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社会科学 | 解读鲁甸崇文阁旧址遗文《许慧卿乔梓署鲁德政碑》_鲁甸_玉堂_父子

鲁甸是朱提银的故乡,是朱提文化的发祥地,在历史上几经繁华,商旅辐辏,寺庙林立,应是不乏文韵的。但因兵燹战乱消磨,幸存者实在太少。

具有鲁甸文化象征的旧崇文阁,坐落于县城以北的文屏山麓,除幸存的五株古杉外,偶见民国时鲁甸县长张瑞珂所拟《鲁甸查报地志资料》中载有《许慧乡桥梓署鲁德政碑》一文,每每诵读,感慨系之。其碑于大跃进中挪为建房基石被掩埋,1998年也因修建拆房复出,已成残碑,边缘左右残缺一行,其余皆可辨认,碑面宽55㎝,高138㎝,现移置南郊土主寺新建崇文阁内。存碑的碑文标题置于正中,未署正名,只有字号,与《鲁甸查报地址资料》有所不同(见附图照片)。原碑中许公字为“慧卿”而《查报资料》中误为“慧乡”,碑中序文最后以“云耳”结尾,《查报资料》载文中则以“之”字结尾。其余皆相同。为不让其再被淹没失传,兹将《查报资料》所载序文及题诗二首,据原碑正名后予以转载,并试作解读,就教大方。

全文如下:

《许慧卿乔梓署鲁德政碑》①

鲁甸,昔周召伯布政南国②,每想于棠下人,不忍伐其树;宋傅佑父子相继宰山阴③,称两代明廉,此皆有功于民而垂后世者也。我慧卿老公祖前署斯邑政,兼富教④,殛暴安良。解任时,于城北松山之崇文阁遗题壁诗二首。庙宇屡经修葺,人思其德而不忍湮没之,迄今二十有余年,少卿公祖又补授于兹⑤,勤慎仁廉,克承先绪。士民感戴新恩,弥念旧德,敬为勒石铭功、镌诗遗爱,须与古人名并不朽之。

诗曰:

(其一)

京兆匆匆笑脱簪⑥,攀辕别泪互沾襟⑦。

官无几日民难舍,雨不多时泽未深。

檄免繁输忘毁至⑧,法严旧狱恤冤沉。

独余一事终怀歉,清亩犹悬父老心⑨。

(其二)

铸错何堪聚六州⑩,悔从先官误勾留⑪。

愧无治谱师前辈⑫,徒有歌声颂郡侯⑬。

廿载已销金榜厄⑭,一鸣重赋玉堂秋⑮。

漫怜此去归山老,又奏轮袍作解头⑯。

光绪戊子年士民恭颂。

【注释】①乔梓:本为两种树木,乔木高,梓木低,桥梓合称喻为父子。②召伯,名姬奭(shi),又称召(shào)伯,是周文王姬昌的庶子,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的异母兄弟,其辅佐两代朝政,是周朝三公之一。相传“召伯布政南国”,在一甘棠树下聚众宣传政令,体察民情。后来人们把甘棠树加以保护,不许砍伐,古典称“甘棠遗爱”。③傅佑父子,指南朝齐国时代,傅琰、傅翽父子先后任山阴县令,廉明勤政,史称“居职甚有声。”山阴;浙江绍兴的古县名。④富教,语出《论语·子路》:“ 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后以“富教”指富民和教民。谓使人民富裕,并加以教育。 ⑤少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少卿指许慧卿之子;祖:

展开全文

文中分别有“慧卿公祖”和“少卿公祖”句,祖为先前之意,在此是一种尊称;补授:指官位的弥补受任。⑥京兆:京都传令的管员。簪:原为女人用以别住头发的装饰品,这里指官帽。⑦辕:车架,攀辕:手扶着车架。⑧檄(xí):古代用于政令、通告等的官方文书,免:解除和解决问题,“檄免”。指政务琐事。⑨清亩:丈量田地,这里指土地管理。铸错:铸成错误,“铸错何堪聚六州”是一个历史典故:唐代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时,选募六州骁勇之士五千人为牙军,用以自卫。但这些牙军骄横难制。天雄节度使罗绍威恶之,于是密请朱全忠带兵杀尽牙军及其老小。全忠军留魏博半年,罗绍威苦于供应,加上赂遗,蓄积为之一空,魏兵也从此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⑩先官,先行的官,这里指前任。⑪勾留:停留,指来这里做官。⑫治谱,治理的模式、范本,⑬郡侯:指谢职的通判慧卿公自己。⑭金榜厄:科举考试时公布录取名单的榜文,乡试称桂榜、会试称杏榜、殿试称黄榜,一般统称金榜。厄:显要的情景,这里指激情。⑮玉堂秋:唐代张蠙《赠李司徒》诗句“玉堂秋闭凤笙低。”,意为:玉堂在秋天已经关闭,凤凰笙箫的音乐都很低沉。⑯解头:古代科举制度乡试第一称“解头”。

【原文解释】

《许慧卿父子做官鲁甸的德政碑》

这里是鲁甸。在古代西周的时候,朝廷命官召伯到南方视察,在甘棠树下召集民众宣传政策,体察民情,后世每想到甘棠树下的召伯,不忍心砍伐其树;又有宋代(南朝)傅佑父子相继任山阴县令,称为两代清明廉洁,如此都是有功于民众而垂名于后世的啊!我们的慧卿老公先前担任鲁甸的通判,他富民教民,除暴安良,离任时,在城北松山的崇文阁内留下了题壁诗二首。崇文阁经过多次修复改造,但人们思念其德而从来不忍心清除毁损。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公子少卿公承袭补任到这里,仍然勤政爱民廉洁,继承先辈的传统。地方民众既感戴少卿公执政的恩德,又不忘先前慧卿老公的政德。于是恭敬地将他们的功德刻石铭碑,并镌刻上其遗留的题壁诗,让他们与古贤齐名永垂不朽。

题诗如下:

(其一)

京城传令的上官来得匆忙,可笑我脱下了官帽,

手扶车架与民众辞别,相互的眼泪沾湿了衣襟。

做官时间虽然不长,与民众却难分难舍,

犹如撒播雨露的时间不多,泽润土地的程度也不深。

政务特别繁忙,从来不关注也不计较有贬沓诋毁,

执法严明,我最关心旧狱中沉没的冤案。

独有一件事始终怀着歉意,

那就是土地的治理还悬挂着父老乡亲的愿望。

(其二)

铸成错误才知道不该贪聚六州兵马,

后悔听从前任的劝导误入此地停留。

惭愧的是没有现成的范本模式学习前辈,

枉费百姓的歌声赞颂本官。

二十年的官场经历消磨了金榜题名的激情,

秋天了,一切都要低调面对晚年的生活。

要珍惜啊,退休以后会慢慢老去,

听说接班人也是乡试第一。

光绪戊子(公元1888年)士民敬颂

【全文解读】

一历史背景

碑文署注时间是光绪戊子年,查公历为1888年,文中提到:慧卿公解任题诗距士民立碑时间已“二十有余年”,证明慧卿公任职时间是在1868年之前,正处于咸同战乱末期,各种矛盾交织还尚未平静,当时的政务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同治时期,鲁甸仍然设厅,隶属昭通府直管,厅官称通判,由皇庭直接派任。鲁甸通判下辖九里,相似于现代的九个乡镇。九里分别命名为:仁化、义正、礼让、智安、信远、永丰、泽享、归治、宣化。这九个里的名称分别冠予“仁义礼智信永泽归宣”九个字。其中“仁义礼智信”正是儒家提倡的“五常”,而“永泽归宣”则是永远归顺朝廷之意,充分证明了统治者以儒家思想治政鲁甸的良苦用心。“九里”的名称除“永丰”一名仍然保留外(现已隶属昭阳区称永丰镇),其余均已被历史淹没。

二人物考证

查《鲁甸县志》考证:清朝时期,在鲁甸任通判者,确有两位姓“许”的人。一位名叫徐春玲,满洲汉军旗人,任职时间1866至1867年(清朝同治5—6年),另一位名叫许祖瑞,也是满洲旗人,任职时间为1887至1889(光绪14—16年)年,两人在鲁甸任职时间相隔二十一年,县志中只有列表,并未详述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德政碑树立时间恰好是许祖瑞任职期间,而许春玲的任职时间与碑文中许慧卿的任职时间恰好一致。由此证明许慧卿与徐春玲就是一个人,其正名许春玲、字慧卿,文中称其为许慧卿是一种尊称。许祖瑞,字少卿,即是许春玲即慧卿之子。姓冠字与号是古人称谓的一种常态,如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人们常称郑板桥。据县志所载,许春玲与许祖瑞同为满洲汉军旗人,任职时间相距二十一年,碑文中称其为“桥梓”,即父子,是可信的。父子双双同为鲁甸通判,均能勤政廉明,受人称颂,这是鲁甸政界史上的一件幸事,值得怀念。

三碑文赏析

碑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士民恭颂许氏父子的碑序,第二部分是许慧卿题壁诗。现分析如下:

第一,序文赏析

序文加标题与落款,除去标点符号,仅有177字,语言简练、用词准确高古,

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内涵,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夫和高超的撰文水平。撰文与书写者未见署名,不知何人所撰。

文章标题使用了“桥梓”二字,说明是对许氏父子一并赞颂的。正文开门见山,引用了召伯布政南国甘棠树下和傅佑父子宰山阴两个历史典故,指出“此皆有功于民而垂后世者也”,借古喻今,点明了立碑的目的。

序文随即用“兼富教,殛暴安良”七个字高度概括了对慧卿公执政的评价,随即点出其离任时留有题壁诗二首。值得一提的是,慧卿公相去已二十余载,崇文阁“屡经修葺,人思其德而不忍湮没之”,说明鲁甸人古来具有怀念前贤,崇尚文化、保护文物的高尚品德,这是文中的精华,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与思考。紧接下文引出了“少卿公祖又补授于兹”,也只用了“勤慎仁廉,克承先绪”八个字评价了少卿公(许祖瑞)的执政品德。这是文章主体。

序文话题一转,引出“士民感戴新恩,弥念旧德”之情,说明了士民对两代通判的认可,所以“敬为勒石铭功、镌诗遗爱,须与古人名并不朽之。”道明立碑原因。到此戛然而止,没有任何累赘。

全文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撰文风格,环环紧扣,层次分明,简洁明快而文辞鲜华,不失为后世典范。

第二题壁诗二首赏析

两首题壁诗没有附加标题,每首八句,是标准的七言律诗。第一首写解任离别时的情景。第二首则是对官场人生的感慨。分别赏析如下:

其一

第一联,首句:“京兆匆匆笑脱簪”,上官匆匆赶来,免去了作者的职务,由此看来,作者是没有思想准备的,但其中的一个“笑”字,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坦然;联句:“攀辕别泪互沾襟”,既然免官了,就立马打点行李与民众告别。一个“攀辕别泪”,十分形象地展示了与民众告别的情景,体现了官民之间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第二联,首句“官无几日民难舍”,这是对“攀辕别泪”的进一步道白。按记载,慧卿公在鲁甸任职时间只是两年左右,确实时间不长,能够有“民难舍”的情景,对离任的官员不能不说是一种欣慰。所以联句用“雨不多时泽未深”作比喻对仗,说明为百姓所做的事情还不多,表示了作者谦虚低调的姿态。

第三联,首句“檄免繁输”说明政务繁忙,“忘毁至”,不记得、也不计较那些贬沓污毁的存在。联句“法严旧狱恤冤沉”。叙述了作者任职期间执法严明,尤其对旧狱沉没的冤案表示了特别的关心与纠正。在古代,“伸张正义,为民作主”是对官员的起码要求,也是一个清官的基本素质。慧卿公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他受到民众喜爱的主要原因。

第四联,首句“独余一事终怀歉”,唯独有一件事没做好,心里始终怀着内疚。联句“清亩犹悬父老心”回答了使他内疚的事情,就是对土地的治理还没有达到父老乡亲的愿望。土地是民生之本,农民对土地的追求与期望,是历朝历代为官者“富教”于民的基本理念,也是最难做到的。慧卿公为官离任了还能自我反省,牵挂着百姓,情衷于民而忘却自己,的确难能可贵。

全诗语言真切,用词准确高妙,情景相融,格调品位极高,是十分难得的好诗。

其二

第一联:首句“铸错何堪聚六州”,借用历史典故,道出了在鲁甸执政的艰难;“悔从先官误勾留”,后悔听从前任的劝导而误入此地职留,表示了解任后一种复杂的心态,既有失落,也有后悔。此情此景,内心的表白是真实与正常的。

第二联:首句“愧无治谱师前辈”,惭愧的是没有现成的模式、范本向前辈学习;联句“徒有歌声颂郡侯”,枉有百姓的歌声赞颂本官。这一联是作者对在鲁甸执政自我的总结与肯定,说明他没有照搬照抄前任或别人的经验,而赢得了民众的歌声,其中用“徒有”二字,表示自己的谦虚低调。

第三联:首句“廿载已销金榜厄”,二十年的经历,应是指作者金榜题名后走入官场(包括在鲁甸)的全部时间,过去金榜题名时的激情全被消磨;联句“一鸣重赋玉堂秋”,这一句与上句的“金榜”语意形成对照。“一鸣惊人”是一个典故,那是指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写出惊人的文章而荣登金榜,想必慧卿公亦然。而现在已经老了,要“重赋玉堂秋”,就是考虑如何计划好晚年生活。体现作者除惋惜过去的时光外,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信心。

第四联:“漫怜此去归山老”,可要珍惜啊!从此回到家乡会慢慢老去,这一句是对人生苦短的感叹,也证明慧卿公解任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是告老退休,并非有什么问题。联句“又奏轮袍作解头”,又听说来接班的人也是很有才华的乡试第一。对接任者充满了信任与期望。

相对于第一首,这首诗写得更真切,更富裕感情。《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心情的真实写照。慧卿公父子作为满洲人,从北到南来到偏僻、落后的鲁甸做官,非常不容易,做人、做官、作诗都给后人留下了榜样,也为鲁甸的文化增添了光彩,理应受到后人怀念与学习。

许慧卿桥梓德政碑照片

(李宪章,男,鲁甸县人,原鲁甸县文联主席,退休后聘为鲁甸县文联名誉主席。)

来源丨鲁甸社科联

本期编辑丨 李东梅

编审丨孔祥曙

投稿邮箱:wldtg01@163.com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