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乾隆眼中,史上合格的皇帝仅3人,康熙雍正皆不在其中_乾隆_雍正_皇帝

乾隆在《乐善堂全集》中写道:中国历史上所有的著名君王中,只有三个人是合格的皇帝,他们分别是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然而汉文帝虽然贤,但却不会挑选人才辅助自己,宋仁宗虽仁,却能力不足,只有唐太宗一人值得钦佩。

少年的特权就是,不需要资本可以对任何人事加以评说,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未来有无限可能,乾隆是有资本评论这一切的。

他出生在康熙盛世,从6岁到25岁,他在书房中度过了19年的光阴,19年,相当于一个人从小学到研究生,每天长达10个小时的学习,乾隆的知识储备已经非常丰富。

在这19年里,他系统的学习了经史子集、治国方略、驭下手段,乾隆是幸运的,在他25岁登基时,留给他一个经过康熙和雍正经73年治理的升平之世。

乾隆一生中留下无数作品,至于这些大作质量是好是坏,暂且不论,但由此可以看出乾隆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在他的作品中,他经常提到祖父康熙,然而对于一起生活了25年的父亲雍正,乾隆却极少提起,即使偶尔说起,也语气平淡。

都说历史是公正的,然而历史也是最不公平的,雍正为帝13年,兢兢业业,然而历史却对他诸多恶评,这其中就包括亲儿子乾隆。

乾隆在书房的这19年中,他研究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帝王,大将、名臣,虽不是皇帝,但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已经有了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他要做一个怎样的千古一帝的蓝图。

对于父亲雍正,乾隆并不认可,尽管在雍正去世后,在葬礼上乾隆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孝道,然而他的内心里,仍不认为这个与他生活了25年的男人是个好皇帝。

祥瑞是统治者与上天交流的一种方式,即使到了人治社会,统治者仍相信皇帝是天选之子,人间异象就是上天给予他们的信息,祥瑞是对他们执政的认可,所以皇帝们才对祥瑞趋之若骛。

雍正一生信奉佛道,老黄之说,喜好祥瑞,不过是对自己的政治不自信罢了。在乾隆看来,这些把戏就是自欺欺人,所以他一上位就说,如果百姓能安居乐业,即使没有祥瑞,也不会损坏太平之象,如果国家治理得不好,即使天天出现祥瑞,也没有什么用处。

展开全文

为此,他还特意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大臣们以后都不许上报祥瑞之事,乾隆是狂妄而又自信的。

而雍正显然没有乾隆的这份自信,雍正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不公。康熙晚年因为太子之事耗尽心血,政务几近荒废,朝政中贪污腐败丛生,而此时,若选一个仁厚软弱之人当皇帝,清朝势必陷入乱象之中,幸运的是,康熙选择了雍正。

在执政时,拼命工作、手段强烈,任用酷吏,他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清朝当时的问题。在治理贪污方面,他从不宽容,动不动就抄家,因为此有了“抄家皇帝”的恶名,因为他的严厉,导致当时社会案件四起,其中也造成了不少冤假错案。

这些手段都切中清朝当时的要害,然而雍正拼命13年,换来的却是几乎所有阶层的反对,尽管他也会压抑自己的本性,对大臣表示关心,但可惜他生硬的演技很难打动人,也很少有人从心底爱戴这个喜怒不定的主子。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雍正是一个好皇帝,显然乾隆并不这么认为。乾隆在他的一篇《宽则得众论》中写道:“尧舜禹汤之所以被称为圣贤,那是因为他们宽容,所以得众人心,若没有大德包容小错,而是刻薄为政,即使勤勉如秦始皇,也不能使人心悦诚服。

年轻的乾隆站在圣人的角度,品评着中国几千年来皇帝的得与失,评论者是最容易的,但若自己身处其中呢,又如何?

乾隆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都说三年无改父道是为孝,然而乾隆登基后三天,就将雍正十分信任,并供养在宫中的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赶出了皇宫。

乾隆在旨意中说道:雍正皇帝日理万机,不过闲暇之余听闻外省有祛病延寿的炼丹之术,虽然知道这其中之道,不过是抱着消遣时间,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将张太虚等人养在西苑,供其炼丹,不过当他们是小丑优伶,从来不曾听他们一言,也不曾吃一药,且多次说过,这些人都是市井无赖,现在将这些人全都驱逐。

正所谓此地无银三百两,乾隆的这道圣旨更像是在向天下人说明,雍正的死绝非正常。乾隆的这道说明如此迫不及待,可见他对雍正信这些术士,背离传统帝王之道的鄙夷和反感。

乾隆是标准的儒家思想,对一切异端邪说都不感兴趣,对于父亲崇信的佛道,他嗤之以鼻,借道赶道士的契机,乾隆还宣布,从今以后出家必须要有官方度碟。

雍正时期,有一项惹人争议的”奏开垦“政策。雍正在位期间,鼓励地方百姓开荒,以地开荒量来衡量官员们的政绩,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考核,都虚报开荒数字。前一任的官员升官走了,但开出的荒地税赋却要老百姓去承担。与日俱增的税收,也变相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乾隆上任后立即通知全国各省,凡是开荒所上报的数据必须要一一核实,但凡数据作假的全部清除,与此同时,还免除了雍正12年以前所欠下的税负。

雍正在位期间对兄弟手足都残酷无情,无论这中间有多少必要性,但他的手段确实过于残忍,大哥二哥在雍正期在位期间被监禁至死;老八、老九也被禁锢、削籍秘密处死;老三、老十、老14也被囚禁。宗室当中被关、被杀被流放的人不计其数。

乾隆上位之后便开始纠正此事,让大臣们对此事拿出一个方案来,准备为这些宗亲平反。

无论雍正当年的做法对与错占比有多少,但乾隆一上任就全盘否定雍正。

大臣们都感受到了这个新皇帝的仁,如沐春风,乾隆站在圣人的角度品评着父亲的一切治国方略,并着手对其进行纠正,如大智之人指点孩童。

乾隆是有资本狂的,因为他年轻,他通读历史,接手了一份康熙与雍正73年的精心治理的盛世之国,给了他狂和傲的底气,他在作品中无数次指出父亲为政不仁,即使最为崇拜的康熙,他也不认为是合格皇帝。然而历史的结局却也证明,乾隆所有的狂傲、指点江山却不过是年少时的无知。

人总是这样,拿着放大镜看别人的对错,却用显微镜去看自己的过失。站在圣人的角度去品评,总是太容易,而当自己身处其中时,却又难以真地做到客观而不偏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