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三线建设”企业调查报告_芜湖_枞阳_造船厂

范守义

微信版第1278期

前 言

上世纪1964—1980年间,“大小三线”“三线厂”和 “三线建设”等词汇,常挂在嘴边,耳熟能详。然而,对于现今的年轻人来说,那只是个早已逝去的遥远而陌生的年代,然而,对于当年参加过三线建设的人来说,他们正在逐年减少,渐渐离我们远去,而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也在逐年减少、渐行渐远,我们怎能无动于衷让它们逝去?

记住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下建设者的名字,是责任更是义务。走近他们,看到那些白发苍苍满面沟壑皱纹的耄耋老人时,谈起那段历史,谈到那个“献了青春献子女”甚至宝贵生命的火红年代时,老人们依然激动,无怨无悔。他们的精神让我感动,由衷的敬佩和感慨。一片片散乱而又模糊的记忆碎片,在老人们叙述中变成了上千座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变成了上万名建设者们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变成一幅无比壮观的万米长卷。他们的功绩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为国家留下的宝贵遗产和无价财富。

上海的小三线主要在皖南。芜湖,作为参于这场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角色,在三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芜湖有很多工厂,尤其是芜湖造船厂和芜湖机械局下属的众多工厂,它们为国家大小三线建设,为芜湖工业力量的呈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大三线建设”

1964年夏天,当支援三线建设的消息传达后,各有关单位纷纷行动,在省国防工办和市委布置下立即开展了工作。

芜湖造船厂。据《芜湖通史》记载:芜湖造船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5月,由镇江人胡志标在亲友支持下,创办“福记恒机器厂”(即芜湖造船厂前身)。解放后,为原六机部三局管理的三大造船企业之一(另二家造船企业分别为“江南造船厂”和“沪东造船厂”),出于保密原因,工厂以代号称呼。芜湖造船厂代号440,即芜湖人俗称的四四零厂,此代号一直用至60年代。其间,1955-1960间曾改用425代号。“文革”期间,为纪念毛主席1958年9月20日视察芜湖造船厂,曾短暂使用过“58920” 作为厂的代号。

展开全文

1958年9月20日,毛主席视察芜湖造船厂并乘坐02鱼雷快艇巡游长江

在“三线建设”中,芜湖造船厂,首当其冲,是芜湖“三线建设”的主要单位和领头羊。1964年秋天,全厂动员,反复开会学习,让每位职工懂得三线建设的重大意义,让参与者人人知晓在远离芜湖的四川万州天城镇高寨村建设三线企业的艰巨任务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动员以船体装焊、轮机管系、船舶电气三大主要工种的工人为主,党员带头,广大职工主动提交申请书,从车间、科室到厂部,层层选调人员。

为鼓励技术工人去三线,厂部根据政策和职工具体要求,给出许多优惠条件:对愿去大三线四川万县的技术工人,可携带二名子女进厂工作;如配偶同去可再带一名子女进厂工作;当时很多“老海”(对海军复的退伍员工俗称)老婆在农村,子女无工作,他们大都选择带配偶和一名子女进厂,随即全家跟着去万县;如果没有子女,直系亲戚愿意前往,名额不限,对愿意就业人员,厂里视情况安排“家属辅助工”工作。70年代初家属辅助工改称“五七劳动连” 。对于去三线所有人员,工厂发放安家费用。

1965年春,第一批批准去万县包括职工、技术人员、家属在内的约300人内和大批设备物资在厂政治部许主任的带领下,浩荡荡荡地开进了万县的大山之中,开始了新厂繁重的建设之中。据统计,芜湖造船厂先后派出了218名职工,支援万县的三线建设。如果包括家属子女在内,去万县的人员总数多达五六百人。

永平机械厂是四川的三线企业,位于现在的重庆万州区(原四川肖万县)天城镇高寨村。这里山高林密,环境清幽。在一片生机盎然的丛林中隐藏着一片废弃的工厂建筑,这便是原国营永平机械厂。这里曾是万州最先建设的一家兵工厂,始建于1963年,军工代号“452”。1965年由安徽芜湖造船厂包建。该厂主要生产导航仪器等多种军品,1968年8月,首批军工产品开始试制,除外,还生产船舶、汽车等零部件及装罐机等。工厂于1993年撤销,大部分工人调迁并入重庆华渝电气仪表总厂。永平机械厂因军工而兴,又因市场化而废,最终以萧条破败落下帷幕,完成其历史使命。遗址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记录着国家的那段难忘的历史。

永平机械厂遗址将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记录着国家的那段难忘的历史

六十年代初,中央、国务院决定,以重庆为中心,用三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必要的机械制造工业的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 西南的机床、汽车、仪表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基地。

说到永平机械厂,不得不说说芜湖造船厂的张国梁和于书坤夫妇。1955年,张国梁、于书坤从学校毕业,一起分配到芜湖造船厂。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张国梁、于书坤等人在工厂得到了大显身手、施展宏图的愿望,积极投身到技术工作中。张国梁分配在船厂16车间作产品调试员,16车间是总装车间,他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成为主要的技术骨干。后来又调到船厂电气车间升任车间副主任,成为工厂较年轻的中层干部。与此同时,两位志同道合、比翼齐飞的同窗恋人,走进婚姻殿堂,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

1964年,芜湖造船厂接受了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任务,决定在万县(今重庆万州)城北铁峰山脉群山脚下,背靠莽莽群山中建设工厂。厂区、宿舍、生活区分布在大山与丘陵结合处,整个厂区建在山沟里,足足三公里长。主厂区沿向家沟而建,零零星星,高低错落,多数建筑用石头和火砖砌成,称为干打垒。,其中还有从岩石中打出的山洞,洞中安装精密机床和精密检测仪器,整个格局遵循“山、散、洞”保密、安全的原则。

为筹备建设一个新厂任务,张国梁被派往天津707研究所,主持新厂产品研发的技术筹备工作。

永平机械厂由芜湖造船厂包建,初始领导班子由许良君、骆震青、张学贤、许天成、黄铭贤等人组成,他们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1965年张国梁从老厂调到永平机械厂,负责领衔永平厂的产品开发和技术组织管理工作,张国梁成为工厂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主要开拓者。同年,也就是张国梁刚到永平厂时,他带领赵祖欣、李景林等二十人前往天津707所,绘图仿制苏联舰载方位水平仪,从而确定了永平机械厂产品研发主要方向。

从1965年走进万县到三线工厂撤销,张国梁历任永平机械厂技术科长、总工程师和厂长,他个人的成长历程也就是永平厂的发展过程,故有人称永平厂是“独生子”。该厂主要产品有130方位水平仪,7446水平仪和减摇鳍系列产品。是七十年代国产较先进的051型导弹驱逐舰,053型导弹护卫舰导航系统和武备系统如导弹、火炮、雷达、反潜深水炸弹、主炮和副炮等提供基准水平信号。

二、“小三线建设”

1965年末,毛泽东同志在蚌埠向安徽省委提出建设小三线问题,除安徽自身建设一批工厂外,上海在皖南地区也建设了一批工厂,这些工厂设备比较先进,有相当的规模和技术力量。

七十年代初期,中共中央针对后方军工基地的布局,提出了准备水上游击战争的备战方针,根据要求,除了支援大三线外,还应在本省三线地区内建设一批“省自为战” 的工厂。芜湖造船厂除支援大三线外,还承担着援建省内的小三线的任务,即在安庆枞阳建设一座新造船厂——国营向阳机械厂。

对于支援枞阳小三线建设的技术工人,因枞阳位于安徽省内,距离芜湖较近,优惠条件没有去大三线的宽松。但为了鼓励职工支援三线建设,安徽省委曾给过支援三线等同上山下乡的优惠政策,职工们很是积极。1970年春夏之际,大队人马开始奔赴枞阳。

撤消大小三线后,调去万县和枞阳的原芜湖造船厂人员,于1981年左右分批调回芜湖,大部分人员回归原部门上班,直至退休,新建的工厂留给了当地政府。向阳机械厂,又称9308厂。9308厂是军工企业的代号,对外一般称“向阳机械厂”,位于枞阳县下枞阳镇。下枞阳离枞阳县城4、5公里,是长江边上一个小的古镇。七十年代初期,中共中央针对后方军工基地的布局,提出了准备水上游击战争的备战方针。根据这个战略规划,中共中央华东局暨国防工业办公室决定在安徽建立9308厂。受中共中央华东局、南京军区国防工办和安徽省三线企业主管部门---省国防工办委托下,芜湖造船厂(425厂),在枞阳县筹建安徽地方三线军工企业——向阳机械厂。工厂隶属省国防科工办。

9308厂1967年3月破土动工,到1970年4月第一期工程结束时,已具备能建造单艘吨位为百吨小艇的生产规模。9308厂的主要任务是建造空载排水量分别为13.6吨和0.67吨的排艇、班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9308厂的船台吨位扩大到500吨。1976年7月,9308厂开始试制805丙型交通艇,并首战告捷。1972年初,开始试制067小型陆艇。10月31日,第一号艇下水试航。

1976至1979年6月,9308厂第二期工程建设完成,生产能力增大到能够建造满排水量为1500吨的军用辅船。

1970年7月,9308厂正式投产。首先建造的是805丙型交通艇,1972年开始建造067小型登陆艇。1973年2月,805艇和067艇同时进入批量生产。1976年开始建造073Ⅱ型登陆舰。1975年,9308厂(地处安薇某县)主动向第六机械工业部和省国防工办申请试制073Ⅱ型中型登陆舰,并在船台区增设一座500吨级船位。1976年4月,六机部召开会议,通过了073Ⅱ型舰的技术设计,并下达了3艘生产计划。1976年9月开工生产,1978年6月下水舾装,并于1978-1979年间进行了内河和海上试航,1980年初结束试航,交付海军服役。073Ⅱ型中型登陆舰建造成功,标志着安徽省建造较大型军辅船的生产条件已基本成熟。后因主机质量不过关,第二、第三号073Ⅱ型中型登陆舰无法继续制造完成。

向阳机械厂建造的073Ⅱ型舰军用船舶

至1980年6月,9308厂共建造805丙型交通艇20艘,067小型登陆艇40艘,073Ⅱ中型登陆舰3艘。1980年7月以后,军辅船建造任务锐减,为贯彻军民结合方针,9308厂加速开发民用船舶和民用机械配件。先后建造生产了1000吨分节驳4艘、100吨半甲板驳3艘、380吨沿海货轮2艘、200吨甲板驳46艘,以及飞虎微型汽车二横梁1910套、电工绕线机排收线架10台。

自1970年投产至1985年,9308厂累计创产值6121万元,上缴利税451万元。曾被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光荣称号。至1985年年底,全厂共有职工131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7人,工程师23人,助理工程师28人;设有67个不同的工种;工厂占地面积41.6万平方米,其中建设面积7.4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工业设备516台,固定资产原值2171万元。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21万元,实现利润25.9万元。

1980年下半年开始,9038厂军用舰船计划指标不断削减,工厂特向市场寻找民品生产任务。1985年,9308厂对两艘未建造完工的073Ⅱ型登陆舰体、甲板机械、电气和轮机等100多个项目进行返工复建,并成功地将073Ⅱ型登陆舰改装为军用运输舰。9月,军用运输舰下水,是专门生产军用巡逻艇和登陆艇的军工企业,归国务院第六机械工业部和安徽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双重领导,厂址位于下枞阳长河公社。

1992年工厂启动撤销程序,经过一年准备,1993年在得到正式批复后,机械厂开始撤离,大部分资产迁至马鞍山,意在马鞍山慈湖新建造船厂,因各种原因,立项没有得到批准,全部资产转交马鞍山金星化工厂,人员分配到马市名厂矿企业。另一部分资产包括厂房、设备等留给了枞阳当地政府,在其后的招商引资中,蚌埠造船厂中标,只干了二年,也停产歇业了。

保存相对完整的向阳机械厂厂房

在采访现已退休的芜湖市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杨自富老师时,他告诉笔者,他父亲杨鸿发老人和他二个哥哥都是70年代初首批去枞阳军工厂的。他父亲在芜湖造船厂回民食堂工作,9308厂的工人中有20多人是回族工人,为落实国家民族政策,芜湖造船决定抽调他父亲去三线厂开设回民灶。1969年年末,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时,为鼓励职工支援三线建设,安徽省委曾给过支援三线等同上山下乡的优惠政策,他的二个哥哥就在此时随父亲一同去了枞阳9308厂。小学毕业后,他自己也去了枞阳,并在枞阳向阳机械厂子弟学校读完了三年初中。

2015年,杨老师和他的两个哥哥再次回到了他们下放过的工厂和他曾就读三年初中的向阳机械厂子弟学校。厂房、职工宿舍、生活设施依在,但房屋和设备都已处于废弃状态,孤独地立于一片荒凉和杂草之中。子弟学校依在,校名已改为“枞阳三中”变得更漂亮了。

三、芜湖工厂在“三线建设”中的贡献

芜湖江南汽车修理厂,又称江南汽车厂,俗称“江南厂”。位于卜家山,前身是1939年由日本通运汽车运输公司在芜湖设立的“芜湖支店车库”,1953年改为“芜湖市汽车修理厂” ,后更名为“芜湖江南汽车修理厂”,是芜湖车辆修理、维护的顶级企业。

1965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江南汽车厂先后向大三线派出了三批总共30余人,奔赴三线前沿的绵阳、樊枝花等地,为国防工程建设参战单位的军用车辆担负修理和维护工作。据参战三线工作长达15年之久的张师傅介绍, 1965年11月28日,张道友师傅是江南汽车厂第一批派去三线工作的12位成员之一。他们先去的是绵阳,后来樊枝礼钢铁基地会战开始,他被调去樊枝花,在那里工作了10年,直到1981年调回芜湖。据张道友回忆,1966年2-3月,江南汽车厂先后又为大三线输送了二批技术工人。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大小三线被叫停止,他们才分批调回芜湖原工作单位。

六安是安徽的小三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霍山县位于六安西面,处于大别山腹地,全县为山地地貌。金寨县,皖西边陲,位于大别山腹地,地处三省七县结合部,它和六安县是安徽“三线厂”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尤以诸佛庵镇最为突出,它是霍山县一个深藏于大别山腹地的小镇。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云集了以生产迫击炮弹的“皖西机械厂”、生产火工品和锚具为主的“红星机械厂”、生产枪械的 “江北机械厂”和 “皖西化工厂”等四座军工厂。芜湖多家工厂军工车间生产的枪械部件、模具等正是为这里的机械厂生产配套的。

每个城市中,都有一些破旧的建筑,这些建筑看上去破败,甚至残砖缺瓦,但是它或许正是这座城市逝去的历史缩影。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的李家冲就是这样的一处充满历史年代的三线厂所在地。工厂建于1969年,人员来自芜湖红旗机床厂,但工厂的名字却叫“安徽利群机械厂”,代号9419,是地地道道的安徽本土小三线厂。

芜湖红旗机床厂,历史渊源悠长。最早可追溯到1919年的安徽最早的机器制造厂——芜湖恒升机器厂。1954年公私合营后改名“芜湖市第一铁工厂”,1958年更名“国营芜湖红旗机床厂”。该厂是大别山里兵工厂的配套厂。建厂初期主要承担安徽省军工厂的机床配件、汽车大修件及非标设备的制作。军用非标设备种类庞大,并非传统意思上的汽车和机床的修配厂,它是反坦克地雷生产线,登陆舰专用输弹机和枪管专用校直机.....等等,还曾经为重庆兵工总局第296厂加工专用设备。

80年代后期,利群厂除了承担军工厂的产品外,同样生产车床、拖车、小客车等。八十年代还为淮海机械厂(即生产高射机枪的9356厂)配套生产民品小飞虎微型车的车厢、后悬架等,甚至最后还涉及到纺织机械行业。1992年安徽利群机械厂搬离以“高考兵工厂”著称的毛坦厂镇,工厂原址虽废弃,但保存相对完整。

芜湖红旗机床厂

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的厂房、宿舍已经成为三线历史遗迹,但坐落于大山之中,总占地面积300多亩的利群厂机械厂,背靠山水,既分散又非常隐秘,完全符合当时那个年代的战略方针和保密要求,整个厂区和生活区由一座大桥联通,四周高墙铁丝网,厂区所处位置及设施,让当地政府看到了保护三线工业遗产的重大意义,计划将其开发为三线遗址博物馆,创意将它建设成为红色游览区,对原址进行保护性利用。

芜湖仪表厂,原本生产常用仪表及民用电度表,1965年,根据国防工办要求改为生产汽车仪表,并要求与省有关仪表厂合作生产军用航空仪表,后因芜湖地理位置难以保密原因,航空仪表部分又迁至大三线陕西宝鸡生产。剩下部分与江准仪表厂一起,生产汽车仪表,并将电表部分划出,成立专业生产电度表的“芜湖电表厂”。其间,芜湖仪表厂为安徽小三线霍山县诸佛庵镇军工厂派去数名专业技术工人。1980年后,诸佛庵镇军工厂纷纷迁走,芜湖仪表厂派去的技术人员有3人回到芜湖,另有一人是哈尔滨人,他回了东北。

安徽第一家仪表厂——芜湖仪表厂

芜湖微型电机厂,有个专门为六安三线厂生产高炮和飞机用的分马力电机,枪械部件以及模具的“军工车间” 。因管理疏漏该车间曾因职工私下组装枪支闹出人命的大事。“文革”期间停产,此后因三线建设停止,再没恢复。

芜湖市第三机床厂前身为芜湖市机床维修厂。“制索机”是芜湖市机床维修厂为小三线厂配套生产的设备。制索机是一种引暴装置,即火药引信装置。上世纪70年代初期,芜湖市机床维修厂更名“芜湖市第三机床厂”,后该厂在经济体制变迁中退出市场,存世仅30余年,但它为三线厂配套生产制索机的历史将永记在档案。

和微型电机厂相同,“芜湖电工专用设备厂” 1964-1967年期间,也有一个为三线厂生产枪械部件及枪械模具的“军工车间”。该车间吸取微型厂教训,管理极其严格,“非本车间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自由出入” 。该车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撤销,1980年改名“芜湖市电工机械设备厂” ,现名“芜湖电工机械有限公司。

芜湖不仅是上海在皖南的小三线,同时还是其他沿边沿海地区的内迁城市。“上海打涝局芜湖潜水装备厂”便是其中之一。1971年9月,出于战备考虑,上海打涝局保留了轻型潜水装备将重型潜水装备部分整体内迁芜湖,时称“719厂工程指挥部” ,后正式更名“上海打涝局719厂”。

1982年4月10日正式更名 “上海打涝局芜湖潜水装备厂” 至今。2009年12月经交通部批准,成立“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芜湖救捞装备研发中心” ,与上海打捞局芜湖潜水装备厂实行一门两牌。但芜湖人仍习惯称“719” 或“潜水衣厂。”该厂产品名目繁多,主要生产潜水装备及装具、潜水服、A2级第三类低、中容器、A5级医用氧舱、打捞装备、救生装备、水下作业工具、船用设备及配件等和军用航天航空载人舱、海工特种装备制造等,为我国航天“神舟飞船”和深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设备做出过重大贡献。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座的“神舟五号” 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2009年我国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神舟五号和蛟龙号这两大世纪重器中都有芜湖潜水装备厂的产品。

“上海打涝局芜湖潜水装备厂” 部分产品

“芜湖铜网厂” 是1971年10月由黑龙江佳木斯造纸厂铜网车间一部分迁至芜湖后,在其基础上,国家另投资806万元而筹建的工厂。1975年建成,次年6月投产,生产40-90目7个不同规格的单织网、65-195目三丝网和65目半斜纹网及塑料网。产品屡获省优质产品奖。现名“芜湖造纸网厂”。

芜湖白马山水泥厂是芜湖最早的三线企业,系“六五计划”期间国家兴建的中型水泥厂。早在1958年10月,安徽省建筑工业厅就成立了“芜湖白马山水泥厂筹备处” ,但是后来因为国民经济调整而下马 ,工厂内迁至宁国水泥厂,1975年底重新上马,1981年底投入生产,1996年,被海螺集团收购,总部由宁国迁入羌湖,随之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现已成为芜湖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海螺集团跻身“世界500强”,并以2020年营业收入2617亿元,跻身2021年“安徽省百强企业” 。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国家体制改革,大部分三线厂迁出,当年大山深处的“三线厂”依然存在,破败的厂房,岌岌可危的房屋建筑、生活设施等已日趋衰败、萧条,成片废弃的厂房遗址湮没在一片荒草杂芜之中,但却印刻在几代人的记忆深处。

废弃的厂房遗址湮没在一片荒草杂芜之中

“三线”期间,除芜湖主城区外,辖区内的繁昌、南陵、无为等地也纷纷建起一批“省”自为战的小三线企业,就连农村生产队也制造土地雷以备战时需要。笔者同学曾在下放的南陵县峨岭公社农机厂工作,翻砂车间外遍地都是地雷外壳。农机厂还有制造地雷生产的记录。

四、“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

三线建设虽然产生于特殊的年代,有着种种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它的意义却远超最初的军事战略构想,第一次大规模实现了国民生产力向中西部纵深发展,改善了我国经济结构和分布格局,全面提升了国力,直到今天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了很多人说只有毛主席才有这样的雄才胆识和战略眼光。

三线建设虽已成历史,但是它在中国广大的西南和西北地区留下的数座工业新城、近百个大中型厂矿企业、科研单位却成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宝藏和财富。其中酒泉航天中心、西昌航天中心、葛洲坝、刘家峡水电站、攀枝花钢铁集团、六盘水工业基池、渭北煤炭基池、贵州、汉中航空工业基地、成昆铁路、川黔等铁路干线、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中国西南物理研究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和科研力量,后来都成了西部工业和科研的摇篮,被称为西部的“脊梁”。

三线建设早已成为历史,曾经的三线厂因为时代需求而兴起,又因为发展而逐渐消失,但是三线厂在我们那一代人的心中,永远不会消失,它永远都是美好的。三线建设为今日的西部大开发、为新世纪重大国家战略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为国家留下了大量的工业和科研遗产,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推动“一带一路”的坚实基石,可以说昔日的三线建设就是今天西部大开发的“前奏”曲。

2022年5月定稿

(作者系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芜湖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翻译家协会顾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