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山巡礼 巫山_巫山_巫山县_记载

巫山,作为地理名词,历史上曾出现在中国各地。现在主要指横贯湖北、重庆、湖南交界一带,“东北-西南”走向的连绵群峰。主峰为重庆奉节县境内乌云顶,海拔2400米,是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北与大巴山相连,南面深入武陵山地,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西为四川盆地。

“巫山”之名源自上古时代今山西晋南一带的宗教神话“巫咸山”,而不是“巫山县之山状若巫字”!随着“山西巫文化(即晋巫)”在南方的传播,中国历史上很多地方都曾有过“巫山”记载。其中,长江三峡地区的“巫山”,唐宋之前实际是指古奉节的“巴东(郡)之山”,唐宋及以后是指古奉节的“夔州之山”。

《战国策》中苏秦游说楚威王:“西有黔中、巫郡。盖郡据巫山之险,因以山名。”

东汉初年,荆邯游说公孙述:“倚巫山之固。山在楚、蜀间为巨障矣。”

《江行记》记载“自巫峡东至西陵峡,皆连山无断处,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风无南北,惟有上下。”《水经注》中记载“杜宇所凿以通江者。”《图经》中记载“巫山抗峰岷峨,偕岭衡岳,其群峰凝结翼附,并出青云。”

展开全文

巫山十二峰指的是望霞峰(神女峰)、翠屏峰、朝云峰、松峦峰、集仙峰、聚鹤峰、净坛峰、上升峰、起云峰、飞凤峰(栖凤峰)、登龙峰、圣泉峰。

宋朝范成大《吴船录》记载:“下巫山峡三十五里,至神女庙,庙前滩尤汹怒,十二峰俱在北岸,前后映带,不能足其数。十二峰各有名,俱不甚切。”陆游《入蜀记》记载:“神女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说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苏辙《巫山赋》记载:“峰连蜀以十二,其九可见,而三不知,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巫峡之名,盖因山以名峡也。蜀人以其在蜀东境,亦谓之东峡云。”

因唐宋文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使得三峡地区的“巫山”成了今天中国最有名的“巫山”。但唐诗宋词中的“巫山”大都是泛指方位地理,一般惯以“巫山”代称整个“长江三峡”,喻指“文化巫山”,并非狭义指“巫山县的山”。今中国地理正是据此对“东北-西南”走向的“巫山山脉”作的通解释义,范围包括鄂渝交界处长江三峡及其周边一带的所有群山,而不仅仅只是巫山县境内“东西走向”的巫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