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电影中元电影特征的发展过程_录像带_电影_约翰

美国独立电影发展至今,已经纷繁多样,简单将之定义为“非传统制片厂系统拍摄的电影”,已经无法界定独立电影。

因为按此来说,像《星球大战》系列、《指环王》系列也可以被认为是独立电影,然而像《黑天鹅》、《断背山》这些却不是。

《黑天鹅》

即使如此,仍然有一些特点来判断是否是独立电影,要描述这些特征,我们必须从审美视角而不是经济视角去分析电影。

展开全文

《星球大战》

但现在,我想再添加一个这些电影的共同点——元电影特征

元电影(Metafilms):就是电影制作时,同时质疑电影自身表现过程,因此对电影本身,具有贯彻始终的反思性。

1959年

《影子》

约翰·卡萨维蒂的《影子》在许多方面,都是美国独立电影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将电影拍摄摆脱了制片厂的束缚,而且它是电影自我反思性的典型例子。

虽然它的整体手法上看上去自然不做作,但其实这种自然主义建立在两个具体的方面:

第一,约翰·卡萨维蒂的个人审美占有绝对的主导权,即彻底拒绝精雕细作却逃避现实的好莱坞故事;

第二,拒绝主流风格,采用看似轻松的即兴表演方式。

《影子》

《影子》的电影技巧更加显而易见

比如说,在最后一幕拍摄本尼的时候,摄像机不是架在光滑的轨道上跟拍他,而是断断续续的在虚焦和实焦间切换,使观众能够感受到相机的移动轨迹。

最后一幕

此外,虽然约翰·卡萨维蒂在《影子》里极力追求自然主义,但是他又要求表演极度戏剧化

莱丽亚·古多尼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个性派演员,她从1950年代以来一直发挥稳定,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她念词平坦、声调乏味、面部无神。

莱丽亚·古多尼

这使得例如上面这一场戏非常的奇怪,因为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她在演戏。

但这就是约翰·卡萨维蒂想要的效果,因为这展示了一种极具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性的表演。

莱丽亚·古多尼

《影子》创造了个人认知和社会角色就是他们的表演方式的概念,他们就如同被拍摄到胶片上的光影一样,虚伪脆弱、自我矛盾。

1989年

《性、谎言和录像带》

如果《影子》代表着电影在许多方面的解放,那么史蒂文·索德伯格的《性、谎言和录像带》则代表了录像带的泛滥时代。

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大部分都是用上好的35毫米相机拍摄的。

《性、谎言和录像带》

比起约翰·卡萨维茨,索德伯格的故事减弱了省略化特征,而脉络更加清晰,但却仍旧充满自我反思性。

因为索德伯格并不仅是躲在镜头背后讲故事,而是直接用摄像机来呈现故事,录像带和镜头成为他讲故事的一种方式和道具。

索德伯格在这录像带和镜头之间切换,把故事框架结合起来,将电影的剧情脉络扩展至录像带所拍摄的现实。

《性、谎言和录像带》

举个例子,当影片中约翰看着安的录像那个片段(如上图),摄像机缓缓地向前推进,直到我们进入了屏幕,观察着录像带录下的现实。

然后录像带的画面占据了整个35毫米的屏幕,直到格雷厄姆关掉摄像机停止录像,录像带里的现实才被打断。

《性、谎言和录像带》

在电影的情感高潮,所有画面的所指和电影化的现实一起,崩塌到同一个层次同一个画面,变成电影屏幕滋滋的静止画面。

《性、谎言和录像带》

这个画面非常重要,因为录像带在美国1960年代被普及,直到1989年前,家庭录像都是一种大众媒体。

录像带和摄像机的大量生产和实用性,大幅度提高了美国的屏幕使用数量,并且使得个人的影像记录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在许多方面增加了电影的社会反思性。

录像带

这正是索德伯格在电影里所把玩的,证明摄像机镜头具有建立交流和距离的能力,但是社会媒介引起的一些不良后果,令人对这种能力感到不安。

正是这种大众媒介和自我意识,使它在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最后一段时期里有了更广泛的应用。

2008年

索德伯格的《性、谎言和录像带》探索了具有反思性的视频媒介最初的可能性和争议之处。

2000年后的呢喃核运动,则逻辑性的思考这个问题。

《纸袋头》

杜普拉斯兄弟的《纸袋头》不仅仅是对视频文化盛行的探索,而是超出那之外的产品。

《纸袋头》用数码摄像机拍摄而成,呈现了一部呢喃核电影的所有特征:低保真度的画面效果、自然的台词和表演。

《纸袋头》

故事主要是集中表现愤怒叛逆的20来岁年轻人的经历,几乎不讲其他任何东西。

随着情节展开,独立导演尝试拍摄一部独立电影的过程,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另一个独立导演拍摄下来。

这可能是我们至今看过最简单粗暴的自我反思性元电影。

《纸袋头》

我们的文化如今比之前任何时代都更加充满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性。

发展到现在的科技时代,摄像机与屏幕之间的距离有效地融合在了一起,这也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这部电影的诞生,捕捉图像正式和观看图像重合在了一起。

最后,我们也许比以前更具有自我反思性。

但是元电影不是发展到现在才有的,其实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初期,并且可能从未被超越。

《持摄影机的人》

可能没有哪部电影比吉加·维尔托夫1929年拍摄的电影《持摄影机的人》的标志性开头更具惊人效果。

《持摄影机的人》

在这一幕里,他们将镜头转向了摄像机自己。

而元电影的作用在很多方面上和它是一样的,让我们成为自己观看行为的观众,并用表演来构成我们的现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