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湘潭市2023届高三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本题_自然_生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谓开启了中国人道法自然的思想先河,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可看作是最早的生态文学。如果说西方人的文化特征是在逻辑思维之上建立的神学观念,那么,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则是在观察自然、体味人性的感性与理性共融基础上确立的人学观念。《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在古代文学中,对自然的书写始终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意境便是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时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古代诗学的美学特征之一。

现代以降,中国文学开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近现代西方学习,古代文学传统被忽视,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始专注于写人,而忽略了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仅能在沈从文等少数作家、诗人那里窥见,大部分作家对自然生态并不重视。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发展经济,使中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生态问题便是突出的问题之一。

王蒙说:“作家往往更早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敏感的作家就已经关注到了生态危机,并 超然客公众号 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类发出生态预警,而他们所采用的大都是报告文学的方式。以沙青、徐刚、麦天枢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展现了当时中国方方面面的环境问题,如展现城市生态恶化问题的《北京失去平衡》(沙青);反映水问题的《挽汾河》(麦天枢);提示森林问题的《伐木者,醒来!》(徐刚)。此外,李青松等作家还关注了珍稀动物、矿产资源等问题。王治安的《人类生存三部曲》则对中国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文学著作翻译到中国,与中国作家的生态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觉的生态写作精神,写作文体从原来的报告文学发展为散文、诗歌、小说、童话、跨文体写作等,这些作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对社会也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作家张炜、阿来、苇岸、于坚、李青松、徐刚等人纷纷创作出版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一时之间引起了国内文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思考几十年来的生态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生态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态思想便显示出它的魅力来。尊重自然,把自然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然当作奴隶和资本,同时也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我们才可能拥有绿色家园。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洁净的空气和明亮的阳光便是自由与幸福。只有这种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才能解决人类与自然的根本冲突。

(摘编自张晓琴《为天地立心:生态文学的终极关怀》)

材料二:

自然写作也好,生态文学也罢,在当下,都存在着两种弊端,即“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

展开全文

人类中心主义指当下文坛创作中存在的将人之价值判断赋予自然的创作倾向。在这些创作中,作家对自然的呈现以人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在意念深处认定“春风十里不如你”。自然在作品中成为主客观对照的纯粹客体,作家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读者的阅读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人与自然的隔膜。创作者所展示的自然仅仅是观念系统中的文学想象,而非经验化的体察,遗失了形而上的精神超越,脱离了自然文学的价值轨道,或者说不能求达更高文化层级的价值观照。

生态中心主义指写作者在创作中忽略了人的维度,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以批判性、简单化的逻辑性思维将自然绝对化、孤立化,从而隔绝了自然与人的有机联系。比如有些作品存在偏执的理解,认为自然灾害的原因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在出现动植物保护热点事件时,在冲动的写作状态下,有些作家往往会极端地判决人之存在便是原罪。

人在自然中有应有的位置与合法性,自然也有其运行的规律,这规律中有天人合一的圆美也有物竞天择的残酷。人之存在,天道之运行都是信仰伦理的范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对自然应持基本的敬畏,而不是随意发出任何向度的主观臆想。

自然文学的视角应是超越、多维、融合性的视角,而不是批判、二元对立的单向度的绝对化视角,天地人都应在一个和谐共存的体系中动态互参。“万类霜天竞自由”,人与万物是类别之分,而非主客之分。自然文学应有贯通天地的高度与境界,而不是以狭隘的视域,极端的单向度思维割裂天地人的整体性,降低自然文学的精神维度。即便是生态文学创作,也应该注重对精神伦理的探寻,提高文本的文化层级。

(摘编自王昉《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的价值坐标与现实之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态文学在中国渊源已久,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等思想观念,比如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和古代诗学中的意境观。

B.中国现当代文学专注于写人而忽视自然,少有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这与近现代西方思潮的涌入有关系。

C.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生态写作文体大都为报告文学的单一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写作文体开始变得丰富多样。

D.生态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隔绝其有机联系;而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不分主次,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文化特征不同,前者属于人学观念,后者属于神学观念,因此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要比西方的优越。

B.当今时代,随着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的解决,生态问题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而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中国人的生态思想。

C.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作家采用报告文学的方式揭示当时中国的各种环境、生态问题,这反映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

D.自然文学是现代时期的文学范畴,它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它秉持超越、多维、融合性的视角,注重对精神伦理的探寻。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说的“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的一项是(3分)( )

A.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荀子·致士》)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C.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竟用新好,以怡余情。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陶渊明《停云(并序)》]

D.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王维《秋夜独坐》)

4.请分别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下列语段摘自苇岸散文诗《大地上的事情》(第三十九节),请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其内含的生态思想。(4分)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在无知无觉的年纪,他眼里的生命是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井,可以任意汲取和享用。当他有一天觉悟,突然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时,他发现,他生命中许多宝贵的东西已被挥霍一空。面对未来,他开始痛悔和恐惧,开始锻炼和保健。

不同的是,人类并不是一个人,它不是具有一个头脑的整体。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如同体育比赛已远远超出原初的锻炼肌体的意义一样,不惜牺牲的竞争和较量,只是为了获得一项冠军的荣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清明①

废名

松树脚下都是陈死人,最新的也快二十年了,绿草与石碑,宛如出于一个画家的手,彼此互相生长。怕也要拿一幅古画来相比才合适。这是就看官所得的印象说话,若论实物的浓淡,虽同样不能与时间无关系,一则要经剥蚀,一则过一个春天惟有加一春之色——沧海桑田权且不管。

清明上坟,照例有这样的秩序:男的,挑了“香担”,尽一日之长,凡属一族的死人所占的一块土都走到;女的就其最亲者,与最近之处。这一天小林起得很早,看天,是一个阴天,但似不至有雨落。吃了早饭,他独自沿史家庄的坝走,已望见东边山上,四方树林,冒烟。一片青山,不大分得出坟,这里那里的人看得见,因了穿的衣服。走到松树脚下,琴子细竹坐在坟前,等候三哑点火。已经烧了好几阵火过去了。

他小的时候也跟他的族人一路遍走二十里路的远近,有几位好事者把那奠死人的庵肉,或者鲤鱼,就香火烧吃。他当然要尝一商。那几位现在都是死人了,有一个,与小林是兄弟辈,流落外方。

阴天,更为松树脚下生色,树深草浅,但是一个绿。绿是一面镜子,不知挂在什么地方,当中两位美人,比肩——

小林首先洞见额下的眼睛,额上发……

叫他站住了,仿佛要时间面对了Eternity②。浅草也格外意深,帮他沉默。

细竹对他点一点头。这个招呼,应该是忙人行的,她不过两手拄了草地闲坐。琴子微露笑貌,但眉毛,不是人生有一个哀字,没有那样的好看。(哀怨、哀婉之美)

莫明其所以的境地,逝去的时光又来帮忙——他在这里牵过牛儿!劈口问三唾道:“三哑叔,我的牛儿还活在世上没有?”

牛儿就在他的记忆里吃草。

三哑正在点炮放。细竹接着响起来了——

“哪里还是牛儿呢?耕耕了几十石!——你不信我就替你们放过牛。”

琴子暗地里笑,又记起《红楼梦》上的一个“你们”。

三哑站起身,拂一拂眼睛,答小林——

“哥儿应该得不少的租钱了。明天有工夫我引你到王家演去看。前回细竹姑娘看见了,说是一匹好黄牛,牵到坝上吃草。”

站了一会,看他们三个坐地,又道:“放了炮应该作揖了。”

小林笑:“我是来玩的。”

细竹也对了三哑笑:“你作揖,我们就这样算了。”

小林慢慢的看些什么?所见者小。眼睛没有逃出圈子以外,而圈子内就只有那点淡淡的东西,——琴子的眉毛。所以,不着颜料之眉,实是使尽了这一个树林。古今的山色且凑在一起哩!——真的,那一个不相干的黛字。那样的眉毛是否好看,他还不晓得,那些眼睛,因为是诗人写的,却一时都挤进他的眼睛了,就在那里作壁上观,但不敢喝彩。

“拿什么画得这样呢?”

这句话就是脱口而出,琴子也决不会猜到自己头上去,——或者猜画松树。

“你们这个地方我很喜欢。”

这是四顾而说。

细竹答道:“黄梅时节,河里发了山洪,坐在这里,哗喇哗喇的,真是‘如听万壑松’③。”

“你真是异想天开。”

“什么异想天开?我们实地听过。五年以前我还骑松树马哩,——骑在马上,绿林外是洪水。”

小林笑。又看一看琴子道:“你怎么一言不……”

树上的黄莺儿叫把他叫住了。望着声音所自来的枝子,是——

“画眉。”

“这哪里是画眉呢?黄莺儿也不认识!”细竹也抬头望了树枝说。

琴子开口道:“回去罢。”

此时三哑已经先他们回去了。但琴子依然不像起身的样子,坐得很踏实。

小林又看坟。

“谁能平白的砌出这样的花台呢?‘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不但如此,地面没有坟,我儿时的生活简直要成了一大块空白,我记得我非常喜欢上到坟头上玩。我没有登过几多的高山,坟对于我确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

“你到那边路上去看,那里就有一个景致。”琴子说。

小林凛然了。他刚才经过那一座坟而来,一个中年妇人,当是新孀,蓬头垢面坟前哭,坟是一堆土。

“坟放在路旁,颇有嘲弄的意味。”

“你这又是自相矛盾。”细竹笑他。

琴子道:“这倒是古已有之:‘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④”

“我想年轻死了是长春,我们对了青草,永远是一个青年。”

“不要这样乱说。”细竹说。

他们真是见地不同。

“要下雨。”

细竹又望了天说,天上的云渐渐布得厚了。

“这也是从古以来的一个诗材料,清明时节。”小林也望天说。

“下雨我们就在这里看雨景,看雨往麦田上落。”

细竹一眼望到坂当中的麦田。

琴子道:“那你恐怕首先跑了。”

一面心里喜欢——

“想象的雨不湿人。”

[注]①选自废名长篇小说《桥》它分为上、下两篇,共52章(上篇43章,下篇9章),各章之间虽有所勾连,但每章皆可独立存在。整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三个美丽而聪慧的少男少女的故事,上篇写的是程小林和童年伙伴史琴子的青梅竹马之情,下篇写的是10年之后程小林、史琴子和细竹(史琴子的表妹)三人之间的日常生活片段。②Eternity:无穷无尽的时间;永恒。③如听万壑松:出自李白《听蜀僧灵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④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出自陶渊明《拟古九首》。

(有删改)

文本二:

“一幅自然风景”像亚弥儿所说的“就是一种心境”。他渲染了自然风景,同时也就烘托出人物的心境,到写人物对于风景的反应时,他只略一点染,用不着过于铺张的分析。自然,《桥》里也还有人物动作,不过它的人物动作大半静到成为自然风景中的片段,这种动作不是戏台上的而是画框中的。因为这个缘故,《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

(选自朱光潜《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叙述了小林和伙伴清明节到松树脚下坟地上玩耍的见闻感受,“香担”“点火”“放炮”“作揖”等词反映了当地冥事风俗。

B.文中画横线语句,从小林的视角来勾勒琴子的面貌;在小林的眼中,眉如树林、山色,如“黛”,传达出他的好奇、喜欢的心理。

C.小林、琴子、细竹三人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新孀在坟前痛哭,他们虽然各有所思,但都对她的悲苦遭遇深表同情。

D.“坟对于我确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与“那里就有一个景致”这两句中的“景致”所指不同,前者指风景,后者指坟墓。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从儿童的视角来描绘清明扫墓图景,“我是来玩的”“你作揖,我们就这样算了”这些话语可以窥见孩子有别世俗的纯真童心。

B.“绿是一面镜子……比肩”这一句将深树浅草的“绿”比作镜子,琴子、细竹宛若镜中美人,为下文“瞬间的永恒”的顿悟做铺垫。

C.本文重描写情景而不重叙述故事,重生活情趣而不重性格命运,重风景民俗而不重社会背景,具有散文化的结构、诗的内蕴。

D.本文遣词造句讲究文白相间,典雅古朴,同时又明白如话,行文中巧妙嵌入古诗名句,具有意在言外、以简驭繁、耐人寻味的效果。

8.“坟”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试从诗境、画境、禅趣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谈谈你对《清明》一文艺术特色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奇零草》自序

(明)张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③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

年来叹天步④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⑤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宋室既亡,郑所南⑥尚以铁匣投史眢井,至三百年而后出。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亦云余行间之作也。张煌言自识。

(有删改)

[注]①张煌言:明清之际抗清将领。②舞象:代指成童。③兵燹(xiǎn):战火。④天步:国运。⑤少陵:杜甫。⑥郑所南:宋人,宋亡后把诗集装在铁匣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

B.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

C.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

D.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与“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盈”字含义相同。

B.“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C.“迨辛卯昌国陷”与“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迨”字含义不同。

D.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予官员或将帅,作为信物。文中“谬膺节钺”是作者谦说自己受任为军事统帅。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写诗,由于与四方贤杰广泛结交,写的诗稿很多,后来事务繁忙,但仍在空闲时吟咏了不少诗篇;这些诗稿有些散失了,有些毁于战火。

B.作者以饱蘸感情之笔,总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历程,突出表现了诗作与时代的密切联系;在总述之后,又简洁扼要地记述了写诗编集所遇到的多次厄运。

C.作者感叹自己无力改变国家的命运,只能以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一位抗清将领来说,真有难以言状的痛苦,内心充满了激烈的冲突。

D.作者在叙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历程和诗集编成经过后,在最后一段说明诗集之所以命名为“奇零草”,是因为诗稿是在战斗岁月的间隙中写成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4分)

(2)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4分)

1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以杜甫、郑所南为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①

钱起

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

徇禄仍怀橘②,看山免采薇③。

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

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④。

[注]①时钱起为蓝田县尉,从长安归蓝田,王维(时任给事中)曾作《送钱少府还蓝田》赠别。②怀橘,《三国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③薇:野菜名。④青琐闱:宫门上用青色装饰的连环花纹,借指朝廷、皇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下句中的“白云”与“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中的“白云”含义有所不同。

B.颔联对仗工整,用典恰切,“仍”“免”二字相承,表意丰富,坐实了“卑栖却得性”这句。

C.颈联上句意谓暮禽归飞,先于钱起所乘的马,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

D.前两联 超然客公众号 自抒怀抱以表心志;后两联叙晚归情景,“暮禽”“新月”“霄汉”扣题中“晚”字。

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先进》中,冉有说自己去治理一个国家,三年后达到的结果是“_______”,而“_______”则不是自己的能力能做到的。

(2)李贺《李凭笙筷引》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亮上的神仙和动物也被乐声吸引。

(3)“沙漠”与“落日”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作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叔子先生的一生堪称传奇,许多方面都值得后辈深入研究、总结和学习。主政华中理工大学期间,杨叔子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不合格者不予颁发学位证书。他对自己的博士生还有更严格的要求——博士论文答辩前必须先背《老子》后来又加上了《论语》前七篇。这一“另类”要求曾给他带来不少争议,其中不乏“沽名钓誉”“标新立异”等指摘。但是,杨叔子先生 ① 。加强人文教育,看似是额外给学生增加负担,实则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的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通才教育。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的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理念 ② 。

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教育投入 ③ ,大学毛入学率连年提升.但在名家、大师的产出上还不尽如人意。当前,我们需要进行系统而深刻的教育改革。杨叔子等教育家既看重专业能力培养好,又强调文理兼修,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杨叔子先生既是我国智能制造的首倡者,也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倡导人之一,还是一个产出颇丰的诗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那个“爱写诗的院士”留给后人的箴言,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引发共鸣。斯人已去,然其留下的人文思考却无穷无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 ① 。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于是遂又斟上暖酒来。贾母笑道:“ ② ?”众人笑道:“实在可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须得老太太带领着,我们也得开些心胸。”贾母道:“ ③ ,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媳妇们答应了,方送去,只见方才瞧贾赦的两个婆子回来说:“瞧了右脚面上白肿了些,如今调服了药,疼得好些了,也不甚大关系。”贾母点头叹道:“我也太操心。打紧说我偏心,我反这样。”因就将方才贾赦的笑话,说与王夫人、尤氏等听。王夫人等因笑劝道:“这原是酒后大家说笑,不留心也是有的,岂有敢说老太太之理。老太太自当解释才是。”

21.下列句子中的“解释”和文中加点处的“解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其解释旨义曰传,其订证事实曰考。

B.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

C.激发壮气,解释忧愤,使布衣寒士乐而忘其穷。

D.是冬大赦,乃得解释。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画的墨线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宋代韩纯全在《山水纯全集》中提道:“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说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画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结”,是说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用笔犯了这三个毛病,就谈不上线条的美感。因此要克服笔病,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二要顺应自然,不矫揉造作;三要在行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文本信息、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的能力。D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不分主次”这一理解不准确。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所述,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是人之价值判断的主导地位。

2.C【解析】本题考查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并判断其推论是否合理的能力。A项说法属于强加因果关系。由中西方人的文化特征的差异并不能直接推论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要优于西方,前提与结论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逻辑。B项“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中国人的生态思想”这一说法夸大其词。根据材料一末段第二句,即“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态思想便显示出它的魅力来”,可见“唯一出路”这一理解无中生有,歪曲了原文意思。D项“自然文学是现代时期的文学范畴,它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这一说法不正确,自然文学古已有之,并非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末段所述,“中国人的生态思想”包括“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基本内涵。D项中王维的《秋夜独坐》描写的是诗人秋夜独坐的情景,通过对人生的感慨阐明佛意禅理,认为只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使人们忘却人生的悲哀,从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4.①时间维度:材料一从历史时序的角度,论析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繁荣的历程;(2分)空间维度:指出近现代西方文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阐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学等译著对中国作家形成自觉生态写作精神、丰富生态写作文体的促进作用。(2分)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文本主要信息,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间的关系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整体感知材料,提取各自然段意旨,梳理段间逻辑关系,概括出其行文结构思路;然后以简明扼要的语句加以表述。5.①人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是地球的一分子,不可肆意妄为、贪得无厌,凌驾于地球之上,应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点。②人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人与地球本为一体(或“天人合一”),人要善待地球,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文中提供的观点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给出苇岸散文诗《大地上的事情》(第三十九节),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评析其内含的生态思想。解答此题,应细读所给选段内容,并从两则材料提取有关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选段内含的生态思想。

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A、B、D三项理解正确。C项中“但都对她的悲苦遭遇深表同情”这一理解不正确。从原文语境来看,并未写到三人对她的同情;另外,从“他们真是见地不同”可以看出,文中主要强调三人对路旁之“坟”的联想、感悟各自不同。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和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中“文白相间、典雅古朴,同时又明白如话”这一赏析不正确。选文语言风格应是简洁幽深,平实朴讷,充满跳跃与机趣,留下大量能使人尽情展开联想的空白。

8.①是提供人物活动的舞台:三哑的清明祭扫,与小林、琴子、细竹的交谈、看风景,都是在松树脚下的坟地展开的。②是组织故事情节的枢纽:三哑扫墓,小林看风景,看美人,忆放牛,看坟,与琴子、细竹谈坟等情节,都围绕着坟及其周围风景来组织。③是关联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载体:主人公小林对于时间、生死的思考,都由其清明时节所看到的坟地及周边风景而触发。④是彰显作家独特审美认知与深厚佛学修养的媒介:“坟”是大地的景致,具有超逸的诗意,内含佛教循环的时间观。(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小说中核心意象(物象)表达功用的能力。分析“坟”在小说文本《清明》中的作用,可以从“坟”与人物活动之间的关系入手;也可以分析“坟”作为核心意象之一,它与文中故事情节的关系;还可以分析“坟”与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绪、思想等的关联,揭示作家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厚的佛学修养等。

9.示例:(l)诗境:①小说侧重描写自然景致、民俗风情和人物情绪体验,抒情性居于主导地位,而超然客公众号 情节性淡化了,弥漫着一股孩童般单纯天真的气息,犹如散文诗。(3分)②小说语言呈现鲜明的诗化特点,简洁幽深,多用省略、跳跃、暗示等曲折的表现手法,以及想象、联想、引用等修辞手法,产生“语不接而意接”的审美效果。(3分)

(2)画境:①小说描绘了清明时节,松树脚下绿草如茵的坟地风景,犹如高明画家绘制的一帧古画。(3分)②阴天里,坟头深树浅草中的两位女子琴子、细竹,宛如镜中比肩的美人,眉山如黛,是可以细品的入画美景。(3分)

(3)禅趣:①《清明》是以意象、意境为主体的诗体小说,散发着浓厚的禅趣。松树脚下的坟地风景,清幽、静寂、生机勃勃,出离了死亡之痛苦,传达出禅宗的彻悟与达观。(2分)②小说中的人物如小林、琴子,细竹等安然,纯真、自然,适意的状态,呈现出禅宗式的任意随缘的人生态度。(2分)③小林与琴子、细竹等的对话,具有较多的省略、跳跃、转折、空白,平实朴讷,而充满机趣,体现了禅家所追求的素朴与“明心见性”。(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小说独特风格的能力。题干是基于文本二的相关观点,即“《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而设问的。题干要求从画境、诗境,禅趣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阐述自己对废名小说风格特点的鉴赏评价。考生应立足文本,找出与“画境、诗境、禅趣”等相对应的语句,然后展开分析,简述本文中“画境、诗境,禅趣”三者各自的内涵要点。

10.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迨辛卯昌国陷”与“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两句中的“迨”字含义相同,意思是“等到”。

1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诗集之所以命名为‘奇零草’,是因为诗稿是在战斗岁月的间隙中写成的”表述不全面,还有诗篇散落,已非全貌这一原因。

13.(1)一再劝诫,只得停笔不再作诗,但还是有时偷偷地写。

(2)此后编辑新诗旧作,渐渐汇集成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屡”意为“一再”“多次”;“辍”意为“停止”;“窃”意为“偷偷”。第(2)小题的关键点:“缀辑”意为“编辑”;“稍稍”意为“渐渐”;“峡”意为“册”。(每小题关键处各1分,大意1分)

14.作者以杜甫、郑所南为例,说明自己的心迹。(1分)表明他没有因为诗作的不幸而消沉。(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杜甫、郑所南都经历了激剧动荡的年代,遭受过厄运的打击,但他们都表现了高尚的人格。杜甫的“诗史”精神和郑所南以诗歌求知于后世的精神,都给予了作者莫大的鼓舞。他们的“志”和“情”使张煌言深受感动。作者记述这些,一方面是为描述他编集前后的感情状态和心理历程,更主要的一方面是旨在说明自己正是秉承着杜甫和郑所南的精神来编集《奇零草》的。他没有因为诗作的不幸而颓丧,没有因为斗争的失败而消沉。

【参考译文】

我从十五六岁起,就喜欢写作诗歌。父亲担心我荒废经、史,一再劝诫,我只得停笔不再作诗,但还是有时偷偷地写。等到考中举人后,与各方名流结交更加广泛,诗文往来赠答,时间久了,诗稿装满小箱子。恰逢国家多难,我在江东倡导抗清大业,所有以往写的诗稿,散失差不多没了。从此,不管是运筹帷幄在军旅之中,还是入朝主管起草诏令,在空暇时,仍能够抒发性情。等到清兵南下,长短诗篇和表章奏议,一概在丢在战火中,这实在是诗篇的不幸啊。

我从丙戌年泛海南下,算起来,已经历了十七年了。这期间,忧国思家,感时伤乱,无时不令人感慨万千,无事不叫我触目惊心。率军北伐时,壮怀激烈,长歌抒怀;避清兵南行间,孤寂凄凉,短诗寄情。每当动荡不安,局势动乱变化剧烈,更加触发孤臣对大明君主的依恋,拨动游子思念亲人的心弦。这些诗篇哪里是亡国的绝望之音,分明表达了忠臣回天无术的哀叹世事之心。

丁亥年春,随着倾覆的战船,丙戌年写的诗歌也沉入长江。戊子秋日,驻军山上,又散失了丁亥年的诗稿。庚寅夏天,率兵再次入海,戊子、己丑两年之诗又丢失了。幸好残篇散页,尚存十分之三四。到了辛卯年,昌国(舟山)失守,书箱中的草稿一个也没剩下。为什么诗篇的不幸,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此后编辑新诗旧作,渐渐汇集成册。丙申年,舟山再次失陷,(诗稿)散失了十分之三。戊戌年,战舰在羊山倾覆,(诗稿)再散失了十分之七。

近年,慨叹国运没有平定,国家光复遥遥无期,我想凭借诗篇代替年谱,于是,要回平日亲朋好友收录的和宾客随从抄记的诗歌,编排次序。而且我的记性强,又把那些能够回忆起来的旧作,重新卷清,共得若干首。(现在所录的诗歌)只是全部作品的一部分。不过,以往写的乐府歌行已经无从查找。

唉!在国破家亡之际,我受任为军事统帅,既然不能讨灭贼子报仇,又怎敢凭借诗歌求得后世的了解呢!然而,杜甫身逢天宝末年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入蜀途中,也不曾荒废写诗,直到今日,人称“诗史”。南宋灭亡后,郑所南还把诗集装进铁盒,投入枯井,三百年后,才见天日。他们的用心令人同情,他们的志向确实令人怀念。那么,为什么取名《奇零草》?一来诗篇散落,已非全貌,二来表明集中所收,均系作于军旅之间。张煌言自记。

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思路、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的能力。C项中“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这一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综合颈联上下句语意看,并无反衬关系,也无愤懑之意。

16.①思乡孝亲之情。“徇禄仍怀橘”,写自己任职微官,求得俸禄.仍旧怀乡孝亲。②随性自适,追慕隐沦之心。自己虽“卑栖”而能恬然自得;“看山免采薇”,有美丽山居风景可赏,免遭采薇(野菜)而食之苦,暂可随遇而安。③思念朋友,珍重知音之意。晚归蓝田,而时时回首身居长安的知音,可见眷恋之深。(每点2分,情感内涵概括要点与结合作品内容举例分析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内容和阐释作品情感的能力。题干从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角度设题,解答时须立足文本整体,联系标题与正文,借助注解的提示信息,解析本诗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内涵。本诗属于酬赠诗,结合诗题与注解,不难理解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包含以下三点:怀乡孝亲;随性自适,追慕隐沦;思念朋友,珍重知音。

17.(1)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

(2)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3)示例一: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示例二: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分别出自《论语·先进》李贺《李凭鳍筷引》,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推荐背诵篇目。第(3)小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语境提示,可填“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可根据考生个人诗词积累来作答,但须准确无误。

18.①坚定不移 ②异曲同工 ③今非昔比(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前文说杨叔子的做法遭到非议,接着说“但是,杨叔子先生”,此处可填“坚定不移”。②处,据前文“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通才教育”“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理念”等信息,此处可填“异曲同工”。③处,据前文“我们的物质条件.教育投入”和后文“大学毛入学率连年提升”,此处可填“今非昔比”。

19.杨叔子等教育家既看重专业能力,又强调文理兼修的教育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修改正确一处1分,两处3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杨叔子等教育家既看重专业能力培养好”句式杂糅,二是“杨叔子等教育家”与“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搭配不当。

20.使用了对比和对仗的手法。(1分)使用对比手法既指出科学技术的重要,又突显人文精神更有价值。(2分)使用对仗手法使句子句式整齐美观,节奏鲜明,具有诗歌的趣味。(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艺术手法的能力。对比手法的使用,在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同时,突出了人 超然客公众号 文精神的重要。对仗手法的使用,让句子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诗的特点,同时表现了杨院士的诗人气质。

2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C项的“解释”和文中加点处的“解释”都是消除(负面情绪)的意思。A项的“解释”,是分析说明的意思。B项的“解释”,意思是解救、解脱。D项的“解释”,意思是释放。

22.①吹出笛声来,②果然可听么③这还不大好(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①处,看下文可知,大家是在听乐声,后面又有“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等话语,可以推知这里应填“吹出笛声来”。②处,后文写“众人笑道:‘实在可听。’”可以推知贾母是在问大家“果然可听么?”③处,根据下文“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可以推知,此处贾母在评论笛声时带着一定的否定语气。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材料首先介绍了中国画用笔的三个毛病,并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接着又介绍了克服“笔病”的三点做法。可见材料意在让考生在了解用笔弊病与克服笔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笔为我使”到“顺应自然”再到“胸有成竹”,层层递进,又相辅相成,考查的是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据此考生可以引申到学习、工作、做事甚至治国上,可以由个人、集体延伸到社会、国家层面。“笔为我使”,就是要我们扎扎实实练好“腕力”,夯实基本功;“顺应自然”就是要我们既遵守各行各业内在的规律,又灵活变通,能够因时因地制宜,富有生机活力;“胸有成竹”,就是要我们做好全局的规划,描绘好发展的蓝图,既高瞻远瞩又行稳致远。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从学习、工作、做事、治国中选择一个方面阐释其中两者或三者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从个人、集体延伸到社会、国家层面来谈,比如如何夯实基础?如何通观全局?如何灵活变通?如何达到自然佳境?总之,写规范的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语言生动。

(二)参考立意

(1)笔为我使,意在笔先。(可以谈谈个人的成长等)

(2)夯实基础,谋划全局。(可以谈谈社会、企业的发展等)

(3)高瞻远瞩,行稳致远。(可以谈谈国家、民族的复兴等)

(4)增强腕力,以不变应万变。

(5)走出刻板困境,进入自然佳境。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