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是江西龙虎山表演项目,2600年前古人是如何把悬棺放上去的?_悬棺_棺木_崖壁

华太师出品,必属精品,欢迎关注。

位于江西省鹰潭市的龙虎山,是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传说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途经此处修炼仙丹,因"丹成而龙虎现"得名。

龙虎山有着独特的丹霞地貌,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崖墓作为龙虎山的特色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驻足观赏,其中的202座悬棺一直是个"千古之谜",世人对其猜测不断,好奇不已,那么26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将悬棺放到崖壁上的呢?为什么会有崖墓这种奇特的墓葬方式呢?

展开全文

据考古专家认证,这些悬棺群为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所葬,当时科技交通水平并不发达,悬棺又是重达数百公斤,古人能够成功将悬棺放置进去,肯定是采取了一些巧妙的方法。但这些悬棺的放置方法至今无法科学解释,宋理学家朱熹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可见在古代悬棺就受到关注。

在龙虎山的崖墓中,悬棺全部镶嵌在仙水岩一带,仙水岩崖壁光滑平展,下临泸溪湖,临水而成的岩洞形态各异,造就了悬棺产生的有利地理环境。棺木大多位于20到50米的水位之上,传说里面装满了金银珠宝,是神仙安放无字天书的地方。实际崖墓上没有任何古人留下的文字符号,进一步给考古工作带来了难题,自1997年开始,当地的景区工作者开始面向世界寻求答案,并公开悬赏30万攻克未解之谜,至今仍然吸引了大批专业人士的关注。在多方推测下,关于悬棺之谜,主要要得出如下结论:

一、古人可能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棺木进洞

在"中国悬棺课题组"研究期间,谢健根教授等人结合中国11处有悬棺的省市资料,分析出古人可能利用滑轮和天车来带动悬棺升天,滑轮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记载,当时又叫辘轳,棺木从下往上吊的时候,借助崖壁上已经固定好的滑轮,就可以轻松进入岩洞,但是固定滑轮的人需要身手敏捷,熟悉崖壁形势。

只是这种推测还是存在漏洞,因为龙虎山的众多墓崖中,至今并未发现人工打桩的痕迹,而且这种方法必须先有人登上后山顶,龙虎山的地理形势复杂,部分后山至今无人能到达,因此棺木进洞的方式依然众说纷纭,无从定论。

这种设想也算是推动了研究的一大步,景区在2006年进行悬棺表演时,采用原始的杠杆原理演示伪古吊装表演,其实也是对这种方法进行的可能性推测。如今龙虎山悬棺表演已经成为固定特色节目,表演者有的是身怀传统技艺的药农,利用垂直悬挂的绳子下滑到岩洞,和地面上的人相互配合,一边大幅度的摇晃绳索,一边借着惯性合力升棺。除了"滑轮悬吊法","堆土法"、"竹木搭架法"等多种提出的方案中,都相应的借用了云梯、竹筏以及隧道等自然工具来协助棺木进洞,侧面反映了古人的大智慧,物尽其用的同时避免了悬棺受到破坏。

当人们从泸溪湖远处眺望时,崖壁分布的洞穴星罗棋布,大小不一,部分洞穴的棺木一半暴露在外,星星点点,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崖葬是一种特殊的祭祖方式

不同于传统的土葬方式,崖葬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宋朝王文卿的诗中写到"昔人骑鹤上天去,不向人间有蜕蝉。千载玉棺飞不动,空江斜月照寒烟。"描述了古人死后升天成仙的美好愿望。古代战乱不断,为了寻求宁静,将棺木悬放在崖壁之间,寓意回归洞穴,死后安宁,同时周围独特的气候环境,可以更好的保存祖尸。加上又是凌空绝壁,因而盗墓一事发生的可能性极小。

三、古人流行崖葬群葬

古人认为:"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

说明享受此墓葬方式之人大多受到尊重,家族地位显赫。从龙虎山附近出土的文物来看,祖先流行崖洞群葬和合葬,随葬品多是仿铜兵器、骨玉之类的。在一处宽50多米的崖洞中,有十副棺木同时入内,可见是一个大家族的合葬之所。至于所葬之人也并非都是达官贵族,凡是古越人估计都会遵循这种古老葬俗,因而普通的平民百姓或是修道隐士均有可能享受此待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