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月
“当我第一眼看到老师手绘的岩石结构和纹理时,非常震惊,马上就被吸引住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居峰对大学时代第一次接触石油知识时的情景至今念念不忘。
从那一刻起,王居峰知道了“黑色黄金”石油为什么比黄金更宝贵了,因为它是工业的血液,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衣食住行到全球经济都离不开石油。
从那一刻起,王居峰知道了油气资源是保障一个国家强盛发展的“底气”,但能源安全问题也是制约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他深切感受到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那一刻起,王居峰决心加入石油勘探开发队伍,30多年来,从初出茅庐的勘探新兵到载誉满身的行业专家,他在中华辽阔的土地上,为国“争气”,为国“加油”。
技术创新有效突破勘探“盲区”
刚参加工作两年,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摆在了王居峰的面前。
东营三角洲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南部,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与之有关的砂岩构成了油气赋存的重要场所,之前已经发现东辛、牛庄、现河庄、郝家及史南等油田近10亿吨的石油地质储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油气勘探表明,与东营三角洲共生的浊积岩同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随着岩性油藏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每年新发现的岩性油气藏石油储量都在千万吨以上。
可是明知道地下有油,但由于由于当时的理论和技术局限,眼睁睁看着脚下埋着这么一笔巨大的石油宝藏却取不出来,不能让其为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作贡献,王居峰心急如焚。
在缺乏类似地质条件勘探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王居峰初生牛犊不怕虎,下定决心不等不靠,要在东营三角洲岩性油藏勘探技术上闯出一条新路,不能让宝藏就这样沉睡在地下。
说干就干,那一阵,他吃住都在办公室里,连夜奋战,翻遍前人所有资料,系统梳理技术难点,突破原有地质认识,以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展开全文
勘探地质物理收集到的数据量特别巨大,数据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这些数据在不同的尺度上表征着地下的情况,但又往往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多解性,所以业务专家很难在处理如此繁杂、复杂数据的时候,完整、准确地解读所有信息。
在王居峰看来,勘探数据资料的读取和分析工作与侦探破案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线索,分析线索,拨开迷雾,查出真相,背后都是辩证思维和严密逻辑。
从1994年开始,4年时间里,王居峰在东营三角洲高分辨率地层格架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三角洲高频层序的叠加样式及其与各类浊积扇(岩)的对应关系,通过层序地层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岩性油藏的地质预测精度,这一成果为古代湖泊三角洲的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总结出浊积岩岩性油藏的勘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经他与团队亲手布的120多口井,勘探成功率高达85%以上,采油厂示范区的开发井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
通过技术创新有效突破勘探“盲区”,王居峰不断完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强化地质基础研究,更大胆地涉足“高风险区”和“禁区”,向更差、更广、更深、更复杂的储层拓展。
树立未来能源版图“新坐标”
2004年以来,中石油立足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勘探领域与目标,设立专项,拓展油气勘探领域,深化地质认识,推动勘探技术进步,同时形成了一套高效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实施风险勘探模式。
王居峰所在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风险勘探业务的排头兵、攻坚队,身上肩负着研究引领、部署支撑与决策支持的重要任务。
2015年,应辽河油田公司邀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对辽河滩海地区油气勘探工作开展了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
当时,辽河滩海3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一共就找到1.2亿吨的储量,那么大的面积到底有没有资源,有没有潜力,能不能打井,能不能再发现新储量?王居峰和他带领的研究团队面临一连串的难题。
处在地质构造复杂的渤海湾盆地,在石油勘探人眼里,它就像一只被打碎了的盘子,又被人踩了几脚,勘探难度可想而知。
在全新领域找油找气,没有现成地质理论做指导,也没有成熟配套的技术做依靠,是一件让人望而却步的事。
石油天然气地质所班子合影
但“勘探无禁区,找油无止境”,王居峰始终坚信渤海湾盆地主要沉积凹陷满洼含油,他和联合研究团队突破传统观念,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科学分析多种资料和数据,一丝不苟地对待哪怕是一丁点的油气显示,跟踪追击,不错过潜在的一丝可能性。
经过前后两年时间的摸爬滚打和超大工作量,终于理清思路,取得重大突破,部署的风险探井获高产油气流,拓展了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改变了滩海贫油的传统认知。
勘探工作的本质是探索未知领域,在结果清晰之前,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争议。王居峰说,争议不是压力,是动力,某些时候能打开另一种思路。最重要的是,解决争议并多方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十多年前,王居峰曾到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对三叠统延长组资源量纵、横向分布和沉积体系展布及油气成藏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面积37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地跨陕、甘、宁、蒙、晋5个省区,在多层系的复杂地质状况下,要精准地找到地下油气储层,无异于大海捞针,难度可见一斑。
“当时,那里还不太习惯用地震资料来解决地质问题,对于我利用地震与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也就产生了一些质疑。”对此,王居峰做了很多工作,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不动摇,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
野外地质考察合影
为解决延长组下组合地层对比划分、优质储层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等难点问题,王居峰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构建入手,将地震与钻井资料相结合,完成了500多口井的单井分析和6000多公里的二维地震资料层序解释,编制关键地质图件150余幅,创新提出了烃源岩分布控区、沉积微相控带、优质储层控藏的认识。根据新的成藏认识,提出姬塬、安边、环县、庆城等有利勘探区带,后期勘探均证实为大型油气富集带。
王居峰回忆,随着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油田同事也认可了他的方法。大家齐心协力,随着勘探地质理论和三维地震技术的不断创新,成像测井技术、水平井优快钻井、压裂核心技术的更新换代,他们最终突破了多层系复杂地质的重重阻隔,实现了油气发现的精确制导,攻克了超低渗透油藏规模有效开发的世界级难题,使得古老的鄂尔多斯盆地迸发出新的气象。
从渤海湾到准噶尔,再到鄂尔多斯……祖国壮丽山川之间留下了王居峰和风险勘探项目团队不停探索的脚步,他们相继发现了准噶尔南缘、鄂尔多斯长7页岩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震旦-寒武系、阜康凹陷斜坡带二叠系、河套盆地兴隆构造带、四川盆地侏罗系页岩油等多项战略突破和发现,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储量的增长,树立起一座座中国未来能源版图的“新坐标”。
瞄准 油气勘探人才梯队建设
在破解油气勘探困局的道路上没有“孤胆英雄”。随着年龄的增加,王居峰越发重视起油气勘探事业人才梯队的完善和建设。
多年来,他一直把勘探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为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扎实系统的培训。为了帮助年轻人在业务能力上快速提高,王居峰一有机会就带他们查看岩心、选样,手把手教他们怎样从现场第一手宝贵资料中识别沉积相、如何进行储层评价分析。
王居峰认为,充足的实物工作量是突破和发现的基础,必须踏踏实实地解释好每张剖面,分析和刻画出储层,描述好圈闭,梳理每条断层,认真追踪每个层位。
分析图表、提炼文字、核对数据、查找规律……对每一个细节,王居峰都精益求精,为年轻人树立起榜样的标杆。他将自己的经验和所学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不仅注重研究思路、方法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作风的传授,而且在工作上经常给机会、压担子,让年轻人独立去承担完成专题,锻炼独立完成课题的能力。
“纸上可打不出高产油井,话说得再漂亮也没有用,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这是王居峰常常强调的,“找油气的过程充满坎坷和曲折,每次失败也都让我们丰富了认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新信息,认真研究分析这些信息,可以作为未来新一轮勘探的依据,进一步掌握地质规律,也是一种宝贵经验。”
一处处油藏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下设置的,需要奇思妙想去破解的一道道谜题,身为一名从事油气勘探的科技工作者,王居峰用水滴石穿的韧劲和开拓的创新精神,为我国油气事业突破一道道“封锁线”,破解这一个又一个“地下密码”,他永远走在寻找下一口高产油气井的路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