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姜文,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一张邪恶的硬汉脸。
导演姜文
虽然不能说是神采奕奕,但也可以说是半个鬼。
姜文的电影个人风格太过鲜明,邪恶,荒诞,充满荷尔蒙。
今天的电影可以说是姜文最好的一部电影,也是最“垃圾”的一部电影。
是《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电影海报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继《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姜文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影片自1999年杀青以来,历经波折,成为话题不断。
由于其非常规地展现了日寇侵华的暴虐和中国农民迂腐麻木的人性,该片在中国被禁映,导致被搁置的困境。
展开全文
看过影片的观众往往会表现出极其尖锐的情绪对立。一些民族情绪浓厚的观众对影片中中国农民愚昧麻木的形象极为反感,认为影片片面、小众、缺乏温情。
不过,也有一些欣赏的观众为影片利刃般刺向人性而兴奋不已,认为影片思想深刻,能及时有效地给人们带来充满警示意义的刺痛感。
一部抗战片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原因何在?
01
驱散严肃
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和创伤。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严重的历史事件。抗战高于一切,国家命运高于一切。
传统抗战片多表现民族命运、民族仇恨、人民疾苦、浴血奋战的严肃题材。
在《鬼子来了》中,许多重大而严肃的事件都化解了。对于日军俘虏花屋小三郎的处置,全村人都不肯杀人,不肯亲手杀死花屋小三郎,最后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手段——抢豆子来决定谁执行了花屋小三郎的死刑。
经过反复讨论和争论,村民们最终决定处决花谷小三郎。然而,当马大三提着两袋豆子请来家里的第五代刽子手刘老爷子时,刘老爷子摆出架势,双手举刀,却没有伤到他的一根头发。日本鬼子。
刘师傅为此伤心欲绝。没砍死花屋小三郎,证明他对杀技不熟,这让他“岁末不安全”,“一下毁了一生的智慧”。
这诸多场景,让人不自觉地暂时忘记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在《鬼子来了》电影中,战争似乎只是一个故事的背景板,毫无严肃可言。虽然在甲午战争中存在立场分歧,但姜文试图用原始人性来消除立场分歧。
02
非常规颠覆传统抗日影片中的人物无不具有机智、勇敢、不怕死的崇高品质。《鬼子来了》中,瓜家台村民善良却愚昧,心胸狭窄胆小,不懂民族大义,缺乏民族大义精神。
一些老百姓用二胡唱着小曲,这样唱道:“朝廷大军来到我们家乡,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八百年前,是一个家族,用同样的方块字还有一样味道的酸菜酱汤。有句话说,斗如骂如爱,我不怪巴格亚道,以后米西米西禁军就交给他了,禁军和咱俩亲密无间,以后乡亲们就不用受穷了,帝优笑道……”
影片中,每当日军通过装甲台时,都会响起欢快激昂的音乐——日军军歌,热情洋溢又不失霸道,有一种无法控制的疯狂和理想。青春期;吃甜食,孩子们期待日军。
挂家台村民全家狂欢,与日本鬼子一起喝酒。他们没有警惕心,没有是非意识,整个村子都被残暴的日本鬼子血洗了。
他们善良而懵懂,这一切的场面都与以往的抗日片截然不同。姜文摒弃了传统抗日片中大义凛然、智勇双全的英雄高大形象,转而将视角聚焦于一群小人物的命运。
这群人具有那个时代中国农民最典型的特征:本分善良、愚昧迷信、谨小慎微、生存至上、不敢承担责任、民族意识薄弱。他们诠释了典型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影片更广更深的地方在于,不仅涵盖了那个时代中日两国的民族恩怨和对中国人人性的鞭笞,还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了日军。
花屋小三郎最初因为恪守日本武士道精神而想死,但在村民的优待下,表现出了普通人的情感需求。直到最后一刻,在宪兵队长的威胁下,他才回过神来,将刺刀对准了日夜生活在一起的村民们。
这种心理转变的刻画是立体的、人性化的。这是姜文从人性的角度看待战争,是对这种人类群体的尖锐质疑。
03
荒谬的存在状态
《鬼子来了》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却客观地表达了人类生存的荒诞主题,即人类生存的困境:荒诞、悖论、缺乏意义。
影片中反复追问“‘我’是谁”;主人公马大三谨小慎微,不遗余力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但上级的人却从不承诺,一去不复返。小马不知道该相信谁,该做什么。
村里的军师和权威人物——五叔是一句谚语,他说的话看似有理经典,实则全是胡说八道。日本兵残忍地屠杀了整个挂家台村。日本投降后,马大三杀死数名日俘,被接管日俘的国民政府军枪杀。《博斯坦协议》……扰乱公共秩序,制造恐怖,“不配做中国人的人渣”等罪名被打死。
这使人们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在一个无依无靠、无话可说的环境中,个体该如何生存?是谨小慎微,还是果断“牺牲”?马大三两者都有,但还是逃不过一死。生存命题下,没有中庸之道,只有是或否的选择。
《鬼子来了》脱离了时代固有命题和话语体系,呈现出反战反人类的基调。我们不难发现,只要能挣脱某种意识的束缚,就是经典。
不得不说,姜文很“邪恶”!《鬼子来了》很“解谜”!
我是Yorktown的AV工作室。逐心电影解析,愿你我共赴一场光影盛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