为了共同反抗明朝,几位旗主在一起共同盟誓,有时候是八位,有时候是十位,有时候还不一定是王爷旗主参与。

到了皇太极时期,为了防止各位王爷谋权篡位,独揽上三旗大权归于天子。

到了圣祖仁皇帝,也就是康熙帝,又把骑营、汉营军队统一划归兵部管理,便于统一调动,而八旗王爷实力大大衰落。

如果大清一直维持所谓的八王议政制度,断无今日之大治局面,国家会陷入争权夺利的乱局当中,所以说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八王议政”,如今重提“八王议政”,断无可行之理!

接下来,张廷玉又说了雍正新政取得的成绩: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水患,泽国千里,先帝无法拿出赈灾的银子,是当今圣上和十三爷出去募捐才渡过难关。康熙晚年,深感整顿吏治的必要性,几次对外用兵,都因为国库无银而罢休,为此先帝食不能甘、夜不能寐。

那为何先帝不整顿吏治?因为诸位阿哥争权夺利,使康熙仁皇帝精疲力尽,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君主。

当今圣上登基以来,推行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虽然牺牲了一点王公贵族的利益,但是国库的税收增加了近五成,老百姓的负担也大大减轻了。

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情,做为总理王大臣的八阿哥应该是最清楚的,别人可以反对新政,八阿哥断然没有反对新政的理由!

一席话,说的八阿哥哑口无言。这时,十三爷到来,一个眼神递过来,雍正知道十三爷已经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毕竟,自己经营多年。隆科多见势不妙,偷偷溜走,被图里深派人盯住。

至此,形势逆转,八爷党完败。

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

张廷玉,满清三朝元老,尽心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任各部尚书、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位及人臣。

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雍正曾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张廷玉的主要功绩有三个方面。

(张廷玉剧照)

一是筹划建立军机处制度。

雍正七年,因讨伐西北准葛尔部,军队公文往来频繁,军报量陡增。为方便雍正处理紧急军务,防止军机泄露,雍正在靠近养心殿的隆宗门设军机房,遴选心腹大臣协助朝廷处理军机大事。

张廷玉此时就是军机处的内阁大臣,亲自制定了军机处的制度。

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主要负责草拟谕旨。然后根据谕旨内容,由军机处直接下发给有关部门。

“廷寄”就是张廷玉设置的一种皇帝诏令方式,主要目的是防止泄密。这种诏令不交内阁传抄,而是由军机大臣拟定诏令后,加盖军机处印信,交兵部寄送各部及各地有关官员。

“廷寄”的方式不但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还增强了公文保密性,清朝后来一直沿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奏折制度。

他首先将题本和奏折统一为奏本。

凡是官员要禀报的事项,一律先简明扼要地写出奏折,呈皇帝御览后,做出批示,官员再根据批示,写出详尽的正式报告。

其次,张廷玉还实施了缴本制度。

规定所有朱批奏折全部查收呈缴,大大地降低了朝政泄密的风险。

(乾隆剧照)

三是整肃吏治。

康熙年间,张廷玉担任吏部左侍郎,大力整治官员工作懈怠、请托送礼之风。强硬地惩处了奸吏“张老虎”。一段时间内,官场风清气正,吏治严明。

雍正十三年,雍正临终前遗照“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但乾隆即位后,处处打击张廷玉,这是为什么呢?

一,张廷玉被动卷入党争。

张廷玉一辈子谨小慎微,异常低调。但在乾隆初期,他还是避无可避地陷入了党争。

雍正去世后,鄂尔泰和张廷玉领遗命,同为辅政大臣。但两人关系不睦,经常互相拆台。表面上矛盾未激化,但在朝臣中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大派,形成了“满则思依附鄂尔泰,汉则思依附张廷玉”的局面。

而且,张氏家族在朝为官人数众多,有记载的就有19人,可谓满门荣耀,权倾朝野。

这是张廷玉始料不及的,更是乾隆不想看到的。党争在历朝历代都有,但前提是皇帝要能驾驭。如果党争太烈,危及皇权,任何帝王都是不能容忍的。乾隆对此大为光火,曾数次痛斥二人,但收效甚微。

(六尺巷)

二,张廷玉重提配享太庙一事。

张廷玉给乾隆上书:“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意思就是提醒一下乾隆,雍正是有遗命的,你可不能忘了。

从张廷玉的角度说,他为清朝劳碌一生,鞠躬尽瘁,帝王的赏赐是应该的。况且,配享太庙的恩赐不是张廷玉伸手要的,是雍正主动给的,乾隆上台后从未提及此事,张廷玉又非常在乎这件光宗耀祖的事。所以,忍不住善意地提醒了一下。

乾隆“上意不怿”,听后很不高兴,认为张廷玉居功自傲,倚老卖老。但还是在第二天,颁手诏赐之。

三,乾隆有抑汉扬满思想。

满清自入关以来,始终认为汉人无法和满人相比,骨子里轻视汉人,这种想法贯穿满清统治的历朝历代。

张廷玉和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互为党争对手,但乾隆在处罚两人时,结果大相径庭。张廷玉被削夺一切官职,罢去配享太庙的尊荣,收回帝王赏赐的一切财物,“终身不令觐。”鄂尔泰则一生平安,得善终。

(张廷玉墓)

四,张廷玉没有处理好细节。

一是他反复请辞回家养老。

在张廷玉第一次上奏请辞时,乾隆婉言相劝,张廷玉只得留下。但后来,他又一次请求返乡,终于惹怒了乾隆。

二是他遣儿子谢恩。

在乾隆手诏给他配享太庙后,张廷玉居然派次子张若澄上朝谢恩,这就有点不懂规矩了,于是乾隆龙颜大怒,处罚了张廷玉。

但最终,乾隆还是谨遵雍正遗命,赐张廷玉配享太庙。

雍正王朝中杀年羹尧是李卫起的头,张廷玉收的尾,为什么说两个人都很滑头

今天咱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雍正王朝》的问题。

干脆再拉进一个人来,邬思道。

因为年羹尧最终的结局和他干系重大。

张廷玉、邬思道、李卫、年羹尧。四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咱们一起分析研究。

古话说的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张廷玉和邬思道这两个人属于劳心者,张廷玉处庙堂之高,而邬思道处江湖之远。

李卫和年羹尧两人都是劳力者,李卫是文官,沉浮于宦海,年羹尧是武将,奔波于沙场。

张廷玉以前是属于守旧势力的阵营,依附于守旧派,但他最终认识到旧制度的巨大局限性,思想开明,扶助和投入到改良派方面。

邬思道是自由派人物,他为改良派出谋划策,但他最终脱离改良派阵营,遁入江湖。从始至终不依附于任何一方。

李卫从社会最底层做起,投入和依附于改良派做基层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忠诚,进入中层。

和李卫同样出身的是高福(坎儿),也是出身于最底层,他开始是依附于改良派,但又中途企图改换门庭,向守旧派靠拢,最终成为双方斗争的炮灰。

年羹尧是革命派,他其实也是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在改良派也是地位最卑微的奴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他这个“劳力者”,不想再“治于人”了,就走向了与统治阶层分庭抗礼的道路,最终失败。

我们发现,依附于统治阶层改良派的张廷玉和李卫都生存下来了。这是一个寓意:社会改良才有活路。

转向守旧势力的高福死去了,守旧派不需要他,改良派也不需要他。寓意:顽固守旧没有出路。

邬思道从改良派的助力到最终脱离,遁入江湖,寓意:社会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可以推动,可以顺应,也可以旁观。

年羹尧是年轻的革命派,他虽然出身于最底层,但他终生为自己的尊严和自由而奋战,他希望拥有与统治阶层同等的地位,他也翻牌子,他也杀伐予夺,他也拒绝所有的妥协。他最终尘归尘,土归土。寓意:这个社会目前还并不能接受彻底的革命。

年羹尧真的该死吗?

代表统治阶层改良派领袖的雍正,代表改良派高层的张廷玉,脱离社会变革的邬思道,代表守旧派的大臣们,代表改良派基层的李卫,都无一例外的希望他死。

如果说年羹尧真的死于背叛,那他就是背叛了这个社会,背叛了这个时代,背叛了所有的人。

他背叛了规则。

雍正首先容不得他。这里先要说明一下,当雍正与年羹尧讨论西北军事,与他谈条件,而年羹尧居然全部拒绝。

那一刻,年羹尧就走上了绝路。难道他不知道这个后果吗?他当然知道,但他最终选择了不依附,不妥协。

雍正的处理方式是让孙嘉淦去牵制他。其实,说句不客气的话,雍正这就是要让孙嘉淦去死。

孙嘉淦的性格雍正会不知道?年羹尧的性格雍正会不知道?但雍正依然把炸弹放到火炉边上,要的就是那一声巨响。

往下看。

雍正和李卫把他引向灭绝。

当雍正南巡,来到了李卫府上。

雍正:朕不断接到京城转来的折子,说年羹尧在西北越发专横跋扈了。本来朕派孙嘉诚到他那里去就是为了让他见到这个人会有所警觉、有所收敛。不知道他是没有领悟朕的苦心,还是有意和朕顶着干。孙嘉诚在那儿推行火耗归公竟然寸步难行,而且从年羹尧开始,就都跟他过不去,他的日子很难过。

李卫:要是这样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主子,奴才在底下听到一句话,一直想同主子说,就怕……。

雍正:说。

李卫:说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雍正:你是从哪儿听来的?

李卫:民间已经流传很久了,只不过没人敢奏给主子。

李卫透露出两点,至关重要。

一、“邬先生说”。

二、“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剧中当他们说完,门外有人送来密报:年羹尧杀了孙嘉淦。

我们可以分析,雍正知道不知道孙嘉淦被杀的事?他提前就已经知道了,他这是在演戏,演给李卫看,他先前的话是探查一个态度,谁的态度?邬先生的态度。

邬先生从田文镜那里不告而别,雍正必须要知道邬先生对此事的态度,对处理年羹尧的意见。而李卫这里,其实还与邬先生有一定联系的,邬先生不能通过田文镜表态,更不能自己表这个态,只能通过李卫来表这个态。

雍正获知了邬先生的立场和态度,那么,送信的人就进来了。如果邬先生不同意处理年羹尧,这封信就不会让李卫看。

其实,对年羹尧的监控早就开始了,在雍正登上皇位以前,就开始了。

大家记不记得当初在四爷府,李卫跟翠儿偷情被捉,年羹尧求情,那就是计策。是邬先生的主意,雍正合情合理把李卫安插到了年羹尧身边。

从让李卫开始监视,直到派李卫前去赐死,起头结尾,有始有终。

雍王府旧僚达成了统一意见,那么到了朝堂上呢?

张廷玉的态度当然是最关键的。

雍正:衡臣,你实话对朕说,年羹尧就真的该死吗?

张廷玉:回皇上,各省的督抚都上折子说话了,这件事应该有个了断了。现在在整顿吏治,而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四百六十万两之巨,何况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种种罪名累计有九十二款之多。朝廷虽然有议功一说,但是功过相抵,他仍然死有余辜。我听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仍然穿着黄马褂傲然踞坐。皇上,李绂折子上说的一段话至为透彻,年羹尧现在仍然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摆出来,至此, 年羹尧再无活路。

年羹尧坐在城门口,与牧童下棋。

他输了。

归根结底,他就是一枚棋子,他的命运永远掌握在操纵棋局的人手中,让你赢你就赢,让你输你就得输。

年羹尧不懂这个道理吗?他懂。

他只是想自己这枚棋子能不能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与执棋者对话,他没有背叛,他记得四爷的好,记得皇上的恩,他永远随身携带十余年的“佛珠”,须曳不曾离身,他只是想有那么一刻,他不是棋子,也不是奴才,双方能平等的对视。

输或赢,生或死都不重要了。

当他放下念珠的时候,一切都解脱了。

这个世界不存在什么谁比谁更聪明,只是我们长着一双不同的眼睛。

让我们用那首牧歌来结语吧:

牛儿牛儿在坡上,

田园绿野好风光。

一方黄土一方天,

山又高来水又长。

牛儿牛儿为谁忙,

忙完春耕忙秋粮。

风霜雨雪他不怕,

摇着铃儿走四方……

乾隆打压张廷玉,张廷玉去世30年,为什么又得到了乾隆的认可

在封建帝王的心目中,功高不可以盖主,就算三朝元老张廷玉肝胆相照也没用,他在康雍二帝时代的功绩实在是太高了,我敢说乾隆内心深处佩服他绝对是五体投地的,但他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打压张廷玉的,可帝王总还是帝王,他也不想在历史上记录上杀功臣的恶名的,这就是乾隆晚年为张廷王平反的原因。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过的比较凄惨我们该如何评价他

【张廷玉的一生】

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进士入官,在康熙年间入内阁担任学士、吏部副长官。张廷玉是三朝的元老,是清朝十分著名的官员,他一共侍奉过3位清朝皇帝康熙,雍正最后是乾隆,并且在后来一直身居要职。

尤其是雍正在位时,他作为雍正的舅舅,雍正十分信赖他,在雍正死的时候,他的遗诏中还特别提到了张廷玉,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这一点就可以体现出张廷玉在朝廷中的重要。乾隆上位的时候朝廷不怎么稳定,但多亏张廷玉等大臣的帮助,才使乾隆安稳地度过这段艰难期。在乾隆初年这张廷玉并没有受冷落,而且除了之前担任了很多职位吧,还担任了总理事务大臣,每次乾隆外出的时候,张廷玉基本上都是坐镇京中处理朝廷的事务。

可是身为三朝元老的他逐渐年迈,思想上难免会有一些固执,比较守旧。这样和年轻的乾隆就在处理事务上有不同的意见。长久以往他和这个年轻的帝王就有了很多的代沟。清朝的种种制度让满汉官员的矛盾加剧,然后张廷玉和隆科多之间的斗争也是十分激烈,有时候还会公然在朝廷上争辩,这样一来就会让乾隆觉得很不高兴。

还有就是,张廷玉觉得他很老了,觉得该告老还乡了,于是动不动的就向乾隆请辞,乾隆就更加不爽他了。最后张廷玉老的时候,却因为他女婿犯罪而被受到牵连,没收了他之前的所有赏赐,但乾隆看在他是三朝元老的份上,还是让他配享太庙。

【历史评价】

张廷玉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处理公务绝不过夜;作风上,他生性高洁清廉,绝不私拿他人之物;才干过人,在位时期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做出许多重要举措,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极高。

张廷玉上任以后,着手整治官场风气,严格摒弃行贿贪污之风,惩治了作风不良的贪官污吏,初入仕途便得一众好评。

张廷玉任篡修官时,主要负责文字工作,雍正年间,几乎由张廷玉一人独揽所有撰写谕旨的工作,编写相关文书、实录以及担任明史等多本史书的主编。张廷玉的文字草拟均能顺达雍正之意,昭告天下,因此屡获嘉赏。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以满足西北用兵之需,由张廷玉任职掌管事务,军机处初期的职责、制度、功能等均由张廷玉设定。此时的张廷玉手揽大权,制定军机规制,每天频繁应召进宫,秉承皇旨,处理多个政务,参与国家要密的商讨。军机处作为中枢机关持续影响了清中晚期,而张廷玉所制定的军机制度开创了廷寄之法,提升清政府的工作效率。

张廷玉还开创了奏章制度,由于早期清沿袭明制,官员向皇上上书奏折程序繁琐,保密性能低,于是张廷玉改良了奏折,将之制度化、保密化,改革完善了官方文书,一直保持至清末。

张廷玉的各种举措,关于君臣间权利分配,影响了清朝时期的官僚政治,对清代中后期影响极大。

位极人臣的张廷玉是怎样跌落神坛的

张廷玉有句很出名的座右铭“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是他为官处事的哲学,倒不是沉默不作为,而是要问心无愧地做事、谨小慎微的做官,克制欲望、不争不抢,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而张廷玉也确实在这方面达到了殿堂级的水平。他历经三朝,一直勤勤恳恳做事,低调沉稳,处于权力中枢,却总能置身于政治纷争的漩涡之外。

张廷玉是在康熙朝考取功名,入侍南书房,主管刑部,走入政治中心的;可位极人臣、仕途大放异彩却是在雍正朝。

雍正终于从血腥的夺嫡斗争中坐上了那万众瞩目的位置,为实现自己心中的宏图伟业,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张廷玉无疑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位,他在位期间扮演的是皇帝首席秘书的角色,为雍正出谋划策,他对清朝的贡献主要在于完善了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运作规则。

可以说,张廷玉是一位在清朝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汉臣,也是有清一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能被供奉在太庙,可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有时皇帝的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以及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会以郡王之礼厚葬,这就叫配享太庙。

雍正是个很公正严苛的老板,他能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足以证明张廷玉的功劳以及雍正对他的肯定。

一帆风顺的为官之路

张廷玉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在康熙朝身居要职,受到父亲的影响,张廷玉自幼奋发读书也考取了功名,并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在晚年的时候开始重用张廷玉,当时康熙正受九子夺嫡的困扰,很多大臣都牵涉其中,因而遭到贬黜或者降级,而张廷玉却能知晓其中利害,处理好其中关系,成功地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康熙去世后,雍正更加重用张廷玉,一方面是为了广纳贤士,二是靠着张廷玉在官场上的威望,为自己巩固政权。张廷玉的仕途从此更加顺风顺水,仅仅五六年间就升任为了大学士,且雍正十分信任他,很多拿不准的事都要来咨询张廷玉再做决定。

清朝军机处建立初期,雍正以一些亲重大臣兼任军机大臣,其中就有张廷玉,他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等等。

雍正十三年,皇帝病危,将张廷玉提为顾命大臣,并留下遗诏,等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于太庙。

坎坷的“配享太庙”之路

官场上言多必失,张廷玉人上了岁数也开始糊涂起来,几乎忘记了自己一生的为官哲学。

乾隆当权时期,张廷玉年迈,有了退隐之心,便想着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了,可雍正临终前说了让他配享太庙的,他又害怕自己不能获此殊荣,并且当时其他的大臣也对这件事怀有疑虑,于是就上书,希望皇帝可以写一个书面承诺来证明这件事。

乾隆看到了他的奏章就十分生气,他认为允不允诺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臣子没有理由来要求自己立字据,就算哪天不想让他在死后进入太庙了,他张廷玉也不能说什么。但乾隆终究把这口气咽了下来,如果他发作,正好坐实了外界流传自己不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议论,于是写了手谕,保证让他配享太庙。

但是乾隆做出了这么大的让步,张廷玉竟然没有亲自到宫门口去谢恩,只是让儿子代自己前去谢恩。本就心中有气的乾隆,觉得张廷玉这是大不敬,便借题发挥,夺去了他的爵位,但这时并没有取消他配享太庙的殊荣。

过了一年,张廷玉再次请归,乾隆命他自审是否配享太庙,皇帝以大学士九卿议,罢免了配享,免除了他的的罪过,让他告老还乡了。

八十四岁的张廷玉在老家孤独落寞的去世了,他并不知道,后来乾隆迫于面子,还是按照先帝的遗诏,给了他配享太庙的尊荣,想必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还是很遗憾的吧!

作为清朝唯一一个可以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在官场上肯定有他的处世之道。纵观他在官场的数十年,一直是勤勤恳恳,功劳肯定也是巨大的。但老年变得也有点昏聩了,虽然乾隆一度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可在他死后,还是让他进了太庙,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会很欣慰,可惜人双眼一闭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一代重臣权臣张廷玉还是抱憾而终的!

苏麻为何将写给康熙的表白信烧了,还叫张廷玉去带话康熙听了张廷玉的话会怎么想

苏麻大姑姑自我催眠87年,圆寂前给康熙帝的死白,既可以说是“迟到的情书”,又可以说是给康熙吃的“定心丸”,再者也是履行了刚进宫时“誓言”,不知康熙帝能否真正感受到苏麻喇姑的心声呢?

“圆寂前的告白”:皇上,丫头这辈子,只深深地爱过一个人,他就是弟弟玄烨,就是皇上,三十多年了,苏麻说不出口,因为您是主子啊!

我们来分析下苏麻大姑姑的从进宫到圆寂的辛酸苦楚,以及康熙收到张廷玉的话的感受做一下对比和透析:

苏麻喇姑自我催眠87年,不能和爱的人在一起,更不能爱上不该爱的人——“弟弟玄烨”

为什么说苏麻喇姑自我催眠87年呢?

首先《康熙王朝》中说道苏麻喇姑7岁进宫,父母和亲人得天花病故,属于孤儿,但因刚进宫时喊了孝庄太后一声“婆婆”,命运从此改变。

孝庄太后看其聪明可爱,赐名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原名:苏茉儿

苏麻喇姑曾立下誓言:一辈子把玄烨(康熙帝)既当弟弟又当主子的侍奉。

这也是孝庄太后给苏麻喇姑下的懿旨,意思就是说他们只能有主仆或者“姐弟”关系,

暗示她不能有“非分之想”。

其次在苏麻喇姑遇到一见钟情郎伍次友时,无奈被帝王之道阻绝,不能在一起,伍次友为了自己和苏麻喇姑各自安好,而放弃对苏麻喇姑的爱,也是实属无奈之举。

苏麻喇姑让张廷玉告诉皇上自己给他写了一封信,又烧了,实际上是苏麻给弟弟玄烨的“情书”,也是想让康熙帝放下心里的包袱。

在康熙帝的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女人:

一个是孝庄太后,没有这个女人背后的扶持就没有康熙帝今天的丰功伟业,

另一个就是苏麻喇姑,两个人算的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其实在苏麻钟情于伍次友时,伍次友本人已然看出玄烨喜欢苏麻,然而那时的苏麻眼中和心中只有伍次友,但是被王道阻断之后的苏麻心灰意冷,用出家来抗孝庄太后的懿旨,在天心庵苦坐三十余年楛蝉,临近圆寂之时用写信烧信让张廷玉传达苏麻晚年的情意。

其实苏麻在天心庵坐楛蝉是心中最放不下的执念还是康熙帝玄烨,不论何时何地苏麻都是随传随到,解读疑难,慢慢的苏麻发现自己到死还是没有守住自己的“誓言”,不知何时自己却爱上了弟弟玄烨这件事连他自己都不知何时开始的。

当康熙帝知道苏麻给他写信又烧信之后依然知晓苏麻心中所想:

苏麻给自己写信说明她心中时刻记挂这远在漠北的他,在乎他的安危和冷暖,在乎他的人,更在乎他的心。

之所把三十年不敢开口的信写了,又烧了,是因为她有口不敢言,有心不能欲,有腿不能奔赴来看自己,更重要的是有爱却不能爱。

此时此刻康熙帝悬挂几十年的心病终于尘埃落定了。

但是康熙帝万万想不到的是他出征时没能好好的看苏麻一眼,等他凯旋而归时看到的却是红烛旁的灰烬和躺在棺材里冰冷而僵硬的尸体。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文/追溯历史传奇(原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