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导演,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变。”
张末踏足电影界十余年,在“张艺谋的女儿”和“一名导演”的身份之间,一切有关于此的揣度和猎奇,其实都不是她要烦心应对的问题。
张末,只是父亲的女儿,是个电影的信徒。拍摄《28岁未成年》时的她,今年已经38岁了,说起话来显得很“稳”,语调平静到好似不愿去浪费多余的一丝感情,还好像是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不靠语调夸张,只凭故事本身抓人。
张末走上电影之路,在外界看来,就像理所当然的事一样;可对她自己来说,这并不是早就安排妥当的远大前程。如同很多普通女孩的成长轨迹,张末的职业梦想也是一个接一个。
“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那时候一天到晚就偷剪我妈的布,给芭比娃娃拼贴漂亮衣服。”和很多小女孩一样,张末那时候想成为一个服装设计师。
因为喜欢艺术,上了大学之后,张末就“特别想学一门技能,能够把所有的艺术元素都揉在一块”。后来去国外求学,张末选择了建筑,“因为建筑涉及的东西比较多,需要你学绘画,需要你学艺术史,甚至还要多学一门语言,还要学音乐,万一有一天需要你造个音乐厅,你要是不懂音乐的话,怎么设计?”
展开全文
可当张末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她发现真正的建筑行业跟自己当初的想象不同:“我当时在纽约的一个建筑事务所实习,发现这个环境挺冷漠的。”在这里,同事之间都是各干各的,张末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孤单的行业。对于张末来说,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我还是喜欢大家一起去做一件事。”
于是敢于尝试的张末转向了电影,她考取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研究生学位,毕业之后,张末便开始在张艺谋的剧组工作。
“我妈妈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她的工作是撰写录影带封套上的故事梗概,要看大量的电影。而父亲也常常往家里寄很多国外的经典电影。”
看电影也成了她最大的爱好,“我是个80后独生子女,小时候妈妈一上班就把我锁在家里,于是我就看电影,一天能看两三部!”
“其实直到大学毕业之前,我真的没想到要去干这一行。”可最终,张末还是走上了电影之路。
张末从小就成绩出色,认准的事就要做到最好。但她显然很理性,更擅长在矛盾中找到平衡。
“我知道自己不完美,就得在潜意识里有个开关,得能切换。”谈起工作和家庭、个人意志与团队、理性与感性这些话题,她也多次提到了“平衡”。张末说,自己一方面很理性,一方面又挺天马行空,“上大学的时候我还辅修了一个天文学,那真的挺有意思。”
“我在工作上要求完美,但是有了孩子之后,跟家人相处时,你就得会服软。”作为一个导演,“我很享受团队工作,自然希望作品能表达我的想法,把这个想法变成一个真实的画面,我是非常享受这个过程的。”
拍电影的时候,张末就要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强势且目标清晰明确:“如果你都不知道你自己要什么,这就是不负责任了。但是作为一个家庭一员,你不能把在剧组里的工作习性带到家里,那是不聪明的做法。”
张末说自己是认真、低调又单纯的人。在电影上认真,工作之外“还挺单纯的,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而平时“趿拉板儿加T恤……恨不得扔大街上没人搭理我”才是她最舒服的状态。
闲暇的时候,张末除了健身,就是用相机记录家人和生活琐事,但从不会分享到公共社交平台上,“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导演,你最好的宣传还是你的作品。”
《28岁未成年》这部以女性成长为题材的作品,是张末作为导演身份的首秀。在片中,主人公以28岁的成熟女性回归到17岁的自己,得以重新反思情感审视人生,这是一个欢快而轻松的青春故事。
《28岁未成年》剧照▎
而她这一次执导的《狙击手》,则是一脚踏入杀戮战场的你死我活。这样的题材转变,在旁人看来,多半会心有疑虑:战争片?她行吗?
电影《狙击手》海报▎
“我最喜欢的电影作品里,就有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只有十一二岁。”对于这个问题,张末平静地叙述,语速依然不疾不徐。
“其实战争片是我最喜欢的类型片之一。”张末觉得,战争片除了大场面,还能更好地折射人性,因为人在最艰苦的状态下才最真实。“战争片是一个强设定,人物就会非常立体,非常突出。此外,我也比较喜欢悬疑片,像悬疑惊悚犯罪,我觉得拍摄这样的类型片很过瘾。”
电影拍摄中涉及当年的坦克,张末就会去提前学习坦克的“所有操作流程”。
军事顾问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基本的常识,只有导演才能决定该去怎么拍。
“我们拍摄的武器都是真东西,我要熟悉坦克的性能,也要知道这个枪怎么使用,提前学习对我来说有很大帮助,我现在对枪支武器可是非常了解的哦。”
克里斯托弗·诺兰也是张末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张末特别提到了诺兰导演的成名作《记忆碎片》,影片讲述一个患有短暂失忆症的男人想要找到杀害他妻子的人并复仇的故事。“看完电影之后,我还会在心里老去想着电影的情节,它给你带来的感受甚至能让你一个礼拜都不停地回味,离场感很强,能渗到心里头,就像一瓶好酒。”
所以,在张末看来,电影最重要的是怎样去讲好故事。张末说:“讲故事、听故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就像小时候睡前要听故事,很多时候经常是妈妈在睡前哄孩子、讲故事。”所以,张末觉得,爱情片也好,战争片也罢,“女性天生就有会讲故事的天赋和能力。”
《狙击手》讲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对战双方狙击手之间的殊死较量,以及志愿军狙击班里枪法的传承故事。既然有战斗双方的对手戏,两位张导便可正好按人物去分头独立工作,各领一军。
考虑到两套摄制组同时开机,会有声效的干扰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两位张导便分别占据相距十几分钟路程的一南一北两处山坡,开始了一场互相配合的“战斗”。
拍摄时,正值冬天,他们一拍就是一整天,过程很辛苦。可张末是个享受工作的人,觉得在拍摄过程中,“做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辛苦,会乐在其中。”
电影《狙击手》开机仪式上的张艺谋和张末▎
“最头疼的其实是方位问题。”张末解释说,“比如志愿军朝右边的敌人开枪,那么,我这边就得往左去躲,不然在银幕上就顺撇了。我们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把方位的拍摄都商量好。每次我也会拍几套方案,一个场景的拍摄,我会把所有能想到的方式都拍出来。一个动作,我会让演员往左跑一遍,再往右跑一遍,再往前头跑一遍,再往后头跑一遍。”
“此外,在台词上,因为有时候剧本对一场戏只是一个文学描写,只是一个起点,到实际拍摄中则会有一些变更,但是大张导那边的变更我是不知道的。那么我就得让演员的对话尽量有各种方式,比如是陈述式的,比如是猜疑式的,比如是推测式的……总之,我会拍多种方案,一般最少要3到4个。而大张导也会拍至少两套方案。”这样,两位张导之间的“战斗”便会显得更真实合理,就像一场真正的战斗,张末觉得:你得揣摩你的“对手”,得拿出完全的应对方案!
至于父亲成就带给张末的压力或者动力,她坦率地说:“我当然希望在品质上能做到跟他一样,但是像他那样高产,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做到。”
在22岁之前,张末只是作为普通观众来看父亲张艺谋的那些电影,看着他一部部地出作品,看着他一次次地从文艺片到商业片,从悲剧再到喜剧,不停转型,张末自然充满了仰慕。当然,也有些时候,“我可能还没理解其中的门道儿,这地方为什么会这么拍?人物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当我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进入这个行业,突然发现,可能我也会这样做。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吧。”
文:Kurt
摄影:张博然
妆发:SHAILEN(SHAILENSTUDIO)
造型:晓雪
造型助理:亚琳
视频监制:贺植阳
视频导演:矿泉水
视频摄像:付居蔚
视觉:玉清
助理:杨芳羽
时尚COSMO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