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要严防,乌军用中国的《三十六计》,给俄罗斯来招围魏救赵_俄军_巴赫_部队

乌克兰部队越境进攻别尔哥罗德失败,先头部队损失70余人后遭到俄军驱逐。然而尽管此次进攻未果,但也暴露出了俄军在俄乌边境上存在防御薄弱的问题。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反攻心切的乌克兰不直接从哈尔科夫反攻到俄罗斯境内呢?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巴赫穆特战斗的结束,乌克兰的战略规划与部署似乎出现了不小的问题。例如在乌军失守巴赫穆特前,乌克兰陆军总司令就曾表示乌军的反攻即将开始,前线部队将把俄军驱离出巴赫穆特以及其他被占领的城市。

【乌克兰陆军总司令西尔斯基】

在巴赫穆特失守后,西尔斯基又出来说乌军的反攻即将开始,前线部队将夺回巴赫穆特以及其他被占领的城市。

而当我们回顾西尔斯基在2023年的所有公开采访之后,会发现这位总司令已经先后在公开场合提了5次“乌军的反攻即将开始”。而每当他说完这句话,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翘首以盼时,乌军都会以装备不足、弹药不够、人员不行等各种理由推迟反攻的进行。

最终在巴赫穆特失守后,基辅当局的官方口径依然是“反攻即将开始”,而非已经开始。尽管在部分战线上,已经有一部分乌军部队展开了一系列攻势。但在战略层面上来看,由于这些小规模攻势并未让乌军的控制区有明显增加。所以乌军也不愿意承认这些战斗属于基辅当局大反攻的一部分。

【开赴前线的乌军作战部队】

展开全文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别尔哥罗德。作为失守巴赫穆特之后,基辅当局所实施的、规模最大的渗透行动。乌军越境侵入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的行动虽然仅持续了一小段时间,但造成的外交影响却很大。

毕竟在这次行动中,乌军出动的是一支包括坦克在内的营连级部队,并且他们是在正面突袭了一处俄军边境检查站后进入的俄罗斯境内。直到24小时之后,后方的俄军部队才赶来将这批渗透乌军驱逐。而此时他们已经对边境上的2个村镇造成了破坏。

【进入别尔哥罗德的乌军部队】

这不仅意味着,乌军完全有能力在俄军情报部门尚未察觉的情况下,将数百人的部队秘密运输到俄乌边境区域,对俄军边境检查站进行突袭。也表明俄军在别尔哥罗德方向上的边境存在诸多防卫漏洞。

因此,尽管乌军渗透部队对别尔哥罗德的进攻已经宣告失败。但这仍然让不少海外军事观察家们与俄军领导层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乌军会不会以哈尔科夫为后方,对俄罗斯境内发起大规模反攻,玩一手“围魏救赵”呢?

对于俄军来说,他们显然需要担心这种可能性。因为此前发生的别尔哥罗德入侵事件已经让莫斯科感到怒火中烧,以至于在面对只有一二百人的乌军渗透部队时,俄军这边直接让俄陆军总参谋长拉平将军亲自指挥反击行动。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的话,相关防线上的俄军负责人保不齐要被军法问责。

【俄陆军总参谋长拉平】

但问题在于,处于乌军控制区内的俄乌边境有数百公里长,想要在这种长度的边境线上防御住乌军部队的话,俄军需要投入远比俄乌前线还要多的作战部队才行。这对于俄军来说显然有些不现实。

因此,如果想要避免乌军利用《三十六计》里面的“围魏救赵”对俄罗斯境内发起大规模反攻,俄军必须要想一些其他高效的办法。比如说俄军目前使用的导弹袭击战。

【被俄军摧毁的乌军弹药库】

我们都知道,在高烈度的现代战争中,作战部队对弹药物资的消耗程度要远高于二战、冷战时期。这就导致了哪怕只是营连级部队,都往往需要一个专门的弹药库或物资集结点来维持部队的后勤供应。

而这也就意味着当部队的规模进一步增长,达到师旅级或集团军级时,为这些部队提供物资存储与集散的设施也会变得十分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俄军能够对这些物资集散中枢进行针对性打击,那么就能在后勤层面上大幅削弱乌军的作战能力。

此外,乌军渗透部队规模是营连级,但一二百人的人数也就是一个加强连的水平。这种级别的兵力规模虽然能够在俄军的情报侦察体系下进行隐蔽机动,但他们能够造成的破坏实际上也相当有限。即便占领了一些区域,缺少兵力优势的他们也难以抵御俄军的反击。

【被摧毁的乌军渗透部队载具】

就像在此次渗透行动中,拥有先手突袭优势的乌军虽然占领了边境地区的2个村镇,但他们随后就被赶来的俄军部队驱逐回了乌克兰境内。

相反,如果乌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那他们就将很难在战术战略层面上继续保持隐蔽优势,进而失去先手突袭的优势。与此同时,相对密集的集结部队也会成为俄军导弹的重点打击目标。

因此我们不能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让乌军利用俄乌边境防御薄弱的特点对俄罗斯境内发起反攻,进而“围魏救赵”减缓前线压力一事虽然在理论上可行。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当乌军开始为反攻进行一系列战前准备时,俄军就势必会从中发现些许端倪,进而对乌军的一系列准备行动进行针对性的打击。

尽管俄军可能并不知道乌军到底是在为什么做准备。但在俄军拥有压倒性火力优势的情况下,这种随意且经济的打击无论如何也不会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