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天府粮仓丨走进都江堰,品读李冰治水的故事~_都江堰_岷江_成都平原

又见都江堰ID:youjiandjy

雪山里的公园城市,又见都江堰一切美好......

图据 | 向力民

李冰(约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和水利工程专家。秦昭襄王时期 (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51年)为第三任蜀郡守。他承大禹和古蜀开明氏治水之功,主持建造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年来泽惠万民,对天府之国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巍巍岷山高,高不过他开创的万世之功业;浩浩岷江长,长不过他留下的千秋之福祉!两千多年来, 他已成了能上天入海的神话传奇,成了代代传颂的川主英雄。玉垒山上的二王庙为他而建,岷山脚下的川主寺为他而立,天府之国的源头活水为他而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冰传奇的一生。

其人,可谓工匠伟人

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展开全文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 。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派出所与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修完工后放水)典礼。李冰现代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

其功,可谓浩大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曾有一句谚语广泛流传于巴蜀大地,“先有都江堰,后有天府之国”,使得都江堰市因堰而起,因水而兴。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岷江两岸,山高水深,坡陡水急,岷江之水顺流而下成都,裹挟着大量泥沙,向地势平坦的平原冲去,形成水涝;但东部地势较高,江水无法驶入,又形成干旱。

图据丨折耳兔

李冰深感百姓疾苦,乃开山凿玉垒,火烧水浇开宝瓶,修鱼嘴,建飞沙堰,彻底解决危害四川盆地的水患问题。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除了岷江水系的都江堰,李冰在治蜀期间还兴修了多个水利工程,特别是在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高景关,通过“导洛通山”解决了沱江水患,其中“导洛”修建的朱李火堰(又名洛口堰),与都江堰一道,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岷江沱江两大水系自此从桀骜不驯的“祸水”变成造福成都平原的幸福之水,共同成为“天下粮仓”成都平原旱涝保收的保障。

晚年李冰仍忙碌着沱江治水,因劳累过度倒在什邡之野,哀葬于章山之上……

图据 | 都江堰青城山

朱李火堰,成为李冰的生命绝唱。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图据 | 云卷云舒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李冰发现开明所凿的引水工程渠首选择不合理,因而废除了开明开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李冰创筑的都江堰,史籍记载甚为简略。但以这些记载为基础,结合现今都江堰工程结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

图据 | 何勃

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

图据 | 折耳兔

其德,流芳万代

为确保都江堰长久发挥作用,便建立了都江堰“岁修”制度,其坚守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后人为铭记与警示,将此六字箴言刻于二王庙的石壁上,十分醒目。治河的原则也遵守:遇弯截角,逢正抽心。这些治水经验后来被总结发展成为治水“三字经”和“八字格言”,并沿用至今。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图据 | 向力民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其精神,可谓不朽也

如今,伟人李冰虽已远去千年,但是李冰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进和砥砺前行。李冰身上体现了勤于政事,实干苦干,讲究科学,绝不蛮干,开拓进取,勇创大业的工匠精神。

为了纪念李冰的历史辉煌功绩,人们自发在都江堰边的玉垒山麓修建了二王庙。我想,这是,民众对李太守的敬畏与精神的传承。

图据 | 青城山都江堰

著名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都在《都江堰》一文中直书:“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小我虽死,大我常在;伟哉李冰,永垂不朽!

不忘初心,传承历史,感念恩情,致敬先贤,将开拓进取的“李冰”精神发扬光大!

纪念李冰的活动始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已无从查考。东汉李冰圆雕石像的出土说明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代,灌区人民已经开始纪念李冰了。 南朝齐明帝建武时(公元494—498年),益州刺史刘季连将都江堰渠首“望帝祠”迁到郫县,以原庙改祀李冰,名祟德庙。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712—756年),褒封李冰“神勇大将军”。唐玄宗幸蜀,赐封李冰为“司空相国”。唐代“春秋设斗牛”纪念李冰。五代后蜀时封李冰为大安王,又封应圣灵显王。宋太祖赵匡胤治修崇德庙,扩大了庙基,增塑了二郎像。伏龙观也成了纪念李冰的庙宇。陆游有《伏龙洞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诗,足以说明李冰在宋代已经封王。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改封李冰“广济王”,定为每年祭招一次。宋代中期改为春秋二祭。宋代的祭招活动,规模宏大。范成大《离堆行》中有“到羊五万大作社,春秋伐鼓苍烟根”的诗句。《独醒记》中说:“水康军祟德庙招李冰父于……词把之盛,每岁用羊四万余头。凡买羊以祭,偶产羊羔者亦不敢留。”

《灌县乡土志》亦说:“唐宗时蜀民以羊把李王,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祭祀规格为“帛一、羊一、系一、登一、删一;箕二、簇二;豆四、尊一、爵三、炉一、蹬二”;二郎祭品与冰同。典礼程序为:主祭官公服,行二跪六叩礼,奠帛、读祝;送神、望燎;告礼成,退。祝文为:“维神世德,兴利除。作绷穿江,舟行清宴。灌溉三郡,沃野千里。膏破绵络,至今称美。盐并没开,蜀用以饶。石人镇立,蜀害以消。报祟功德,园朝褒封‘兹值春灌,理宜肃恭’。

图据 | 云卷云舒

这种祭祀规格一直沿用到明末。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加封李冰“敷泽兴济通佑王”,并赐“绩垂保障”额。光绪三年(公元1887年)加封李冰“通佑显英王”,并赐“功昭蜀道”额。次年加封为“通佑显惠襄护王”,赐“陆海金堤”额。灌区为李冰立庙很多,称为川主庙。1938年,四川省政府颁定《祟祀显英王庙伏龙现典‘礼仪式’》。程序为:举行祟把敷泽兴济通佑显惠襄护王、承绩广惠显英普济昭福王典礼,全体肃立;奏乐,设迎神位;还神;授花;引赞导主祭,官恭谊王位前立正;唱纪念歌;进席,献帛;进爵,献爵;进食,献食;主祭官诣读祝位前肃立读祝’;全体向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礼;奠爵;焚祝帛;奏乐;设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礼成,鸣炮。祭:把时,先到伏龙观祭李冰,再到二王庙祭二郎。官祭一般清明岁修完毕结合放水庆典二道举行。祭完李冰父子后即到杨泅庙江边祭招后鸣饱放水。

官祭之外,还有民祭。传说旧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后两日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川西受益区人民不辞艰苦跋涉,扶老携幼,带着祭品,来庙祭拜,每日多达万人以上。《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

小编按:(文综合都江堰故事、王晓焕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图据向力民、折耳兔、云卷云舒、何勃、青城山都江堰、网络等,在此表示感谢!)

主 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主 办:都江堰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殷 睿 陶雪娅

值班编辑:彭利娟 聂 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