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构建现代水网 建设幸福河湖_苏州_太湖_治理

展开全文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

这个春天,苏州很“火”,小桥流水,诗意江南,人间天堂,水韵悠长。苏州因水而兴、缘水而美,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苏州的命脉。苏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聚焦水治理能力建设,系统做好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四篇“水文章”。2022年苏州发出总河长令,部署“构建现代水网 建设幸福河湖”,提出到2025年全市建成区基本建成幸福河湖,农村幸福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力绘就水清、岸绿、景美、文兴新画卷。

河长领治

治水责任进一步夯实

深化河湖长制重大改革,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河长制实施6年来,苏州集中党政部门和社会力量,丰富和完善河湖治理与保护各项工作,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迈出坚实步伐。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达93.3%、96.3%,13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太湖苏州片区水质达“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在全省率先开展“消劣争优”行动,累计治理857条城乡劣Ⅴ类河道,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消劣”,建成1690条幸福河湖,七浦塘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全省唯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连续9年获省优秀等次,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经验,入选住建部案例;联合河长制工作经验,入选《解码中国之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践案例精选2021》《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2022年,苏州再次交出亮眼的治水“成绩单”。

治理水平整体提升、河湖面貌日益改善、多重价值有效彰显,这背后是苏州以河湖长制引领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市第一总河长、总河长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从长三角一体化到区域一体化,从太浦河联保共治到漕湖、鹅真荡绿色发展,从大江大河治理到古城河道保护,重点部署“一山一策”“一湖一策”,要求坚持生态保护、系统治理。

制度精细,治河才有效力。苏州不断完善河长制工作责任链条,巩固“党政领导,一级抓一级;河长主导,层层抓落实;社会引导,全民共参与”工作体系,按照“认河更全面、巡河更到位、治河更彻底、护河更长效”的思路,赋予河长治水新内涵。全市24643条河道配备5500名河湖长,实现五级河湖长全覆盖。2022年,18位市级河湖长巡河51次,完成市级“一事一办”清单282项,全市各级河湖长现场检查超18万次,推动解决问题3.4万项。建立河湖长履职定期评价机制,常态化开展履职督察,发布基层河长履职“红黑榜”,强化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出台河湖长工作规范,开展河湖长制业务培训,促进河湖长尽责治水。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强化结果运用,以考促干、以考创优,推动各项工作部署全面落实落地。

协同创新

联合机制进一步巩固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苏州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更好地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开工建设沪苏嘉城际铁路水乡旅游线,与上海青浦、浙江嘉兴建立环淀山湖生态共治机制,携手共推跨界河湖联合治理。

今年3月,吴江、青浦、嘉善三地河长办联合签发《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2023年工作要点》,制定四方面15项工作任务,持续推动跨界河湖联保共治,不断擦亮示范区生态底色。为做实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督查、考核等制度规定,持续加强区(县)、镇两级河长办横向联动,三地加快补充完善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工作规范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示范区内跨界河湖协同治理的精细化标准化,为整个太湖流域,乃至全国的跨界河湖治理提供经验。

“这项工作规范建立健全跨界河湖的基础档案,推动开展联合巡湖、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等各项任务,对于日常巡河发现的问题如何处置、依据是什么等一系列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可以说是全面总结、提炼了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相关制度机制和实际操作办法。”吴江区水利工程运行中心负责人介绍道。

一条望虞河,串联起苏州、无锡两市。2019年起,两地建立望虞河联合河长制,破除行政区域壁垒,形成了联合巡河、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保洁和信息共享五大机制,市县镇村四级互聘联合河长,联合治理的新格局有效构建,这是苏州实行联合河长制的一个缩影。今年,苏州深化苏锡协同发展,治水活力深度激发。与无锡开展“漕湖—鹅真荡”生态绿色一体化协同发展示范区合作,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制度经验得到有效复制。助力市域一体化,聚焦G60科创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滨水绿廊建设,传承塘浦圩田和桑基鱼塘文脉精髓,打造澄湖地区、环长漾片区等鱼米之乡样板区。坚守“一河清水送下游”的担当,强化上下游协作,连续5年为“进博会”成功举办提供坚实水环境保障。建立太湖流域(苏州)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推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模式,协同开展公益诉讼43起,凝聚行政和司法保护合力。江苏省河湖长制研究院首个分院落地苏州,有力推动了河湖治理工作与产业链创新链互动互促。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苏州深化创新联合河长制,丰富五大联合机制内涵,在实现451条跨界河湖联保共治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乡镇级跨界河湖协同共治机制的建设,扩大“共保水安全、共治水环境、共复水生态”模式覆盖面。创新建立河长制联合行动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一线优势,整合资源、聚智聚力,十一圩港共建共治联合行动支部、盐铁塘沿岸企业河长联合行动支部等纷纷建立,成为推进河湖治理和重点项目调度的有力抓手,全过程助力河长治河护河的先行先试。

系统治理

河湖环境进一步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苏州攻坚污染防治,持续深入开展“消劣争优”,2022年消除劣Ⅴ类河道486条,建设幸福河湖630条。实施污水处理厂网统一管理,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质效,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规模24.65万吨/日。推进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推进505个长江排污口、2746个太湖排污口整治,持续推进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重点湖泊综合治理,加强总磷污染控制。强化农业面源治理,完成高标准池塘改造30.41万亩,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持续实施长江禁捕专项行动,非法捕捞案件查处率和移送率均达100%。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7.6%。严格岸线管控,完成7304公里河湖管理范围线划定。开展碍洪问题专项整治,恢复河道水域面积3.38万平方米。

“以前坐在家里都不愿意开门窗,现在好了,污水乱排、偷排现象没有了,望虞河的水越来越清澈了。”常熟市尚湖镇新和村村民们散步时感慨道。

苏州依托“一轴、两带、六廊、三群、五网”格局,提速幸福河湖的集中连片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推进太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加快生态岛环湖湿地带建设,构建太湖水源地“水下森林”,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超70%。完成淀山湖环湖生态治理项目,元荡岸线实现全线贯通,水乡客厅建设持续加速。

悠悠十里斜塘河,串联了金鸡湖中央商务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和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今日的斜塘河,已由航道、农河逐渐演变成一条城市景观、生态河,水兴文脉,烟柳画桥,亲水休闲,怡然自得。两岸郁郁葱葱、杉林浸染、美不胜收,鳞次栉比的居民区、繁华的商业街区、密布的高科技园区、高校林立的大学城,呈现现代化新气象。斜塘河河长制文化主题公园暨“春风十里”红色步道临河建成,创新“党建+河长制”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河湖党课”实境课堂。苏州工业园区首创“河长联盟”,246名官方河长、7位检察官、36家企业负责人、14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287名民间河长构建“河长联盟”体系,社会各方共同推进巡河、护河、治河工作,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实现“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

全域建设

治水活力进一步迸发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苏州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纵深推进河湖长制改革,以“敢”的勇气、“闯”的魄力,亮出“拼”的劲头、“干”的行动,勇毅前行奋斗、持续创新创优,以打造高品质河湖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底线思维,全面守护“水安全”。强化水网建设导向,以吴淞江整治工程为牵引,以“三横两纵”骨干水系构架为依托,系统布局“通江达湖、河湖畅通”的现代水网。实施长江、太浦河、望虞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巩固防洪屏障、增强区域外排能力。推动河湖治理数字化转型应用,加强对防汛排涝、引水抗旱等领域风险感知,构建强韧城市生命线,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以最严标准做好长江、太湖、阳澄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从源头到龙头的全周期监管,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强化河湖治理,大力做优“水生态”。深入实施“一河(湖)一策、一断面一方案”,开展EOD模式、NbS理念机制运用,有效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坚持“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在城区集聚”,加快产业结构“调高、调轻、调优”步伐。分解落实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开展阳澄湖综合整治和阳澄湖地区水环境治理,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以供排水一体化改革为目标,推进清水互联互通、污水统一管理,实现全市域“供水优质、排水无忧”。加快长江、太湖入河排污口整治与“消劣争优”攻坚,2023年底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基本消除城乡劣Ⅴ类河道,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85%以上。到2025年,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

强化价值实现,管好用好“水资源”。贯彻节水即减排、节水即降碳理念,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控制新上“高耗水”项目,推进城乡节水降损、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提高非常规水、淤泥、藻泥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探索水权交易模式,建立“水权交易池”平台市场,优化配置水资源。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1.4%,到2025年下降19%,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深化生态产品价值机制,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韵苏州建设等,提质升级生态产品文化服务资源,到2025年,初步形成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

强化特色挖掘,深入弘扬“水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入研究苏州治水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水文化,串联盘活旅游景区和水巷民居等区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发具有水乡特色的文博旅行线路,推动苏州“博物馆之城”更具水文化影响力。高质量建设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及太湖水文化馆、特色历史水街,推进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创建,多维度展现江南魅力。将幸福河湖建设与古城保护、城乡发展有机结合,在强化运河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基础上加快文旅融合,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精彩苏州段。高水平服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联合河长制,树立“全民治水”新风尚,促进幸福河湖共建共治共享。

春光正好,柳色意浓。行走涟漪水乡间,河流穿城而过,鱼翔浅底、云鸟翔集,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在苏州大地上徐徐铺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