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怎样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
- 日暮汉宫传蜡烛中传是什么意思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写什么节日
怎样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
首先简单一提“寒食节”。更早古时叫禁火节,是冬至后l05天,到春秋时演变成清明节前二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故称寒食。演义的起因于春秋晋国人介子推与重耳(晋文公)的历史故事。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中唐诗人韩翃《寒食》诗中佳句。夜暮来临,汉宫太大了,宫里一派正忙于分送、传递、点燃蜡烛的画面,袅袅炊烟飘散到了王侯贵戚的庭院里。本是“寒食节”,百姓家是不能生火点灯的,皇宫里却灯火通明、饮烟四起,这袅袅炊烟只散入皇亲权贵家中,这炊烟离百姓之家太远了,这也点明皇亲权贵也有点蜡生火的特权。诗人通”寒食节“这节点委婉讽刺了当时政治腐败现象,应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此诗除了文笔传神外,更大的特点是古往今来诗词少有的思想艺术表达水平:统治者看了不伤大雅,国君认可自己高高在上的皇权,权贵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面俱在;寻常百姓等人看了心知肚明,也为叹出自己的心声而感叹。
日暮汉宫传蜡烛中传是什么意思
传的解释 转(zhuǎn)授,恩赐 日暮汉宫传蜡烛 译文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蜡烛:按汉代的制度,这一天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 臣。唐《辇下岁时记》记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拓展;
蜡烛là zhú 【基本介绍】 蜡制的固体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圆柱形,中有棉纱芯,称为烛芯,燃点纱芯以发光。普通蜡烛的外观为圆柱形、固体、乳白色。不管何种蜡烛都是手感滑腻,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蜡烛常与烛台搭配用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另外有些容器同样能够起到烛台的作用,比如像放飘蜡的玻璃器皿,点蜡熏精油的小香炉,经过处理的竹筒等等。目前烛台除了为蜡烛服务以外,更多的也作为家装摆设的一部分。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写什么节日
描写的是寒食节,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出自唐代韩翃《寒食》,原文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扩展资料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