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沃SEL——为你揭秘“妈妈的咒语”背后的故事_孩子_焦虑_妈妈

全文共3565字,阅读约需6分钟。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孩子不会长成你心里的样子,但会长成你口中的样子”。家长们说出的话就是这样有魔力,它像“咒语”一样对孩子施加着影响。

有时候我们明明想让孩子快一点,却总说他磨磨蹭蹭,结果孩子就像被蜗牛附体一样,快不起来。明明是很关心孩子,但说出来的话一出口就成了“咒语”,越担心越是灵验。

为什么我们说“咒语”更加容易,而不是正面的语言呢?这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么?接下来让我们从根源上理解这个问题,避免让“咒语”脱口而出。

01

为什么咒语会脱口而出?

1、“妈妈的咒语”可能来源于“妈妈”的焦虑

焦虑的产生,源自于我们对未来不确定的事情感到担心、害怕。这些情绪引发的就是焦虑。这与人类心里的不安全感是有关的。

当父母对孩子现在和未来可能的结果感觉不确定、不能掌控时,就会出现焦虑的情绪。

前两天,我走在小区里遛狗。迎面走来一对母子,孩子大概4、5岁的样子。我和小狗距离母子还有5米的时候,妈妈就突然把孩子拉地远远的,大声喊:“快躲开,小心狗咬你!”当时把我都吓了一跳!

展开全文

再看孩子,本来根本没看见小狗,现在满脸的紧张,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妈妈,小狗要咬我!”孩子的感受力何等敏感啊!在那一刹那,孩子迅速接收到了妈妈的焦虑,于是,从此开始怕狗。再看见小狗,他的脑海里就会想象出小狗咬人的状态,然后增加更多的恐惧。

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的焦虑呢?

自己平时会对孩子的什么事感到不确定,产生焦虑呢?

对孩子说出的话,哪些是当下对孩子有帮助的?哪些是由于自己的焦虑,过度表达,引发了孩子的焦虑呢?

2、“妈妈的咒语”可能来源于原生家庭的语言习惯

说到语言习惯,中国人的特点是含蓄、内敛,我们提倡的是谦虚和谨慎。

因此,很多家长认为,如果我总是夸孩子,孩子没做到那么好,也总是朝着积极的方向看,那不是把他惯坏了吗?不打压打压他,尾巴翘到天上去了怎么办呀?再说,我作为家长,总是说孩子这好那好,在朋友同事圈子里感觉一点也不谦虚,这不是分明在拉仇恨嘛!并且,我的爸爸妈妈也没有说过什么正向的咒语啊,即使我知道不该说什么,但也不知道到底该该说什么呀?

的确,这些文化带给我们的语言习惯,真的不是很容易改过来。语言习惯就像传家宝,世代传承。不用刻意去说,张口就来。

我们相信,每个爸爸妈妈都是非常爱孩子的,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到孩子,但是因为我们成长过程中只学习了一套语言系统,缺乏表达的新方法,会让孩子不能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

比如:孩子考了100分,父母明明是为孩子高兴的,却说:“嗯,还行,以后要继续努力,小心一不努力就成绩就掉下来了。你看人家谁谁,下次可能就超过你了!”

明明是希望孩子安全,嘴里却说:“出门注意车,小心被撞了!”

明明是希望孩子学习再认真些,非要说:“你怎么这么粗心,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明明是孩子学习进步了,非要说:“你看谁谁,这次又考了100分,次次都超过你!”

3、“妈妈的咒语”可能来源于“妈妈”的“内在小孩”

有过一些心理学基础的家长会知道,每个成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曾经的“内在孩子”。这个内在孩子6岁以前就形成了,他一直会跟随我们,住在我们的心里。

如果他的童年经历是自信乐观的,成为父母后,他也会以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状态陪自己的孩子长大;反之,如果他的童年经历伴随着创伤和自卑,那么他的“内在小孩”也会是自卑,信心不足的。

一旦自己的孩子做出不让人满意的行为,表达糟糕的情绪,就会激发家长内在小孩的情绪,有的时候是愤怒,有的时候是嫉妒,有的时候是委屈,有的时候又是挫败。在这些情绪的驱使下,家长就会说出一些“负面的咒语”,甚至有些家长那时那刻会表达的特别“恶毒”,过后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比如,孩子刚玩了10分钟手机游戏,妈妈就心里哪哪都不舒服,于是忍不住对孩子说,“你的眼睛不要了?再看眼睛就近视了!”这有可能是妈妈的“内在小孩”小时候没有这么痛快的玩,现在看见孩子玩的高兴,感到嫉妒。

还有的妈妈对孩子说,“你长的太难看了,没有你哥哥好看!”这是因为妈妈的“内在小孩”曾经在童年经历的自卑,让她又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

02

如何破解这样的咒语?

想要破除这样的“咒语”,咱们可以尝试做到以下这几点:

1、 觉察

当说出咒语时,问自己,到此是什么原因让我说出了这样的话?我的心里想的什么?

(1)拍着胸口告诉自己,“我这是有情绪了!”

(2)我现在是什么情绪呢?“是着急,害怕,焦虑了?”

(3)是什么原因让我说出了这样的话呢?

(4)我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这几个问题问完,自我解答后,这时候的情绪就开始有所缓和了,此时自己已经从情绪化变得理智了!就可以告诉孩子:“对不起,妈妈刚才焦虑了,因为你晚回来,我把不好的后果想的太严重了!”

这样,让孩子了解到你的情绪,理解你刚才为什么那么激动了。还可以和孩子约定,下次如果你再焦虑的时候,让孩子提醒自己。

2、 缓冲

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要延迟反应,给自己一些留白时间,这样可以从焦虑的情绪状态回到理性状态。

比如,有的时候孩子会经常犯同样的错误。例如,迟到、同一道题、同一个生字、同一件事还是会错!有的妈妈不耐烦了,生气的说:“你怎么又做错了,脑子哪里去了?笨死了!”

“咒语”就又出来了!那该怎么做呢? 孩子又犯错误了,“妈妈”先不要说话。可以先坐下,喝点水,或者是先准备晚饭,给自己时间,让自己的“大脑盖子”先合上。

这样回到理性状态后,可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又错了?或者也可以和孩子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然后问问孩子有什么好方法?让自己加深记忆。或者是和孩子共同商量办法。

3、 适当利用焦虑

你可能会有疑问,不是焦虑不好么,怎么又说要利用了呢?其实让焦虑保持适当,有助于促进孩子的进步。

为什么这样说呢?

焦虑这个情绪,是从我们生下来那一刻就已经存在了,它就像我们的手足一样,同我们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焦虑过大,就形成了“咒语”,焦虑过小,又会显得“妈妈”对孩子漠不关心。那么该怎么利用自己的焦虑呢?

比如孩子快期末考试了,妈妈特别焦虑的时候就会每天说孩子;“没几天就考试了,你还不好好复习,准备考倒数第一呀?”

如果用焦虑指数表来形容这时候的“妈妈”那就是焦虑指数为10了,过度焦虑了,所以“咒语”就说出口了!如果妈妈完全没有焦虑,只做自己的事,丝毫不管孩子的考试和复习,那么孩子也会对考试不当回事,会遭到失败。

因此,建议妈妈要保持适度的焦虑,大概保持在5分的焦虑就可以了。因为这5分的焦虑,妈妈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事情,拿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制定复习计划,一起学习。这样,就是利用适当的焦虑,给孩子的复习考试增添了一把柴,孩子成功的可能也就增加了!

4、 适度放手

我们常说,妈妈的爱最伟大,因为,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如果妈妈在孩子长大的时候,还不能面对分离的事实,无法承认孩子的未来不能被自己所左右的话,这种焦虑就会阻碍孩子成人。

我们无法掌控孩子的未来,孩子的路总归要他自己去走。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到其他地方,不是说就此不关心孩子了,只是要适度的关心。

可以把其他的精力转到自己的爱好上,例如: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乐器,练练书法,绘画,学学烘焙,或者经常和好友聚一聚,有时间出去转一转,体会一下大自然的风光,也可以想一想,怎么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想要破除“妈妈的咒语”,就需要我们学习新的说话方法,经常联系生活中的情景,经常反思自己。关于我们要怎么说正向积极的语言,破除“咒语”还需要不断练习。

在我们SEL线上小班课上,家长们就在和孩子一起学习社会与情绪课程,学会了很多表达焦虑,释放情绪的有效方法。这都会有助于我们克服焦虑,和孩子建立更加健康的亲子关系,陪伴孩子长大。

使命:用情绪教育影响每个人的成长

愿景:具备情绪素养、并能提供情绪教育服务的专业组织

价值观:用真实的状态、专业的能力、一直干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哦!

童心沃SEL

守护孩子心灵的沃土

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专注5-12岁孩子SEL社会与情绪学习

教给孩子受用终生的社会与情绪技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