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成绩比作风!2022年度市直单位履职尽责述职评议会议召开_亿元_全省_工作

2022年度市直单位履职尽责述职评议会议召开

着力防风险补短板 切实提能力强作风

引领带动全市上下大干快上争先创优

黄剑雄到会听取发言 王永辉作点评并讲话

1月29日,2022年度市直单位履职尽责述职评议会议召开,会议听取部分市直单位2022年度工作亮点特色、存在的风险点及弱项,2023年工作目标、主要着力点和防风险、补短板、提能力、强作风等措施,促进各单位增强比学赶超的竞争压力、激发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成势见效。市委书记黄剑雄到会听取发言。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永辉作点评并讲话。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师永学,市政协主席赵哲,市委常委蔡静峰、张澍、高义勇、胡志莉、蔡贤忠、张涛出席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郑会军主持会议。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城管执法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进行述职。

会议认为——

过去一年,市直各单位稳增长有力度、改革攻坚有办法、民生保障有进步、风险防范有实效,体现了较强的责任担当、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发展的信心决心。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切实加强能力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提高担当勇气、提高落实速度,引领带动全市上下大干快上、争先创优,加快把规划图变成实景图,再创仙山、秀水、汽车城战略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篇章。

会议强调——

要坚持拉高标杆,树立勇争一流之志。铆足“比”的劲头,认真践行“对标工作法”,立足自身纵向比,眼睛向外横向比;增强“拼”的主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抓工作、干事业,用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成就十堰速度、换来发展新颜;激发“赶”的动力,经济、改革、民生等各项工作都要按下快进键,逐步由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领跑;强化“超”的追求,牢固树立“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一流就是落后”的理念,勇于自我加压、敢于攀高比强,跳起来摘桃子、跑起来争位次。

展开全文

要坚持稳字当头,掀起大干快上之势。把一季度稳作为当务之急,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大增长点全面靠前发力,千方百计稳住工业、投资、消费、市场主体,坚决打好“开门红”这场事关全年的硬仗;强化创新驱动、人才支撑、数字赋能,刻不容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以“项目进”推动“产业进”,加大招商攻势,积极向上争项目、主动向下帮项目、全力向外引项目、注重向内谋项目,实现以进固稳。

要坚持靶向发力,彰显善谋善作之能。提高善谋的能力,自觉把本单位工作放到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算好政治、经济、民生、生态“四本账”;提高善作的水平,既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也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达到“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效果;提高善成的本领,树立“不尽责就是失职”的理念,紧紧围绕做强项目支撑点、产业增长点、消费引爆点、招商发力点、民生保障点,分类施策、精准出击,把大事办好、急事办妥、难事办成。

会议要求——

要坚持底线思维,紧绷风险防范之弦。强化安全认识,扛起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政治责任;排查风险隐患,发现苗头立即遏止、发现隐患立即排除;坚决守牢底线,工作中遇到重大风险挑战、重大工作困难、重大矛盾斗争,要第一时间进行研究、拿出预案、推动工作,努力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

要坚持履职尽责,扛起实干担当之责。要切实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把全部心思用在想干事上,把所有本领放在会干事上,把实际行动落在干成事上。各单位要勇于担责、敢于担难;“一把手”要发挥好“头雁效应”,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通过严督实考,确保工作实效。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部分“两代表一委员”、企业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会议对述职同志进行了民主测评。

12部门主要负责同志

述职发言摘要

市发改委

2022年工作亮点

担当善为,全力服务大局。 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系统谋划“1+7”实施方案。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建立“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突出守牢安全底线和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编制全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立足稳大盘,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推动中央稳经济系列政策落实落地。

奋发有为,全力争先进位。 我市易迁后扶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神定河流域纳入全国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丹江口市以工代赈经验获国家发改委推介。现代服务业获评全省“突出贡献市”。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全省第4。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项目资金25.5亿元,全省第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3%,全省第4,获全省“突出贡献奖”。

主动作为,全力保障兜底。 建立经济运行、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服务业发展要素保障等8项调度工作机制,全力服务保障稳增长。开展保供稳价十项行动,协调煤炭充足供应,迎峰度夏、迎峰度冬不拉闸、不限电,物价稳定在合理区间。加强粮食收储和流通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

2023年工作打算

锚定重大部署,奋力推动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以“滚石上山”的韧劲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1+7”实施方案和18个示范区项目落地、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实施、“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成型、市场主体信心提振见效。

锚定重要事项,全力推动政策争取靶向破题。以“头拱地”的精神,全力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力争30亿度清洁能源电量留存使用、西十天然气长输管线纳入规划、地方航空公司获得批准、十堰至安康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武十高铁增加直达车次。全力推进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建、碳达峰试点创建、诚信体系示范市创建等。

锚定重点任务,着力推动发改事业出彩出新。持续开展经济运行精准调度、优化营商环境降成本、对口协作提升质效、强县工程、“坚强电网”三年行动、易迁后扶持续巩固等。以投资项目“高质量发展年”为契机,扎实开展“三集中”,提升重大项目建设质效,推进郧阳区增量混改光储园、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等项目建设。

市科技局

2022年工作亮点

我市连续第六年在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中位列优秀序列,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2.2%,位列全省第三,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研发投入达到47.71亿元,位列全省第四;

完成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 133亿元,同比增长43.7%;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00余家,总数突破540家;

2022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4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0.45%;

通过科技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为 420家企业减免税额37亿元;

争取各类重点研发项目 132项,达到7600余万元,同比增长51.32%,再创历史新高;

“科技创新贷”累计为 71家科技企业落实融资超2亿元。

全市科技创新各项指标发展态势良好,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全市科技工作将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抓手,实施 “五大行动”。( 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关键技术攻关行动、科技人才聚集行动、科技金融滴灌行动。 )

加快建设 “四大平台”。(国家火炬汽车智能装备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全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远景动力先进电池创新实验室)

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突破性发展 “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布局,坚持科技工作“四个面向”新定位,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推进创新型十堰和科技强市建设。

市经信局

2022年工作亮点

工业经济难中求成。在疫情反复、商用车行情下行背景下,全市汽车产值减少310亿元,但仍完成工业产值2461亿元,同比增长6.8%。

主导产业顶压前行。坚持“商用车下行乘用车补、油车下滑新能源补、内销不足出口补”,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81%;商用车、乘用车出口实现了“两个翻番”,分别占全省75%、92%;专用车细分领域的环卫底盘、渣土车、危化箱式车、随车起重运输车、油田作业车全国第一。

集群发展凸显成效。成功创建国家汽车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数字经济持续升温。7家企业入选全国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全省第一;5家企业上榜省5G全链接工厂,全省第二;每千人占有1.89座5G宏基站,全省第二。

技改赋能制造焕新。争取资金7.4亿元,其中新能源车推广应用资金6.29亿元,专项资金1.13亿元;首创产业升级贷发放贷款8.4亿元,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三。

企业进规创新高。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家、“小巨人”企业6家;新进规上企业213家,位居全省第四。

2023年工作打算

抓产业突破,高质量编制产业规划并组织实施。强化商用车正向开发、专用车主攻应急救援、零部件聚焦专精特新,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转型;坚持锂钠钒并重,做实动力电池,开拓储能电池,补齐产业链条,推动骨干项目达产达效;支持县域全力发展数字经济、卫浴等多支撑产业,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抓平台建设,推动汽车供应链平台建设破题开篇。以金属材料集采加工、底盘前置、整车出口等为切入口,实现物流、金融、信息、加工、贸易“五大功能”,立足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请进来、走出去,借智借力促创新。推动中国电动车百人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办好汽车沙龙,组织好商用车论坛、应急装备高峰论坛两个重要活动。

抓技改促投资,促工业提档升级。争取省级以上专项资金1.5亿元以上,一季度发放产业升级贷4亿元,力争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

抓企业培育,加快工业发展梯队建设。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小巨人”企业5家,培育4家百亿级龙头企业。

抓绿色示范,着力推进工业低碳发展。完成丹江口、竹溪两个化工园区验收,启动房县化工园区创建;力争培育省级绿色制造企业5家、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2家。

市财政局

2022年工作亮点

竭尽所能,千方百计做大财政“蛋糕”。 通过狠抓财源建设增加税收28.5亿元。盘活奥体中心存量资产增加收入9.2亿元。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亿元,可比增长10.5%,增幅排名全省第8位,较去年上升5位。

多管齐下,千方百计稳保经济“大盘”。 对照“一揽子”政策清单,及时落实税费优惠政策95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36.2亿元,排名全省第四。全力兜底“三保”,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82.5%。统筹财政资金4186万元,支持融资担保集团新增担保贷款14.7亿元、增长53%,增幅全省第一,规模总量全省第四,获全省唯一“示范担保机构”荣誉。财政支持农担贷款净增10.5亿元,累计担保额达30.8亿元,带动超10万农民就业,市场份额、业务质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促进汽车消费”政策争取资金量全省第一。“政采贷”业务排名全省第二,政府采购指标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中仅次于武汉、黄石,排名第三,较去年上升6位。

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对上争取“支持”。 财税合力争取分配税收2.3亿元。争取中央专项下达十堰市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生态补偿资金5.1亿元,比去年增加3.64亿元。争取发行新增政府债券99.9亿元,较同期增发46.2亿元,居全省前5位,拉动投资350亿元。全市共争取转移支付资金281亿元,增幅居全省前列。

严守底线,千方百计化解债务“风险”。 全年化解政府隐性债务36.09亿元,债务风险等级由红色降为橙色。调度资金4.1亿元,帮助经开区化解当年到期债务,守住了不发生债务违约风险底线。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保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绩效兑现,调度资金7.1亿元解决政府工程欠款,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维护了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2023年工作打算

在“狠抓财源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多管齐下打好“组合拳”,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源动态监督机制,建立重点企业“包保制”和百强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培育财源建设新的增长点,依法依规持续盘活资产,力保完成127亿元收入目标。

在“支持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狠抓提振市场主体信心16条政策落地,推出“1+N”财政扶持政策。持续深化投融资改革,全力争创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加快推出“绿色发展贷”等特色担保产品,推动设立汽车产业、绿色低碳等多支基金,全方位支持“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发展。

在“化解债务风险”上取得新突破。 持续对上争取政府债券发行,完善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化解债务余额,不断降低债务率,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

在“能力作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突出“找差距、提能力、转作风、树导向”四个重点,办好“财政大讲堂”,建立“轮流讲课制”,开展“业务技能大比武”,在提升“六大能力”上出真招、见成效。狠抓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治理,努力打造一支勤学习、善思考、有作为、敢担当的过硬财政干部队伍,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提供能力支撑和作风保障。

市人社局

2022年工作亮点

落实落细就业政策,巩固“稳”的基础。 突出“快、准、实、优”落实中央及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实稳就业政策 4.57亿元,惠及企业 3.2万余家;开展保用工专项行动助力重点项目投产达产,帮助 7944家企业招工 2.6万人,靶向技能培训 1.8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12.6亿元,同比增长58%,带动就业 2.6万人;培育14个特色劳务品牌助力乡村振兴,6个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劳务品牌,带动农村转移就业 40余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 2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 133%、 184%,实现历史新高。就业综合指数考核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实施大学生留(回)堰计划,蓄积“进”的力量。 深入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共征集发布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基层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岗位 3.99万个。以“才聚十堰 智汇秦巴”为主题开展不断线、不停歇的招聘活动,组团赴武汉、西安、南京、广州、兰州等地98所高校现场招聘,线上“直播带岗” 496场。隆重表扬大学生留堰就业创业明星,选聘22名权威专家、知名企业家为我市招才大使,选聘 100名十堰籍优秀学子担任“校园引才大使”,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招才引智。全年完成大学生留(回)堰 3.12万人,其中引进硕士、博士 978人,超过前3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4.3倍;驻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留堰率30.1%,同比提升10.2%。

打造“23℃人社服务”名片,守牢“保”的底线。 实行专班实名制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脱贫人口外出务工 34.2万人,超上年规模。养老、工伤、失业三项保险参保人数增加 6.75万人次,养老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武当人才卡”服务工作入编省委党建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案例选编》。农民工工资信息化监管服务获省级地方标准立项,3地荣获省级劳动争议速裁先行区,为8400余名劳动者追发工资1.03亿元,安全平稳完成“两清零四确保”根治欠薪工作。

2023年工作打算

推动高质量就业,积极创建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 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位的工作,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做好各类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对标对表先进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力资源供需、创业创新服务、高技能人才培育、区域劳务协作、劳动力市场监管等“五大平台”功能,努力创成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增强人力资源供给与企业需求的适配性、协调性。

汇聚高素质人才,打造十堰招才引智“强磁场”。 紧盯3万名大学生留(回)堰目标任务,抢抓开局靠前发力,开展“春风行动暨大学生留(回)招聘”、“就业援助月”、“春暖农民工”等活动,奋力实现就业“开门红”。挖掘更多优质岗位,推进事业单位招聘提速,保障高层次紧缺人才和基层人才引进,更大力度、更有温度的服务人才兴业乐业,构建优良的“引育用留”人才生态链。

狠抓高标准服务,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活动。 深化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行风建设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岗位练兵比武,持续推进“局科股长走流程”,深入开展青年宣传队“惠民政策进万家”活动,加快推进各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人社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以一流服务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2年工作亮点

抓征地报批,拼抢要素“稳增长”。 获批建设用地 3.09万亩,同比增长 98%,居 全省第6位,创历年之最,有力保障了西十高铁、十巫北高速、十淅高速、竹山通用机场、玄岳大道郧阳区段等重点项目落地。全年出让土地 262宗13408.4亩83.8亿元,有力保证了郧阳方特、丹江口正威、张湾远景、东风商用车车身厂搬迁等重大项目推进。

抓规划编制,全域统筹优布局。 加快构建1+N“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乡“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207万亩,生态红线7722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365平方公里。统筹推进全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及汉江生态城、矿产资源、基础测绘、地灾防治、综合交通体系、地下空间利用等专项规划编制。其中我局牵头编制规划21个。

抓城市品质,提质增效强功能。 办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扩建、新水厂、新高中等重大项目规划选址 21项,武当山机场国际航站楼、第四代建筑远洋·观山悦等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57项。完成马家沟片区道路工程等11个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加快推进百二河中央文化区、中央商务区、东风汽车博物馆规划及城市设计。审批人行天桥5处、规划口袋公园3处、停车位17377个、健康步道4公里。

抓急难愁盼,攻坚克难解民忧。 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412个,惠及业主14860户。中东国际、金煌天津港、白浪会展中心等一批项目得到化解。移交规划违法线索42件,查处土地违法19件,查处矿产违法30件,移交司法机关4件7人。

抓登记财产,便民利企优环境。 全年办理不动产登记 20.2万件,居全省第6位。中心城区新出让工业用地项目实现“交地即交证”。1.5万余户购房业主“交房即交证”。企业间不动产转移登记单个环节由全省90分钟缩短到60分钟。为4家国企办理资产划转260项,服务东风实业A股上市登记事项103项。丹江口市“多测合一”先行区试点工作排全省第一。

抓“增存挂钩”,消化存量促节约。消化批而未供土地 13538亩,处置闲置地6761亩。新增139宗8100亩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方式出让,其中“五证同发”项目81个4522亩。全市园区均实现了水土保持、矿产压覆、地质灾害、地震安全等8项区域性统一评价全覆盖。

抓矿业管理,绿色发展促转型。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 1家,实现零的突破;新入库国家级绿色矿山储备库3家;完成26个1848亩矿山生态修复。出让建筑石料矿3宗,有力保障我市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以及砂石价格稳定。“‘六专’加快推进矿业绿色转型助发展”做法被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十堰市绿松石资源保护条例》的施行,弥补了我省宝石矿产资源地方立法空白。

抓科技防灾,筑牢防线保民安。成功避让地灾 3起,继续保持了全年“零伤亡”记录。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争取地灾防治经费1.7亿元,新建674处专业监测点,我市成功避险数、地灾项目绩效评价、资金量、新建专业监测点数均位居全省第一。

2023年工作打算

以大城市的胸怀和格局推动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高质量发展。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坚持“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理念,围绕宜居城市、品质县城、新型园区三大平台,优化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能源结构、城市结构五个结构。

以品质为追求强化“山水车城”规划。加大玄岳大道、发展大道、武当路复线等城市快速路规划。科学规划百二河中央文化区、中央商务区、高铁新区、经开区红庙产城融合示范区、汉江生态城示范区。完成大剧院、东风汽车博物馆及规划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功能场馆规划。

以“稳增长”为要务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保障十巫高速(南)、武当山机场改扩建、引江补汉等重大项目用地。中心城区计划收储土地3000亩,出让经营性用地1500亩。

以改革为动力强化营商环境建设。 加大工程建设领域审批改革力度,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扩大许可“豁免清单”。加快推行“二手房”转移登记“带押过户”,全面提升不动产登记速度和质量。

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平安稳定。 继续深化调查评价、综合防治、监测预警等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实现“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力争项目资金、绩效评价等工作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以流域安全为导向强化保护修复。 以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为抓手,系统推进流域单元综合治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力争建成3家以上国家级绿色矿山,争取6.6亿元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纳入国家计划。

以“三早两严”为抓手强化自然资源执法监察。 构建“早服务、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严问责”执法新机制,开展“猎狐行动”,发现问题线索及时移交处置。保持对新增问题“零容忍”高压态势,实行“增违挂钩”制度,采取预警提醒、约谈问责等方式,督促属地政府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整改、消除违法状态。

市生态环境局

2022年工作亮点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良。27个省控、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于Ⅲ类断面比例96.3%,首次实现9个断面水质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2.6%,PM2.5平均浓度33μg/m3,超额完成省定激励目标,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名列全省第三。

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提质。 “五河”治理成为全国典型;丹江口库区入库排污口整治进度、成效位列库周三省五市第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7.68%,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环境安全形势持续稳固。 与南阳、安康等城市建立跨界河流联防联控机制,率先组建社会化的环境应急队伍,建成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危化品智慧安防系统。

生态环保品牌持续擦亮。 成功承办国家“六五”环境日分场活动。十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 全省排名第二。郧西县、武当山特区分别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3年工作打算

工作目标

2023年,全市27个省控及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比例达到 96.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年均浓度不低于2022年水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

工作重点

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巩固提升全域水质。 统筹推进神定河、泗河水质提升,加强风险断面整治和水华防范。开展县、乡水质跨界考核和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推动与神农架林区、襄阳市建立水质生态补偿机制。统筹推进《丹江口库区(十堰市)总磷控制削减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5年)》。持续整治入河、入库排污口。

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和工业炉窑专项整治,完成4家水泥生产企业、2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进老旧柴油货车淘汰。持续加强秸秆露天焚烧巡查管控。完善应急减排清单,积极应对污染天气。

夯实土壤污染防治基础,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加快推进竹溪县、竹山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有序整治农村黑臭水体。编制《十堰市“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加快推进竹山、郧西、丹江口医疗废物中转站建设。

扎实推进风险排查整改,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高效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持续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加强工业园区、涉危涉重等重点领域环境监管。积极争取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应急预警处置中心项目,启动全市跨河、跨库桥梁防撞设施加固和截洪沟等工程建设。

深入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助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总结“两山”转化典型案例模式,持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积极争创省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25个, 支持房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竹山县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细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谋划争取2023年度中央污染防治资金项目。2023年争取创建10个市级低碳村。

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工作亮点

切实防范安全风险。 全力战高温抗干旱,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克服疫情、灾情、经济下行影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0.3 个百分点。着力防范行业重大安全风险,高质量做好监督检查执法,农业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

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水果、木本油料、黄酒等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推进有力,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农产品加工大幅增长,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347.9亿元,增长25.8%,增速全省第三。二是农业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2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48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1家、市级4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4家、市级37家。三是项目投资成果丰硕,全市签约农业招商项目169个,签约金额529.85亿元,已落地项目101个286.7亿元。对上争取项目资金18亿元,增长16.7%。四是农业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成功举办武当山茶论坛,中茶所授予我市“茶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称号。授权128家企业使用“武当山茶”商标、52家企业使用“武当山珍”商标,品牌规范化运营走上正轨。获证“两品一标”33个。五是农业新增长点初显成效,渔业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市设施渔业规模增长99%,达57万立方米,跃居全省第二。全市渔业产值15.98亿元,增速34.6%,居全省第一。羊肚菌种植面积达1.5万亩,总产值约6亿元,面积产量全省第一。积极推进茶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夏秋茶产量同比增加2000吨,增长80%。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丹江口市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市),成功创建50个A级景区标准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市村级化债进度96.2%,居全省前列;获省级化债奖补资金1937万,占全省1/5。清廉村居建设获评全省优秀等次,创建省级典型村12个、市级10个。新建改建农村户厕6172座,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房县获评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市农业农村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持续夯实稳产保供基础。 完成粮食播种面积任务,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机械强农”和“数字兴农”,强化科技支撑和防灾减灾。抓好蔬菜、生猪、禽蛋等“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打造全省、全国有影响力设施渔业基地。

突破性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 大力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两品一标”创建。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积极推动农产品“走出去”。用好用活扶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入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统筹抓好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绿色低碳发展,继续抓好农业面污治理,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协同推进“六件实事”落实落地,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强化示范引领,确保完成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既定目标。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突出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增收,促进稳岗就业增收,强化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不断提升依法治农水平。 坚持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强化农业行业监管和服务。

市商务局

2022年工作亮点

主要商务经济指标“一降一稳三突破”:

“一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5亿元,同比增长3.1%,增幅全省第八,在全省排名下降5位。

“一稳”:全年进出口实现161.1亿元,同比增长45.1%,增幅全省第五,继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三突破”:一是实际使用外资730万美元,同比增长63.3%,增幅全省第三,实现突破。二是入库纳统实现突破,全年新增纳限商贸企业200家,数量全省第五。三是营商环境考核实现突破,牵头的跨境贸易指标考评全省第四,比上年前进6位。

在消费和开放平台创建上成效明显。 我市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十堰聚创跨境电商产业园、十堰惠宝跨境电商产业园入选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数量全省第一;十堰入选全省5强消费市(州),郧阳区入选全省10强消费县(市、区),房县城关镇、竹溪县城关镇、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入选全省30强消费乡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郧阳区、房县入选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省共12个;国瑞栖谷天街获评2022年度全省唯一一条省级示范步行街。房县西关印象商业街入选省级特色商业街。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上负重自强。扎实做好商超、酒店、宾馆和批发市场等商务系统疫情防控和全市生活物资保供、部分隔离点物资配送工作。全面激活商务经济。全年举办各类促销活动260多场次,发放消费券17批次,全省“荆楚购”系列消费促进活动首场首秀在十堰举办;建设夜间经济示范点61个,武当玉虚街、栖谷天街被评为省级繁荣夜间经济集聚区;历时两年推动完成城区30家农贸市场改造任务;与西安国际港务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通首列中欧班列长安号“十西欧”。

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市商务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方案要求,对标对表,奋楫扬帆,在继续守牢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底线的基础上,重点在“做强消费引爆点”和“焕发扩大开放的活力”两个方面发力,确保全年各项商务指标争先进位,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应急管理局

2022年工作亮点

安全生产实现“双下降”目标。 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安全,创立实施“6432”制度体系。“四大行动百日攻坚”“五个专项”等专项行动走深走实。丹江口市、竹溪县两家化工园区顺利通过省级复核验收。坚持“三铁”执法,行政执法综合质效位居全省第一。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实现“双下降”(分别降低10.99%和40.00%),2022年度安全生产、消防和防灾减灾救灾考核十堰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自然灾害防治实现“双零”目标。 坚持防抗救并举,预防性转移3171人,有效应对6次洪涝、风雹灾害,历史罕见夏秋连旱和10月上旬汉江秋汛,自然灾害实现“零亡人”,森林火灾实现“零发生”。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等市级大型演练4场。综合风险普查、灾害避险预警转移工作成效受到应急部通报表扬。同时,争取落实中央、省冬春救助资金5115万元;十堰市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国家项目已通过相关部委两轮评审,中央预算投资4960万元;十堰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投资1.96亿元,将于下半年投入使用。

深化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三委三部”运行机制畅通运行,市安委办和各专委会牵头单位在安全生产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工作经费方面得到充分保障。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升格组建,原市地震局机构人员编制完成整体划转,乡镇应急办(消防救援所)全覆盖挂牌运行。《三年行动建设方案》有序推进。

应急部门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十堰在“湖北省第三届森林消防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3个“团体三等奖”和2个“个人三等奖”。市县两级执法机构择优选录31人,实现满编运行,执法条件全面改善。

2023年工作打算

强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压实安全生产“三个责任”。以规上企业为重点,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一法一条例”,强力推动《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清单指引》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指引》“两个清单”落实落地。

强力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发展。 按照“一年起步实施、两年基本建成、三年运行完善”目标,推进应急管理一体化调度、专业化救援、标准化保障、综合化管理“四化”体系建设。

强力推动专委会规范化运行。 紧扣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强力推动市级各专委会牵头单位、成员单位严格履职,做到专岗专人、专职专责,专款专用。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结果运用,推动各专委会办公室规范化运行。

强力推进预警研判和关口前移。 紧盯“动态清零”目标,深挖风险隐患,加强交办督办,压茬推进重点隐患整改销号,持续压降生产安全事故;加强会商研判和科学调度,健全完善事故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形成直达基层末梢的“叫应”机制。

强力提升监管执法和服务质效。 坚持严格执法和服务发展并重,以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保障安全发展。常态化开展异地交叉执法和多部门联合执法,做好行刑衔接,持续保持综合执法质效在全省前列。

强力锻造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持续开展实战练兵,严格执行纪律作风刚性规定,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应急“铁军”。

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2022年工作亮点

信贷投放大幅提升。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开展“两进两送”和金融高质量服务小微企业发展专项活动,举办36场政银企对接会,建立财政贴息和央行再贷款协同机制,推行“四张清单”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2199.32亿元,比年初增加 281.33亿元,增长14.67%,居全省第四。

绿色创新位居前列。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现已达申报标准。引导鼓励金融机构率先在全省创新推出“碳林贷”、“排污权抵押”等一系列绿色信贷产品,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 337.96亿元,比年初 增加138.34亿元,同比增长 69.3%。我市绿色金融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并作为市委特色工作接受省委考核。

企业上市再创新高。开展重点上市企业攻坚行动, 全年新增上市公司3家,其中,泰祥股份转板上市、恒进感应北交所上市、万润新能源科创板上市;新增正和科技、东实科技2家报辅企业,新增天舒感应、精密新动力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额完成省市工作目标。资本市场建设考核全省第一。

风险防范扎实有效。全市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实现“双降”,不良率1.36%、居全省第11位,较年初下降0.25个百分点,守住了金融安全风险底线。

担保实力逐步壮大。成功组建十堰融资担保集团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市县一体化实现突破。“四个一批”分类处置不良资产工作成为全省试点。

金融生态日益优化。我市连续18年获得“全省金融信用市”,郧阳区“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模式”列为省级先行区典型经验全国专题推送。

2023年工作打算

聚焦中心任务抓投放。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摸排各方融资需求,谋划服务全市重大项目、民营企业、县域经济“金融早春行”活动,全力做好一季度“开门红”, 力争全年新增信贷投放突破300亿元。

聚焦金融风险抓防范。一是将2023年确定为“非法集资陈案处置销号攻坚年”,推动行政立案处置工作实现零突破。二是强化金融司法合作,提高金融债权胜诉案件执行率。三是以十堰农商行纳入全国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第二批试点为契机,推动全市中小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四是探索将防范非法集资工作纳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内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优势和哨点作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理财观念。五是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组织服务和监管。深入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深化与省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持续推进不良资产处置。

聚焦金融服务抓创新。 探索开展汽车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贷款投放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保险,探索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风电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产业保险。加强与平安财险开展碳汇遥感指数保险试点工作。

聚焦特色上市抓培育。 做好正和汽车、驰田股份、东实科技等重点企业上市跟踪服务。扩大省级 “金种子”、“银种子”数量,力争突破80家,形成梯次上市发展格局。抢抓北交所扩容机遇,推动更多企业新三板挂牌。

聚焦绿色驱动抓转型。 加强与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深圳高新投、省“双碳”基金公司等合作。围绕“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组建各类子基金,重点支持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推动十堰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聚焦能力作风建设抓提升。 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加强能力作风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支撑。

市城管执法委

2022年工作亮点

常态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本质安全得到质的提升。累计排查各类隐患1451处,整改1451处。更新改造城区水气暖管网211.26公里;推动管网及风险区域感知数据与智慧城市平台对接,实现了地下管网智慧化管理。健全城市管理制度,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印发《十堰市燃气管理条例(试行)》等5项管理制度,完善应急预案10余项,组建11支专业化应急抢险队伍,开展应急演练14次。

全力保障城市运行,民生服务取得新成效。一是打通供水管网壁垒,实现市区“供水一张网”,城区长期水资源不均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二是推进老旧小区燃气庭院管网改造,完成庭院管网改造142.17公里,覆盖用户6万户。三是开展暖气管网改造三年计划,已完成一、二期2.88万户管网改造。四是靠前服务协调推进工商用户水气暖管线接入,保证了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持续推进精细管理,市容环境颜值更靓丽。一是城区环境实现街净巷洁。整治拆除各类广告牌3.5万处,完成违建存量分类处置5847起;全年维修市政路面7.2万平方米,治理桥梁病害60余座,更换LED节能路灯3100余盏。二是园林绿化实现增量提质。新增综合性公园4个、口袋公园17处;开展“增绿添彩”行动,风景林地生态修复1.6万平方米,摆放鲜花132.27万盆。三是垃圾“三化”稳步推进。垃圾焚烧日处置能力稳定达标,中心城区生活垃圾“零填埋”;推进主城区、房县、丹江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全域协同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城管效能得到新突破。一是协同机制基本建立,已建成应用场景28例。二是综合执法水平逐步提升,全年立案查处重大城管类案件104件。三是数字赋能不断深化。开展全国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城市建设,已将城市运行、城市安全、城管执法三个版块17个方面的应用场景并入城市运行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一网统管,一屏统显”。

聚力攻坚重点工作,干部队伍展现新形象。系统500余名干部职工认真践行“一线工作法”,常年奋战在环卫保洁、市容秩序整治、创文攻坚、疫情防控等一线,确保了城市平稳运行。

2023年工作打算

聚焦城市功能完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一是持续推进老旧管网更新改造三年行动;二是推动部分城区道路及市政设施综合改造;三是持续推动停车泊位供给。

聚焦城市颜值提升,推进绿化美化亮化。 推动健康步道、公园游园建设,谋划实施部分主干道、桥体景观美化亮化工程。

聚焦城市精细管理,不断优化方式方法。提升环卫作业质量。拓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广度和深度。推动市政、绿化养护市场一体化改革,完善市容市貌考核标准体系。

聚焦城市韧性增强,大力筑牢安全底线。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力推进全国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城市建设。

聚焦能力作风建设,打造过硬干部队伍。锤炼“严真细实快”的作风,打造一支忠诚担当、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城管铁军。

来源/十堰日报

文/十堰日报记者 姜琨 闵波 全正 通讯员 范庭雨

编辑/余人 责编/千阳 终审/晓芳

微信广告合作/0719-8118180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