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随着建国脚步的日益临近,筹备委员会开始面向全国征集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等重大标识。
这则消息在各报刊刊登之后,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毕竟,自己能有机会为伟大祖国设计这些标识,将会成为足以载入史册的荣耀。
一时间,无论是工人、农民、教师……,几乎所有人都被调动了起来,大家以自己的方式踊跃参加。
展开全文
当时,32岁的曾联松正在上海的一家通讯社工作。作为美术的爱好者,他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功底,当看到铺天盖地征集国旗的消息时,曾联松动心了。
接着,曾联松开始连续数日冥思苦想,可一直都没有灵感,直到他突然听到《东方红》中“他是人民大救星”时,开窍了!难道星星不是最好的寓意吗!?
有了构思后,曾联松开始着手设计和绘画。他使用一颗大五角星内嵌镰刀和斧头图案代表党,使用四颗小五角星代表紧密团结在党周围的人民群众。之后,他将设计好的国旗图案寄往了北京。
最后统计,筹委会收到合格的国旗候选设计图就多达2992幅,未来的国旗将从这些候选设计图中产生。
经过数轮的评定和筛选,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成为最后入选的三十八幅候选图之一。
1949年9月23日,就在开国大典前的一周,筹备委员会才一致选定五星红旗的设计图。但是,当这幅设计图递交给周总理时,他提出了一个意见,认为图上的镰刀和斧头图案,会让人联想起苏联的国旗,容易产生混淆。
对此意见,国旗筹备委员会连夜开会商议,作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在会上提出,去掉镰刀和斧头的图案,只保留一颗大五角星和四颗小五角星。至此,国旗终于确定。
作为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受邀参加开国观礼,还收到了人民政府的奖励五百万元(500元)。
曾联松(1917年——1999年),浙江省瑞安人,青年时期参加抗日救亡联合会,1938年入党,担任中央大学学生会地下党支部书记。1999年,他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为新中国亲手设计国旗,成了曾联松一生中最大的骄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