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人间词话》的时候,说到吴文英的《秋思·荷塘为括苍名姝求赋其听雨小阁》,对“括苍名姝”做了一下发散,后来有群友找到写括苍山的作品阅读,提出了这个问题。
格律问题
“尽日行方半,诸山直下看”出自晚唐诗人刘昭禹的《括苍山》,其写作方式成熟,在众多旅游类五律中并不算突出,但是有朋友对它的格律产生了疑问。
咱们仔细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括苍山》刘昭禹
尽日行方半,诸山直下看。
白云随步起,危径极天盘。
瀑顶桥形小,溪边店影寒。
往来空太息,玄鬓改非难。
刘昭禹这个人生平不详,只知道生于晚唐,卒于梁太祖开平中,垒官天策府学士,严州刺史。不过我们从他被《全唐诗》收录的作品中,大致能看出他的写作风格,应该是属于许浑一脉——他是个格律严格精准的老派诗人。刘昭禹擅长五言诗,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曾自叙诗论:“五言如四十贤人,著一屠沽不得”,“索句如获五匣,精求必得其宝。”
五言四十字啊,就像四十位贤人,那是一点市井气息都不能沾的——一般到了这种创作态度,写出来的作品虽然雅致却难脱窠臼,毕竟自绝于生活细节,也就等于自绝了诗文创作的最大源泉。
内容意境先不说,从他的这种创作方式来看,出律那是万万不能的。
那为什么这首《括苍山》,有些朋友却看不清楚它的格律呢?
因为这些朋友在读到首联时,会觉得发音怪异,再用电脑一测,结果显示出韵。
展开全文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格律问题,因为在初学者认知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咱们聊一聊。
为什么电脑会将首句判断出韵?这正和电脑判断多音字一样,当它对多音字平仄没有准确判定的时候,就默认是合律的。同样在这里,因为它检测出来首句“半”字和其它韵脚是邻韵,所以默认作者是想首句押韵,但是出韵了。
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电脑判断韵脚的逻辑,只看韵部,不看音调——这是极其荒谬的。
我们抛开电脑,人工做一下分析。
先看整体平仄骨架,抛开所有疑问,只做首句平仄分析。“尽日行方半”——“仄仄平平仄”,这和电脑的判断完全就是两回事了。
根据格律诗平仄关系(替、对、粘),很快可以得出格律下整诗的平仄关系(具体见《格律诗专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们知道仄起仄收和仄起平收两种格式,其实完全不会影响后续推导,也就是不论首句是仄收还是平收,并不会有任何影响——因此也可以得出电脑在做韵脚判断的时候,只看韵部不看平仄的结论。
这当然是错的。不过这是很基础的错误,只会给初学者造成困惑。
实际上这就是撞韵,首句的“半”字撞韵了。但是正如很多杠精家说的那样,所谓撞韵、挤韵这些音律规则是清朝诗家总结出来的,所以咱们不能认为晚唐刘昭禹的写法有问题。
虽然读起来确实有问题。
另有一点就是,“看”字一向有两个发音,四声或者一声,这个稍微有些阅读量的朋友都知道。
比如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孟浩然的“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我们只是要养成习惯,当这个字出现在关键位置的时候(韵脚或者二四六位置),它的发音该如何,咱们不搞错就行。在这里肯定是读“kān”,绝不是四声。
所以,这里就是“半”字与“看”(kān)字撞韵了。除此之外,再无诗病,更加没有出律。
内容写法
整体来说,这首作品也很普通。
首联“尽日行方半,诸山直下看。”交代出游,带写山之巍峨。
颔联“白云随步起,危径极天盘。 ”对仗,承写登山。注意这一联相对有些宽松,但确实对仗,把“盘”理解为动词即可。
颈联“瀑顶桥形小,溪边店影寒。”没有转,还是在写登山所见。
尾联“往来空太息,玄鬓改非难。”发出感慨,一是山之巨大,让人感觉时间匆匆,二是感叹人生时短。算是对整首作品做了一定的思绪提升,虽然并没有大的意境发散,但聊胜于无。
“非难”对应“不易”,出自徐贤妃的《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就是不怎么难,容易的意思。一定不要理解成“非难”——刁难。
这就是刘昭禹爬括苍山游记,最后出于文法,不得已做个感慨,但是立意不新奇,角度不新奇,作品因此也就堕入平庸——一首合格作品而已。
当然,咱们今天写游记作品,能有这个样子那也算是相当不错了。
毕竟很多朋友写出来的游记作品,就像一张照片,上下左右只顾着写景,没有感情的附注,没有新意。
那样的话,还不如一张照片更让人直观感受美景,又何苦写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