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理工MBA智汇 | 李巍:搭建多元融合专业平台,专注MBA学生事业发展_理工_教育中心_方向

导语

重庆理工大学MBA项目立足重庆,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理工科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突出技术与管理的交叉融合,致力于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创新中心对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创新精神、系统的工商管理知识结构,能够适应复杂市场环境和不同类型用人单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商界精英。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重理工MBA教育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MBA成功办学经验,立足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的学科优势,依托校内外雄厚的师资力量,体现出国际化的培养方式与教学内容、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与组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设施和人性化的团队支持与服务的办学优势,受到考生们的广泛青睐。

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联合中国MBA教育网,特别打造《智汇》栏目,分析行业热点和企业痛点,提供专家思考和观点,为MBA群体及企业从业群体提供问题解决思路和决策参考理论。本期特邀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负责人、硕士生导师李巍教授,畅谈重庆理工大学MBA项目建设,分享MBA教育相关思考。

展开全文

1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重庆理工大学MBA项目从2009年获批到现在已有十余年。作为MBA教育中心副主任,您见证着项目怎样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怎样的定位?

李巍副主任:

2010年重庆理工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成为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后,重庆理工大学MBA项目就坚持不断建设。自2012年我来到重庆理工大学,就一直在MBA教育中心从事教学工作。刚来到重理工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应届博士毕业生,后来逐步来到MBA教育中心工作,从去年开始从事管理相关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中心和项目有两个很重要的变化:

首先,MBA教育中心的规模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学生。重理工MBA项目最初几年只有二三十个学生,老师也很少。现在三个年级在校学生有四百多位,项目除校外合作导师外的校内导师超过一百三十名。所以我认为,从规模上我们见证了MBA教育中心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另外在培养特色方面,我认为项目经历了从单一到逐渐多元的过程。最初项目学生和导师比较少,就没有细分具体的门类和培养方向。而目前重理工MBA项目至少有7到8个比较主流的培养方向,每个方向有固定的导师和团队,形成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脉络。这十几年的过程中我觉得我是一个参与者,也是一个见证者,我感觉到非常明显的变化。

第二,是MBA教育中心定位的变化。因为重理工MBA教育中心和大部分兄弟院校的MBA中心都不太一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二级机构。也就是说,MBA教育中心是一个平台,教师分布在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经济金融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各个学院,专业涉及计算机、人工智能,甚至药学与生物工程等专业。所以我们就把中心定位为一个赋能的平台:赋教师的教育之能,赋学生的成才之能,赋职工的立业之能。

另外,是在功能定位的变化。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重理工MBA教育中心的老师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课堂教师可能是做计算机、人工智能、财务和金融的,也可能是比较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当然更多的可能是做管理的。这就使得中心有着先天的优势,更加强调学科的融通。

此外,就是我们对产教融合的强调,这一点和MBA的特点非常契合。因为MBA不是纯粹的学术性教育,而是一个专业教育。我们所要推动的产教融合,就是将专业教育与重庆和本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未来产业相结合。我认为这是我们的特色,或者说是价值的定位。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重理工MBA教育中心十分重视对MBA培养方向的建设,作为战略与创新管理培养方向的召集人,您对MBA专业方向的开发与建设有着怎样的理解与思考?

李巍副主任:

我认为,MBA教育在教育之外更多的是需求导向。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同学,可能有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等等专业上的不同需求。针对这样的需求,重理工MBA教育中心具备一些跨学科、跨学院的资源,确保老师、课程、案例和教学基地等集中归属于每个不同的培养方向。

这其实也与我们的平台和中心的定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刚才谈到,重理工MBA教育中心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整合不同学院、整个学校甚至校外的资源。但同时我们也有相应的劣势,那就是我们的老师都来自于其他学院,这种情况下,老师与MBA教育中心存在怎样的关系?对我们来说,我们希望以培养方向作为一个虚拟教研室或者说是一个虚拟专业系。我们有专业方向召集人,有从校外知名院校聘任的首席客座教授,有实践方面的首席实践教授,以此来实现资源的整合。在专业方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确保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资源全部聚合在方向之中,这些就使得我们的专业方向有特色,所以我们强调的是“优势+特色”。而我们的战略、营销、人力、财务这些工商管理专业方向都是非常传统的,所以在建设MBA培养方向的过程中我们要继承这种传统。而同样的,现在各个学校都具备一些新兴的独特的优势,也促使我们去建立一些特色的方向,比如说我们的知识产权管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2023年开始招生的大健康管理等方向。因为重理工有附属医院、药学相应的一些学院,也能够支撑这样的特色化建设。

实际上,我们是通过在学校内跨学科、跨学院的资源整合来进行专业方向的建设。其实这个方向并不是一个噱头,我们的导师只能选择一个方向,相对来说是比较区隔的。每个方向中大家学习的基础课程相同,相应的方向课程、专业课程和课外实践基地又是不同的。比如说,如果学生选择财务方向,项目的课外基地可能就是与财务密切相关的一些公司。所以,我们基于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底座,结合重理工的学术专业资源,再配合重理工MBA教育中心的独特机制,去整合全方位的资源服务于MBA教学。这样就做到有名也有实,通过跨领域给予学生们全面发展的机会。

2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除了培养方向召集人制度,重理工MBA教育中心还通过客座教授和实践教授聘任等方式实现专业资源的整合和产学研的融合。在您参与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重理工MBA项目如何通过这些方式实现MBA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李巍副主任:

对于这个问题,学校是知识的集合体,而企业在行业中是积累经验。在我们管理领域中特别是创新创业领域里,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拥有资源就意味着可能会拥有相应的成本,但如果能够掌握核心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标,那么我认为这个资源知否真正属于我们,便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外聘的客座教授来自于高水平的双一流院校,他们就能够给我们这个地方院校带来更先进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

我们的实践教授要求至少是企业总监、总经理以上职位,我们大部分的课外教学基地都是实践教授或校外合作导师所在的公司。通过这样方式,我们能够把企业的一些资源引进并整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比如说我们的一些方向课,学生可以到公司通过参观、调研,在公司的会议室或报告厅上课,就可以进入到产业中去,让MBA教育融入产业链。这样就能够把学校的资源和行业的资源整合起来,我认为这比较符合现在MBA的时代发展需求。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您曾带领MBA学员连续6年参加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斩获佳绩,并担任重庆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负责人。作为MBA导师,您认为案例教学在MBA教育中有着怎样的重要性?您是如何开展案例开发与教学的?

李巍副主任:

在MBA教学里,我认为案例教学是MBA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MBA和管理类相比案例教学也是更加重要。我的理解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老师。学院里的很多老师实际上没有行业经验,我们称之为:站在岸上去教游泳。因此如何把知识有效又有趣地传递给学生,这是MBA老师面临的挑战。从知识本身来讲,研究生、本科生和博士生的知识内核和体系实际上没有太多的变化。那么如何去驾驭MBA的课堂?我认为在教学技巧方面,案例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让学生通过一种替代性的学习方式更好地理解知识。

第二,就是案例课堂中很强的参与性。案例教学能够让课程更加有趣,学生也更愿意接受。MBA学生与本科学生有很大不同,现在的MBA学生绝大部分是90后和00后,他们有一些业界的经验和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愿意去分享自己的观点。因此案例分析教学能够给予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也能从中收获到体验感。对老师而言,学生觉得有趣,课程的参与感就更高。不管是从管理学科的属性、教学技巧还是课堂氛围来讲,我认为案例教学都是我们老师在MBA课堂上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从同学的角度上讲,我认为案例学习有很大优点:

第一,严格来讲,在我看来MBA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要学习知识,实际上要学习知识给他带来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我们如果只跟学生讲概念,讲管理的基本原理、创新的原理、创新资源,如果不能帮他很好地解决问题,实际上没有办法让他有获得感。因为很多知识学生可能本科就学过了,尤其是本科就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第二,在我们的管理教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管理实际上没有终极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案例实际是给予大家一个场景: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怎么办?就像我对学生讲,有可能你一辈子也不会在这个行业干,有可能你一辈子也不会接触到这个企业,但是这个企业所面临的那些管理问题,以前、现在或者未来你可能会遇到。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管理需要有解决的问题,而案例就给了点击一个追问的过程。

另外,其实MBA同学很多都是管理干部甚至高层管理干部,我认为他们所具备的很多能力都是见招拆招的能力。他们每天忙着完成作业任务,所以没有系统思维,他们可能只知道自己工作范围内的内容。而案例就给了一个掌握企业全景的机会,有助于去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我在公司里面做的这件事情,对整个公司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案例会给学生这样一个感觉,改变他见招拆招的固定思维,建立一个很重要的系统思维。

MBA学习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MBA同学之间的情谊。只有通过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切磋、相互辩论,你才能够让别人认识你。用我的话讲,你要去展示你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别人的尊重和同学的情谊。像本科的同学,上完课学习就结束了,他没办法体现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但是MBA通过案例这个场景,你可以去了解你的同学,也可以让同学了解你,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同学情谊。我经常说,MBA学习不仅仅是同窗之谊,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欣赏,只有让别人知道你擅长什么,别人才会欣赏你。案例讨论的时候确实是这样,有些同学特别喜欢去汇报,有的同学字写得很好就喜欢写,有的同学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有的同学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在队伍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角色,大家共同促进团队的成功,而团队的成功又让大家彼此欣赏,我认为也是MBA学习的意义。

3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您认为重理工MBA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哪些价值?对想要报考重理工MBA的考生们,您有哪些话想送给他们?

李巍副主任:

前面我谈到,我们具有一些自己的优势。我认为广义上,无论哪所学校的MBA项目,它很重要的价值就是知识的价值。因为你在行业工作修炼了一段时间后到学校里来,它可以帮助你整个知识能力的综合提升。

另外一个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我认为我们的MBA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提供情感的价值。因为相对于很多学校来讲,我们也是一个学院,但在我们学院里MBA学生就是我们的全部。我们会用我们所有的注意力、精力、资源去服务好MBA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提出来:做负责任、有情怀的MBA教育。在很多时候,负责任可能是一个专业在一个行业的底线,但是有时候负责任也可能会变成这个行业里很重要、很宝贵的品质,就是学生们相信我们并且愿意到我们这里来。

我经常对老师们讲,我们要把学生交给他愿意追随的导师,然后我们给予很好的资源让学生成长,这就是我们的MBA项目。这是我们想更好地专注去做的一件事情,也是希望我们重理工MBA能够做好的事情。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您对MBA考生们有哪些祝福?

李巍副主任:

我坚信,MBA的学习就是百战归来再读书,这是一个自我修行、自我提升的过程。我祝愿我们现在的MBA学员、未来的MBA学员以及我们的MBA校友,能够通过MBA这个学习的机制、系统、舞台提升和完善自己,在事业上取得更好的发展,让MBA成为大家事业发展的一个助推器。我相信这也是我们所有MBA教育工作者的心愿和梦想。

▲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负责人、硕士生导师

李巍教授与中国MBA教育网市场主管于倩合影

中国MBA教育网采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