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伟:在观课议课中合作成长_教师_教育_教学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大伟 成长 合作 教师 教育 教学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在观课议课中合作成长

作者|陈大伟 袁豪

来源|成都陈大伟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实验分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观课议课等有比较独到的研究,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主持建设的“教师职业道德”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首倡并致力推进观课议课和理想课堂建设,在《人民教育》刊发的“观课议课”系列文章(共33件)被列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出版《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等24部著作;多篇论文在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多次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和成都市社会科学成果奖。

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

陈大伟:谁是最具成长力的教师?一个秘诀,让教科研不再 “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认为,教学的改革“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而这种同事关系只有在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只要有一个教师封闭着教室的大门,那么,想从内部进行学校改革就是不可能的”。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观课议课既依赖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又发展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目的是建设相互滋养和润泽、共同发展和成长的校园生态。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教师不仅育学生,而且育自己、育同事;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而且是教师共同成长、不断创造的家园。

陈大伟:做幸福的教师意义、认识和路径

展开全文

01

在观课时研学和助教

观课议课致力于引导教师认同同事间在一所学校“一起慢慢变老”的工作理念,致力于建立“同在共行”的互助关系。

有一所学校的教师在了解观课议课的理念后告诉笔者,他们现有的教学情形是各自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并主要带一个班的语文课,他们发现现有的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上课时班上总会有一些分心的、调皮的学生,教师照顾不过来;二是他们平时上公开课的机会不多,由于缺乏他人的观照,对自己课上的问题很难发现和研究;三是学校采取的是“大循环”教学方式,同一节课上第二次一般要等六年,教学的改进设想不能及时实践。针对这样的问题,他们想做这样的改变:同年级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合作教学与教研,彼此成为对方的眼睛,给对方当助教。听完他们的设想,笔者为他们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点赞,为他们对学生发展的思考和努力喝彩。

观察学生也好,当助教也好,都不能置身课外,远离学生。笔者建议观课时坐在学生身边,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困难、学习需求、学习创建,以及学生的作业和作品……总之,观课教师要成为授课教师研究学生、研究学习的“眼睛”。议课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入手,“我们注意到学生……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们注意到学生……对此我们有……的看法”是常见的话语结构,“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办”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观课教师要以观察到的学生学习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讨论,实现以学论教,追求有效教学,帮助授课教师改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助教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要防止过度参与导致喧宾夺主,抢了授课教师的“镜头”。比如在授课教师讲解时,观课教师不要有太大太多的动作,不要围在一个或几个学生身边,导致学生紧张。当助教的方法很多:如果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分心了,观课教师要暗示和提醒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上;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观课教师要参与分析、讨论,给予指点;如果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遇到了障碍,或者学习效率低下,观课教师可以参与、组织讨论;等等。

陈大伟:理想课堂与人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幸福

02

进行以倾听和理解为核心的对话

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一个美国男人兴冲冲地乘飞机往家赶,却遭遇风暴,随时可能坠机。历经波折,他终于平安着陆。回到家后,他异常兴奋,不停地向妻子和孩子描述他在飞机上遇到的险情,并且满屋子转着、叫着、喊着……然而,他的妻子和孩子对他经历的惊险没有丝毫兴趣。男人叫喊了一阵,发现没有人听他倾诉。死里逃生的巨大喜悦与被冷落的心情形成强烈反差,他爬到阁楼上,结束了生命。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表达是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方式,失去了表达,可能导致生存与生活意义的迷失,因为表达的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倾听则是对表达的接纳,是对表达者的一种关怀。我们主张观课议课的对话从倾听开始,通过倾听来成就表达者,帮助表达者实现自己。

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参与者要相互敞开、彼此承认,既不要唯唯诺诺、消极地接受评论和批判,又不要采取唯我独尊、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对话交流过程中,要学会从各自固守的观点中转身,观照对方,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本身具有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我们只有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看到教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教学理解的多样性,对话才会有价值。同时,观课议课还要善于体会别人的情感、理解别人的需要。美国学者戈尔曼认为:“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论语》中有这样的说法:“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议课时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想一想,在情绪抵触的情况下,您说得再多、再有水平,是不是也等于白说?

最后,对话要多用问号。我们认为评课和议课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用句号和问号的区别。“我觉得你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这样的话语后面可以用一个句号,这是“评”的方式;“我在课堂上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对这种现象,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或者“对课堂上的某事,你是这样处理的,我想知道你是如何思考的”,这样的话语后面可以用一个问号,这是引起“议”的方式。议课中的问号致力于促进对话和思想,它追求的是参与者在相互尊重中了解和理解,在共同的商议中探寻和创造共同的未来。

陈大伟:新学期,开好家长会的几点建议

03

在议课时研究和创造

观课议课主张同事之间“一起慢慢变老”,但“慢慢变老”不是平庸地等待,不是无所作为的“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同在共行地成长和进步,在“慢慢变老”的过程中追求质量更好的教育,实现品质更高的教师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是追求质量更好的教育、实现品质更高的教师生活的重要途径。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发现,是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共同成长。是否在观课议课中有了新的发现,是否带给教师新的启示,是判断观课议课是否有成效的重要依据。

致力发现教和学的关系。评课往往就教师教的行为进行评点;议课要围绕教的行为、学的行为,通过对话探究,揭示参与者背后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及个人的教育动机,它不仅仅停留在“这样教好(或不好)”的结论,而是探讨“我们想听一听为什么这样设计,你是怎样想的”,即在对话中更新彼此的教育观念,获得对教育的重新认识。这样,议课就不再是就行为讨论行为,而是以外显的行为为抓手,讨论教育观念和教学效果。这就像担担子,担子是行为,两头挂着两个筐——一头系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另一头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观课议课的目的在于整体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

致力发现新的教学可能。人实际上生活在可能性的空间里,可能性扩大,意味着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创造机会。议课主张在合作研究中发挥教学想象力和创造力,集思广益地探讨出新的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现和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譬如烹饪鸡蛋,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的消费者和不同的就餐背景。

陈大伟老师今日直播,欢迎大家关注。

04

把建议提到别人心里去

观课议课秉持更为积极的教师观:相信参与的教师愿意选择更好的教学专业伦理,能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可以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基于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原因,我们主张观课议课时尽可能少对别人的教学指手画脚,而是向他人贡献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方案,邀请他人参与对自己思考、方案的讨论。比如可以分享:如果我来教,我想做出这样的选择,大家看怎么样?如果我来设计,我想采用这样的路径,大家看是否可行?

当然,如果参与者需要,也应提出建议,只是这样的建议要基于研究和观察,把建议提到别人心里去。比如,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管理经验不足,课堂纪律可能是有效教学的拦路虎;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与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方式不当有关。显然,议课时如果对新教师提出教学创新的建议,可能会使其无所适从;如果建议有经验的教师强化课堂常规和教学管理,则可能被授课教师嗤之以鼻。课堂教学要讲“因材施教”,观课议课要讲“因人而异”。

转自《湖北教育》2021年底5期。袁豪,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姜楚华。

新教育实验的实现路径——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课堂——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