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小山村,靠读书改变了命运,典型的“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前些年忆起学堂里的三十几个小伙伴,八年级时只剩了我一个,常不免唏嘘,为自己侥幸成材庆幸。时光沉淀了岁月,方认识到凡事都有因果,我能“成材”是因为爱读书,我能爱读书,是因为父亲。
父亲当年是大队会计,据说几乎读书到初中毕业,每到收农业税时,总在父亲写字的沙沙声中入眠。我时常在睡前搬了父亲的帐本,学父亲的样子,手指沾了唾沫,一页页翻看。父亲怕我弄坏帐本,便把大队的旧报纸拿回来给我翻。些须认得几个字后,出去串门,大人闲聊,我就把人家糊墙的报纸一张张仔细看过去。渐渐地,我对“山那边”的世界心向往之,“看看山那边的海”成了我坚定的梦想。十岁那年,父亲出差带回来本小说--《刘金锭大战南唐》这本书照亮了我的童年,读了一遍又一遍,很多章节都可以背下来。我想,我性格中的坚韧、进取、不愿流俗应该就是这本书的深刻影响。我当感谢我的父亲,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为我提供了一个“书香”的成长氛围。
上大学后,我一度贪婪地读书,省了一个月的菜钱买了一套《红楼梦》后,在蚊帐里秉烛夜读,仅用四个昼夜就读了一遍。生生把一双不近视的眼睛读近视了。可少年时光是多么幸福啊,每一本书都是我的“雅典娜”。遇到好句好段就马上摘抄下来,真正做“不动笔墨不读书”。三年时间,摘抄了厚厚的十几个日记本。前年搬家,还从箱子底翻出来,与丈夫坐在故纸堆里,一边翻阅这些笔记本,一边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在想想,大学三年丰厚的文学积淀,奠定了我一生的文学底蕴。参加工作后挣钱了,见了喜欢的书就往家里搬,却很少有时间能读到第二遍了。
做了妈妈后,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书香”氛围。书柜被塞得满满的,每到周末,必带着女儿去书店“蹭书”。女儿伴着书香成长,小学六年,我协助她制作了十二部作品集;女儿多次在作文竞赛中获奖。2021年春搬家,书籍就装了十几个大纸箱,客串搬运工的丈夫终于怒了:只许带一半!经过艰难谈判,丈夫冷着脸妥协:十箱,多一箱也别想。有条件要带,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带。我和女儿仔细计算空间,合理布局,把十个纸箱盖用绳子围起来,还是剩下一箱。“不拿就不拿吧!”我咬牙,“反正书房也摆不开。”
第二天,收拾好的行李中多了两个沉甸甸的大书包,我和丈夫相视一笑,唉!女儿比我还书迷。进城后,忙碌与压力就这么突然地不告而至,读书不能再率性而为,但“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学期伊始,我会为自己制订一个详细的读书计划并让一双儿女做我的督学。年青的心沉淀下来,阅读计划中教育书籍、报刊、杂志比例在悄悄增加。我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六岁的小儿子严肃地板着小脸“妈妈,你再不读书我就生气了啊!一、二……”
展开全文
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爱学生,当为之计深远。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展为期三年、主题为“唤醒自信,筑梦远方”的“书香伴我行”活动,用爱心耐心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品读,让读书内化于心,成为一种习惯,为学生持续发展赋能。学以致用,近三年参加教学能力、班主任能力大赛,都获得了区级奖励。 2022年,我牵头成立了筑梦名班主任工作室,“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建议读美国作家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每周写一篇 1000字以上的读书心得,学期末整理成集--《博采集》。新媒体环境下,有声阅读也融入了我的生活,养成利用碎片化时间听书积累知识的习惯,再无“三日不读,口生荆棘”的困扰。
但读纸质媒体的书依然是我深度和系统化学习的最重要方式。睡前读书的习惯已融进了我的血液。随镜头来分享我的幸福吧,历尽白日的喧嚣和忙碌,一室静谧,耳边是儿女甜润绵长的呼吸声,亮一盏台灯,品味独我的暗香。( 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李秀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