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momo大军”,就能快乐冲浪?_互联网_群体_社交

加入“momo大军”,就能快乐冲浪?

在上网冲浪时,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

一句无关痛痒的发言,引来无数个从各个角度进行反驳的“杠精”;

被用来吐槽、追星或者发疯的社交账号,突然被亲朋好友发现……

如果你的ID和头像比较特别,以往的发言也能被轻易翻出,自己就像在公众面前裸奔,甚至还可能面临被“人肉”的风险。

但是,只要你加入“momo大军”,就能在群体ID的“庇佑”下实现社交隐身,开启自由冲浪的新体验。

图源小红书博主“星悠栗”

成为momo,开启隐身技能

什么是“momo”?

一开始,它只是一只这样的粉色小恐龙↓

展开全文

图源微信表情开放平台

全名叫“么么龙momo”,和图上的“气泡狗阿绿阿白”“神经蛙”“欢乐马”等,同属于微信原创表情包系列IP。

momo能走出家门、“征战”网络,靠的是平台的授权登录机制:当微信用户登陆小程序,或者豆瓣、小红书等外部App时,momo是系统提供的默认昵称之一。

一些懒得改ID或者不想暴露微信昵称的网友,就顶着momo这个名字勇闯天涯。偏偏这样的人很多,于是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状况:

今天和一个momo在帖子下聊得开心,隔两天又看到他在发言,冲上去打招呼对方却很冷淡;上网冲浪显示位置IP后,momo一会儿在河北,一会儿在河南,再一会儿跑到了荷兰。

原因就是,他们根本就是不同的“momo”。

这事实上带来了一种结果。穿着同样马甲的momo就像大海里的一朵朵浪花,很难被人定位,给不少网友带来了网络社交的安全感。

因此,越来越多网友主动加入了momo的行列。他们把网名改成momo,把头像换成粉色小恐龙,这样就能“泯然众人矣”,隐私泄露的概率大大降低。

有momo表示,“改成momo之后,就不用担心会被搜到发帖和回复记录了”“自从加入了momo,上网发言不用字斟句酌,轻松多了”。

可以说,使用了momo这样的群体ID,就仿佛开启了互联网隐身技能,可以完美隐藏在群体中,社交压力陡然降低。

此前,某位男明星工作室在律师函中表示将起诉“momo”侵犯名誉权,却不知他面对的是名为“momo”的汪洋大海。momo们纷纷调侃自己要背锅坐牢了,于是诞生了“一mo做事亿mo当”“坏mo做事好mo当”的名场面。

异常庞大的momo群体,足够多元的momo构成,加入momo大军已经成了当代互联网的新潮流。

momo,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一天天壮大起来的momo大军,已经演变成一个亚文化群体。

某个只允许momo加入的豆瓣小组,现已拥有5600多位成员。在豆瓣、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当有人被momo大军震惊到发帖询问时,momo们就会在评论区批量涌入,进行自我介绍,并热情邀请新人加入。

由于在诞生之初,有不明所以的网友误把不同的momo认成同一个人,闹出了不少笑话,所以momo身上带有很强的娱乐色彩。网友们用momo玩梗,在壮大“mo家人”群体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参与者也从中收获了快乐,找到了自己的群体归属感。

虽然一开始,momo是想要在网络中隐身的人,他们放弃了个性的头像和ID,变成隐藏在庞大的群体中的不易分辨的个体。但后来,出现了一些专门画momo头像的画手,给粉色小恐龙创作了更多变体。

学霸mo、加班mo、装酷mo、桃花mo、暴瘦mo 图源小红书博主sarahv

懒羊羊mo 图源小红书博主白巫月

甄嬛mo 图源小红书博主露可意

追求自我的年轻人,总能找到表达自我的方式。即使统一在momo的身份之下,他们也能以独立的个体,进行多彩的文化输出。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反感momo大军的存在,将他们称为“电子蟑螂”。有人认为,高度雷同的头像和ID,会给人一种水军入侵般的不适感,污染了当代互联网环境。

还有人认为,穿上伪匿名马甲,可能会造成发言的不负责任,“我现在看到momo的发言,第一反应是分辨其是否可信,感觉用这个账号和头像可以逃避很多后续追责问题。”

也正因如此,momo自我调侃是“法外狂徒”,但在每个网络用户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UID(用户注册时系统直接分配的数字的ID号码)的情况下,批量复制的头像和昵称,并不能让一个人真正隐匿起来,逃脱法律的制裁。

在担心ID泛滥的不良后果之前,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选择成为momo。

使用群体ID,救赎自我空间

选择成为momo,可能是跟风、凑热闹,但更重要的是,momo契合了他们的社交隐身心理,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对自我空间的救赎。

在互联网参与一切的今天,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日益模糊,网络ID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数字身份。我们在社交网络留下的每一处生命轨迹,都有可能成为被窥探的素材,或是被讨伐的证据。

诚然,使用群体ID的手动匿名行为,无法在技术上起到很大作用,但它在心理上构建了一道抵抗窥视的防火墙,参与者可以借此完成自我观照下的观众隔离,并以群体性的身份符号,打破因“沉默的螺旋”而出现的互联网言论霸权局面。

事实上,momo并不是互联网的第一个群体ID。

此前豆瓣曾经出现过“已注销”“江湖骗子”等昵称,前者来自于已经注销了账号的用户所显示的名字,后者则来自豆瓣系统的保护机制(有用户将自己的昵称改成“管理员”时,会被系统自动修正成“江湖骗子”,以防其冒充豆瓣小组的管理员)。小红书也流行过“用户已注销”“小红薯XXXXX”等具有类似效果的ID。

由于豆瓣官方认为“已注销”“江湖骗子”有扰乱社区秩序的风险,所以禁止用户取这样的名字。但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互联网舆论环境失望的情况下,匿名潜水的需求始终存在。

“已注销”和“江湖骗子”阵亡后,千千万万个momo站了起来,欢乐马、神经蛙、哄哄、阿白等隐匿势力也在蠢蠢欲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类似马甲被创造出来。而真正能让“电子蟑螂”消失的办法,就是构建更加干净、明亮、安全的网络环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