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合租房里 三位应届女生的求职故事_伊敏_岗位_公司

2023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人的新高。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不减,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部分重点群体就业面临难题。

在当今的就业形势下,应届生们该何去何从?钱江晚报记者在杭州某小区的一间出租屋,采访了三位合租在这里、刚经历完秋招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听听她们求职路上的经历。

僧多粥少,投了几十个岗位大多石沉大海

陈子雯正收拾着行李,就读于杭州某高校新媒体传播专业的她准备回上海过年。床铺前的绳子上挂着一套黑色的西装。她买了一个小型挂烫机,尽管并没有几次使用机会。桌上文件夹里塞着一沓被揉折角的面试题,墙上贴着的便签纸显示,陈子雯的秋招从去年五月就开始了。

“当时投了好几个互联网企业的暑期实习岗,因为有转正机会。现在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只能从暑期开始‘卷’。”陈子雯告诉记者,和前几年相比,不少公司缩减了招聘计划,招聘要求也越来越严苛。

“这两年大环境不好,很多企业要求应聘者能直接上手工作,而不是由他们来培养、带教。”陈子雯感到,专业壁垒越来越难以跨越,自己的专业背景没有理工类那么不可替代。“文科女在内卷中心,就这么几个非核心岗位,竞争的又那么多。”

陈子雯在毕业生招聘网、智联招聘等平台不断寻找合适的岗位,在准备毕业论文的空隙时,反复刷新页面,逐一点开零星几个新增岗位查看。她对手机提示音变得很敏感,不敢错过陌生的邮件和电话,生怕机会和自己擦肩而过。“有一次实习在开会做一周总结,没有接到电话,之后再打过去就一直忙音。”那段正是她应聘的这家公司集中发送二面通知的时间,她为此沮丧了很久。

去年十月中旬,陈子雯看到两个月没有给她回复的快消集团开始提前招收2024届毕业生。班里最优秀的几个同学早早地和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签下了三方协议,薪资比往年缩水了百分之五六十。“但基本只要有一个offer,马上就签掉了。”有一份工作,成了应届生们最紧迫的需求。

虽然屡屡碰壁,但陈子雯还是非常努力。她给记者看了一份表格,表格上是密密麻麻的红线,“划红线的是没后续的”。她把几十个岗位的投递渠道、投递时间、当前进度填了进去,岗位涉及互联网、快消、金融、科技、数据、国企等各个行业,尽管大多都在投递简历后石沉大海,但陈子雯依然没有气馁,她在小纸条上写下祝福,为自己鼓劲。

好在,学校和杭州人社局开设了多场线上招聘会,陈子雯在其中找到了一家正符合自己意向的国企,她打算去试试看。“现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了,相信春招能有更多的线下面试机会。”陈子雯很期待。

很多更高层次竞争者都在下沉

陈子雯的室友张玫子也打算在这几天回老家嘉兴,但她还没和父母说自己秋招的结果。“怕和他们说了,自己更焦虑。”张玫子在日历上把2月1日圈了出来,这是她投递的一家宠物快消品牌出最终结果的日期。

张玫子早早进入游戏公司实习,她明显感到2022年秋招非技术岗被削了一大半。“豆瓣、微博上有很多公司避雷帖,但看是一回事,实际找工作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

她从本科开始积累的实习经历甚至没有通过一线游戏大厂的简历筛选,而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同学已经成了这家公司里的小型项目负责人。她有时候也会想,如果当时没读研,会不会是更好的选择?

展开全文

好不容易有了线上面试的机会,是十人一组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岗位是一家中型零售公司的运营岗。张玫子听着麦克风里传来的自我介绍:有藤校留学背景的、有双一流大学双学位的、有丰富项目经历的……“很多更高层次的竞争者都在下沉。”学历过剩加能力过剩之下,整场群面下来,她只说得上几句话。

她打开手机上的招聘软件,点开职位收藏夹,给记者看公司对应聘者的需求:研究生学历、校内管理经验、几段项目经历、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求职的时候才发现,在学校学的本专业知识完全不够用。”张玫子指了指书架上的C语言程序设计、区域市场调研相关书籍。这些书看上去很新,是她在去年下半年购入的。“只能临时抱佛脚。”

秋招流程推进得很慢。有时候甚至会在某个环节卡一两个月,张玫子猜测是简历量较大,人才趋于饱和的公司并不急着招人,希望能从中找到最优选的原因。当收到感谢信时,张玫子反而会叹一口气,对自己说一声“果然如此”。

“春招的情况应该会好一点,我现在也开始准备考事业编了。”张玫子告诉记者,考公考编是身边很多朋友今年的选择。

提前自学技能,告诉自己不能急

就读于广播电视学系的董伊敏在研一时就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纪录片编导。她一直留意各个纪录片工作室招聘公告上的要求,但无一例外地都仅开放社招,并且需要求职者有丰富的项目经历。

董伊敏打算“曲线救国”,将传统媒体作为第一职业目标,投递了十几家。除了本地,还有北京、深圳的。

毕业答辩、准备面试、感染新冠的时间撞在了一起,董伊敏的2022年底有点兵荒马乱。“其他行业的秋招开始得比较早,媒体会晚一点,我告诉自己不能急,还是要想清楚目标。”

1月7日一早,钱江晚报记者和董伊敏一起前往高铁站。她将前往南京参加终面。随着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这次面试由线上转到线下。这是她在秋招投的第一家单位,也是她第一次走到终面环节。她在社交媒体上收集了近三年这家单位面试的考题,又把它们最近的作品都浏览了一遍。一路上,她拿着笔记本重复翻看准备好的回答,一边轻轻念叨着。

“这家公司是社招和秋招一起进行,竞争会更激烈”,董伊敏把面试的号码牌攥在手心。在等待四个小时后,她终于进入面试间,幸运的是,有一道题恰好是她仔细准备过的。

秋招的战场上,没人敢打一场无准备的仗。“行业变化很快,一些专业技能需要自己学习,我觉得自己前几年已经做好了准备,对拿到这个岗位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董伊敏自信满满。

和这几位应届生聊了聊,记者发现,尽管秋招中挑战多多,但他们都非常积极努力。眼下,线下招聘会正有序恢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复苏,给就业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他们摩拳擦掌,准备迎接春招的机会。

2023年浙江省两会正在召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政策。记者电话回访这几位应届硕士生时,她们都期待着年后的春招中,就业市场能涌现出一批新岗位,自己能够掌握更多技能,紧跟行业和时代发展,和适合的岗位双向奔赴。

(文中陈子雯、张玫子、董伊敏为化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