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座上的幽灵: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产与马其顿帝国的分裂》,[美]詹姆斯·罗姆著,葛晓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440页,86.00元
2011年 Ghost on the Throne(中译本为《王座上的幽灵》)刚出版的时候,我第一时间购读了这本书。在十多年前几乎同时出版的几本关于继业者战争的著作中,此书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所谓继业者,说的便是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参与争夺、分割他帝国的诸多将帅。本书作者的视角可谓独具一格,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代神王亚历山大大帝阴影之下的凡人群像。无论是修成正果、最终建立起自己王朝的成功者,还是在时代的大潮中身不由己、最终粉身碎骨的失败者,都难免被无常的命运所支配。书中那些单纯想保卫自己城市的希腊政治家,或者是身在遥远东方只想回家的普通士兵的结局,更是让人感慨不已。
亚历山大大帝是幸运的。在他最后几年的统治中,扩张过快的马其顿帝国已经出现了一系列严重危机:甚至在他生前,印度河流域的部分占领区实际上已经起来驱逐马其顿驻军了;无论戍守在中亚还是希腊本土的希腊人都不愿再服从亚历山大,在他远征印度时已经有过骚乱,更大范围的全面叛乱正在酝酿中;在马其顿本土摄政的安提帕特与亚历山大关系急剧恶化,亚历山大不得不派克拉特鲁斯带兵去取代他;就算在亚历山大身边,都充满了不满他各种政策的马其顿贵族,亚历山大最后几年因此清洗了大批东方行省的总督。可以说,如果亚历山大再多活几十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这个成语很可能就要应验在他身上了。某种程度上看,亚历山大本人在开创了前所未有功业之后的英年早逝,反而帮助他实现了自己形象在一段时间内的完美化和神格化。《王座上的幽灵》这本书中的故事,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的。
绝大部分关于继业者战争的通俗读物会将时间线延伸到伊普苏斯战役或是塞琉古遇刺,但《王座上的幽灵》却独辟蹊径。作者并没有选择全景式的描绘继业者战争,而是选择在写到安提柯最终击败欧迈尼斯时就戛然而止。这种独特的结构,与书名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可谓密不可分。
笼罩在亚历山大大帝阴影下的主角
书名中的“王座上的幽灵”,来源于欧迈尼斯的一个把戏。当时,已经公开否定王室权威的安提柯与欧迈尼斯在伊朗高原展开了一系列角逐,欧迈尼斯领导着亚洲的保王党总督联军。但他并非马其顿人,而是来自色雷斯地区的希腊城市卡地亚,这个身份在马其顿贵族占据主导地位的军界缺乏普遍认可,尤其是作为亚历山大生前七大侍卫之一、控制了富庶波斯行省的朴塞斯塔斯更是想取而代之。为了更好地指挥麾下总督联军与安提柯作战,欧迈尼斯在营地里重新搭起了亚历山大大帝生前使用的帐篷,每次召开军事会议时在营帐最中间位置放上这位国王生前的王座。
展开全文
通过这个空王座,欧迈尼斯向各位野心勃勃的总督宣示,自己并无意凌驾于他们之上,他们只是作为同僚共同保卫亚历山大大帝的后人及其王朝。通过这种方式,欧迈尼斯成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说服了主要同事暂时听从自己的指挥,这里既包括安提贞尼斯为代表的老将(他统帅着全部由百战老兵组成的银盾兵),也包括朴塞斯塔斯那样不安分的潜在竞争者。
由于亚历山大大帝在历史上的超高知名度,这些继业者哪怕最终功成名就建立起自己的王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注定要笼罩在这位昔日主君的阴影之下。而本书从标题到独特的切入视角,也让这种阴影分外显眼。如果这本书只有一个主角,毫无疑问便是已经死去的亚历山大大帝,也就是书名所说的那个坐在王座上的幽灵。
在2004年版的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中,第一个镜头便是安东尼·霍普金斯出演的老年托勒密晚年在亚历山大里亚回忆往事。作为继业者战争的胜利者之一,托勒密在这个以昔日主君命名的城市里享尽富贵,面对着膝下环绕的子孙和仆人,说出了一段经典台词:“我是胜利者。可是,当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人记得在高加米拉战役中的骑兵大冲锋(亚历山大在此战中击败波斯帝国主力,奠定基业),或是我们带着十万大军穿过雄壮的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的场景时,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亚历山大就是神。”
这段经典的台词说出了继业者的困境:一方面,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们在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河流域到爱琴海边的希腊城市这片广袤区域展开了长达四十年的激烈攻防,直到其中的胜利者建立并巩固属于自己的基业。继业者之间的一些战役,从军事学层面的价值并不下于亚历山大大帝对波斯的征服:波斯军队虽然占有人数优势,自始至终缺乏有效的重步兵,这就让他们在骑兵还没有马镫的时代难以对抗马其顿的军事革命。而继业者之间的早期战争,都是以身经百战的将帅和老兵作为核心力量,双方在军事素质上可谓棋逢对手,我们时常能看到双方激烈攻防中主帅的灵光一现,如帕莱塔西奈战役中安提柯忍受战场上的被动直到对手阵形出现破绽的可怕耐心和判断力,或者是载入古典时代军事学教材的欧迈尼斯空营计。
但另一方面,无论这些继业者之后又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他们的声望和事业注定不可能超越自己生前的主君。他们注定会在这位神王的阴影下争权夺利。从克拉特鲁斯、佩尔狄卡斯到安提柯、欧迈尼斯,再到更往后这本书着笔不多的塞琉古、莱西马库斯、德米特里乌斯,大人物在亚历山大大帝的阴影之下向更高权力攀登,大部分在途中坠落,粉身碎骨,少数成功者则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的事业,他们的王朝,他们的后代,都注定笼罩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功业和盛名之下。
亚历山大大帝解开戈尔迪亚之结
充满希腊悲剧色彩、命运无常的配角和小人物
对前排的大人物来说,政治斗争无论胜败,都可谓愿赌服输。更让人心生感慨的,大概是那些在命运的漩涡中随波逐流,却最终难以逃脱宿命的配角和小人物。他们的经历有如索福克勒斯悲剧中的角色一般,显示了命运的狂暴和不可捉摸。
雅典的福基翁是一个真正的老资格政治家:他比亚历山大大帝之父腓力二世还要大二十岁,早在后者还在国外当人质时,就已经活跃于雅典政治界的前排。他曾经率领舰队大败腓力二世的马其顿舰队,挫败了后者的扩张。这么一个老牌政治家,在马其顿人扩张的趋势已经变得不可逆转后,逐渐倾向于同马其顿人合作,在马其顿霸权体系的框架下维护雅典人的政治利益。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雅典参与了反抗马其顿霸权的拉米亚战争,失败之后德摩斯梯尼在内的民主派领袖基本被清洗一空。年逾八旬的福基翁因为和马其顿本土留守安提帕特关系良好,被马其顿人请出来在雅典执政。但是随着马其顿内部的分裂,福基翁面临的政治环境也越来越恶劣,必须在马其顿内战的双方选边站队了。更糟糕的是,这种站队同雅典内部民主派与僭主派的斗争联系了起来,因此不再单纯是外交政策的选择,而更像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作为一位眼光敏锐、能力超群的卓越资深政治家,福基翁依然试图让雅典置身事外,并促成了雅典附近的两派马其顿军队展开谈判。但是他的中立尝试却被两派马其顿人当成互相算计的工具,他也被雅典人视为叛徒,被迫流亡。此时心灰意冷的福基翁只想找个田园引退了却余生。然而他却被卡山德的对手波利伯孔当作政治牺牲品,再度送回雅典,作为波利伯孔支持民主派诚意的表示。这位老牌的政治家最终在雅典市民狂暴的民粹政治中被判处死刑,像苏格拉底那样服毒离世。
无论如何,福基翁至少还算是幸运的。作为普鲁塔克名人传中的传主之一,他的事迹得以流传后世。而这个时代中许多只是想回家的普通人,在普鲁塔克、迪奥多罗斯笔下却以“叛徒”或者“叛乱者”的身份沦为背景板,并流传后世。
“银盾兵”是由身经百战的马其顿老兵组成的精锐部队,被视为“精华中的精华”。在欧迈尼斯与安提柯的两次对抗中,他们显示出令人生畏的战斗力,以一边倒的碾压击破了他们正面安提柯布置的重步兵方阵。但是他们的辎重营在混乱中被安提柯军队缴获,里面有他们从跟随亚历山大大帝甚至腓力二世以来历年征战所获得的军饷和战利品,以及他们的家属。当安提柯以归还这些东西为代价要他们倒戈并交出欧迈尼斯时,他们答应了。
由于普鲁塔克的生花妙笔,后人总是倾向于指责这些叛徒背叛了自己的王室和荣誉。但是对银盾兵来说,辎重营里的东西是他们这辈子攒出来的家当,比捍卫王室正统或自己的赫赫威名都更重要。从亚历山大继位起,这些银盾队的老兵至少服役了二十年,此时早就厌倦了战争,更希望拿着自己这么多年征战所得定居下来过正常人的生活。这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了。至于安提柯还是欧迈尼斯获胜,对他们来说真的有这么重要么?
可惜,命运注定要和他们开玩笑。安提柯认为这些善战的老兵实在太过危险,于是把他们调配到中亚戍边,授意当地的总督故意让他们在边境与游牧民族的小规模冲突中执行危险的任务,逐渐消耗掉。按照普鲁塔克的宣称,没有一个银盾兵活着回到马其顿故乡。而和他们命运相近的,还有中亚的希腊人。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军到达中亚后,有大量欧洲和亚洲西部希腊城市的居民被自愿或半强迫地安置到中亚边境的希腊人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有些是在波斯时代的希腊人定居点上扩建的,有些则是亚历山大新建的。在这些殖民地建立初期,生活屯垦于此的希腊人面对中亚大草原游牧民族骚扰和其他恶劣的自然条件,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亚历山大死前还下过一个法令,要求把曾经为波斯帝国效力的希腊雇佣军迁徙到中亚。随着亚历山大的死讯传到中亚,中亚主要希腊城市的移民把自己武装起来,向希腊本土进军,试图返回家园。
这次叛乱被马其顿人镇压了。本书中采用了迪奥多罗斯的说法,所有参与叛乱的希腊人遭到了集体屠杀。不过最新的考古成果证伪了这一条记录的偏差,如果中亚的希腊殖民者真的遭到大规模灭杀,那该地区的希腊势力肯定为之一空,加上镇压后的马其顿军直接返回了巴比伦,中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肯定会趁机入侵。但是从随后的事情来看,希腊人在中亚的十几个大型殖民据点中,只有木鹿城在下来的几年内被游牧民族摧毁,其他殖民地则安然无恙。不到二十年后,当地的总督就能动员希腊人组成的军队和来自西亚的大军展开一场会战,可见当地的希腊人口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灭杀。
根据这一领域的权威学者霍尔特(Frank Lee Holt)教授的考证,其时身为马其顿摄政的佩尔狄卡斯的原始命令应该是:“让这些中亚的殖民者留在原地,不要把他们带回来。”马其顿士兵利用这个命令,屠杀了亚历山大临死前被派到中亚的希腊雇佣军大约三千人,并掠夺了他们的财产。剩下的希腊殖民者虽然活了下来,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继续被强制留在中亚的城市中,更多的成为被流放的囚犯而不是开拓者。命运真的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这些希腊人不久后会发现,马其顿最精锐的军队之一银盾兵也和他们一样,被分散派到中亚各地戍守,而且执行的军事任务竟然比自己更危险。相同的地方在于,无论是这些希腊人还是马其顿的银盾兵,都再没能见到过自己的家园。
这些配角和普通人并不像前面的诸多主角那样野心勃勃、精力充沛,也并没有逐鹿天下的想法。他们的愿望要简单许多,福基翁只想按照他的理解守护雅典城,银盾兵和中亚的希腊移民的共同愿望更是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回家。然而,在动乱的局势与无常的命运面前,这些人的简单愿望都被粉碎,他们也最终被时代的洪流涤荡净尽。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命运甚至比前台争权夺利的主角更具有悲剧性,也更让人动容。
公元前333年,意大利庞贝城伊索斯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
颇有普鲁塔克之风的原文,上佳的翻译质量
继业者战争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过大,就普及作品而言,光是从印度河畔到爱琴海边广袤地域包含的各种地名、存在重名的大批人名,就意味着很高的阅读门槛。作者降低了时间跨度,反而能更详细清晰地向读者介绍继业者战争前期的人物和事件。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多线并进的方式,清晰介绍了几条主要线索的发展。
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独具一格的视角,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竟然恍惚之间感觉自己在读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作者通过他的生花妙笔,塑造出了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老骥伏枥、充满霸气、堪称政治机器的安提柯;效忠王室、勇于对抗命运、以秘书身份成长为睿智勇武名将的欧迈尼斯;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自己觉得驾驭不住的盟友和手下都同样随时下毒手的卡山德,书中很好地描绘了他的表演性人格,让我们感受到了与他半身像相符的阴鸷气质;野心勃勃、大权在握却都死于托大的克拉特鲁斯与佩尔狄卡斯;为了捍卫自己孙子王位像母狮一样战斗的老太后奥林匹亚斯,同样为了捍卫自己丈夫腓力三世的王位而亲自上阵的欧律狄刻,以及这两位实权在握的王室女性之间的生死相搏与失败者临死前的诅咒;两任马其顿本土留守、老谋深算的安提帕特和年老昏聩的波利伯孔同样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作者向我们展开了历史的画卷,并且如普鲁塔克一般,引起了我们关于美德和宿命这个永恒话题的思考。
虽然作者的描绘非常精彩,但在第二次继业者战争后笔触就戛然而止,让人略感遗憾。未来会成为主角的那些人:继业者中最像善良的普通人,原来只想在自己行省里割据一方,却因为时势不得不挑战全盛期的安提柯,最终继承了亚历山大遗产中最大一份的塞琉古;从色雷斯一隅开始惨淡经营四十年,最终成为胜利者之一,统治了拜占庭马其顿王朝核心领土,最终却因为继承人问题一朝崩塌的莱西马库斯;前面提到的托勒密,我们今日读到的亚历山大事迹大半为他所写;这些人在本书中都相对属于次要角色,许多时候更像背景板。为安提柯王朝在马其顿本土奠基的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乌斯,此时也初出茅庐,书中对他事迹的描绘极少。这些继业者战争真正的胜利者在此书中的形象因此难免显得模糊。希望作者未来能有续作,填补这一个遗憾。另一个小小的遗憾,是本书在军事细节的还原上略显缺乏。不过,这仍然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关于继业者战争的读本。
作为古典学中较为小众的题材,继业者战争著作的翻译对专业要求很高,我最初也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有些担心。不过,当得知译者是曾经翻译了《坎尼的幽灵:汉尼拔与罗马共和国最黑暗的时刻》和《哲人与权臣:尼禄宫廷里的塞内加》两本书的葛晓虎老师时,这种疑虑就消失了。拿到书之后,读下来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一如既往地体现了译者的专业和负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