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塔,昵称小蛮腰。以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度旅游观光塔矗立珠江边上。
2016年与两位同事有机会一起到广州学习生本教育,花了两个晚上才登上了珠江夜游的船只,作为第一次到广州的北方妹子们,我们第一晚找登船处就花费了好长时间,因为迷失在了珠江的一条支流上,询问当地人之后发现走错了,等找到登船处之后已过了最后一波登船的时间了。
第二晚成功从芳村登船,船分两层,囊中羞涩的仨人舍不得买二层船票。不过开船之后,天公下起了小雨,二层的人纷纷来到一层,享受了我们票价一样的待遇,(此处,原谅我不地道笑了),船还未开,我们三个就异常兴奋,纷纷拍照留念,还搭讪了靓仔为我们拍了合影。
展开全文
等船一开,我们的眼睛全被一江两岸的斑斓吸引,两岸绿树葱茏、高大的建筑鳞次栉比,还有小蛮腰不断变换的颜色。
迷人的小蛮腰不但吸引着四方来客,也抓住了出题人的眼球。
试题中的小蛮腰
(2023届广州高三调研)广州塔(23°06'N,113°19'E)高600米,是我国第一高塔。据此完成1~3题。
1.一年中,广州塔日影最短长度及出现的次数分别是( )
A.0米 1次 B .300米 1次
C.0米 2次 D .300米 2次
2.广州塔日影朝向正北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
A.12:00 B .12:15 C .12:30 D .12:45
3.春分日,广州塔日影移动方向是( )
A.顺时针 B .上午顺时针,下午逆时针
C.逆时针 D .上午逆时针,下午顺时针
(东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七校联考)广州塔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总塔高600米。湿地公园生态气象站位于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内,与广州塔的直线距离约为4.5km。下左图示意2014-2018年广州塔121米(G3344)、526米(G3345)风速年均值及变化趋势,下右图示意2016-2020年湿地公园生态气象站10米(G3101)风速年均值及变化趋势。据此完成4-6题。
4. 下列关于广州海珠区图示年份不同高度风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高度风速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B.距离地面越近 的地方,风速变化越小
C.广州塔 121米处平均风速最小
D.广州塔 526米处风速变化幅度最大
5. 湿地公园生态气象站 10米( G3101)风速年均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楼群狭管效应增强 B .湿地公园植被增多
C.城市建筑密度增加 D .副高控制时间增长
6. 城市近地面风速减小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A.城市逆温现象加重 B .城市大气污染加剧
C.汽车排放尾气增加 D .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答案解析】
1.C 广州塔纬度 23° 06'N,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
2.C 广州塔经度 113° 19'E,北京时间经度 120° E,相差了 6° 41',相差了约 27分,广州塔日影朝向正北时,地方时为 12:00,北京时间最接近 12:30。
3.A 太阳与日影朝阳相反,春分日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日出时影子朝向正西,正午朝向正北,日落是朝向正东,所以日影移动方向为顺时针。
4.D 据图可知, 2014年到 2018年,广州塔 526米高度风速波动变化,广州塔 121m高度风速有所下降,生态气象站 10m高度风速下降明显, A错法;广州塔 121m高度风速变化最小, B错误;生态气象站 10m平均风速最小, C错误;广州塔 526米风速最低为 3.6,最高为 4.3,变化幅度为 0.7,在三个高度中变化幅度度最大, D正确。
5.C 湿地公园生态气象站 10米( G3101)风速年均值变化为越来越小,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高,阻挡了空气流动,使得近地面风速变小;楼群狭管效应增强会使风速增大;湿地公园植物增多,使得湿地与城市间热力性质差异增大,风力应该增强;副高会季节移动,不会长时间控制某区域。
6.B 近地面风速减小,城市污染物难以通过城市热力环流得到排放稀释,城市大气污染加剧;风速变小减小了郊区与城市的热量交换,城市近地面气温升高,城市逆温现象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汽车尾气排放与汽车密度有关,与风速无关。
有需要课件的老师,请打开下面链接,每个都精心设计:
新教材必修一课件:
新教材·湘教版·必修一22个地理课件合集
新教材必修二课件: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二节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的进程与影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的进程与影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