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钮收听朗读音频
按钮收听朗读音频
文/民生周刊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千年前,辛弃疾这短短几句诗,便勾勒出元宵节的美好光景。豪华的马车满路留香,凤箫声四处回荡,皎洁的月光渐渐西斜,鱼龙灯整夜飞舞,一片喧哗盛况。
而在灯火相传之下,如今的元宵节,也已然成了我们约定俗成的团圆日。
中国人自古就有“吃罢元宵过完年”的说法,在古人的观念里,只要没出元宵,那都还算过年。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等不到正月十五,我们便纷纷远走他乡,奔赴人生各自的战场。但不论身在何处,心中的祈愿依然真挚热烈。
一元复始,等万象更新
展开全文
正月十五是继春节之后,年节里最受关注的日子。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正月十五已经受到重视。
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而后,西汉司马迁在创建《太初历》,就把正月十五列为重大节日,到汉文帝时期,被正式命名为“元宵节”。
在那之后,元宵节在隋、唐、宋,更是盛极一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虽有变化,但始终都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在民间传说正月十五这天,“天官”会亲临人间巡察善恶,赐福人间。
所以,上元节这天,人们为了迎接天官,燃灯,贴对联。上联“吉庆有余”,下联“天官赐福”或“受天百禄”,敬天官以盼福音。
其实,“元”就是“首”之意,表示开始,俗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上元节也就成了一年中真正的开始。
元宵佳节,赏万家灯火
在汉文帝为正月十五命名之后,他的子孙汉明帝,为这个节日更添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赏花灯。
时至今日,民间依旧流传着“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
古时人们为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便将灯笼衍生为驱魔降福、祈求光明之意。
在闽南的发音中,“灯”和“丁”的发音相似,所以送花灯也有送子送福的美好寓意。所以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女儿,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也可以送给没有子嗣的亲朋好友,祝愿人丁兴旺,来年添子添孙。
除了花灯,还有放天灯。古代人们躲避盗匪侵袭之后,用燃放天灯的方式互相报平安,所以天灯又被称之为“祈福灯”或“平安灯”。私塾则点起“开学灯”,祝愿学子在新的一年里前途光明。
而因为赏花灯这个习俗,让元宵节还多了个“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的称号。
在古代,女子在元宵节这一天,被准许离开闺房,结伴上街看灯赏玩。
姑娘们盛装打扮,“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穿着与月光同色的罗裙,佩着独有的女儿香,在璀璨绚丽的灯火下,在人来人往中,静待自己的心上人,和他相约在黄昏时分,一起赏灯观景。
天上月圆,吃碗中汤圆
元宵节除了叫“上元节”之外,还有个别称,叫“初望”。
为何称为“初望”?人们把每个满月的日子,都称为“望月”。而元宵节作为农历新年中的第一个满月,所以命名为“初望”,寄托了人们无数美好的期待。
天上的月亮皎洁圆满,象征了人间的美满和团圆。而人们为了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会在“初望”这一天,食用一种和圆月相似的食物——汤圆,或元宵。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初望吃的,只是加了油膏的豆糜或白粥;到了唐朝的元宵灯会上,就出现了“粉果”和“焦䭔”;直到南宋,就有诗人写道“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所以这个时候,它才有了“浮元子”的名字。
随着朝代的更改,“浮元子”逐渐更名为“元宵”。
元宵和汤圆有所不同,北方的元宵以馅为基础,在糯米粉中反复滚圆制成;南方汤圆,做法有点像包饺子,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分小块擀成皮,包上馅,搓圆就完成。
但不管是北方“滚”的元宵,还是南方“包”的汤圆,这圆溜溜的小团子,都象征了人们对家人团圆的追求和甜蜜生活的祝愿。所以,民间一直有“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碗中汤圆”的说法。
又逢元宵,天上满月,碗中汤圆,愿大家新年美满。 不论此刻的你身在何方,这个元宵节,都祝愿大家美梦圆满,忧愁尽消。
往期推荐:
立春|立德,立命,立行
夜读|为人处世,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夜读|为什么你的目标总是半途而废?
主播:汪涵
初心不改,朗读依旧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洞见(ID:DJ23987)、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有书(ID:youshucc)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全民夜读”栏目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