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个情节发生在《康熙王朝》中康熙第二次西征葛尔丹时期,在昭莫多之战中康熙击溃葛尔丹并由大皇子胤遈砍掉了对方的头颅。赠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和蓝齐儿、阿密达母子祖孙三代战场见面时发生的场景。作为杀父之仇,阿密达发出要杀康熙为父亲报仇这个无可厚非。做为人子,况且在剧中是一国继承人的阿密达当然也必须有这个底气来这么说,否则准噶尔汗国怎么在激烈的对抗中坚持七十来年。对于剧中的康熙来说赠剑行为是既出于无奈又出于怜惜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现。
历史背景
康熙在晚年千叟宴上总结自己自己功绩的时候说的是: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噶尔丹,也仅仅是平定噶尔丹而已。住噶尔汗国作为一个地方政权与大清王朝对抗了68年之久。
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趁明朝和后金都无暇顾及的时刻,抓紧时间并吞统一卫拉特蒙古。到噶尔丹时期,虽然清朝已经入关统一了中原但是葛尔丹趁清朝平定三藩的时刻逐渐统一蒙古各部,甚至吞并了喀尔喀部势力已经逼近内蒙古严重威胁到清朝的安全。
之前康熙没有平定内乱的时候,住噶尔的使者就要求蓝齐儿格格和亲嫁给自己的大汗葛尔丹。清朝当时的内忧没有掺平,所以康熙无奈将心爱的蓝齐儿格格嫁给了噶尔丹。虽然是清朝的公主,但是葛尔丹非常喜欢蓝齐儿甚至为她修建了和北京一模一样的容妃宫(就是蓝齐儿母亲容妃的宫殿)。他们一家很快有了儿子阿密达,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展开全文
但是这都不能阻止大清和准噶尔之间战争的到来,当准噶尔汗国的扩张严重威胁到清王朝的安全时,各自负有历史使命的首领噶尔丹和康熙的战争爆发了。原因正像剧中葛尔丹说的那样:
无论谁胜谁败,是我和康熙的命运。自从我继承汗位之后,我和康熙的生死大战就不可避免了。我盼望这一天盼望了十几年了。
经过先后两次康熙亲征葛尔丹,在付出康熙差点病死的代价的情况下清军艰难的战胜了葛尔丹的军队。(注意是噶尔丹的,准噶尔部还有很强的军事实力)
战争结束后康熙的赠剑行为
康熙在剧中在阿密达明确扬言长大后要看下康熙的头为父亲报仇的豪言壮语下,依然没有斩草除根而做出了赠剑行为大概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康熙,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
第一:
蓝齐儿公主是个既幸福又凄惨的女人:自小受父亲康熙皇上和母妃容妃的喜爱开心的像小白兔一样无忧无虑,但是到了婚嫁年龄被迫嫁给蒙古的葛尔丹。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原的蓝齐儿被迫远嫁千里,好在葛尔丹非常喜欢她。在准噶尔的地位和清朝没什么区别,而且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宝贝-阿密达,也就是剧中未来住噶尔的继承人。
但是准噶尔和清朝的两次战争再次打破了蓝齐儿的这种幸福,大阿哥胤遈亲手杀死了葛尔丹砍下了他的头颅。蓝齐儿刚刚获得的幸福再次被父亲打破,内心的矛盾和悲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康熙作为一个“大男人”考虑更多的是国家大事,所以才不顾蓝齐儿的哀求坚持和葛尔丹开战。但是作为最喜欢的女儿,康熙在击杀对手后同样也破坏了蓝齐儿的幸福所以要有所补偿。所以他才和阿密达说:我不但是大清的皇帝,还是你的外公。并且不希望阿密达长大后复仇,因为康熙怕再次因战争让蓝齐儿失去最后一个亲人。
况且康熙留下了龙撵给蓝齐儿,也是想用亲情来打动蓝齐儿想着自己的家乡;在以后教导阿密达的多化解对大清的仇恨。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准噶尔直接内附称藩那就是意外之喜了。如果没有也没什么损失不是?
第二、
所谓赠剑可不是单纯的赠剑,而是有这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在赠剑的同时康熙说:
“大清皇帝康熙赐葛尔丹之子阿密达为蒙古准葛尔王世袭罔替”
也就是说康熙赐给阿密达的是王爵,这个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到明朝赐给蒙古贵族的顺义王等三王。这个赏赐本身就是没有把准葛尔作为一个独立的汗国,而是作为一个藩属册封。
再有一个这个册封也很阴险,真实历史上准噶尔是怎么败亡的?首先确实是被清军击败,但是那是在葛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控制哈密截断葛尔丹归路的情况下葛尔丹逃亡一年多走投无路才自杀的。剧中虽然有所更改,但是准噶尔内部肯定还是有更大的分歧。历史上葛尔丹死后,继承人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而康熙册封阿密达为准噶尔王明显就有分化准噶尔汗国的目的。
支持葛尔丹的势力肯定支持阿密达,而策妄阿拉布坦也有自己的势力。这样在军事上就起到了分化瓦解准噶尔内部的目的。
第三、
康熙时期击败葛尔丹后清朝也是强弩之末了,在剧中在被葛尔丹烧毁30万石的粮草后抽调江南的新粮在加上直隶全省才凑了十万石。可见后勤保障方面也是非常的困难,所以短时间内想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很困难。所以莫不如来个欲擒故纵,故作大度赠剑册封阿密达为准葛尔王。
小结:
综上所述,康熙在短期内无力发动大规模彻底消灭准噶尔的情况下展现了一个帝王的超常的眼界。赠送宝剑册封阿密达的行为一箭三雕,既安抚了处于悲痛的蓝齐儿又有分化瓦解准噶尔的意图真是帝王心术。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