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这些企业百「熬」成钢_华为_新东方_白象

无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词典里,还是一个励精图治的企业的里程碑上,从来没有「容易」一词。

疫情这三年,听到最多的一句感慨就是「多想回到2019年」。「当时只道是寻常」的2019年,因为之后的变故,变得格外不凡。而后三年里,一年比一年难,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企业经营也变得愈发困难,什么都变得「不易」。

于是,当华为扛着被围剿的压力,打赢Mate 50这场生死之战,白象用数十年如一日的韧劲成功引领国货复兴,新东方躬身下海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后,它们身上所流露出的不可战胜的「苦熬」精神,让人品出不同寻常的滋味来。

华为,逆势突围者

2022年12月,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表示:Mate 50是生死之战,华为打赢了。这场战役的背景是,在华为宣布发布Mate 50系列不到一天后,另一高端阵营的主力玩家苹果,也发布了年度旗舰iPhone 14系列。这意味着,来自两个不同高端阵营品牌的短兵相接。

开售前的忐忑,被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打破。开售初期华为多家线下门店外出现了大排长龙的壮观场景。对于消费者的热情,余承东也在微博回应「会抓紧生产,保障产品供应」。华为,终于松了一口气。

展开全文

从几个数据也能窥探出这场仗打得不易。一方面是国内换机热情正在急剧缩减。根据中国信通院的一则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减少21.1%跌至1.96亿部,IDC则预测2022一整年手机出货量还将下滑超9%。另一方面,5G手机已成手机市场标配。今年前8个月5G手机的出货量,已经占国内智能手机累计出货量的78%多。

可想而知,自从陷入芯片断供的华为,日子有多艰难,但没人知道到底有多难。余承东坦言,在压力大的时候,他时常会在深夜里独自走,一直走到天亮再回来,然后去公司上班。

与此同时,另一个隐形的原因也给了华为压力。

站在行业而言,在与苹果同台对垒中,Mate 50若能守住阵地,国产智能机就能守住做高端机的底气。要知道,国产智能手机发展至今,洗牌无数,却鲜有长存者,更别说高端机。捆绑运营商做配套手机,活得很滋润但利润少,而切入几乎一片空白的高端旗舰手机阵营,则来自一种远虑——是吃眼前饭还是长远饭。好在,做这件事的,是能熬住的华为。

从主打大屏、续航的初代Mate开始,华为便以技术为信条,率先在安卓手机中引入「一触式按压指纹解锁」功能,再到首次搭载人工智能芯片的智能手机,发展出全面屏、反向充电、AI影像、计算摄影、支持 5G/4G 双卡双待、多屏协同等功能。

一次次技术革新的背后,是华为在研发上的「死磕到底」。每年华为都会拿出10%甚至更多收入投入到研发中。

为了站着活,任正非亲自带队,走访高校,遍寻人才;斥百亿巨资建设研发基地;同时从不投资公司的华为,还拿出一大笔钱来投资半导体产业链上有潜力的初创公司,势要打破国产替代的桎梏。最终成果虽然还未呈现,但捷报频传。华为Mate 50的短暂胜利也给业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不久前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发表了2023年新年致辞,言语间透露出华为已逐步转危为安,预计华为2022年经营结果符合预期。冲破险阻,华为有质量地活了下来。

从低端机到生产出高端机,再到成为中国制造崛起的标杆,是华为砥砺前行的「自我煎熬」。熬过围剿下的势单力薄,华为乃至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中小企业,向阳而生者

同样熬过来的,除了华为这种大企业,还有很多中小企业。

它们当中既有餐饮从业者,也有酒旅人士,还有影院经理。不少人表示,与之前的门可罗雀相比,最近「忽如一夜春风来」。改变要从12月下旬开始,恰逢圣诞、元旦,而发出积极信号的是一群「杨康」们。

不少有口皆碑的饭馆,迎来久违的顾客。有经营者感慨,门店外排队的盛况让他们仿佛回到了疫情之前;出入境游的恢复,则给国内酒旅行业注入了强心剂。根据携程发布的2023元旦假期旅行趋势报告,元旦跨省游人数同比增长了34%,机票预订比中秋增长了21%,而「三亚酒店房间几乎售罄」的话题热搜也给酒旅行业罩上了一层朝气。

至于几乎成为「隐形人」的影院,也难得迎来了短暂的「旺季」。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2年12月票房15.62亿元,而在11月,这一数据为5.68亿元;观影人次从11月的1491万人,增至3388万人。这种趋势延续到了2023年,元旦当天,全国营业影院10640家,全国影院营业率达85%,创下近10个月来的新高,影院经理们正在忙着召回人马。

值得一提的是,影院的热度除去消费者的热情,还有一部分是《阿凡达2》这种大片给的。市场许久未有大片提振,詹姆斯·卡梅隆用《阿凡达2》给2023年开了一个好头,以至于不少业内人士对接下来的电影市场充满期待。

疫情刚来的时候,影院无法开业;时隔180天后复工,依然要面临成倍的消杀、人力、维护成本以及减少了60%多的上座率;乃至后来疫情反复加之大片缺位,影院几乎无人问津。但不论什么时候,都有还在想方设法活下去的影院。

有些影院开展电商业务,在微博或微信上售卖零食或与电影券组合的套餐,由影城员工或合作的第三方平台配送;有些把场地租出去赚一份租金;有些尝试转型宣发……各家都在朝着自己能做的方向努力。

餐饮和酒旅行业也不例外,不让到店吃饭就配送,烤肉店和火锅店为揽客直接送锅;酒旅行业开通线上直播间,自己拿着摄像头拍风景,用「诗和远方」吸引消费者「囤货」,以待春暖花开。

这群积极自救的中小企业者,不像很多大企业账面上有着丰沛的现金流,可以撑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多数时候剩下的,只是养家糊口的重担,和一份对所从事职业的不舍,所以选择在看不见光亮的时候,依然熬下去,并期盼自己的坚持有所回报。

而往往盛放的花儿,都来自期盼的种子。熬过一次又一次的黑暗,他们也能披着满身代表伤痕的荣誉,点亮属于自己的光。

白象,历久弥新者

企业低谷时的坚持可歌可泣,还有一类企业,能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打磨产品力,用实实在在的匠心与创新赋予品牌「复兴」之力,一样可以跑赢市场。

2022年「3·15」让人看到了白象对品质的坚持,也让人感受了一把「无声」的力量。考古后发现,这个一向以「沉默」示人的品牌,原来不只从未轻慢过产品,还多次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促进行业升级。

一个背景是,方便面在东亚国家是个很好的产业,影视剧男女主喜欢「泡面」是对此最好的注脚。最初方便面在进入中国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一度很受欢迎,甚至有「黄牛」从厂家抢货后再加价30%卖出。那时,吃方便面是一件「很高贵的事」。

然而这个产业很快就迎来了「高开低走」。方便面销量2005年是480亿份,2011年是500亿份,7年几乎零增长。这是因为,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了,但方便面升级的速度却没能跟上。

红烧、香辣、酸爽成固定口味,配以酱粉包、菜包和白开水,这样的传统组合20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好似方便面只能这样吃。且方便面成了「垃圾食品」代名词,跟「健康食品」完全不搭边。

在消费升级的年代里,方便面价格停在了一两块。年龄正值青春的方便面,内里垂垂老矣,且似乎行业普遍认为应该如此。偏偏白象不觉得,这个成立于1997年的国货老品牌,用「骨汤」打破了已墨守20多年的行业规矩,且一鸣惊人。

2003年白象推出「骨汤方便面」,用大骨熬汤,主打营养概念。从后来的结果看,在偏爱「原汤化原食」的中国消费者心中,没什么比饥寒时一碗浓汤及时。但在当时做「吃螃蟹」的第一家企业,既要有洞察明澈的观察力,还需要耐得住时间考验。

白象为让营养看得见,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推出精炖大骨面系列,把骨汤做成浓缩精华包。就这一味汤,如点睛之笔,让沉寂多年的行业焕发了新生。此后,围绕着「汤」,方便面诞生了新品种,整体品质上了新台阶。2012年,全球食品工业奖上赫然出现了白象精炖大骨汤,以此纪念其里程碑式作用。

行业暗淡之时,有企业自暴自弃,有企业等待炬火,还有企业微如萤火,却仍努力发光,即便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却从不退缩,一如白象。

随着外卖消费方式兴起,高铁渗透率提升,方便面整体消费需求下降。加之90后、95后成绝对消费主力,据易观千帆数据,他们对方便面的需求集中体现在更健康、更个性、更便利、更好的口味等方面。

白象也再次接住了这次考验。2019年至2020年,白象研发出80多款新品,考虑到速食赛道快速增长的规模,及疫情下「宅经济」兴起,白象一脚迈进去,拓展出挂面、快鲜面、休闲食品、速冻食品等多个品类。

白象还学会了用新方式与消费者「打招呼」,签约虚拟偶像代言人,搞起「慢直播」,开起「泡面工厂」。车间各生产环节完整呈现。用户透过镜头可清晰看到一碗面如何从面粉制成面饼,从配料变成成品,仿佛置身其中成了旅程同行人。

敢这样做,一方面来自白象对生产环节的自信,另一方面相较于普通代言和大肆铺广告,「时髦」的互动方式更贴近年轻消费者和潮流,能更直接地与消费者对话。

但万变中不变的是其对品质的坚持,在研发不受重视的方便面行业,白象内部却有研发经费和资源「无上限」传统。100多克的一捧面,白象愿意花8-24小时「慢晒」保证劲道;为找好原料升级方便面汤包,研发团队到处跑。

「做市场就像抓鱼,深入水下,就能看到很多鱼。」创始人姚忠良这句话就是白象最好的写照。近几年,不少品牌都在享受国货红利,但能真正用品质而非噱头长久留住消费者的却不多。从B站、小红书多位博主的测评及各电商平台的销量看,白象接住了。

这并不意外。25年来,白象从一家连年亏损的小厂,到自成一方与同行并肩,再到演绎新时代下国货复兴引领潮流,靠的就是一个「至诚」的信念和一股不服输、追求极致的「熬劲」,也最终与消费者实现了「双向奔赴」。企业历久弥坚可佩,历久弥新可贵,期待白象的下一个25年奔涌向前。

新东方,自强不息者

在过去的2022年,新东方的「下海」谋生同样值得一提。

「我没带你去看过长白山皑皑的白雪,我没带你去感受过十月田间吹过的微风,我没带你去看过沉甸甸弯下腰犹如智者一般的谷穗,我没带你去见证过这一切。但是亲爱的,我可以让你去品尝这样的大米」,董宇辉在直播时娓娓说道。

凭借将农产品赋予诗意与烟火气的谈吐,「东方甄选」直播间在2022年6月爆火,3天涨粉100多万,日销售额从百万涨至千万。一荣俱荣的还有背后的两家上市公司新东方与新东方在线,其股价盘中一度涨超100%,连带着持续低迷的整个在线教育板块也尝到了久违的甘霖。

将直播间带出圈的董宇辉不禁感慨:新东方转型6个月,终于被大家看到。这「终于」二字既道尽了其中艰难,也透露出一种劫后的欣喜。

新东方的转型,称得上是一次「赶鸭子上架」。

2021年教育培训行业刮起「双减」风。受此影响,学科培训业务基本停摆。此前该业务在新东方的收入占比高达6成,若关闭,按其2021财年营收计,新东方将减少25亿多美元收入。执行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杨志辉见惯了大风大浪,心里也难免「咯噔」一下。

曾经新东方是业内「唯马首是瞻」一样的存在。它成立于1993年,起于教培行业微末之时,带动教育培训体系化、规范化;2006年纽交所上市时,一股难求,投资方要追在它屁股后面投钱。这次动荡却让新东方市值较峰值蒸发了2000多亿。这样大的金额,就连外界也知此时新东方如燕巢幕上。

然而,不管道多阻多长,新东方却没想过放弃。「双减」文件下发一周内,新东方从未停止过行动,从董事会、总裁办公会开到了全国校长会、全国高级管理干部会等多次会议,反复讨论新东方还能做什么,60岁的俞敏洪也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努力寻找新方向」。

内部也在行动。新东方未曾留恋过去的荣光,迅速将关停教学点、裁员、退费提上日程;紧接着调整组织架构,抹去泡泡少儿部、优能初中部等学科培训相关业务部门建制,同时升级大学、国际教育、游学研学等学科培训之外的业务。

盘活存量之外,新东方还在「求新」。一年内,新东方开了近200家公司,做什么的都有,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甚至是文娱影视、直播电商、保洁、集成电路等从前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东方甄选直播间就是在这期间成立的。

最初,俞敏洪亲自坐镇直播间,卖「老脸」引流。他带着由老师转型主播的董宇辉、悠悠等人,一边讲解不熟悉的农产品功效,一边回应评论区里对其直播带货的质疑。从早上七点直播到深夜,长达半年时间内,却只能收获十几万、几十万的日销售额。

直到22年6月份因「双语带货」出圈被看到,东方甄选守住了这波暴涨的流量,一跃成为新晋头部主播。

可以想象,若没有新东方日复一日的坚持,便不会有如今的东方甄选,以及新东方的重生。难能可贵的是,新东方的这种「苦熬」精神早已体现在2003年非典借钱也要退费里,2012年被浑水做空时花高价请调研机构入驻的自证清白里,以及转型线上的努力里。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熬过转型期阵痛的新东方,依然具备成为行业老大哥的底色。

但总之,无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词典里,还是一个励精图治的企业的里程碑上,从来没有「容易」一词。

华为、白象、新东方,乃至千万中小企业的从业者,它们每次面对困难的挺身而出与奋起直追,恰好是我们民族企业的缩影。正因如此,其在困境中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珍贵无比且永不过时。也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撑着我们总会「熬」过冬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