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轻装上阵?收下这份背包打包技巧_背包_物品_放在

解封以后,大部分人都体验了一把小阳人生活,进而认识到了自身免疫力和健康的重要性。

于是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到大自然去运动,去提升免疫力,去追寻心中的那份诗和远方,想要从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未来。

那么,问题来了,户外运动是一个苦力活,带有一定的风险,我们如何能够做到轻装上阵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怎么“科学又轻松地”把户外装备装进背包,带到户外去。

一个收纳有术的背包,可以让我们在途中很好地保持平衡。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在行走中感觉舒适,也会无形中增加我们的出行安全指数。

首先,在出发前,我们要先根据天气、路况和线路难度来判断,哪些装备是必需品,哪些是非必需品。

然后,如果有队友同行,要事先沟通,确定好必要的装备分工。这个是必需的户外出行准备,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装备重复。户外如此艰难,当然要互帮互助啦。

打包的基本原则是按照“轻重缓急”把物品正确放置。“轻重”是依照物品的重量打包,“缓急”是看物品使用的频繁程度,非必需品看情况选择带与不带。

展开全文

正确的装备打包,前提是记住“轻重缓急”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前提下,注意背包左右的平衡,不能一边重一边轻,把装备分区域进行放置。同时还要注意两肩带,要松紧度调节得合适并对等。

将不同装备分区域放置,其目的是保持行走时的平衡,同时拿取方便。

底部区域——

背包底部适合轻的、庞大的、直到营地才需要的装备和物品,比如睡袋、羽绒服等。同样是为了使重心提高,并在放下背包的时候能起到缓冲的作用。

背包外挂物品是帐篷在顶,防潮垫在下,这也是重上轻下的原则。

核心区域——

背包中心区域适合沉重的,在途中几乎不需要的物品。比如营地食物、锅和炉具,帐杆等。重物放在贴背的核心区域,有利于使背包重心尽可能靠近人体的重心,不易使人腰腹部肌肉疲劳,但是有坚硬棱角的物品要远离背部,避免造成不适。

同时也要注意背包左右的平衡,不能一边重一边轻。

顶部区域——

顶部区域适合可能在路上使用的必需品。例如:路餐、雨具、地图等,这些物品放在靠近拉链的位置,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请同行人帮忙取出。

把内外帐叠放顶部区域,还可以起到部分防水作用。

附件口袋、两侧包——

路上必需品、常用物品、紧急用品都可以放在附件口袋中。比如:水壶、手电筒、指南针、急用药品、应急食品、手机、手套、太阳镜等物品。

物品放置遵照轻重缓急,当你把背包内部空间塞得满满当当了时,如果还不够装,此时可以考虑外挂物品。当然,并不是所有物品都适合外挂。

在把这些东西放进背包之前,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收纳。好的收纳方式,能让你的背包塞下超乎你想象的内容。

收纳方法,简单来说,收纳的原则是:尽可能地缩小体积,充分利用背包空间。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徒步必需品的常见收纳方式。

睡袋

将睡袋对折2~3次,慢慢按压挤出里面的空气。然后将睡袋翻转,从底部(脚那一端)开始塞入压缩袋,会很容易排出空气。卷起后,通过伸缩束带压缩睡袋,塞入收纳袋或者防水压缩袋中。

帐篷

帐篷收纳如果整个放入包中,很容易占据空间,压缩性也下降。帐篷收纳分解最好:将内外帐折叠放在包中,可以很容易压缩。将地钉和帐杆竖着插入包中,利用包中缝隙空间。

睡垫

如果想尽量多地利用内部空间,可以将泡沫垫卷起直接放入包中,扩成紧贴背包的圆筒状,再将需要装的物品依次放入其中。充气垫不建议外挂,因为途中一旦稍有钩挂,就可能造成漏气。可以卷成长条塞入包中。

食物

将食物分散后放在密封袋中也是节约空间的做法,可以将食物原包装去除,装在食品密封袋中。这样不仅节约空间,也可以提前计算并搭配好每一餐的分量。

背包打包时,要由下到上打包,一层一层装填上去,左右的重量要相同,填装时要注意,不要有过大的空隙产生,以免影响背包的稳定性。

这些都是大原则,小原则则要根据我们个人的使用习惯及方式做些微的调整:如雨衣虽轻,但是雨来得急的时候,为了方便快速拿取,还是比较建议放在靠近顶袋的地方。

打包结束之后,可以把背包放在地上,除了外挂物品之外,你的背包可以立直放置的话,你这次就算正确打包了。

希望这一期的背包打包小知识可以帮到大家哟!同时也欢迎其他户外运动爱好者,在留言区踊跃发言,谈谈自己的装备打包技巧和建议。

户外不易,且行且珍惜!让我们一起轻装上阵,平安回家。

注:本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如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小超联系。

重要提示

如果你是

户外运动爱好者

或是超级俱乐部APP用户

欢迎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公众号

【超级俱乐部】

我们为您提供

最方便的发帖平台

最实惠的户外保险

最实用的户外资讯

让你成为真正的户外组织达人

充实你的业余生活

还可以将你的活动贴和户外经验

投稿到此账号进行宣传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