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多处出现岳庙,如第七回林冲“径奔岳庙里来”怎么回事?杭州岳王庙是真正的岳飞坟茔么有哪些相关记载_恒山_华山_岳飞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岳庙 恒山 华山 岳飞

本文目录

  • 《水浒传》多处出现岳庙,如第七回林冲“径奔岳庙里来”怎么回事
  • 杭州岳王庙是真正的岳飞坟茔么有哪些相关记载
  • 北岳恒山到底在哪里
  • 华山都有什么神仙庙
  • 历史悠久的北岳庙从什么时候建立的

《水浒传》多处出现岳庙,如第七回林冲“径奔岳庙里来”怎么回事

如把水浒中的岳庙理解成纪念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庙,那就错了。

水浒里多次出现岳庙,其中鲁智深在东京掌管的大相国寺的菜园子,就在岳庙的附近,而水浒里这些岳庙,是为泰山而设,泰山的简称里有东岳、泰岳,古时也把岳用来专指泰山。

梁山征讨方腊后,幸存的好汉被朝庭封了官,戴宋选择了弃官,到岳庙的总店位于泰山脚下的泰安岳庙寻找自己的归属,书中描述如下:

当有神行太保戴宗来探宋江,二人坐间闲话。只见戴宗起身道:“小弟已蒙圣恩,除授衮州都统制。今情愿纳下官诰,要去泰安州岳庙里,陪堂求闲,过了此生,实为万幸。”宋江道:“贤弟何故行此念头?”戴宗道:“是弟夜梦崔府君勾唤,因此发了这片善心。”宋江道:“贤弟生身,既为神行太保,他日必作岳府灵聪。”自此相别之后,戴宗纳还了官诰,去到泰安州岳庙里,陪堂出家,每日殷勤奉祀圣帝香火,虔诚无忽。后数月,一夕无恙,请众道伴相辞作别,大笑而终。后来在岳庙里累次显灵,州人庙祝,随塑戴宗神像于庙里,胎骨是他真身。”

杭州岳王庙是真正的岳飞坟茔么有哪些相关记载

公元1142年(绍兴十一年), 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杀害于狱中。此后,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岳飞的死难地浙江省,抗金大本营湖北省,以及其出生地河南省,时人景仰他的爱国壮怀,陆续建起了若干祠堂、庙宇,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岳王庙、岳飞墓是祭奠岳飞的重要场所。但杭州岳王庙这个墓里是否真有岳飞的遗骨!却始终是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据宋朝《朝野遗纪》记载,“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故至今九曲王显庙尚灵。顺葬之北山之誑。”这指的就是狱卒深夜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杭州钱塘江门外九曲丛祠旁。狱卒隗(wei)顺临死之前,将儿子叫到跟前,告知了这个秘密,说:”异时朝廷求而不获,必悬官赏购之,汝始以告。棺上一鈆筩,有棘寺勒字,吾埋殡之符也。”如明万历十年刊本《汤阴精忠庙志》、嘉靖时刻的《西湖游览志》、清康熙时编的《钱塘县志》等,均采用此说。从当时情况看,大理寺在钱塘门内,而“钱塘门沿城而北!旧有九曲城”,王显庙则在钱塘门外九曲城下。 狱卒隗顺背负岳飞尸体逾城,就近出钱塘门来王显庙当属可能。

除此之外,据《宝庆四明志》记载道:岳飞“死于棘寺,藁葬墙角”,意思就是岳飞死后便用草垫之类的东西包裹着遗体葬在大理寺的墙角边;《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道:“侯中毒而死,葬于临安菜园内”;还有一个传说是李汉魂《宋岳武穆公飞年谱·遗迹考》记载道:“今杭州市众安桥河下十七号忠显庙,其地南宋为北郭丛葬之所,传即岳飞初瘗处。”其意思就是岳飞死后被葬于杭州的众安桥下。杭州众安桥下十七号被认为是岳飞葬处。此地是南宋临安城中比较繁华的地方!紧靠御街。清朝道光十三年,杭州府司狱吴廷康正式确定此地为岳飞葬地,且筹集大量银两营建岳飞墓、岳飞庙!又刊了《岳忠武王初瘗》在当时影响颇大。

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以赵构的名义,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恢复了他抗金名将的名誉,并悬赏寻找岳飞的遗体。隗顺的儿子找到官府,提供了岳飞的埋葬地点,岳飞的遗体被起出,并将岳飞由原来的九曲丛祠旁改葬于栖霞岭下(子乃上告官,悉如所言,而尸色如生,尚可更敛礼服也)。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由岳珂奏请,朝廷下诏,赐紧邻岳飞墓的下智果寺充岳飞功德寺,并赐额“褒忠衍福寺”,即今天杭州岳王庙。岳王庙后来经过多次重修,景定四年至咸淳三年,岳飞曾孙岳通重建褒忠衍福寺,到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岳飞六世孙岳士迪被委派到杭州,担任复兴岳飞墓、庙的责任。岳士迪联合江苏宜兴的岳氏后裔重新修建岳飞墓,共用四年时间,才使得岳庙恢复旧貌,后再废。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杭州路总管府经历李全初自己出资重建岳飞墓(今杭州岳庙),从此之后,地方官府和乡绅主持或出资修复之事也日渐增多。

至于今天所见的栖霞岭岳飞墓,是否是假坟,也难以说清。我们知道, 岳飞遇害后人们一直要求为他平反昭雪!,但宋高宗始终置之不理。 到了宋孝宗即位,为了给太上皇保留体面!假称“仰承”高宗“圣意”,给岳飞恢复官爵与名誉。此时距岳飞遇害已21年了。若记载无误,当指将岳飞之遗骨改葬于栖霞岭。

北岳恒山到底在哪里

在中华在地上,有五座特别的高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它们并称为中华五岳。

在这五岳之中,北岳恒山有别于其它四岳,因为有两座山在古代和今天都被冠以北岳的称号,故此,人们发出了北岳恒山到底在哪里的疑问。

现在的北岳恒山在山西省大同市的浑源县。

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是天峰岭,海拔2017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

恒山属于恒山山脉体系,发脉于管涔山,东西绵延500里,有锦绣108峰,叠嶂拔峙,横亘塞上,故有“塞北第一山”的称号。

恒山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列入“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名录”、“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国家森林公园,恒山景区下辖有13处功能各异、景色独特的子景区,是国家地理重要标志、中华锦绣山河的杰出代表。

在明末清初时,有关部门对恒山说,你被确定为“北岳”了。恒山才开始欢天喜地的和山东泰山、陕西华山、河南嵩山、湖南衡山“称兄道弟”了。

古时的北岳恒山是河北省保定市的大茂山

大茂山的“北岳”帽子从春秋战国一直戴到明朝中期。明末清初时,突然被摘了帽,然后就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了。

大茂山原为曲阳恒山,又称神尖山,现在的阜平人、涞源人仍称之为神仙山。

现在的人们又弄出来个广义的恒山概念来,把本已混乱的恒山弄得更加糊涂了。

北岳恒山到底在哪里?答:在中国。

华山都有什么神仙庙

一、只有一个,是西岳庙。

二、西岳庙简介:

西岳庙是供奉西岳大帝华山神的庙宇,在华山以北5公里的岳镇街上。庙始建于汉武帝时代,后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场所。西岳庙坐北朝南,庙门正对华山。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寝宫、御书楼、万寿阁。整个建筑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 西岳庙建筑相当宏伟。五凤楼建于高台上,高达20多米,登楼望华山,五峰历历在目。正殿灏灵殿建筑为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坐落于宽广的“凸”字型月台之上,面宽7间,进深5间,周围有回廊,气势宏伟,历代帝王祭祀华山多住于此。殿内悬挂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题“金天昭端”、“仙云”等匾额。整个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饶有园林之趣。

西岳庙内碑刻极多,现存后周“华岳庙碑”,明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明万历刻“华山卧图”,图首附王维、李白、杜甫、陈抟等唐宋名人有华山的题诗和华山图。这里还有乾隆御书“岳莲灵澍”石额。

三、西岳庙的兴建时期——汉魏晋南北朝

雄才大略,亦好神仙之术的汉武帝,集古代祭祀制度之大成,在华山脚下创建了祭祀西岳神的第一座庙宇――集灵宫。然频繁的对神的礼敬,没有使他本人的生命更长久,也没有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反而被那些风来一身土,雨来一身泥,生活日益穷困的劳动人民奋起倾覆了汉高祖刘邦建筑起来的皇室大厦。

东汉王朝建立后,仍未忘记祖宗成法,继续奉祀西岳之神。只是由于“集灵宫”离华山较近,又是在山下,难以完全体现“望”祭的要求,也不能达到祀神的目的,加上道路崎岖难行,封建帝王及达官显贵自然也不愿受此辛苦上山,故也不管“西岳神”享受香火时需走的道路要比以前多,便将这一座神庙迁到了靠近长安通往洛阳大路的今址,但华山之神似乎也乐意如此,传说它还为新建的庙宇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传,迁建的庙址选好之后监造大臣和工匠们对庙宇的建筑形式犯难了,各有所想,然皆不成熟,长久决定不下来。这样对大家都没什么好处,因为如果建筑形式太差或逾期不完工,大家都有性命之忧。愁得大家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时值炎炎酷暑。有一天,忽然狂风大作,从华山之巅生出团团乌云,迅即遮天蔽日……由于突然,人们无不惊骇,以为是建庙不力,得罪了岳神。顷刻又见狂风稍息,骤然天空又降下了鹅毛大雪。要知道这是在酷暑盛夏!雪后,又见一只矫健得兔子,在雪地上飞奔,并且所走路线怪异,人们惶恐普定,又愈加愕然了……等到清醒过来,白兔似融化在雪里,已不见踪影。仔细一看,白兔抛出得路线居然是一幅疏密有度、布局严谨得建筑图样!无疑这是岳神所赐!人们欣喜若狂,就按着这一图样,开始了建筑。

更有趣得是,在建筑开始时:人们的苦恼又来了——缺少木材。附近华山上固然木材成林,然却可望而不可及,不要说华山势险难以登攀,即使可以,那也是“神木”呀!从外地运来,既费时又费力,恐难以按期竣工。正当木匠们无计可施而望山兴叹时,隐隐约约从山上传来砰砰的伐木声和树倾倒的声音,还天天听到“够了没有”的问话声,然却无回话声。工匠们面面相觑,莫名其妙。一天,又听到了问话,不知是出于惊奇还是渴望,一个师傅便大着胆子回答:“够了。”奇怪得很,伐木声立即停止了,顷刻间狂风四起,阴云密布,瓢泼大雨铺天盖地而来,一大堆大小木材随着风雨之势滚滚而来,且每根木材的两端 ,都是一个“岳”字。这又是岳神相助了。为了尽快享受人间香火,也真难为“他”了。工匠们用这些“神木”,很快建成了西岳庙。

多么美丽的传说,多么善良得人民,自己的劳作,智慧,总要归功于神的创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西岳庙蒙上了更浓郁的神秘色彩,难怪它深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多次予以修葺。但不管怎么说,西岳庙是东汉时迁建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文献的缺损,修葺的频繁,西岳庙的原始模样已很难稽考了。对它的迁建时代也是说法不一。唐书说迁于元光初年(公元前134年――前132年)。但汉武帝即位于建元元年(前140年),至元光元年不过五六年时间,即便其一即位就建集灵宫,按其规模并非短期可竣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刚建又迁,似乎不可能。也有人说它迁建于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02年),还有的说它迁于北魏文成帝兴光年间(公元454年)。幸赖近代考古事业勃兴,这个问题总可以昭然于世了。这就是在庙内现代建的平房基石上发现的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8年)所立,清代重刻的“”残石和庙内出土的汉代石人、砖等。特别是那个汉代石人不知从何时起,解除了他洒扫庭院、迎送前来祭祀的皇帝及其派遣大臣的职责而沉睡至今,这无疑告诉人们,若汉代未将庙迁建于此,汉碑、汉砖、石人是不会出现在这里的, 中也有东汉桓帝延熹八年、灵帝光和二年、献帝建安年间曾在此立碑的记载,也是证明。

经过一百多年的人间沧桑,特别是农民大起义及三国时期军阀割据的战火,这座庙宇确实有神灵的庇护,抑或是人们对它的畏惧、崇奉,依然屹立于华山之阴的官道旁,虽未遭什么创伤,但在这个动乱的年代里,华山之神恐怕未享受到什么香火,尤其是统治阶级的比较“实惠”的香火,试想,当时每个政权多面临着外敌压惊、内部倾轧的纷乱局面,有谁还能顾及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西岳之神的香火呢?难怪文献中没有这一时期皇帝或派遣大臣祭祀西岳神的记载。

直至晋武帝统一全国后,才使西岳庙中的香火又旺盛起来。这并不奇怪,因为统治者往往以为自己的统治使借助于天或天神所授的,即便又个别明白事实上是否存在“岳神”或什么天帝的帝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稳固并江山永传,也要把自己的“帝位”所得和天神联系起来,以使人民无反抗之心,听凭天帝的摆布。故一俟太平,便要开始祀天祈神之举,最常见的实际表现形式则莫过于修葺庙宇了。晋武帝太康年间,还在西岳庙至华山的路旁植下几千棵柏树。这种树四季常青,质地坚硬,生命长久,常用于庙内。墓地,是生命、精神的象征。大概和冥冥世界有关,栽上柏树更增加了西岳庙的庄重、森严的气氛。这些晋柏历经一千多年,至新中国建立后尚有不少存活。自西岳庙经兴建堡、小张村、云台观(华山中学)至玉泉院到华山的路上均有。惜惨遭破坏,已所剩无几了、想来令人心寒,我们现代人用远在千年以前的先祖留下来的东西做资产,若他们确实天上(或地下)有知,定会慨叹其子孙之不肖吧!

然而晋武帝为华山神所植柏树,并未使自己的江山受到多少荫庇,经过短暂的统一,很快又在内部的讧乱与阶级斗争的风浪中消逝了。之后又是五胡十六国的长期动乱,他们逐鹿中原,政权走马灯似地更换,加上此时佛教地逐步内渐,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国传统之神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之一,未免要和佛教发生激烈的冲突。很可能在这个阶段,西岳庙建筑遭到入主中原的信奉佛教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毁灭性破坏――几乎荡然无存了。若如此,就难怪他们难以长足中原,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况且是未将在中原地区食了几千年香火的天神放在眼里,怎能长久立足――它所要“左右”的中原大地呢?故其政权只能是匆匆的过客,一恍即逝,或被汉族传统之神所融化。也正是由于此,后来入主中原、并统一了北方的鲜卑族北魏政权,特别是魏文成帝、孝文帝等,尽管也都笃信佛教,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之神的原有地位而加以礼敬,不仅采取了许多汉化措施,而且重修了西岳庙,以结“与神之欢心”。这就是清代王宏撰所说的“北魏文成帝即位三年正月,遣使诣华岳修庙”,并将西岳庙的迁建年代定于北魏的原因。前面我们已说过,西岳庙迁建于东汉,由于五胡乱华,可能使西岳庙遭到重创,北魏时重新进行了修建,但并非新建的。

终北朝之世,虽战乱频繁,但西岳庙未再遭到重创,对西岳神的祭祀愈来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1年)就有遣使祭华岳之举,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八月(557)车驾西征到陕西时,也曾派宰臣杜晓祭华岳。而祭祀最频繁的,则莫过于北周时期了。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大旱,命同州刺史达溪武祭西岳;武帝天和二年又修庙立碑;万纽于瑾还在此撰写碑文,勒石纪念,颂扬西岳神灵……此碑还以其俊逸独特的书法艺术,似花招蝴蝶般引来后世不少文人墨客在它身上留下了题记、诗赋。不过这已是唐宋时的事了。

更有趣的是,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天下大旱,敕令达奚武祭西岳神时,达溪武为了显示自己对岳神的虔诚,不顾华山的险峻和自己年逾花甲的高龄,带领几个人披荆斩棘,攀藤援枝而上,因天晚又未得及时下山,在山上茅草中住了一夜,并且梦见了一个白衣老者握着他的手,称赞他们的英勇无畏与对神灵的虔诚。这更使达武对岳神肃然起敬,悉心敬祭,祈求降雨,结果很快就下起了雨,解除了旱灾,并受到了周武帝宇文邕的嘉奖。下雨之事可不信,或系巧合,但这告诉我们,奉旨祭祀攀登华山的第一人,比较确切点名的,应始于北周达奚武。当然这是就我们所见材料而言。

又据《峰麓名胜》所载:“御道在仙掌峰北,升岳要路也,汉武帝、唐玄宗曾游此,因名。今两旁有石臼,乃当时栽栏,以遮危险者。”根据这一段记载看,那么汉武帝和唐玄宗曾上过华山,可谓创历代帝王之先声。更可看出这两位皇帝对西岳神之虔诚。汉武帝有建庙之功,又有华山上恭谒岳神之礼,可见他“尤好神仙术”之诚心,后来是否真的成“神”了。虽然在“神仙传”礼有所记载,事实却很难稽考了。唐玄宗上华山,没有时间记载,不知唐玄宗冒披荆斩棘之苦,上山恭谒岳神,是为感谢岳神两次迎谒、护送之情呢?还是华山神被唐玄宗上山之诚所感动而后迎谒和护送?这又是个谜。总之,汉武帝和唐玄宗,既亲睹了华山的雄姿,又礼敬了岳神,要比明太祖梦游西岳实惠多了。这是后话。

历史悠久的北岳庙从什么时候建立的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曲阳北岳庙一直作为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场所,它不仅是五岳祭祀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承者,也是一座内涵丰富的艺术与文化胜地。北岳庙气势恢宏的木构、精美绝伦的壁画和积淀深厚的碑刻堪称“三绝”,其文物价值在现存五岳祠庙中均可谓首屈一指。

北岳庙,古称北岳祠、北岳安天王庙、北岳安天元圣帝庙、北岳安天大贞元圣帝庙,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唐贞观年间重修,宋初为契丹焚毁,宋淳化年间重建,此后宋、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最终奠定今日规模。从公元六世纪初始建,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改祀于浑源,曲阳北岳庙一直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或遥祭北岳恒山之地,使用时间长达千年以上。1982年,北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岳庙达到极盛的明嘉靖年间,占地面积高达1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五百米长的中轴线气势磅礴,由南至北依次是登岳桥、神门、牌坊、朝岳门、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石殿、德宁之殿、后宅门和望岳亭,并以德宁之殿为中心向东西发散,东侧建有东昭福门、东进禄门、大门和牌坊,西侧则经西昭福门、西进禄门可达城西门,构成尺度宏大的“田”字形平面格局。今存建筑中,建于元代的德宁之殿是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也是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元代木结构建筑。

五岳祭祀制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官方祭祀活动之一,它初创于汉武帝时,汉宣帝将祭祀五岳四渎设为定制。根据《汉书·郊祀志》及历代史书,最初的“北岳恒山”并不是今日山西省浑源县境内的天峰岭,而是在河北省曲阳县西北的大茂山。祭祀最初举行于两庙之中,曲阳建下庙,山麓建上庙。直到后晋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送与契丹并以大茂山为界,导致恒山与恒山下庙分离,且上庙毁坏无存,从此下庙不得不兼作历代遥祭恒山之地。从明朝中叶开始,不断有人提出改祭北岳于山西浑源的玄武山。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朝廷考虑交通等多方面原因,最终还是做出了改封山西浑源玄武山为北岳恒山的决定,只是将北岳祭典保留在曲阳北岳庙。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帝遣工部侍郎在浑源举行了祀岳大典,从此北岳与北岳祭典的分离宣告结束。不过河北方面对大茂山的祭祀从未停止,规模宏大的北岳庙建筑群也有幸保存到今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