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中国第一乞丐村”:靠下跪吃饭,笑贫不笑乞,后来怎么样了_乞讨_小寨_的人

甘肃省岷县小寨村,一个听起来平平无奇,再寻常不过的村庄名字。

但在2000年的时候,它却有着一个响彻全国的名号——“中国第一乞丐村”。

顾名思义,那时这个村庄里的许多村民都靠乞讨为生,甚至把乞讨当做一种事业,笑贫不笑乞。

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曾经那个笑贫不笑乞的小寨村变成什么样了呢?

以乞为生,一本另类的“致富经”

21世纪初的成都街头,在人来人往中,常常能看到衣着破烂单薄、面色蜡黄瘦弱的乞讨者。

若是有人在他们身边丢下一些吃的或是几毛钱,就能得到他们带着感激的目光,口中还会止不住地说着:“谢谢您!”“您真是一位好心人!”……

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捐款,有的乞讨者逢人便会磕上几个响头。有很多原本不想捐钱的、脸皮薄的人,看到这一招往往会不知所措,只能选择给他们掏出一些零钱。

对于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乞讨者而言,就是靠下跪吃饭的,而他们到处乞讨也只有一个目的:供养全家人活下去。

不过随着来这里乞讨的人越来越多,想要靠“这门手艺”养活一家人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为了能够挣到更多的钱,这些乞讨者开始“各显神通”,有的学着卖艺,有的大声吆喝。

只要能吸引眼球、挣到钱的法子,他们来者不拒。

展开全文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李尕猴带着他七岁的儿子在成都街头流浪。皑皑白雪还未开化,李尕猴坐在墙角用二胡拉着他在电视上新学到的曲子。

随着二胡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响起,不少人都被吸引了过来。

这时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儿则伸出了自己冻得通红的小手,羞怯地说:“哥哥,姐姐给点儿钱吧……”

有人于心不忍给了些零钱,有人则是甩开袖子连忙掉头就走。

随着夜幕降临,李尕猴和儿子两个人走在泥泞的小路上,数着今天的收获。只见里面大多是几分的钱,在那个年代能舍得给上几毛的都是难得的大善人了。

“明天再干一天,你下学期的学费就有着落了。”李尕猴对儿子这样说道。

他们并非是成都本地人,而是来自于甘肃岷县的小寨村。

九十年代末,村里遭遇了天灾,为了能够活下去,很多人选择流浪、外出乞讨。久而久之,村里人发现乞讨也是一份“好工作”:只需要跪在那里,诉说一下自己的凄惨经历,就能得到钱和食物。

所以,小寨村的不少村民逐渐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工作,选择跟同乡一起外出乞讨。从青年人到老年人,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乞讨为生,形成了以乞为荣的不良风气。

如果家里有孩子的,就让老人看顾孩子,等到孩子大些就带在身边一起乞讨。那些能够供养孩子上学的家庭,也会选择在寒暑假带着孩子外出乞讨。

不过对于乞讨者而言,怎么样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怎样才能收获别人的同情……这些也都是有学问在里面的。

小寨村的村民们往往会优先选择经济发达、贸易往来密切的大城市,就像居无定所的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变换着自己的目的地。比如秋冬之际就在广州、深圳这样的南方城市,春夏之交则开始向北方移动,前去西安、南京等城市。

因为参与乞讨的村民越来越多,渐渐的能够靠乞讨买得起家电、手机的人,成为了村子里令人羡慕的对象。

也有一部分村民看不惯他们坐享其成的做法,但往往话还没有说出口,就被同村的人驳斥了回来:“你们家这么穷,是不是嫉妒别人在外面挣到大钱了呀?”

就这样,小寨村里竟然有超过80%的村民都有过外出乞讨的经历。

乞讨原本是小寨村村民们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然而这种唾手可得的利益却成了好逸恶劳之人的捷径。随着这种不良风气的形成,小寨村的不少村民也一度走向了堕落。

别跪了,“乞丐村”的觉醒

在步入21世纪以来,乞讨者过多的现象引起了许多民众的注意。更有许多不法分子发现了其中庞大的“市场”,利用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拐卖、强迫妇女儿童乞讨。

2003年,媒体的一篇名为《卧底当代丐帮》的报道,让“甘肃乞丐”这个绰号响彻全国。而岷县小寨村也因为有200多名乞讨者,被戴上了“第一乞丐村”的帽子。

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了许多网友口中的笑谈。

“乞丐村多是二层洋楼”、“乞丐坐飞机回村”……

一些不良媒体为了能够得到关注,纷纷用猎奇的字眼抓住观众的好奇心,却并不顾忌这样的报道会给小寨村带来怎样的伤害。

虽然一家人生活过得很艰苦,但是李尕猴却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供养儿子上学的决定。

他经常对儿子说:“儿子,你放心,咱们家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

而事实告诉他,就算借钱也要送儿子上学的决定是正确的。

李玉平

2005年,他的儿子李玉平成了村里第一个走出山村的大学生。就在儿子去上学的时候,李尕猴决心要去看看:“传说中的大学究竟是怎么样子?”

在父亲的陪伴下,李玉平踏入了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校门,这也是他父亲第一次不是为了乞讨而出省。

为了能够尽快偿还之前为了凑学费欠下的债,李尕猴在和儿子告别以后,开始沿着荆门一路乞讨。李玉平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连忙跑到襄樊制止了父亲的行为:“咱们有手有脚的,干点儿什么不好呢?为啥非要做这遭人白眼、不劳而获的事呢?”

紧接着,李玉平联系了自己初中的校长,发自肺腑地向乡里的全体中小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发表在学校里的校报上。而这封信的名字叫做《别跪了,小寨人,站起来》。

说是写给中小学生的,其实明眼人也都明白这是他在敦促村里的成年人。

《别跪了,小寨人,站起来》

为了能够彻底扭转村里的乞讨风气,李玉平在寒暑假并没有向其他同学一样选择外出打工,而是决定回到家乡。

他知道,“笑贫不笑乞”的思想早已在村里的中老年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了。想要铲除这种不良思想,关键还是要从孩子抓起。

为了能够让村里的孩子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三观,他在村里办起了免费的补习班,很快招收了第一批学员。

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许多村民打心底里对他存着一分尊敬,也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孩子将来的命运。

从2001年开始,许多媒体都对小寨村充满了好奇,外界也始终对这个村子里的一举一动备受瞩目。李玉平的举动也很快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无数媒体又掀起了报道小寨村的热潮。

面对诸多媒体以偏概全的报道,李玉平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只要小寨村能够受到关注,它被改变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快。”

经过李玉平和乡里干部的努力,村里的风气逐渐有了改善。许多在外乞讨的同村人,每当伸手乞讨的时候,他们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印在墙壁上几个发人深省的大字:别跪了,站起来!

久而久之,许多村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原来下跪是一件很没有尊严的事情。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的同情心被大量消耗,国家也开始重点整治乞讨、诈骗现象,小寨村外出乞讨的人发现,靠乞讨能挣到的钱越来越少了。看着乞讨一天得到的几十块钱,再想一想在学校里上学的孩子,许多人开始萌生了回家的想法。

然而在回家以后,能做些什么,成了很多弃乞返乡人,遇到的最大难题。

改头换面的“乞丐村”

侯俊生就是小寨村第一批选择回乡的人之一,然而现在早已过了播种的季节,已经没办法再种粮食了。正在他发愁一家人生计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一则有关收售中草药的广告:“既然已经错过了种粮食的季节,那么为什么不试试种植中草药呢?”

想到这里,侯俊生整个人都有了干劲。

不过该种些什么草药呢?在亲友的建议下,侯俊生决定先种植需求大、易生长的黄芪。

时间转瞬即逝,在众人的观望中,侯俊生的几亩黄芪大获丰收。不仅一举还完了之前欠下的债,还攒下了几千元钱。

黄芪

看着自己通过劳动拿到手的现金,侯俊生和他的妻子都热泪盈眶,终于再也不用过向别人乞讨的生活了。

村民们看到侯俊生挣到钱以后,也都颇为心动,他们也开始种植各种中草药。只是在大家纷纷种植以后,怎么样把它们卖出去又成了一个大问题。小寨村之所以贫困,跟贫乏的交通环境脱不开关系。

不过也有聪明的人看到了其中的利润,干起来大量收购药材,再将它们倒卖出去的工作。

而原本一直是出租车司机的石永茂,偶然在和同事闲聊时得知,现在很多中药公司都在大量收购当归。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

他回到村里以后,开始在整个县里大量收购当归,过了没多久,当归的价格就从每公斤十几元涨到了七八十元。

这次机会不仅让石永茂大赚了一笔,也让小寨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明确地意识到:靠自己能力挣到的钱跟下跪乞讨得到的钱相比,前者更让人有成就感。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小寨村的气象已经焕然一新,许多村民家盖起了新房子,而石永茂更是盖了一栋村里最漂亮的米黄色小洋楼,他的妻子就在一楼卖一些常用的百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在农产品领域加大了补贴力度,促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与此同时,关于流浪乞丐的专项整治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乞丐在被遣返回乡后,当地政府会进行专门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渐渐地那些外出乞讨被遣返的人发现,其实只要自己愿意劳作,养活一家人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小寨村气象的改变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帮扶。杨金忠作为小寨村的村干部,曾经为村里人成规模乞讨的事操碎了心,却始终无法让村民们摘掉这顶“不光彩的帽子”。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小寨村地处山区和平原的交接地带,每到夏季多雨的时候,村子里唯一一条外出的土路都会被泥石流冲垮。

为了能够改善小寨村出行难的问题,政府出钱修建了一条沙石路。

在新公路正式通行的那一天,许多村民满怀激动地走到旁边,他们再也不用担心以往遇上极端天气就要与外界隔绝的生活了。

不仅如此,这条公路也为村民们运输农产品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从2005年以来,当地政府的各项政策、资源也开始向小寨村倾斜。建学校、搞教育,就成了小寨村救赎之路上最重要的一步棋。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通过学习认识到了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

每到寒暑假时,孩子们总会带回家一封《致家长的一封信》,信中除了说明孩子在假期里的安全注意事项,还有对家长的告诫:勤劳致富是根本,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改变命运。

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许多扶贫干部的努力,小寨村一改之前“以乞为生”的风气,不仅愿意外出乞讨的人越来越少了,“劳动光荣”的思想也深入人心。

小寨村

2010年,524户人家的小寨村中还有超过100户被列为低保家庭,即便有的人家境困难,却再也没有萌生过出去乞讨的想法。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岷县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荣获了“中国当归之乡”的称号。而小寨村的许多村民靠着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乘上了发展特色农业的快车,他们依托中药材的产业链,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2020年,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而小寨村,再也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乞丐村”了。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红墙绿瓦,流水潺潺,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人们的生活变得安定祥和。

唯一不变的,是在道路两侧的那句标语:站起来,别跪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