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要求的“乖”真的是为孩子好?这种压抑式成长,孩子受够了_自己的_孩子_父母

通常,家长都会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当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父母最常说的话就是“乖,听话”。

家长们没有发现,那些变得乖巧懂事的孩子,在压抑自己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变着自己的内心,他们不快乐。

前些日记火爆异常的电影《少年的你》,其中就有着这样的“乖女孩”。

影片中的魏莱就是这样一种“乖女孩”,在老师、家长眼中,她是家境优越的优等生,家境好、长相好、成绩好,在表面看来,她就是那个大家都该学习的“别人家的孩子”。

即便有一些“小毛病”,也是因为他人的原因,让孩子有了一时的“小失误”,她的未来是光明的,道路清晰而坦荡,未来无可限量。

可就是这样的孩子,是校园霸凌的施暴者、组织者、教唆者,她在父母面前的“乖”,都是为了隐藏自己的想法。

她按着父母的想法生活,可却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想挣脱,却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她学会从欺负同学开始释放自己。

从她霸凌第一个同学,导致她跳楼时,她都没有后悔自己的做法,甚至还在庆幸,自己的伪装保护了自己。

陈念不想让失去生命的人,太过失去尊严,盖了一件衣服,这被魏莱解读成挑战,陈念成为下一个目标。

展开全文

一切变的不可收拾时,她害怕的下跪,也只是害怕自己父亲的责骂,而不是悔过她的所作所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甚是是失去了生命。

她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儿。如果从一开始,她就试图挣脱这样的乖乖女命运,跟家长沟通,或许最后不会走到山穷水尽。

“乖孩子”是怎样形成的,很多家长都忽略了

无论是怎样的被动“乖孩子”,都有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源头,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习惯,养成了孩子的“乖”呢?

1)家庭环境所致

一个孩子的成长,来源于这个家庭的培育和熏陶,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很容易教育出怎样的孩子。一个人所遭遇的外界环境是会影响他的头脑的。——莎士比亚

一个家族的传承思想,对每个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有些家庭有这样的传统,家教严苛、规矩繁多。

这样的家庭很容易出现一些乖孩子,恪守家庭的宗旨,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

同样,也会出现十分反叛的孩子,只要是对立面的事情他都愿意尝试,家境的影响是从孩子出生时就在潜移默化产生的,深至骨髓。

2)父母的刻意为之

有些家长,会出于某些原因,让孩子格外的“听话”。而这些原因却令人发指。

家长们有时在无形之中,会对孩子进行比较和炫耀,那个最乖的孩子便会受到各方的赞誉,家长会享受这样的赞许,让孩子持续“听话”下去。

还有一些家长出于炫耀的本意,披着对孩子好的外衣,让孩子听从家长的安排,这个也要学,那个也要会,让孩子成为家长的“提线木偶”,抹杀孩子的天性和爱好,与豢养没有思考能力的动物,毫无分别。

3)自身的性格所致

也有一些孩子变乖,是出于自身的性格所致,有些懦弱的孩子,面对父母的偏爱,只好将自己“藏起来”。

努力迎合父母,让父母在偏爱其他人时,也能看到自己的存在。

这样的“乖孩子”让人心疼,她主动改变自己的内心,迎合父母的所有要求,讨好每一个人,每天他们都表现的十分完美,只求父母的多一眼的关注。

可往往并不会得到他们想要的回应,他们就这样伤心的继续着,希望某一天父母能回头,看看自己。

“乖孩子”的背后,隐藏着的秘密

家长们都希望有个乖孩子,可“乖孩子”的成长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劣势:

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

他们的不自信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家人的漠视,让他们无法正确看待自己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发自内心的自卑。

隐藏内心想法,压抑情绪

他们不愿改变,却不得不改变,内心有着一种反抗,需要从其他出口发泄,容易误入歧途。

想法被父母占据

他们是像电脑一样,像被输入代码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他们不如社会,不会犯大错,但也毫无建树,只会庸庸碌碌的走过父母为他们安排的一生。

想让孩子变乖也要有限度,教会孩子认识规则的重要性、认识法律的底线是每个家长的职责。

这不代表家长要代替孩子生活,安排孩子的一切,孩子有着自己的思维,他有他自己的选择,不应该被父母所操控。

很多孩子都成为家长完成自己人生理想的“牺牲品”,他们甘愿或者心里反抗的,生活在父母的影子里。

他们不知道出路在什么地方,这样的父母是失职和可恶的,他们自私而虚伪,将孩子的一生毁于自己的欲望里,甚至还得到一些人士的声援,甚是可笑。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谁都不是谁的附属品,要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去讨好。认识自己是步入成年、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每个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的第一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