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课的时候,顺手批改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学生作文,本次作文要求写学生读某一篇文章或者读某一本书的读后感,但是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是有一些学生所写的作文让我肾上腺激素猛增:这写的是什么玩意儿?整篇文章只看到书中或者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却没有几个字是写自己读了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这样的“读后感”算不算“挂羊头卖狗肉”?
而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作文内容,如果恰好是考场作文,那么这样的作文很容易被判为离题作文,在正常情况下,这种作文只能考取极低的分数。所以,学生在写读后感的时候,这种考低分的“坑”千万别去踩。
读后感要考取高分,应该是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结果:文章标题符合规范,文章构思别出心裁,文章语文通顺优美,文章逻辑清晰明了,文章结构科学合理,文章立意符合标准,文章感受个性十足……这些都很重要,但要做到这一些,我们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学生需要平时在课外阅读、积累练笔等方面“做足功课”。
写读后感的标题,可以是《读<xxx>有感》,也可以是《<xxx>读后感》,定下标题的难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写第一段的时候,我们可以整体上概括自己对这本书或者对这篇文章的独特感受,语句可以适当优美一些,像比喻之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恰如其分地穿插其中,这样会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
展开全文
文章中间几段话,必须“感”(感受)字当头,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主人公是谁?这个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性格特征的支撑之下,文中的哪个或者哪几个情节让你记忆犹新?写读后感“腰部”内容的时候,学生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展开来写:先在段落开头评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再借助具体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为什么他是这种性格的人,叙述要以评头论足的方式叙述,让人感觉到你是在点评人物和点评故事中的情节,而不是纯粹在讲故事。
学生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往往还比较容易陷入第二个“坑”,那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比如有个同学写《读<三国演义>有感》,他写的时候就有点东拉西扯——上一段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下一段写曹操的生性多疑,再下一段写关羽的义薄云天……这样的读后感,写得越多就越是给人一种非常杂乱的感觉。
如果文章刚开头把三国之中一些人物共同的性格特征描述出来,下面的相关段落再点名这些不同人物相同的性格特征一一罗列出来,这样写,如果语言能做到旁征博引的话还算得上大气;但是你把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像记流水账一样抛出来,这样的读后感是不是有点像“大杂烩”?
所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以他们驾驭文字的能力,最好撰写一本书中一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然后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来点评这个人物及由这个人物的性格展开的剧情,用这种方式写读后感,条理性会更高,表达会更流畅,离题或者让文章杂乱不堪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提高写作能力,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不仅需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授人以渔”,更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潜心阅读、用心练笔、专心修改,校准作文撰写中的短板,避开作文考低分的“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