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先锋故事会的关键词是“信念”_红旗渠_安阳_身边

□本报记者 谢建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之甜

“他们是掌舵者、奋斗者、拓荒者、领航者、创新者,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首先有请拓荒者代表……”6月27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博文馆演艺中心里座无虚席,安阳“洹畔党建·先锋大讲堂”再次开讲,该市四大班子领导,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员代表700余人齐聚一堂,静静聆听台上精彩讲述。

“洹畔党建·先锋大讲堂”党员教育电视活动由安阳市委组织部主办,截至目前已开办17期,已有100余名党员同志走上舞台,该市广大基层党组织通过远程教育站点,以直播或点播的形式集体学习收看活动节目,累计线上观看人数260万人次。

此次活动主题为“红旗渠精神永在”,七位党员讲述亲身经历,分享心得体会。

记者注意到,“信念”是整场活动的关键词。

四位农业领域的“拓荒者”代表首先登台。“今天我要把28年的坚守,从一口沼气池到一个国家级生态农场的故事讲给大家。”河南麦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玉祥打开了话匣子。“我下到沼气池粪水中,清理残渣污水,双腿都泡黄了,中午不吃饭也感觉不到饥饿,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必须成功不能失败……”“困难也是营养,吃了也能健康。我没有被一次次失败打趴下,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他的乐观,引得观众连连鼓掌。

最平凡的故事,往往最令人动容。来自安阳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对聋人夫妇是奋斗者的代表。“生命没有给我们完整的身体,但我们并没自怨自艾,凭着特殊技艺和不屈服的信念,也能在新时代活得精彩。”教师洪晶用手语讲述自己和爱人努力学习刻瓷技术、教授学生技能的艰辛历程。听着一旁手语老师的解读,观众们眼含热泪,现学“致敬”手语,表达对二人的敬意。

这个“刻瓷”故事,一下戳中了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护士刘晓杰的泪点。“你看,红旗渠精神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一对平凡夫妻,带给我莫大的感动和巨大的前进动力,我要坚定理想信念,对我的小患者们和家属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刘晓杰动情地说。

“渠三代”张学义15年守护在红旗渠畔,把“看好渠、护好渠,管好渠、用好水,服务好老百姓用水”当作自己的使命。“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护渠人的家常便饭。冬天渠道过水时,渠道内就会结冰,我们就会用大锤、钢管把冰砸碎,稍有不慎就会掉到渠里,摔得鼻青脸肿。”张学义娓娓道出护渠人的日常。

领航者、创新者代表也依次登场,他们讲自己咋坚定信念,讲自己咋苦干实干,都是身边熟悉的人、熟悉面孔,观众越听越入迷、越听越受启发。

参会的安阳县高庄镇遵贵屯村党支部书记潘永丰说,今天被几位先进党员坚守初心的精神感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了自己要为村民群众幸福继续奋斗的决心。

“我们希望通过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理论报告中坚定信念,从感人事迹中感悟初心、汲取力量,让广大党员干部学有典型、做有榜样。”安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