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葬母时排场多大?大家白吃白喝35天,往家拿多少一概不问_葬礼_太监_母亲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太监这一行,也有人做到了极致。

这人便是清朝第一大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1848年出生于直隶省顺天府大城县。于咸丰五年进宫,晋身为太监,进宫之后一路高升,坐到了大总管的位置。

李莲英为人倒算是有情有义,在他61岁时,慈禧太后逝世,他为其足足守孝了百日。

李莲英一生中风头最盛的时候,是当上了内廷的大总管。当时他可是赫赫有名的“九千岁”,享尽荣华富贵,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尽管他只是个宦官、刑余之辈,可当时朝中大臣无一不对他毕恭毕敬。李莲英作为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可以说是太监这个行业里的“第一人”了。

清末第一大太监

都知道李莲英当太监当得挺成功,但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让他如此受慈禧的恩宠?

李莲英小时候家里贫苦,兄弟姐妹又多,全家经常吃不饱饭。李莲英的父辈为了谋生,动起了歪心思,开始倒腾硝磺私卖,不料却差点酿成大祸把自己送进监狱。

展开全文

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李家危难之时,他们遇见了老乡沈玉兰,这个人后来成为了李莲英生命中的一位贵人。

沈玉兰看李家一家实在可怜,又见李莲英为人机敏,认为他很有天赋,是个进宫当差的好材料。于是沈玉兰就将八岁的李莲英带进了宫里,在沈玉兰的亲自操刀下,李莲英净身成了阉人,正式开启了他的太监生涯。

要不说李莲英不是一般人呢,通常普通人骤然成了太监,必然会有心理上的一些不适应。但李莲英却没有因此意志消沉,反而很快地适应了太监这个角色,并且开始盘算在宫里给自己找个“大腿”。

经过多番打听,李莲英了解到如今在宫中最有权有势的就是慈禧太后了。但慈禧太后跟前伺候的宫女太监数不胜数,自己又该如何得到近身服侍的机会呢?

很快,李莲英便等来了这个机会。

一次,慈禧太后突发奇想,想要梳一种新颖的发式,可整个宫里上上下下,没一个人会梳这种发式。李莲英听说此事后,特意请假出宫,跑到青楼去找人学习梳这种发髻的手艺。

经过两三个月的训练,李莲英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艺。于是,他主动请缨,来到了慈禧跟前。

慈禧正因为这事闹心呢,正好这时冒出个李莲英来,尽管她不大相信一个小太监能有如此手艺,但还是给了李莲英一个表现的机会。

李莲英熟练地梳好发髻,嘴又甜,哄得慈禧那叫一个高兴,慈禧当即就决定把李莲英留在她跟前伺候,以后就专门负责给她梳头。

就这样,李莲英成功攀上了慈禧这棵大树。

除了肯下苦功夫,李莲英这个人还比较难得地亲和、谦逊。李莲英对手底下的小太监很温和,把他们当自己的后辈来看,教他们在宫中的生存之道,把他们一个个培养成材。

李莲英平日里还挺热心,哪个宫里的太监宫女缺点什么东西了,只要跟他说一声,不管对方什么身份地位,他都尽力去帮忙。

慈禧太后赞赏他谦和恭顺的性情,便更加器重他,他倒也不恃宠而骄,反而为人更加小心谨慎。

操办葬礼

李莲英发达之后,总想着把在在乡下过苦日子的母亲也接进宫来享享福。于是,他把母亲接来京城,在宫外给她找了个小宅子住着,颐养天年。

但李莲英的母亲曹氏也是个命苦的人,操劳了大半辈子,身体早就垮了,晚年疾病缠身,没享几年的清福就撒手人寰了。

李莲英十分的悲痛,他觉得母亲生前已经吃了太多的苦,死后一定要风风光光地办一场葬礼。

李莲英试探性地向慈禧提出了自己想要回乡安葬母亲的想法。慈禧虽然不舍得自己眼前的知心人离开,但当时的慈禧已经年近古稀,听到李莲英说母亲过世,内心也深有感触。

她很赞赏李莲英这份孝心,准了他数月的假,特许他出宫办葬礼。

更是大手一挥,直接拨给了他四十八万两白银的经费,还对他说:“念你是个孝子的份上,我赏给你一些钱,拿去操办丧事,如果还不够,再找直隶总督袁世凯去要。”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已经和不少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欠下了巨额外债,正是国库空虚的时候。在这种特殊的时期,慈禧居然能这么大方的给一个太监四十八万两白银,可见李莲英在慈禧太后面前确实是十分得宠了。

李莲英是个人精,他在宫里经营这么多年,手里自然有一定的积蓄。

他倒不是真的缺钱,只是想要慈禧的一个恩准罢了。毕竟就算他在宫里再如何得势,他母亲也始终是一介村妇,没有资格办规格这么高的葬礼。要是惹了什么麻烦,他也可以第一时间找老佛爷给自己撑腰。

李莲英叩谢了慈禧太后,就这样大摇大摆地拿着慈禧赏的白银筹备葬礼去了。

回老家之前,李莲英先是在北京请了喇嘛、和尚、僧人轮流为母亲诵经超度,整整七七四十九天。还将母亲的灵柩停放在护国寺内,让寺院里的高僧为他母亲超度亡魂。又雇了三十多个人日夜严加看管,还要每天早、中、晚进行三次祭祀。

李莲英请了许多僧人来念经,一连念了七七四十九天他才觉得满意。

但这场葬礼的重头戏还得是在李莲英的老家——大城县。

李莲英回去之前特意嘱咐两个本家兄弟先回老家,和族里的老人商量葬礼的事。

族里的长辈知道李莲英在京城“当了大官”,也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制定葬礼上的具体事宜,每一条都要李莲英点头了才敲定下来。

李莲英找来了当地的乡绅,交代他们这场葬礼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的,要和北京天津那边的标准一样,按五十万两白银的规格来办。

乡绅们一听,全都吓坏了,当地虽然也有一些高门大户的葬礼办得十分隆重,但要花费五十万两白银的葬礼,他们连想都不敢想。

但既然李莲英发话了,他们也只能照办,毕竟对待李莲英他们上赶着巴结都来不及,更别说得罪他了。

李莲英的亲戚们过了大半辈子的穷苦日子,觉得这样铺张浪费不太妥当,纷纷前来劝说李莲英。

李莲英却义正言辞,说:“这是老佛爷的心意,要是让她知道钱没花在正处,反而会惹恼她老人家。”

李莲英这番说辞下来,其他人也不敢再劝了。

各方为了这么个葬礼,忙前忙后地折腾着,这么折腾下来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直到第二年开春,李莲英母亲的葬礼这才正式开始。

为了更加妥当,李莲英请来了袁世凯护卫送葬的队伍。袁世凯也一点都不含糊,当即派了几百名士兵,他本人还亲自扶着李莲英母亲的灵柩上路。

李莲英的母亲生前最爱听戏,李莲英就请来戏班子来葬礼上唱大戏,一台唱家乡戏,另一台李莲英从北京请人来唱。葬礼举行多久,戏班子就唱多久。

葬礼上需要用到的所有纸扎活计都是在北京找的手艺最好的老师傅做的,然后再一批一批地运回老家去。李老太太用的棺木也都是在北京定制好了送回老家的,甚至连棺材的打夫都全部是从北京雇来的。

大摆宴席

这样折腾下来,这场葬礼已经足够声势浩大,甚至可以说是兴师动众了。

可李莲英还嫌不够,他放话出去,十里八乡的乡亲不管是不是跟李家沾亲带故的,都可以来参加葬礼。也不需要任何礼金,只要人到场了就行。

葬礼上的宴席,完全按照当地的最高标准来准备,每桌四碗凉菜九碗热菜,当地俗称“十三碗”。开始先上四个凉碟,算是开胃小菜,后面九碗里面装的都是硬菜,什么整鸡整鱼、肘子丸子,看得人眼花缭乱。

宴席早、中、晚各三桌,每次四五十桌,每天最少要摆一百二十多桌。有时来的人多,一天就要摆上两百多桌。

为了能够及时供应宴席上的食物,李莲英请来了两百多个厨师,在室外重新搭起一排灶台。两百多个厨师一起上阵,那场面可真叫一个热火朝天。

李莲英还找人搭了许多棚子,白天就用作摆宴席的场所,晚上就供那些过来参加宴席的乞丐住宿。李莲英不在乎来人的身份,他倒是希望来的人越多越好,这样他才更有面子。

因为李老太太的葬礼严格按照祖制进行,程序十分繁琐,完整的一套流程下来要花上整整三十五天。

这三十五天里,李家宴席上每天如一日地摆满大鱼大肉。为此,李莲英还特意在村外挖了一口可以容纳几百头猪的大池子,专门用来放买回来的牲口。

采购食材时,因为需求量实在太大,整个大城县的猪肉都买光了还是不够,于是负责采办的人只能到周边的几个县购买。最后导致办宴席的一个多月里,整个河北地区猪肉价格都一路飙升。

乡亲们每天都来吃宴席,吃不完的食物就打包带回家。但这些食物都无法储藏,放不了几天就全坏了。李莲英知道后,就特意在村口摆了几口大缸,在缸里装满馒头,供乡亲们自取。

当时为了蒸这几缸馒头,发动了三个村的人没日没夜的辛勤工作,才能供应上馒头的需求。

最后这场葬礼办下来合计花了五十五万两白银,用掉了五六千尺白布,吃掉生猪上千头。

光绪皇帝的葬礼也不过才花了五十万两白银,李莲英母亲这场葬礼竟然比皇帝的还多出五万两,真是奢侈至极。

不过李莲英始终是深宫里出来的人精,懂得规矩和礼数,也怕落人话柄。他母亲这场葬礼办得再盛大,也没越过官员们的礼制。

不过李莲英这样做倒也不全是出于孝心。

一方面,从前李家穷苦潦倒,没少受其他人的白眼和排挤,如今李莲英发达了,就有了一种暴发户心理。他就是要办得越隆重越好,让那些从前瞧不起他们家的人看看,如今他李莲英可不是从前那个受人欺负的穷小子了。

另一方面,李莲英既然做了太监,自然就不能留下后人了,他也时常会担忧自己百年之后的葬礼又该怎么操办呢?

他如此大张旗鼓地操办母亲的葬礼,目的也是为了做给家族里子侄一辈看,暗示他们,以后自己的葬礼就得按这种规格来办,万万不可怠慢了。

但不管怎么说,当时的中国刚刚签完《辛丑条约》,国库空虚,整个封建机制腐朽不堪,百姓们饱受折磨。又正处于地里青黄不接的季节,许多百姓根本吃不饱饭。

李莲英闹这一出,倒是让当地许多百姓囤积了不少粮食,帮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虽然李莲英本意并非如此,但也确实间接地为百姓们做出了一些贡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