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陵墓在哪?武则天的墓为什么打不开_西门豹_临漳_陵墓

曹操陵墓在哪

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生前各有建树,死后也常有不同的归宿。古埃及的法老把自己藏在金字塔中,坟上的雄狮象征着法老生前的威严;中国的秦始皇将陵墓依山而筑,数不清的兵马俑伴随着他不甘寂寞的灵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喜欢身后隐匿,命人将他的葬身之地仍然踏成一片草原。生前虽未称帝,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的曹操,他的葬地又在何处呢?曹操是个薄葬论者,《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两年后,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病逝于洛阳,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治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安葬。晋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遗令》中,有“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可见曹操的归宿,如其身前所愿。然而,由于西门豹是个除暴安良的历史人物,黄河流域包括邺地居民惯以建立西门豹词避祸禳灾,临漳一带有多处西门豹祠,哪一个西门豹祠附近有曹操陵墓呢?而且,曹操遗令为“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陆机所书则为“葬于邺之西岗上”,两处地点大相径庭,是误还是诈?不得而知,遂使曹操陵墓所在,成为后世争讼不休的悬案。一说据陆机之文,认为曹操墓在今临漳县西面的丰乐镇西门豹祠一带。但丰乐镇西门豹祠建于北齐天保五年(554),死于公元22O年的曹操,怎么遗令安葬于此祠之旁?一说据《舆图备考》、《方舆纪要》等史籍记载,认为曹操生前曾设七十二疑冢,使人真伪难辨,难掘其坟。这些疑冢分布于从临漳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至磁州之间,一座座如山丘布列,其中必有一座真墓。明朝俞应符《七十二疑冢》及清朝陈大玠《疑冢记》,均持此说。然而从晚清至民国,这些疑冢大多被人盗发,从墓志上看,墓主大多为北魏、北齐时代的王公要人。史家认为,这是曹操“种树”,后人“乘凉”。为迷惑世人而设的曹操疑冢,让北朝的王公贵族“坐享其成”,曹操真墓却始终不知所在。魏文帝曾下《止临菑侯植求祭先王诏》,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有人因此认为,曹操陵墓是别出心裁地修建在漳河河底。清代沈松《全健笔录》引用《坚瓠续集》的一段记载,说顺治初年漳河干涸,一渔夫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为内中多鱼,乃由隙入,只见石板下有石门,门内尽是美女遗骸,一石床上卧一人,冠服如王者,碑文明记此乃曹操。因以水银敛,肌肤不朽,众人磔裂其尸而出。这则传奇故事实不能看作信史。但1983年,当地农民曾在漳河大桥河床挖到过银元宝、银锹等,因而又有人重提此说。据考古学家推断,漳河大桥下出土的文物,是明代皇宫的船队在此翻船遗落的,与曹操墓无关。近年,有学者根据《魏武纪》、《述异记》、《邺乘》、《彰德府志》以及《通典》、《太平寰宇记》中的有关资料,结合1975年在临漳习文村发现的东汉晚期墓葬实物,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曹操陵墓位于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与今河北临漳习文村一带的结论。理由是:一,今灵芝村、习文村一带,恰好在仁寿里西门豹祠之西六、七里,周围是平原,与曹操遗令所指的“西原”相合。二,灵芝村、习文村一带是当年邺的中心地区,曹操为自己选墓地,不可能偏于邺地一隅。三,今距习文村北四里、灵芝村西北约六里处有东太平村,原名驰村,是铜驰村的简称。史载曹操陵墓有铜驰,驰村恐怕就是因此特征而得名。上述诸说,或因缺乏实物佐证而不能断言,或是一家之言尚未得到公认,曹操陵墓究竟何在仍是个未解之谜。难怪人们要感叹:奸雄生前欺人,死后亦欺人。

武则天的墓为什么打不开

因为武则天墓建造极其坚固,先是在山中凿洞,甬道中有数道石门,后用条石塞住墓道口,条石之间用铁水灌注,墓上有大型的地面建筑。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

扩展资料: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智略过人,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四十六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