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财咨询】财政部:严查财务造假、会计舞弊!_造假_利润_应收账款

财政部:今年将展开财会监督的专项行动,严肃查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等违法违规的问题,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财务造假等违法手段屡禁不止,作为投资人的老板们也防不胜防,我们该如何辨明“真假账本”?保护公司和个人财富的安全?

一、加强财会监督,严查财务舞弊、会计造假

3月1日,国新办就财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特别强调,2023年,国家将开展财会监督的专项行动,其中重点之一:

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坚持强穿透、补漏洞、用重典、正风气,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严肃查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等违法违规的问题,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去年财政部门对17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处罚,这个处罚的数量超过了前三年的总和。

朱忠明表示,今年将继续强化这项工作,除财政部直接对35家会计师事务所、10家资产评估机构进行检查外,还将组织全国各地的财政部门开展一定覆盖面的检查。

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处罚,及时发布检查公告和典型案例,切实让财经纪律“长牙带电”,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展开全文

此外,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聚焦、贯彻、落实、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疏解企业困难,综合考虑驻场纾困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

进一步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让企业多减一些负担,增添等大的发展动力。

二、证监会2022年财务造假情况通报

财务造假乱象频发,涉财务造假丑闻的公司屡禁不止。

股票发行实现全面注册制后,将选择权交还市场,净化资本市场生态亟需有关部门严格监督执法。

据证监会官网消息,2022年,证监会稽查部门全年办理信息披露违法案件203件,其中,涉及财务造假94件,占比46%。

总体来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造假手段隐秘性增强。有的实际控制人组织上市公司高管、员工按预定目标全环节实施造假;有的引入知名企业子公司充当客户,开展虚假贸易,为造假业务"增信";有的通过市场掮客牵线搭桥,聘请"专业"团队为其量身定制造假方案。

二是造假动机呈现多样性。有的为避免因连续亏损退市而粉饰业绩,有的为实现并购重组业绩承诺而虚构利润,有的为维持银行信贷规模而虚增收入。

三是造假行为涉及发行环节。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可转债等领域均有因财务造假导致欺诈发行的案件,有的在发行审核环节企图"带病闯关",有的在IPO前后连续多年造假。

值得一提的是,特定领域案件仍然易发,违法行为打击效果显著。

一是严打“掏空”上市公司行为,办理资金占用、违规担保案件64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案件15件。

二是严查债券虚假信息披露行为,办理债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5件,坚决遏制债券欺诈发行、财务造假。

三是依法查处私募违法行为,办理私募机构违法违规案件20件,有力整治非法集资、违法交易、违规经营等违法乱象。

全面注册制实行后,资本市场对投资人的选择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加强财会监督,严查财务造假、会计舞弊等违法行为,是完善市场监督机制,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三、识别财务造假的5个指标

每当中国股市发生重大丑闻,总有不少天真的股民、甚至是企业老板被骗,导致公司现金流压力骤增而破产。

但其实只要具备简单的财务知识和投资经验,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许多假账手段都可以被识破。

作为投资者,我们该如何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识破某些不法企业的假账阴谋?

这里整理了识别财务造假的5个指标,希望引起老板投资人警惕。

1、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其他应收账款是指其他款项,可以使委托理财、短期借款,或者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方进行赊账交易。赊账交易会产生大量利润,股价攀升,吸引投资者入股。

赊账交易不产生现金流,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等到下个年度,上市公司再让关联方把货物退回,这笔交易就当没发生,再去修正上一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但这时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晚了。

所以,当你看到资产负债表产生大量“应收账款”,利润表增加巨额利润,但现金流量表没有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要警惕,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而其他应收账款的范围更广,造假的操作难度更低。比如,服务行业,因为销售的是服务不是产品,没有货款,只能利用其他应收账款做假账。

2、与应收账款相连的“坏账准备金”

坏账准备金就是假设应收账款中有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对方有可能赖帐,必须提前把这部分赖帐金额扣掉。

对于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对股价产生戏剧性影响。

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金比例应该根据账龄而变化,账龄越长,赖账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金比例也应该越高。

对于失去偿还可能、或肯定无法偿还的账款,比如对方破产,应该尽快予以勾销。

但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对所有“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计提,完全不考虑账龄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账龄结构。

因此,在阅读公司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

它是否公布了应收账款的账龄,是否按照账龄确定坏账准备金,是否及时勾销了无法偿还的应收账款;如果答案是“否”,我们就应该高度警惕。

3、最大的黑洞: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司做假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这种假账不可能做的太过分,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审查。

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

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

识别这种造假手段可以从这些角度考虑:

上市公司承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期内完工?或者完工后有没有发挥实际效益等,谨防上市公司搞“钓鱼工程”或“纸上工程”。

比如某公司建设新厂,承诺在第二年完工,但是在第二年又宣布推迟,就很值得怀疑了。

4、难以捉摸的“其他业务利润”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操纵“其他业务利润”比操纵“主营业务利润”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觉。

因为在损益表上,主营业务涉及的记录较多,收入和成本都必须妥善登记,其他业务往往是简单的登记利润就可以了。

为了消除投资者可能产生的疑问,有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往往玩弄文字游戏,模糊概念。

比如某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把“主营业务”定义为“房地产、酒店和旅游度假业”,但在主营业务利润计算中,只计算房地产的利润,酒店和旅游度假业归入其他业务利润,这显然与年报的说法是矛盾的。

要想准确了解一家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是否伪造很难,但如果“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严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业务利润”高于“主营业务利润”,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它做了假账。

5、债务偿还能力

衡量一家公司的债务偿还能力,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流动比例,即用该公司的流动资产比上流动负债;二是速动比例,即用该公司的速动资产比上流动负债。

*注:速动资产,主要是现金和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很容易变现的资产。

现金是最重要的速动资产,速动比例的上升和下降往往伴随着现金的净流入和净流出。

但某些企业现金紧缺,仍然能保持比较高的速动比例,因为它们的速动资产大部分是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有的上市公司正是通过操纵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一方面抬高利润,一方面维持债务偿还能力的假象,从银行手中源源不断的骗得新的贷款。

如果一家企业的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良好,现金又很充裕,我们是否就能完全信任它?答案是否定的。

现金是真实的,也要看看现金的来源。如果是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如贷款、增发股票等,只能说明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的能力,同样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现金流情况。

作为普通投资者,应该时刻记住:只有冰冷的现金才是最真实的,如果现金的情况不好,其他的情况再好也难以信任。

END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财务造假舞弊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作为投资人的我们,不管是普通股民,还是企业老板,更要掌握基础的财务知识。

老板尤其要学会看懂财务报表,一方面在企业经营中能利用财务数据的抓手做好管理决策,一方面也能在资本市场辨明风险,保护公司和老板个人财富的安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