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_湘潭_发展_推进

政府工作报告

——在湘潭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湘潭市人民政府市长 胡贺波

胡贺波同志作政府工作报告。(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湘潭市《政府工作报告》

(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展开全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顶住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超前谋划,科学统筹,系统布局关键领域改革,压茬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主要目标任务,在很多方面闯出了新路子,创出了新打法,干出了新成效。

(一)千方百计应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回稳回升、向上向好。一年来,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一波又一波,极端天气反复无常,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我们紧跟国省战略部署,迅速落实和推出稳经济“1+8+8”一揽子政策措施,打出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组合拳”。全力稳住大盘和趋势。坚持“穿透企业、关联分析、过程比较、趋势判断”的方法,通过高频调度、精准施策,经济增长逐月逐季稳步提升,打好了一场“二季度追赶、三季度打平、四季度赶超”的主动战。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预计数,下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5%,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走势一样,出现波动收缩,但好于预期。敏锐抢抓政策和机遇。深研悟透国省政策,有针对性地争取上级支持,共获得国省政策(试点)32个,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政策性开发性基金项目入围15个,设备贴息项目通过审核26个,中长期贷款项目通过审核51个,数量和额度均居全省前列。切实调优结构和质量。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4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直接投融资占比达21.5%,较去年同期提升5.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快于全部投资增速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达22%,较去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完成地方税收86.88亿元,增长3%,非税占比31.8%,较去年同期下降1.7%,财政收入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二)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系统构造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和潜力。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工作部署,以产业强市“千百十”工程为主抓手,奋力推进“八大计划”,进一步把精力集中到大抓产业、力抓企业、狠抓项目上来。制造优势持续锻造。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中由97位前进到67位,位居全省第三。10条工业优势产业链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其中:新能源和汽车制造产业链、电子信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总产值分别增长35%、27%。先进矿山装备产业集群认定为省中小工业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湘钢继续保持千亿规模,湖南裕能营收接近500亿元。吉利年产汽车突破20万辆,荣获第七届省长质量奖。湖南裕能、崇德科技即将挂牌上市。吉利SUV、华菱特种线缆、金杯电工二期、三一风能叶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新增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家,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实有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8.12%,实有法人企业占比79.56%,位居全省前列。“个转企”新增880户,“企升规”新增123家。创新活力持续激发。成功获批并深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研发投入强度达2.93%,居全省第二。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新增深度“上云”“上平台”企业1000余家。33家企业实现发明专利“破零”,新增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170项,增长103%。创新“白名单+风险补偿”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授信企业274家,到位资金7.54亿元。研发超低温储罐钢等填补国内空白科技新产品5项。湘潭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宏大真空荣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利欧泵业等4家单位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国(湘潭)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牌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湘潭高新区入选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开放水平持续提升。获评全省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先进市州。全网打通对外国际物流通道,助力吉利汽车通过湘欧班列、湘粤非等平台出口海外。湘乡市“湘品出海”首开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加快推进,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84%。着力构建大招商格局,举办潭商大会、湘钢客户大会、“百名浙商进湘潭”等系列活动,招引湘商回归项目99个,实际到位内资840亿元,创历史新高。新引进日日顺等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项目24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1个。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成功举办中国红博会、首届旅发大会。签约重点文旅项目25个,建成红博园、军博园等文旅项目21个。创新推出“当红不让新青年”“嗨够湘潭”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消费券2492万元,拉动消费近20亿元。开通首条夜市公交线路,举办“莲乡音乐节”等活动繁荣夜市经济。韶山市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三农”基础持续稳固。全面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建立五级田长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14.78万亩。提质达标堤防34.95公里,完成加固小型水库除险25座、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工程2098处,在广大乡村掀起山塘清淤的新热潮。面对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发动干部群众全力攻打防旱抗旱这场硬仗,有效解决近6000人饮水和23万亩农田用水困难,确保了“大旱之年无大灾”。粮食生产“统分结合”模式有效促进粮食稳产增效,“十代”服务获评全国创新案例,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4.7万亩。低镉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完成生猪存栏180万头任务,推进优质湘猪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湘乡市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湘潭县获批湘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1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产业化联合体10家。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承办200万元以下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121个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部清零,新增7个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经验全国推介。

(三)打破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旧有惯性,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以开拓精神和专业态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体现了关键一招的关键效果。“财政改革十条”开启整肃财政管理、规范财经秩序、深化预算改革的序幕。建立按优先顺序、分层次的节约型保障机制。实行“三资一本账、预算大统筹”,用好“用、售、租、融”四字诀,采取“五个一批”等方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工作经验全省推介。一些“沉睡”多年的资产资源被激活,实现“盘活存量+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以33天的“新湘潭速度”点亮万楼,点燃了湘潭人民憧憬美好未来的希冀之光。“一个停车场”“一个充电桩”“一个屋顶”“一个矿山”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开发经营模式初具雏形。建设实体+虚拟共享共用公物仓,获批国家级公物仓创新试点。城市开发基金新增投资35亿元,有力地发挥了调节土地市场价格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发挥“股权投资+综合服务”的独特优势,新引进了吉利新能源轻型商用车、博雷顿新能源矿卡等重大项目。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战果。牢牢守住了风险底线,着力推动债务平滑,有效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成本。专业园区发展模式形成示范引领。创新“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发展模式,启动打造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园等第一批10个示范专业园区。湖南汽车制造配套产业园、湖南电力装备配套产业园纳入重点先进制造业省级配套园区布局。创新“增资扩产+政策赋能+专业经营”模式,盘活处置园区低效用地2939亩、闲置标准厂房8.01万平方米,涌现出柏屹、金杯等优秀案例。推进平台公司大整合。实施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功能重组,推动平台公司“缩表、降息、瘦身、赋能”,聚焦主业,剥离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完成城发、交发功能性整合和电化、产投实质性整合。新组建潭城担保集团增资至45亿元,获评AA+信用等级。湘潭人才集团、绿色矿山集团、红旅集团挂牌运营。

(四)创新模式方法,强化“三生”融合,城市乡村更加宜居宜业。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新增市本级建设用地75平方公里,调优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2.3万亩,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推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更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基础设施建设开创新局面。扭转单纯依靠平台公司举债搞建设的惯性,激发市场力量,创新推进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2个已建成项目实现“建管分离”。强化顶层设计和分层衔接,制定实施《长株潭都市圈发展湘潭市域规划》和年度任务清单。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行。推进“一城一港一企”战略性布局,湘潭港总体规划正式获批,组建湘潭港务集团,“三大港区”公铁水联运项目正式启动。醴娄高速湘潭段全面开工,G320湘乡城区段主体完工。铁路货场迁建及铁路二级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全面推进路长制,湘乡获批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韶山故园路入选国省“最美农村路”。成功入选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落户湘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获批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全国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和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81.2%,PM2.5浓度同比下降5.4%。国省水质考核断面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均为100%。河湖长制工作提标升级,完成涟水幸福河湖、6条县级美丽河和57条乡级样板河建设,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深入落实林长制,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6.8%以上,获批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开工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厂网一体化项目45个。城区裸露黄土治理实现动态清零。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奋战6个月在湘潭县建成使用,一举解决搁置14年的难题。港口码头污染整改、湘钢超低排改造项目入选全省典型案例。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入选全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城市,改造城区老旧小区85个,开展城市棚户区改造1266户。城区环卫服务中心、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运行,城乡生活垃圾全量焚烧、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成城区公园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整改项目14个,消除城区小街小巷路灯盲点750个。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付费制、积分制工作模式,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持续改善。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21户,创建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53个、美丽屋场121个,昭山七星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湘潭县乌石峰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五)兜住底线,提升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省市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70%。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于防,着眼于早,遵循“早快准、严细实”工作标准,科学果断处置了一波又一波偶发散发疫情,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成为没有“破防”的城市,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坚持就业优先,实施稳岗位提技能保就业十六条措施,新增就业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1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82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来潭留潭应届毕业生1.3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市和农村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标准稳步提升。全覆盖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增长14.9%。公共服务持续提质。6所普通高中入选省“英才计划”实施学校。建成九华砂子塘小学、九华江声中学,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26所,稳妥推进益智中学、江声实验学校、云龙中学等学校“民转公”,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近2万个。岳塘区获评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双减”工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81%。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省定目标。获批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岳塘区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区。市二医院提质改造、市中医医院整体搬迁等项目快速推进。DRG付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医疗总费用同比下降6.32%。建成2.3万张养老床位,组建418个社区居家老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打好打赢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提升战,成功通过中央文明办复查考核。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实现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双下降”。森林防火实现“零火灾”,“一个目标、四个必须、两个一律”典型经验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深入开展自建房、道路交通问题顽瘴痼疾、燃气等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夯实安全底线。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食品安全实现“零事故”。解剖麻雀、示范引领,解决一批信访积案,形成化解信访共性问题长效机制。“保交楼”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韶山冲派出所获评“全国模范公安单位”。

(六)锚定“为民、担当、高效、法治、清廉”目标加强自身建设,政府运转更加顺畅有力。修订《湘潭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创建市政府“五重”工作机制和交办重要事项马上就办、办就办好“111”工作机制,政府系统抓落实能力显著增强。全市6条典型经验做法获省政府通报表扬,排名市州前列。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建议提案723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草案2件,专项清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598件。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政务公开经验做法全国推介。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荣获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以“一号工程”优化政务服务,矢志打造区域领先、现代一流营商环境。在全市开展“一活动一行动”,发动党员干部27万人次深入951个村(社区),为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4931件,派出1978名干部走访企业4323家,解决各类问题8688个,实现了“一子落、满盘活”的效果。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告知承诺制改革全省领先,清廉大厅建设经验全省推广。获批全省商事制度改革“个转企”配套改革试点。出台实施“五好”园区高质量发展“放管服”改革二十条、“极简审批”十项重点措施。创新实施“办不成事”兜底机制和“好差评”制度。打造“亲商管家”服务品牌。建立“2+4+N”会商调度机制,强化稳经济用地要素服务保障。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新增减免税费46.19亿元,极大地缓解了小微企业和重点行业的资金压力。金融生态不断优化,获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健全“引育用留”新机制促进人才强市工作经验获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统计、档案、贸促、港澳台、民族、机关事务、地震、气象、人防、烟草、电力、海关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老龄、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展现新面貌。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开展第二届“莲城最美退役军人”“莲城最美拥军人物”评选,多措并举推进双拥共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22年的工作成绩是在多重因素叠加的巨大挑战下取得的,是在短期与长期、外部与内部、周期性与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下取得的。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深知,“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新一届市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豪迈吹响朝着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目标奋进的嘹亮号角,振臂一呼,大力弘扬“三牛”精神,发扬“四干”作风,深入开展“一活动一行动”,全市上下为之一振、斗志昂扬。我们深知,困难有多大,胜利就有多大。惟有越是艰险越向前,才能知难不难,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战胜困难;惟有一仗接着一仗打,才能打一场胜仗插一面红旗,向着壮阔辽远的未来奋勇前进!我们深知,面对横在前进道路上的动能转换和债务化解两大难关,必须正视现实、坚定信念,敢于担当、勇于突破,一手抓化债一手抓发展,大刀阔斧地推进重大改革。我们深知,团结奋斗是胜利的源泉。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积极支持、有效监督,得益于全市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热切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潭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消防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湘潭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增加、效益下降,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压力明显加大;新兴动能偏弱,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创新驱动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还有不少难题,很多身边小事还没有办好;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重点领域风险不容忽视,信访存量化解和增量防范压力依然较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敷衍应付、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拿出硬招、逐项破解,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2023年工作部署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2023年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从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来看,当前三个信号清晰而强烈:一是全力拼经济。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这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又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务实之举。二是国内外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正在发生广泛深刻调整,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动能转换迎来历史性契机。三是世纪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已是强弩之末,“后疫情时代”正在飞速来临。从湖南大局和湘潭实际来看,在“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的指引下,长株潭都市圈打造国家重要增长极的时代使命、坚实深厚的新型工业基础、蓬勃兴盛的科教资源是湘潭奔向未来的独特禀赋。湘潭正处在跨越关口的关键时期,内外环境的积极变化和旺盛生机,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有能力、有基础、有条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的开局之年取得首战之胜,以优异成绩迎接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2023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进出口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5%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

为做好政府工作,确保实现全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战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稳进高新总要求、“两条线三回归”基本原则和“聚焦、激活、变革、优化”八字方针,统筹“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调结构、推改革”五件大事,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稳增长就是要保持战略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以确定性的努力应对不确定的变化,开阔思路、丰富打法,奋力闯过难关,稳住持续向上、不断向好的发展势头。防风险就是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防为主,着眼于安全本质改善,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保民生就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位置,兜牢兜住民生底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调结构就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优化要素条件、组合方式和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改革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在理念、思维、路径、方法上,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

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超前谋划,科学调度,全力稳住向上向好发展势头。总需求波动收缩、要素结构性短缺、成本价格上涨、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抬头、市场预期转弱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力稳住向上向好经济发展势头是当务之急。我们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组合好运用好财税、金融、土地、环境、能源等各项政策工具,更加精准精细、有力有效地实施逆周期、跨周期调节。调控措施靠前发力、靶向发力、综合发力、持续发力。中央决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各项工作都要加快节奏,往前安排,提早铺排。向上争资争项争政策(试点)要早准备、早衔接;专项债要早发行、早使用;建设项目要早落地、早开工;招商项目要早出手、早达成;现有“稳大盘”一揽子政策措施要根据情况形势变化早调整、早优化,该延续的延续,该加力的加力,准备推出的新措施加快推出,把握时度效,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确保实现明年一季度开门红、全年稳增长。创新谋划、优化机制、示范引领,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围绕“项目三问”,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挥洒创意和制度变革创新性地研究谋划项目。将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提级调度,提高精度,提升招商线索转化率和项目投资“三率”,确保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5家以上、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50个以上。优化重大投资项目调度工作机制,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60个。优化民间投资政策服务工作机制,继续推介和实施一批创新示范项目,推动形成“存量引增量、增量活存量”的生动局面。全力推动化债攻坚战早日发生转折性变化。进一步打好“组合拳”,大幅缓解流动性紧张风险,努力蹚出一条“规模缩减、效益改善、资产债务结构不断优化”的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新路子,矢志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破解债务难题先锋。

(二)抓住关键,优化体系,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高水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强市“千百十”工程为抓手,突出先进制造业,强化要素条件保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下大力气推动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激发优势产业链“链式”传导。立足长株潭都市圈产业总体布局,聚焦10条工业优势产业链,实施“工作专班+专业顾问+金融专家”模式,瞄准产业链龙头企业,紧盯产业链上下游,推动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国家重要智能制造集聚区,锚定精品钢材及新材料、新能源和汽车等智能制造千亿产业目标,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实施吉利新能源轻型商用车、湘钢提质增效、湘电车载特种发射、一力物流、裕能四期、金杯新能源三期、博雷顿新能源矿卡、亚辉龙医疗器械、潭州新能源风光储一体化、万楼青年码头(二期)等十大产业项目,确保全年产业投资占比达70%左右。激活市场主体蓬勃向上的内生动力。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企业“入规”“登高”“智造”“上市”,确保净增市场主体1.8万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800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50家中小企业深度“上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产业在引领发展、创新、就业、开放竞争中大显身手。持续推进助企纾困“千百扶培”行动,帮助遇到暂时困难的优质企业渡过难关,确保实现“四上”企业和临规企业全覆盖。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推出“金融八条”,积极创建普惠金融、产业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示范区。更好地运用“股权投资+综合服务”模式,全面提速精品钢材及新材料、新能源和汽车、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布局;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支持潭城担保集团打造AAA级信用。依托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建设,培育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实施科创金融行动,引导银行开展“五专”金融服务。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设立湖南股交所“湘潭专板”,新增挂牌企业2家、过会企业2家、辅导报备企业1家以上,推动形成资本市场“湘潭板块”。通过示范创建,着力打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高水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畅通循环,繁荣市场,积极发挥“后疫情时代”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抢抓市场回暖、消费复苏的黄金机遇,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加快畅通经济循环,优化产品供给。把握可以预见的需求“井喷”,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推动消费市场旺起来。打造“15分钟生活圈”,推动传统商圈优化升级,增加更丰富、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加快建设快递物流分拨枢纽集聚区,推进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抢占预制菜等新消费赛道。丰富和拓展夜间经济,持续升腾城市“烟火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火起来。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以韶山为代表的经典红色名片,塑造、推广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扩大“办会兴城”效应,深化与同程旅行等国内头部文旅企业合作,突出红绿结合、红古融合、红创聚合,把旅游打造成投资重点、消费热点、开放亮点。推进韶山核心景区提质工程,完成毛泽东广场西换乘中心、毛泽东青年时代宽裕粮行活动旧址(一期)等项目建设,建成韶山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打通韶乌等一批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支持昭山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质窑湾片区发展,推进十八总项目建设,将万楼·青年码头打造成知名网红打卡地。强化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举办第六届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激活平台、创新模式,推动开放经济兴起来。围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先行区,更好地发挥湘潭综保区独特功能,加快湖南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以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壮大跨境电商,推进产贸融合,推动开放型经济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四)着眼未来,强化支撑,加快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精准把握人才强、创新强、科技强、产业强、动能强、经济强的内在逻辑,推动形成更加澎湃有力的高质量发展动能。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坚持把教育办强办优作为湘潭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竹埠港实验中学、建元中学、岳塘区和平完小建设,积极化解学位供需矛盾。进一步巩固教育“双减”成果。实施学校“英才计划”,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双高双优”建设,建好楚怡学校。推进校地企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长株潭高校深化合作,共建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潭落地转化。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工业优势产业链和“两新三电”特色品牌,布局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省创新平台,力争新增1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创新平台。积极推动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全面对接湖南四大实验室,支持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湖南韶峰应用数学研究院发展。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高标准运营好中国(湘潭)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实好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政策,深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激励,引导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开展科研“揭榜挂帅”。不断壮大创新阵营,新增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以上。围绕加快打造中部科创发展示范区,突出抓好高性能桥梁钢板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风电滑动轴承关键技术研究、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新型磷酸盐正极材料开发及应用、超耐磨光学镀膜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汽车混合动力系统热效率提升的关键技术、200吨级纯电电动轮自卸车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及应用、超低密度柔性气凝胶隔热材料研制与产业化技术、超细一次性电子支气管镜动态成像系统、高品质米蛋白-米淀粉联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深化“聚才湘潭 价值莲城”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莲城人才行动计划”,新引进10个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新培育10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开展“百家名企高校行”等活动,不断夯实人才发展基础。加大“莲城青年英才”、技能大师、“莲城工匠”等选培力度,拓宽人才成长通道。聚焦重大规划、重要工作、重点项目,组建经济社会发展专家顾问团。

(五)变革制度,激活要素,大力推动重大关键领域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坚持开拓精神和专业态度,久久为功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长期结构性矛盾。推进园区系统改革、整体升级。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对标“五好”园区,实施园区行政、财税、投融资、要素保障、放管服和绩效等6项改革,剥离社会事务,强化经济功能,优化体制机制,激发组织活力。深入推进“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发展模式,实施“土地新政”,以亩均效益论英雄,更好地实现集约集聚、专精特新,打造湘潭新能源汽车产业城、湘钢先进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园、湘乡绿色化工产业园、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园、湘潭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园暨循环经济产业园、长株潭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湘潭产业园、天易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园、湘乡电力科技产业园、天易食品医药产业园、韶山碳基材料产业园等十大专业示范园区。推动平台公司在大整合的基础上,力求实现大转型、大变革。大转型是由输血型融资平台转为造血型经济实体,坚持实体化、市场化、专业化,走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道路;大变革是实施管控体系、选人用人和绩效薪酬三项制度改革,压缩管理层级,缩减法人数量,坚持能者上庸者下、有进有出,薪酬改革有高有低,激发干事创业干劲和热情。“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擦亮“价值莲城”政务服务品牌,坚持不懈地以“一号工程”打造区域领先、现代一流的营商环境。践行“五到”服务理念,实施便利化对标提升行动、降本减负纾困行动、“有呼必应亲商行动”,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设新型数据中心,全领域、全方位、全层级推进高水平数字政府、智慧城乡和数字产业升级。深化“一网通办”,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升级版。全面推行“交房即交证”改革。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六统一”建设。

(六)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有效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稳住农业基本面,守好“三农”基础“压舱石”,建设农业强市。坚定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落实田长制,将农田保护责任压实到“神经末梢”,坚决遏制“非农化”“非粮化”。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模式,实施粮食生产“七大行动”,全面推广粮食生产“统分结合”典型经验,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54万亩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助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立足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以现代都市农业为方向,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载体,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27)。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和地标产品产业化,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具有湘潭特色的“一桌美味佳肴”,积极培植湘莲、龙牌酱油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以沙子岭猪为特色的肉制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积极打造供销社服务乡村振兴的样板。支持槟榔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科学规划,加快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实施韶山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山塘清淤增蓄等项目,系统构建全域水网,提升防洪抗旱、保水供水能力。加强村庄规划的刚性约束和执行落实,加大“空心房”整治。建立健全居民自建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落实《湖南省居民自建房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实施农村电网隐患缺陷问题处置和老旧设备改造4329处。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网络、快递、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构建村庄清洁常态长效机制,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示范重点村和美丽屋场。创新治理方式,提升善治水平。发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功能,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推动消薄村巩固提升,新增10个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村。支持湘潭县争创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开展乡村治理村镇示范创建,推广韶山“荣誉值+”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

(七)登高望远,综观全局,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城乡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和强省会战略“一盘棋”推进中,坚持“六融三抓”基本原则,以点的突破带动整体水平的跃升,切实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持续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以“抢滩”意识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圈一强”。沿着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加快布局建设湘江科学城、湘潭大学城,共同打造湖南省科教中心,加快形成以湘江科学城为核心,以岳麓山大科城和湘潭大学城为两翼的协同发展格局;沿着湘江东岸先进制造走廊,加快布局建设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仰天湖国际峰会中心等重大战略性标志性工程项目,加快形成蓬勃发展的融城新局面。注重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打造产业差异化、交通一体化、服务同城化的“试验田”。探索“以商补铁”新模式,运营好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联合申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加快通用航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施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行动。着力打造宜居、活力、智慧城市,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编制,完成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强化规划管控,下大力气盘活土地存量。按“共同缔造”机制重点推进江麓、芙蓉农贸市场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完整社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启动一水厂提质扩建改造,有序实施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等项目。开展深化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高效利用零碎空地、边角空间,规划建设各类街头游园、口袋公园等小微绿地,让我们的城市推门见绿、抬头赏景、移步闻香。全力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质进位。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积极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的新样本。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完成全市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做优做强花石、青山桥、棋梓等重点小城镇。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城中村”改为社区。加快醴娄高速湘潭段、G320湘潭绕城线、G240等城际通道建设,积极推进杨梅洲大桥、下摄司大桥建设,增强市域间通达和辐射能力。支持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积极创建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和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加快打造食品医药和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电力科技、红色文旅教培等县域经济品牌。支持湘潭县、湘乡市对标“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争先进位,加快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韶山样本”。支持雨湖区跻身全国城区经济百强区,支持岳塘区在全国工业百强区中争先进位。

(八)对标先进,综合施策,不断擦亮生态本底本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绿色低碳成为湘潭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和最炫目的亮色。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用好气候投融资试点等金字招牌,推进碳达峰方案落实。深入推进“三线一单”减污降碳试点和“四绿”示范创建,巩固绿色园区创建成果,实现绿色园区全覆盖。深化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积极申报湘乡绿色化工园区。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加强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常态化推动巡河湖、巡林工作,以河湖长制、林长制力促“河湖常治、林常治”。重拳出击防治污染。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严格实施蓝天保卫战重拳整治十条措施,全面完成湘钢超低排改造任务,严控严管工地扬尘、道路扬尘等面源污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确保爱劳渠返黑返臭问题整改销号,完成城区黑臭水体基础治理。全面启动污染耕地全域成因排查,推进原湖南铁合金厂废渣整治、原金石锰矿污染治理、竹埠港双埠片区污染治理一期项目。扎实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

(九)心系万家,用心用情,切实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最高追求。始终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兜牢“三保”底线。持续深化财政整肃和预算改革,持续推进节约型、紧平衡财政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县市财政运行的监管,切实把“三保”兜牢兜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健全完善困难群众瞄准认定机制和大救助圈层。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保障供应。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就业为先,创业为荣,落实好就业援助政策和各项服务举措,突出抓好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多项措施,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建设健康湘潭。高标准建设国家卫生城市。积极争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布局,按照“总医院、大统合”方针,整合市直4家综合医院,建设湘潭市总医院(集团)。高标准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大力实施“三医联动”六大提升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市六医院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加快市二医院整体提质改造、市中医医院整体迁建等项目建设。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完善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高度重视“一老一小”问题,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和全民健身运动。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真正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幸福清单”。全力办好省、市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教育:启动3个县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建设;增加城区义务教育学位1500个;完成21所城乡重点中小学校食堂改造。医疗健康:完成农村适龄及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2.8万人;全面开展异地就医结算与基层医保代办服务。养老:新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100张,完成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1520户;全覆盖推进乡镇敬老院安防提质工程。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个,完成城镇住宅小区居民“一户一表”改造接收9636户;改造60个老旧小区燃气设施;开展小区居民生活设施“五小”改造;连续3年每年加装既有住宅电梯300台。特殊人群关爱:康复救助残疾儿童436名,开展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450户;提高困难群体救助标准。农村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农村公路61.78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安防设施118公里;推动行政村5G网络和千兆光纤网络全覆盖。完善城市功能:完成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增加城区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停车位2200个,新建充电站10个、充电桩100个。安全保障:开展交通问题顽瘴痼疾整治行动,重点改造事故多发、存在交通隐患的平交路口;韶山灌区硬化渠堤道路和加装安防设施10公里、重建或加固跨渠人行桥30座;推进第一批10个乡镇示范消防所(应急救援站)建设。便民利企:加快“湘易办”便民利企服务平台建设和推广。

(十)筑牢防线,夯实基础,坚定守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眼睛瞪得大大的”的敏锐性,守护好毛主席家乡安全稳定。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充分应对极端气候,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大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深入开展消防、自建房、城镇燃气、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食品医药等重点领域重点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确保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防挤兑、减重症,确保安全、平稳、有序渡过流行期,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毫不松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建设,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深入开展国省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区)创建,弘扬“四下基层”好传统,推动一批重点积案化解。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重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打赢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强化舆情风险管控。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依令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争创新一届全省双拥模范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政府自身建设目标,守正笃实,驰而不息,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对政府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实干、实绩、实效诠释对党绝对忠诚。转变观念抓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尊重专业,破除思维定势,改变路径依赖,树立长远眼光,提升思维层次,力争成为行家里手,善于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创新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善于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开花结果。依法行政优环境。把政府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政府决策体现为汇民意、集众智、凝共识的过程。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抓实干聚合力。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蔚然成风,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久久为功,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取法乎上,得乎其上”。从严治政促廉洁。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清醒和坚定。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为基层减负、松绑、赋能,提升治理效能。持续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沧海横流,鲲鹏击浪,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干、快干、抓紧干、拼命干,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的宏伟目标乘风破浪、浩浩向前!

来源:湘潭日报

编辑:廖敏华 鲁婷

审核:谭立波 刘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湘潭人大官方微信

带你了解更多资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