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圆满举办十周年庆典节目。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罗伯特·戴西蒙,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领导、节目主创嘉宾共同开启《最强大脑》十周年庆典荣耀时刻。
在过去十年里,众多脑力选手们的青春风暴和热血成长被镜头所记录。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庆典上所说的那样:“《最强大脑》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这个舞台,把每一位选手的想象力、空间力、记忆力、计算力全部发挥出来,舞台上的他们比拼脑力,在生活中也把最强大脑的文化和精神演绎出去,延展开来。”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所长罗伯特·戴西蒙表示:“我相信,整个世界都需要《最强大脑》这档节目。
在这里,主持人、嘉宾团、创作团队等都有全新的状态,通过集结全国顶尖的脑力团队,将精深的科学知识进行大众化传播,实现科学与艺术的有效融合。不断求变,正是《最强大脑》坚守十年的秘诀。
《最强大脑》十年 初心铸就经典
将时间拨回2014年1月,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诞生。一句“让科学流行起来”成为风靡荧屏的口号。这十年的十季节目、372个挑战项目、近600位中外选手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比拼,他们惊人的表现鼓励很多人尝试开拓大脑潜能。
十周年盛典现场,蒋昌建动情道:“今天,作为主持人,我感慨万千。有多少节目能做十季?《最强大脑》收获掌声与荣誉的同时,特别离不开观众们的支持,十年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
在第十季的节目中,对往昔的回顾和对经典的致敬,则成为激活观众集体记忆的重要砝码。
《最强大脑》十年 他们的青春相册
自古英雄出少年,敢于拼搏,敢于冒险,是青少年与生俱来的桀骜。《最强大脑》走过的十年,正是那些最具活力的选手们勇攀高峰的十年,他们是初升的太阳,而这个舞台留给他们的,则是一本充满了炙热理想和拼搏精神的青春相册。
比如,本季选手杨英豪初次登台还是中学生,现在已是就读于西湖大学的一名大学生;第七季选手娄云皓步入了牛津;第五季选手孙勇成为了东京大学博士一年级的学生……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之外,少年们热血追梦的故事仍然在继续书写。在变化与成长中,他们拼搏的身影、温暖的情谊,一直以向上的能量,引领并鼓舞着电视机前的观众们。
有人说,《最强大脑》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集结了最多“别人家的孩子”的舞台,由此,“升维、偶像、破圈”等话题也不断在节目中被提及。”活动现场,著名影视相声演员、节目特邀脑力见证官郭麒麟表示:“每次来录《最强大脑》都会有点紧张,因为选手们都是聪明人,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节目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展示机会。”
胜不骄、败不馁,《最强大脑》对这些孩子们来说,让他们懂得了“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对手也是队友”的生活哲学。于是,正如“水哥”王昱珩在评价第十季《最强大脑》时说,“高山,就是要和青春的同路人一起攀登和越过去。”《最强大脑》于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青春相册。
《最强大脑》十年 创新永不停歇
十年,《最强大脑》在创新之路上步履不停。如果说节目的可变项是不断升级的挑战和不同特点的选手,那么不变项就是对科学性的坚持与追求。
从第四季的“人机大战”到第七季的“圈层战场”,从第八季的“脑力天梯”再到第十季的“脑王争霸”……《最强大脑》在赛制上革故鼎新,内容上精进笃行,项目上出巧出彩,都让观众印象深刻。以第十季来说,其亮点之一就是新秀和脑王之间的挑战赛,江山代有才人出,新秀只有在成功挑战脑王之后才能获得荣誉勋章,而脑王如果未能成功守擂,则面临出局的风险。
正是因为有这份勇气和魄力,第十季《最强大脑》才会取得优异的传播成绩。“让科学流行起来”这道题,或许还要做很多个十年,在这个“逢十进一,个位归零”的时间节点上,节目传递的是烧脑永无止境,挑战仍在继续的态度,更是“爱与温度”。
大幕未落,激战正酣,《最强大脑》第十季辉煌正在续写。
山西晚报记者 范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