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文/牛永超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自打结婚后,除了怀着儿子待产的那年,我几乎年年都要跟随老李回去祭祖。
与许多地方在清明节祭祖不同,老李家祭祖的日子是农历二月二。至于为何偏偏定在龙抬头这天,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然而,祭祖又不是必须在二月二的当天。倘若家族里有人在外地工作暂时不能回,或者因为下雨道路太泥泞(他们那里的土壤是红土,雨后土地粘性很大),就会往后推迟几天。一般不会超出二月初十。
老家人把祭祖称作上坟,是一个家族的大事,基本上男女老幼齐到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过年更受人们的重视。提前一周,家里的老人就打来电话:“今年上坟回来不?打算初几回?”日子定下来后,单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上坟可不是“肩膀上扛个脑袋”那么简单的事,得提前准备祭品。老家的习俗是,吃食要四样:两碗油炸的咸食,一个碗里放上馒头或油卷,另一个碗里放块儿煮好的方肉。也有的人家四样全是素食。其他的祭品有白纸条、冥币、香和鞭炮等。
在约定的地点聚齐后,各家擓着篮子,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向坟地出发。一路上,男人们扛着铁锨走在前面。孩子们连蹦带跳地跟着,看见路边的油菜花也不忘顺手拽上几朵。女人们则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走,三三两两走在一块儿,说着家长里短的闲话。
老李家的祭祖程序有:添坟、祭拜、放鞭炮。第一步是添坟,先清除死者坟头的杂草,再用铁锨往坟堆上添新土,最后在坟头和周围的土崖边压上白纸条。老李家的坟地里种着两棵柏树,长势较旺,往往也在柏树的枝杈上挂些白纸条。
接着就是行祭拜礼了。各家先把带来的吃食排成一行摆在先人的坟前,摆放者一脸的虔敬。我和大嫂从城里回去,带的祭品也与众不同:两样水果和两样点心,有时是两样水果、一样点心外加一只烧鸡。(各人的心意罢了,明知死者不能吃。)
然后,由年长者把各家送给死者的冥币堆放在一起。那些冥币花花绿绿的,模仿现实中的钞票,上面印着天地通银行的字样。面额不等,甚至有五百万、一亿一张的。还有用锡箔纸做的金元宝。点燃后烟雾缭绕,惟愿逝者在阴间不受穷。
展开全文
年长者手捧一大把香,焚后双手举向空中,然后插入土里。参加祭祖的男女分几行站立,成年男人在前,妇女和儿童居后。每人先双手合十作揖,再跪地三叩首。
放鞭炮是祭祖的最后一道程序。女人们带着年幼的孩子远远地躲在一边,男人们则把鞭炮缠绕在死者的坟头,或者在地上拉成一排,“噼噼啪啪”作响。这几年,因为治理环境污染,春节时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祭祖时却没人管,也算让他们过一把放炮的瘾。
三婶的手快,做事也麻利。趁着烧纸和放鞭炮的工夫,她往往能在周围的田地里薅回不少野菜,像白蒿、荠菜、面条菜、蒲公英等都有。
放罢鞭炮,等香和冥币都燃尽后,大家收篮子打道回府。香蕉和苹果直接分给孩子们,就地解决掉。那些起得晚没顾上吃早饭的,先吃块儿点心或面包充充饥。
在返程的途中,大家已没有了来时的严肃,连玩笑也开上了。这个说:“我们各家送的钱都是大票子,十万、五十万一张的都有,那么大的数,他们在那边花着多不方便!”另一个马上接过去:“他们活着时爱打牌,多送些钱,让他们没事儿就打呗。反正‘肉烂自家锅’!”还有人说:“他们都有钱了,谁还在乎找零呀!”……这俏皮的玩笑话,引来大家好一阵哈哈大笑。
三婶说:“看你大嫂多有心,还给他们买了只烧鸡嘞!”大嫂立刻笑着回应:“不能让他们光吃素。荤素搭配营养才全面嘛!”我们跟在后面附和道:“可不是!现在条件好了,先人们也得改善生活,不能光吃素!”
大家一路上欢声笑语,祭祖倒更像是一次全家的春游了。回到村里,各自分头忙自己的事儿,一年一次的祭祖便告结束。
我娘家祭祖是在每年的清明节,同样要添坟、祭拜、放鞭。所不同的是,添坟是在清明前一天下午进行的。老家那边的土质是潮土,刮风的时候,沙土随风而起。因而,看谁家的后人多,就看坟头添的新土的多少。那些五代以后没有后人的,坟堆随着刮风和别家的后人添坟铲土就一天天地化归平地了。
在我们那里,出嫁的女儿是不允许在清明回娘家祭祖的,甚至有“闺女上娘家坟,娘家没人”的说法(这当然毫无根据)。我原来并不知道有这种忌讳。第一次全国清明节放假,我就带着儿子回去了,并且和弟弟一起跟着叔叔去给爷爷上了坟。事后我才听到这一说法。偏偏弟弟家生了女儿,我仿佛成了罪魁祸首。那以后我再没有在清明时回过娘家。
2006年,清明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着又成了全民公休假日。在传统文化中,清明除了扫墓祭祖,还是踏青郊游的日子。踏青郊游是城里人的雅兴,乡下人恐怕只有扫墓祭祖了。
老李说,由于他们那里祭祖是在二月二,清明几乎没有多少节日气氛,只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节那天,家里会在门头上插柏枝和柳条,别的就没啥纪念活动了。
在我看来,祭祖无非是后人表达一种对先辈的缅怀之情,无论在什么时间,或以何种形式表达都无不可。肖复兴在《梨花风起正清明》一文中写道:“清明踏青,是要死去的人死得安心,要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祭祖,不正是生者对逝者的一种平安告慰吗?惟愿生者常怀感念之心!
(2018年4月7日)
【作者简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郑人,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副教授。执教20余年,主攻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偶尔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寻温暖,在码字中修身养性,让心在文字的开合中变得清澈、透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