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小镇做题家们,考试屡屡失败,再郁卒也要不屈不饶继续考_科举_的人_柳永

这个夏天,小镇做题家这个网络流行语再度爆火,在它身上,可见农村小镇、考试做题、改变命运之类的标签,其实简单来说,它还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便是寒门学子。

在古代,十年寒窗这样的事比比皆是。人们常将高考与科举制类比,科举制在唐代就已流行,是一种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对寒门庶族子弟不论出身。

不过这种东西说到底还是人在主导的,背后难免也有各种暗箱操作,但是相对来说,它确实给了广大寒门子弟一个摸得着的机会,历史上,几乎没有人不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不过考试这种事,有时候也不是有才就考得上的,历史名人中,屡屡考不上的“学渣”也多得是。

韩愈

身为唐代有名的官员,“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的韩愈,科举之路也很是艰辛。

韩愈身世卑微,三岁成为孤儿,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哥半路去世,留下韩愈和侄子跟着大嫂,生活非常艰辛。

19岁时,韩愈只身前往长安,接连考了三年科举考试,都失败了。第四次的时候终于登进士第,却在接下来的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中,均以失败告终。

韩愈考不上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才能,而是因他所写的散文风格不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他自己本身也是个观念感很强、性格刚直的人,轻易不肯屈服。

从19岁开始,韩愈熬了10年,才终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的推荐下,得到了一个小官,然后开启了他更为艰难的仕途之路。

展开全文

李商隐

他才华卓绝,在晚唐诗歌逐渐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凭借一己之力又将唐诗推向了一个高峰,和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又和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这样的李商隐,也可称得上是横绝前后,一个相当有才华的人。然而聪慧如他,遇上科举,也是没辙。

李商隐祖上多有做官的,父亲也是个县令,可惜在他三岁的时候就被罢官,在他十岁左右去世。李商隐就和母亲在家乡生活,过得较为艰苦清贫,少年时便开始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在17岁的时候,李商隐结识了令狐楚一家,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綯当时36岁,次年就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了,而李商隐还要等到9年后才考上,不可谓不漫长。

据说李商隐的科举有十年之久,不屈不饶,却都不能中选,可谓郁卒不已。他自己在《上崔华州书》里回顾科举经历,写道:“凡为进士者五年,始为故贾相国所憎,明年病,不试,又明年,复为今崔宣州所不取。”

这种情况确实让人无力,论才能,李商隐肯定是有的,但却屡次失败,归根到底,还在于他没有权势背景。

李商隐当然知道背后的猫腻,他曾咬牙切齿地写诗骂考官:“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说考官是阻挠他成功的小人。

或许是出于文人傲气,李商隐一直不太想动用令狐家的人脉。然而现实很现实,他最后之所以能考上,还就是因为令狐綯的竭力相助,若不是令狐綯替他在主考官那儿说了好话,他还不知道要再等多少年。

黄巢

“考不上就另谋出路!”

不过,对于黄巢来说,这另外谋的路未免也太偏了些。

身为唐朝末年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许多人对黄巢的印象,或者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或者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领导起义军猛烈拼杀,快速地一家独大,又快速地分崩瓦解。殊不知,这个武将早年,抱的是做题当官的心思。

黄巢家里是贩盐的,相当有钱,他从小培养的是文武双全,既会剑术、马术,又小有诗才。

黄巢接受的教育还是比较正统的,所以和一般人一样,他也想着通过科举之路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命运。只可惜,他曾几次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却都名落孙山。

当时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早就渐于衰落,科举大权落到了宦官之手,这个特殊群体又能多懂科举呢,那些渴望进士的年轻人要是考上了,可能还得付出蒙受自尊屈辱的代价。

黄巢这种生来就带着叛逆性子的人,自然不会趋炎附势,在科举梦想破灭后,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说其他,单就这首诗,谁看了不说一声绝!

身上隐约散出黑化之气的黄巢,在这首诗里尽展豪情,那傲世绝俗而又带着点孤寂形象的菊花,正如他本身,孤芳自赏,绝不屈服。

柳永

作为北宋著名的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这个名字一出,便让人想到了一个多情的风流才子,他那传奇的烟花柳巷故事简直耳熟能详,当然,坎坷的仕宦经历同样。

柳永的性格多情浪漫,沉迷儿女情长,这就导致他的文风偏于闲情逸致、温柔婉转,而这种风格,宋真宗很不喜欢,批评他“属辞浮糜”,柳永也因此数次落第。

从一开始的志得意满,到接连四次落第,柳永在科举考试中苦苦追寻三十年,最后还是因为仁宗特开恩科,把录取尺度放宽后才中榜的,而那时候,柳永已经过五十岁了。

柳永对自己很自信,所以在每次考试不中的时候,心里总是又怒又怨,每次都要作诗吐槽,跑到花楼酒肆里寻求安慰。

在那段时候,柳永经常处于一种低落消沉的状态,体味失意、悲愤,而这种情感,则来源于他从小就被儒家思想的浸透。

古代文人往往把仕途功名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方式,所以一旦考不上,他们就开始心痛、纠结了,开始抒发自己受到的心灵伤害。虽然这种单一的仕途情结不太合理,但也因此,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毕竟苦难出诗人嘛。

从古至今,人都是要向上爬的,对于出身不好的人来说,有时候一个公平的机会,就是颠覆一生的转折,这又如何不叫人努力把握,努力争取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