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一)语文试题【全国专用】_项羽_画工_本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士夫画,是针对宋以前的画工和宋以后的院体而言的一个画学术语。早在南齐,谢赫就批评刘绍祖的画是“伤于师工,乏其士体”(《历代名画记》卷六引)。唐时张彦远亦认为“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历代名画记》卷一),鄙夷画工、重视文士的倾向颇为明显。

苏东坡无疑也将士人画与画工画相对抗,是轻画工而重士人中的一员。但至少从苏东坡,也恰恰是苏东坡,开始突破了仅仅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皮相之论,成为绘画史上较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其文人画理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绘画原则上强调神理象外,不重形器。如其在《王维吴道子画》中云:“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又如其在《净因院画记》中云:“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不仅“形”“神”、“形”“意”对举,还“形”“理”对举。理或谓有规律、本质义,实则很难概乎言之。古代文人画论的基本观点是以形写神,重神轻形,神高于形,但神与形一样属于技的范畴。理则超乎技之上,如同庖丁所说的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是高于形、神的一个概念。二是绘画功能上强调达心适意。苏轼《书朱象先画后》一文,引朱象先“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二语以赞之,要求绘画具有寄兴怡情、抒发意志的作用。三是绘画风格和意境上强调意气所到,清丽奇富,变态无穷。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之二中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卷。汉杰真士人画也。”

苏轼的文人画观点对其后著名的《宣和画谱》有深远影响。书中不仅多处暗引明用东坡语,亦有不少理论与东坡符契相合。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全书贯串的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与扬和诗与画相合的理论亦与苏东坡有关。考察此书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理解苏轼的文人画理论以及“诗画一律”说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 的问题。

《宣和画谱》卷十云:“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见诸形容,未必知此。”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文人山水画受到的推崇。

文人画与画工画的对立已如上述,我们因此可以看到《宣和画谱》卷十一、十二“山水”门中文人画与画工画的一再比较,以及在比较中表现出的文人画特质及“画”与“诗”相一律的思想。如王洽:“自然天成,倏若造化,已而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不见其墨污之迹,非画史之笔墨所能到也。”关仝:“深造古淡,如诗中渊明、琴中贺若,非碌碌之画工所能知。”李成:“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 黄齐:“寓兴丹青……殆与诗人骚客命意相表里。”李公年:“写朝暮景趣,作长江日出,疏林晚照,真若物象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正合骚人诗客之赋咏。”

展开全文

花草鸟虫、墨竹蔬果之类在传统绘画中虽非一类,却有共通之处,以其皆模拟自然景致故也,所以《宣和画谱》这几类(卷十五~二十)中也多类似之论。如胡擢:“博学能诗,气韵超迈……一遇难状之景则寄之于画,乃作草木禽鸟,亦诗人感物之作也。”赵士雷:“作雁鹜鸥鹭、溪塘汀渚,有诗人思致。至其绝胜佳处,往往形容之所不及。又作花竹,多在于风雪荒寒之中。盖胸次洗尽绮纨之习,故幽寻雅趣,落笔便与画工背驰。”徐熙:“所尚高雅,寓兴闲放,画草木虫鱼,妙夺造化,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也。”唐希雅:“喜作荆槚林棘、荒野幽寻之趣,气韵萧疏,非画家之绳墨所能拘也。”乐士宣:“胸中厌书史,而丹青亦自造疏淡……晚年尤工水墨,缣绡数幅,唯作水蓼三五枝,一双,浮沉于沧浪之间,殆与杜甫诗意相参。士大夫见之,莫不赏咏。”郭元方:“善画草虫,信手寓兴,俱有生态。尽得蠉飞鸣跃之状,当时颇为士大夫所喜。然率尔落笔,疏略简当,乃为精绝。或点缀求奇,则欲益反损。”

总结以上诸条,可得如下结论:气质胸襟上“志趣高洁”“疏逸多放”,学识修养上“博学能诗”“才思敏妙”,创作态度上“出自胸臆”“寓兴丹青”,表现内容上既有“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的大景,更多“雁鹜鸥鹭、溪塘汀渚”的小品,绘画风格上“孤标雅致”“气韵萧疏”,绘画技艺上“率尔落笔,疏略简当”,于是,画作所臻之境界便“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非画家之绳墨所能拘”,而“皆诗人之思致”,“正合骚人诗客之赋咏” 了。

由此我们便可领会出在“诗画一律”这一命题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了,那就是:摹写物象虽然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占据中国绘画史最煊赫地位的文人山水画来说,对于中国文艺学的传统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却不限于此,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于此,而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摘编自刘石《“诗画一律” 的内涵》)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南齐谢赫评价的基础上,唐时张彦远指出了刘绍祖的画“伤于师工,乏其士体”,并认为这是其“闾阎鄙贱”而非“衣冠贵胄”的身份所致。

B. 作为古代绘画史上最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苏轼轻画工重士人,轻画工画重士人画,并将士人画与画工画对立起来。

C. 《宣和画谱》引用苏轼的观点,有不少理论和苏轼相合,有苏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故考察此书对理解苏轼“诗画一律”说有帮助。

D. 文人山水画之大景、小品,往往体现出志趣高洁、疏略简当的特点,同时注重神理象外,通过创作把感情形象化, 把物象意象化。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苏轼看来,吴道子的画固然超绝,但摆脱不了他作为画工的局限;而王维的画则飘逸洒脱,无拘无束,因此能如“仙翮谢笼樊”。

B. 《宣和画谱》中李公年所语,体现出中国水墨画家运用浓淡笔墨,明暗虚实,绘就似真似幻而富有生命力图画的特点。

C. “画”与“诗”相一律,主要体现在作为山水画创作的主体,在画作中寄寓了自身性情,如同诗人借诗言志,借诗传情。

D. 文本引经据典,考证严谨,增强了文章论说的准确性和说服力,丰富的文论材料使内容厚重充实,有力地支撑了观点。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原文中“画”与“诗”相一律思想的一项是( )

A. 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

B.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C. 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

D. 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也。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5. 《宣和画谱》卷十六中载赵仲佺之言:“至于写难状之景,则寄兴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也,非画史极巧力之所能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1. D 2. A 3. D

4. ①先列出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论断;

②然后写苏轼突破这种论断,提出文人画理论;

③再对受其理论影响的《宣和画谱》中的相关论述进行考察并得出结论;

④最后进行阐发——“画”与“诗”一律,即“画”与“诗”都在于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5. ①“画”是作者寄性抒情之作;

②在寄性抒情方面,“画”与“诗”一律;

③“画”中所寓思致意气,远超技艺;

④文人画胜于画工画。(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唐时张彦远指出了刘绍祖的画‘伤于师工,乏其士体’”说法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1段可知,“伤于师工,乏其士体”是谢赫对刘绍祖的画进行的评价,而张彦远的话并非对刘绍祖画的评价。

B.“最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也恰恰是苏东坡,开始突破了仅仅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皮相之论,成为绘画史上较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可知,应为“较早”。

C.“有苏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说法错误,曲解文意。《宣和画谱》中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的理论与苏轼有关,而非“有苏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王维的画则飘逸洒脱,无拘无束,因此能如‘仙翮谢笼樊’”说法错误。根据文中“如其在《王维吴道子画》中云:‘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可知,如“仙翮谢笼樊”,即言王维画不重“形器”,而重“神理”。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的是对山水画作的推崇。

B.体现的是诗歌创作中情与词的关系。

C.体现的是作画要“形似”。

D.体现的是绘画中要有“气”和“意”,合于“画”与“诗”相一律的思想。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首先,文中第一段“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士夫画,是针对宋以前的画工和宋以后的院体而言的一个画学术语”介绍文人画,列出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论断;

然后,第二段通过“但至少从苏东坡,也恰恰是苏东坡,开始突破了仅仅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皮相之论,成为绘画史上较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等内容,写苏轼突破这种论断,提出文人画理论;

接着,在第三段介绍受苏轼影响的《宣和画谱》,由“考察此书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理解苏轼的文人画理论……的问题”引出四至六段中对《宣和画谱》的相关论述的考察,并得出“文人山水画受到的推崇”“文人画特质及‘画’与‘诗’相一律的思想”“花草鸟虫、墨竹蔬果之类在传统绘画中虽非一类,却有共通之处,以其皆模拟自然景致故也”的论断;

最后,第七八段对文章进行总结“由此我们便可领会出在“诗画一律”这一命题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了,那就是……而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阐发出“画”与“诗”一律,即“画”与“诗”都在于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由文中“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却不限于此,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于此,而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由此我们便可领会出在‘诗画一律’这一命题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了”可知,“画”是作者寄性抒情之作,“画”与“诗”一律。“寄兴于丹青”,则指作者借画抒情,体现了文章中“画”“诗”在寓兴抒情方面一律;

由文中“画作所臻之境界便‘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非画家之绳墨所能拘’,而‘皆诗人之思致’”可知,“画”中所寓思致意气,远超技艺。“非画史极巧力之所能到”,是指画中所寓作者的情思,并不是技巧所能表现的,故“意”胜“技”;

由文中“苏东坡无疑也将士人画与画工画相对抗,是轻画工而重士人中的一员”可知,文人画胜于画工画。“画史”即画工,“非画史极巧力之所能到”含有画工画不及文人画的意思。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徙(节选)

汪曾祺

简师毕业,高北溟先生在“五小”任教。

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因为高先生是谈甓渔的高足,中过秀才,声名藉藉,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大狗跳一跳,小狗叫一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他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拍拍白木的板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①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苗、苦艾,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去,走进里面一个小门,好像走进了一个深深的洞穴,高大的背影消失了。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即壬申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新任校长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②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任何小城都是有风波的。因为省长易人,直接影响到这个小县的人事。一县的人事更代,自然会波及县立初中。

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主要的罪名是:“把持学政,任用私人,倡导民主,宣传赤化。”后两条是初中图书馆里买了鲁迅、高尔基的书,订了《生活周刊》,“纪念周”上讲时事。“任用私人”牵涉到高北溟,指摘高北溟的教学是“不依规矩,自作主张,藐视部厅,搅乱学制”。

有人把这封信的底稿抄了一份送给沈石君。沈石君看了,置之一笑。他知道这封控告信,不过是制造一个查办的口实。为了给当局一个下马台阶,彼此不伤和气,他自己主动递了一封辞职书。

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

高先生到教务处看看,教员大半还是熟人。他和大家点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往教室里走。先前的同事在他身后努努嘴,演了一出双簧。一个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一个说“前度刘郎今又来”。高北溟只当没有听见。

(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初中(节选)

汪曾祺

初一、初二国文是高北溟先生教的。他的教学法大体如我在小说《徙》中所写的那样。有些细节是虚构的,如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读一遍。有时从高先生朗读的顿挫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文义。“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他讲书,话不多,简明扼要。如讲《训俭示康》:“‘厅事前仅容旋马’,闭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狭小了。”这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如果记录厅事的尺寸,即无意义。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出来,是要打手心的。我的堂弟汪曾炜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极其顽皮,不用功。曾炜后来发愤读书,现在是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了。我的同班同学刘子平后来在高邮中学教书,和高先生是同事了,曾问过高先生:“你从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严?”高先生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想想,真也不必。”小说《徙》中写高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又回小学去教书了,是虚构的,事实上高先生一直在高邮中学任教,直到寿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先生撰写的对联,用“高岭桂”“北溟鹏”抒写理想抱负,用“未徙”表现其志不得伸的抑郁和苦闷。

B. 高先生自选教材、注重系统性和课内外结合的讲授方法,既表现了高先生教书的独到之处,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C. “呜呼,先生之泽远矣”一句,在小说的叙述中加入主观抒情,行文自如,使小说体现出散文化的特点。

D. “好马不吃回头草”“前度刘郎今又来”,引用俗语和诗句,写出了高先生重回五小后同事对他的嘲讽。

7.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徙》中虚构了高先生编写《字形音义辨》,这一创作灵感可能来自高先生曾自编辨析字形歌诀。

B. 高先生讲课注意抑扬顿挫,在朗读时让学生体会文义,使其更容易接受文章所负载的情感思想。

C. 《徙》中引“大狗跳……小狗叫一叫”,体现了作者师从高先生学到的小说描述要使作者有具体印象。

D. 高先生当年对学生很严厉,尽管使部分学生从中受益,但仍受到曾经的学生刘子平的当面指责。

8. 文本一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通过文本二可知,文本一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

6. B 7. D

8. ①处,写出了庭院的荒凉与冷落,烘托出高先生在五小任教的失意与落寞;②处,化用《陋室铭》名句,用语典雅,写出了庭院的清静幽雅,突出了高先生的高雅情趣和文人情怀,表现出高先生调任县立初中后的安适。

9. ①文本一高北溟编写《字形音义辨》的细节和重回五小任教等相关情节是虚构,教学法等内容则为非虚构。②虚构内容突出了高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悲怆的人生遭际,拓展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曲折,丰富了人物形象。③非虚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再现历史人物和情境,更容易感染人。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推动了情节发展”错误,“自选教材、注重系统性和课内外结合的讲授方法”并没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仍受到曾经的学生刘子平的当面指责”错误。刘子平的问话,是想探寻原因,并非指责。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这两处景物描写是对庭院的描写,分析它们对刻画高先生的形象起的作用,应结合高先生不同的任教经历来思考。

①处,处于高先生任教“五小”时,此时的他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每天“踏着沉重的步子”,可见这里对庭院荒凉、静寂的描写,意在烘托高先生失意落寞的心境;

②处,处于高先生任教县立初中时,此时他的才华得到施展,踌躇满志,“苔痕上阶,草色入帘”的幽静、闲适之景恰是其生活适意的表现。同时,“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化用名句,亦可见高先生的高雅情趣和文人情怀。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阅读文本一,找出文本一中虚构和非虚构的情节,然后分析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这一写作手法的作用。

结合“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读一遍”“小说《徙》中写高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又回小学去教书了,是虚构的”可知,文本一中,高先生编写《字形音义辨》和重回五小任教等为虚构。虚构内容突出了高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悲怆的人生遭际,拓展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曲折,丰富了人物形象。

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让原本平顺的情节曲折起来,从而使高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更丰富,拓展了小说内容。其中“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先前的同事在他身后努努嘴,演了一出双簧”等内容,突出了高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悲怆的人生遭际。

非虚构部分则通过客观再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再现历史人物和情境,更容易感染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

B.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

C.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

D.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府库,指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其中,府指古代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库则是用来储藏兵甲和战车的地方。

B. 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弃市”。《礼记》中有“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等相关记载。

C. 关,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这里指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D. 淮阴侯,西汉初期的封侯制度承袭了秦制,彻侯是二十级军功爵制中的最高级别。张良因战功被封为淮阴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王心胸开阔,不愿杀降人。他到霸上后,秦王子婴投诚,有的将领认为应杀死秦王,但汉王不想辜负怀王的信任,且认为杀降人不祥。

B. 汉王目光长远,善于笼络人心。他进入咸阳后,主动下令封好府库,召见各县中德高望重人,与他们约法三章,并安慰他们不必害怕。

C. 汉王胸有城府,不守信用。和楚王约定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西边为汉,东边为楚后,又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追击楚军,最终大败。

D. 汉王因时制宜,因人施略。当汉军平定楚地后,只有鲁地人还不肯降服,汉王就率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地的父老们看,鲁人才投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14. 楚军最后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

10. B 11. D 12. B

13. (1)况且我使军队返回霸上的原因,是等着诸侯到来(共同)制定规约罢了。

(2)秦地的百姓非常高兴,争相带着牛羊、美酒、食品来慰劳将士们。

14. ①形势不利,寡不敌众。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项羽率领十万楚军已成为孤军。②战略失误,军心动摇。汉军故意在垓下唱起楚地的歌,楚军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于是楚军崩溃。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就先于各路诸侯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着素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玺印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将领中有人说(应该)杀掉秦王。

“至”是动词,其后应跟宾语“霸上”,二者之间不应断开,排除AC;

“素车白马”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乘着素车白马,“系颈以组”为状语后置,用丝带系着脖子,故应在“马”后断开,排除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张良因战功被封为淮阴侯”错误,张良被封为留侯,韩信是因刘邦的疑心而由“楚王”被改封为“淮阴侯”。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主动下令封好府库”错误,由原文“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可知,沛公原本是想留在秦宫中休息,经樊哙、张良劝谏,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珍宝、财物和府库都封好,并非主动下令封好府库。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还”,使……返回;“所以”,……的原因,“约束”,规约,规章。

(2)“大”,非常;“献飨”,慰劳,犒劳。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楚兵不利”可知,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其中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随后,项羽率领的十万楚军已成为孤军,作战形势不利;

②由“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可知,此时受汉军的影响,楚军已经军心不稳。

参考译文:

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就先于各路诸侯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着素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玺印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将领中有人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来,本来就是因为(我)宽厚能容人;而且人家已经顺服投降,再杀了他,不吉利。”于是(沛公)把秦王交给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谏,于是封好秦宫中的贵重珍宝、财物和府库,回军霸上。(沛公)召集各县德高望重、有地位有势力的人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严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人要灭族,相对私语的人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在关中称王,(所以)我应该在关中称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和偷盗的要抵偿其罪。其余的就全部废除秦朝的法律。各位官吏和百姓都照常安居。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是要侵凌虐待你们,不要害怕!况且我使军队返回霸上的原因,是等着诸侯到来(共同)制定规约罢了。”于是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去巡行各郡县、乡邑,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非常高兴,争相带着牛羊、美酒、食品来慰劳将士们。沛公又推辞不接受, 说:“仓库里的粮食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做秦王。项羽与汉王约定,平分天下,割鸿沟以西的土地为汉,鸿沟以东的土地为楚。项羽撤兵东归。汉王想率军西归,(因为)采纳了留侯、陈平的计策,于是进军追击项羽,到阳夏南面让军队停止前进,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汉王)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五年,高祖和诸侯军队一起攻打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一胜负。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独当一面,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皇帝在后面,绛侯周勃、柴将军在皇帝的后面。项羽的士兵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战,不顺利,撤退。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楚军不顺利,淮阴侯又乘机(进攻),在垓下(把楚军)打得大败。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中的楚地歌声,以为汉军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于是战败逃走,因此楚军彻底溃败。(汉王)派骑将灌婴追赶项羽,在东城杀了他,将八万楚军斩首,终于攻占平定楚地。鲁地人为楚王坚守,不肯降服。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首级给鲁地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用鲁公的封号把项羽葬在谷城。(汉王)回师来到定陶,驱马驰入齐王的军营,夺取了他的军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①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②,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出若耶山,北流入运河。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亦名浣纱溪。②游冶郎:风流少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采莲时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地表现了出来,意趣盎然,有一种似有似无的朦胧美。

B. 第三、四句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领略到采莲女内心的欢乐。

C. 第五、六句中,诗人写采莲女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以他们的反应侧面烘托采莲女的娇美,更加委婉传神。

D. 一首采莲曲,景因情而媚,情因景而浓,而毫无堆砌之嫌,富有生活气息,展示出李白诗歌清新脱俗的特点。

16. 诗歌前四句描写江南采莲的情景,最后一句却说“断肠”,“断肠”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5. B

16. ①诗人描写岸边的落花,表达出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②诗人将盛开的荷花与落花放在一起,暗含着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感叹。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如闻其声”错误,第三、四句并未涉及对声音的描绘。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前四句写采莲女快乐地采莲的情景,最后两句情感突转,袒露“断肠”之情。尾联的意思是:紫骝马嘶叫,落花纷纷飞去,让人不免搔首踟蹰,愁肠空断。

“落花”代表春光逝去,美景不再,一种对美景易逝、时光飞逝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前文描写荷花与采莲女,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诗人将盛开的荷花与落花放在一起,暗含着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感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摹之精妙可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相媲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宋濂讲述自己年轻时外出求学的艰难,山路迢远,他要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恶劣天气状况。

(3)诗与酒常常相从相随,几乎有天生的缘分,许多诗人常常借酒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 (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3)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舫”“唯”“穷”“烈”“朝”“酌”“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在传播正能量、鞭挞假丑恶、激浊扬清中发挥了舆论先锋作用,网络意见甚至推动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了社会的公平进步。但是,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着实令人忧虑,这也是____①____的事实。比如,网络上文字差错____②______,有的人不太在意文字使用是否规范,错别字有时甚至成了一种大家相互认同的“网络语”;一些网络写手对传统媒体视为圭臬的职业伦理____③____,“网暴”“人肉搜索”无限度侵害公民的隐私权,有时甚至造成千夫所指的人间悲剧。

但是“将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绝对不是办法,在建网管网中用好网才是真本事。国家相关部门近些年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于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作品质量起到了____④____的作用。外在的约束规范是不可触碰的底线,提升全民网络编辑素养就应摆上议事日程。只有所有网络信息发布者发布网络信息之前,对发布内容制定符合法律规章和出版规范的认真编辑,网络空间的清朗时代才可以真正到来。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

B. 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文雅得和闺女一般。

C. 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D.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答案】

18. ①有目共睹 ②比比皆是 ③视而不见 ④至关重要

19. 只有所有网络信息发布者在发布网络信息之前,对发布内容进行符合法律规章和出版规范的认真编辑,网络空间的清朗时代才可以真正到来。 20. D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但是,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着实令人忧虑”可知,这一事实是确实存在的,是不争的,也是所有人都看得见的,故可填“有目共睹”之类的成语。有目共睹:形容人人都可以看到,极其明显。

②处,根据后文“有的人不太在意文字使用是否规范……有时甚至造成千夫所指的人间悲剧”可知,文字出差错这一现象十分普遍,故可填“比比皆是”之类的成语。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③处,根据后文“‘网暴’‘人肉搜索’……人间悲剧”证明“视为圭臬的职业伦理”被这些人抛在脑后,根本不在意、不关心,故可填“视而不见”之类的成语。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④处,根据前文“国家相关部门近些年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后文“外在的约束规范是不可触碰的底线,提升全民网络编辑素养就应摆上议事日程”可知,这些制度对于网络环境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故可填“至关重要”之类的成语。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之前”缺少介词,应该在“发布者”后加上介词“在”;

二是搭配不当,“制定”与“编辑”不搭配,应该将“制定”改为“进行”。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将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中引号表示特殊含意,表示不能抵制甚至禁用网络。

A.引号表示特殊含意;B.引号表示特殊含意;C.引号表示特殊含意;D.引号表示着重强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吹风是常见的居家小电器。近几年,电吹风产品外形越来越时尚,体积越来越小巧,其中,很多电吹风只需要几十元,甚至十几元就能买到。然而便宜未必有好货,这些看上去时尚又便宜的电吹风, ① 。电吹风主要由电机、扇叶和电热元件构成,通过电机旋转,带动扇叶, ② ,实现烘干和整理毛发的目的。但是如果电机损坏无法实现送风散热的功能,这个时候, ③ 。这种非正常工作情况下,电吹风是不应该产生危险的。国家标准要求,试验期间,器具不应喷射出火焰、熔融金属、达到危险量的有毒性或可点燃的气体,同时产品外壳也不能变形导致漏电。

其实不少电吹风企业还生产没有品牌的产品,行业内叫“中性包装”或“白标”产品,要么自己贴牌,要么批发给其他经营者贴牌,大多拿到电商平台销售,用便宜的价格吸引顾客,质量却难以保证。一家企业负责人透露,这种产品可以根据需要定制,数量多的话6元多就可以批发,如果要网页宣传图,就要加9元,还可以提供3C认证证书。但是这种白标一般都没有安装温度控制器件。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白标”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巾帼不让须眉。

B.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

21. ①实际上却隐藏着不小的安全隐患;

②将电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送出;

③电热元件可能还在继续发热

22. D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对价格便宜的吹风机的安全隐患的说明可知,这些看上去时尚又便宜的电吹风,隐藏着不小的安全隐患,所以这里应该填“实际上却隐藏着不小的安全隐患”。

第二空,根据后文“实现烘干和整理毛发的目的”和话题一致的原则可知,实现烘干和整理毛发需要电热元件产生的热量,所以此处可填“将电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送出”。

第三空,根据前文“但是如果电机损坏无法实现送风散热的功能”,以及后文“这种非正常工作情况下”可知,散热功能已经坏掉了,风扇不进行转动,可还会发生安全隐患,应该是产热仍在继续,但无法散热导致的,所以此处应填“电热元件可能还在继续发热”。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白标”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没有品牌的产品。

A.“巾帼”,借代,代指女子。B.“朱门”,借代,代指富贵人家。C.“黄发垂髫”,借代,“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D.“厚障壁”,比喻,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传统文化就像一个生命体,只有跟人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才能不断进化。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再到故宫一改过去的“严肃脸”变得“萌萌哒”,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纷纷走出“故纸堆”,以时尚有趣的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也点燃了大家对中华悠久文化、厚重历史的热情。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用于复兴中学高三(1)班组织的“传承文化,你我同行”的专题讨论,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