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还是杨戬?跨越千年历史,浅析二郎神原型的变迁史!_二郎神_原型_二郎

导读:

二郎神为今人所熟知,多是因为《西游记》、《封神演义》、《沉香救母》等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尤其是文学作品《西游记》对二郎神形象的塑造,更是对这一形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上,早在吴承恩本《西游记》出现以前,民间传说、历史文献、戏曲杂剧,就早已对这一人物进行了大量记载。同孙悟空、猪八戒等文学形象相似,二郎神形象有着悠久的演变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学意义。

“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出现了对‘二郎神’一词的最早记载。”并有水中与龙争斗的演出,从民间的广泛影响和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明虽然“二郎神”之名到唐代才出现,但相关的二郎神故事应早有记述。在此之后,“二郎神”一名开始大量出现:宋代,洪迈《夷坚丙志·二郎神》、《宋会要·郎君神祠》、曾敏行《独醒杂志》、托名柳宗元的《龙城录》、《常熟县志》、张唐英《蜀梼杌》、曲调《二郎神近》以及《朱熹语录》;元代,《沉香太子劈华山》、《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以及《西游记杂剧》等;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吴承恩本《西游记》、画作《二郎搜山图》、许仲琳《封神演义》、冯梦龙《醒世恒言》;清代《灌口二郎斩健蛟》、《封神天榜》、《沉香救母》等文学作品中,都对二郎神这一文学形象进行了记载。

二郎神原型研究

《西游记》有着漫长的成书过程,小说从汉唐以来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戏曲中吸取营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发挥,逐步累积而成。《西游记》中,二郎神虽然只在第六回和第六十三回中出现,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为人们口耳相传的二郎神故事,大多出自《西游记》。小说对二郎神的形貌、武器、神迹、法力、籍贯、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备的介绍:他自称小圣,乃二郎显圣真君,被封为昭惠灵显王,是玉帝的亲外甥,又有梅山兄弟相伴,远居灌江口;二郎神相貌堂堂;他曾劈山救母,与悟空斗法,后又降龙除怪,法力卓著,变化多端,成为《西游记》中着墨不多,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从诸多神怪形象中脱颖而出。

那么,二郎神这一形象,到底是作者的向壁虚构,还是有原型依据?实际上,他是有其原型的。关于二郎神原型,现存很多观点,有主张李冰,有说是李冰次子,有认为是邓遐,还有说赵昱、蜀主孟昶、宦官杨戬,众说纷纭,过对历史文献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二郎神的原型有多个——每个原型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一定的继承与发展,不同原型之间也由于特殊的社会需要分别在不同时代占据着主导地位,二郎神原型的发展与更替,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开全文

1、李冰

“在民间,有将李冰父子二人合称为二郎神之说,有将李冰称为二郎神之说,亦有称李冰次子李二郎为二郎神的说法。”事实上,不论李冰、李冰次子或者父子二人,确实都在某一历史时期被民间甚至朝廷作为二郎神来崇拜,只不过三者分别在不同的朝代受到推崇。李冰,是二郎神诸多原型中出现最早的一位。袁珂先生在《中国的神话》中指出:

李冰作为二郎神原型,出现最早,史料记载最多,历经时代最长。

由汉至唐,人化向神化转变

容肇祖先生指出,历史文献《史记》、《汉书》、《水经注》中,都有对李冰的记载。《史记·河渠书》记载: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在这里,只说“蜀守冰”治水福佑百姓,尚不能确定“蜀守冰”为李冰。《后汉书·沟洫书》中:

“蜀守李冰,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明确指出“蜀守冰”为李冰。通过两段文字记载可知,李冰当时为蜀地太守,曾有治水的功劳,使人们免受洪水迫害。古代自然灾害频发,落后的生产力使得人们很难对自然灾害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人们对自然充满畏惧之情。再加上,川蜀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水灾频发,水患已经成为当地多少代人们难逃的梦魇,李冰治水,福佑百姓免受水患,人民对其感恩戴德,这就奠定了其可与自然做一二斗争的“半神”形象。通过这一时期的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李冰虽治水有功,受人推崇,但李冰是作为人民心中的英雄人物,没有脱离其人的特质。

李冰不过是蜀地一位治水有功的官员,其贡献远不如大禹,按照常理,关于其治理水害的记载应随着时间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汉朝以后不仅有李冰治水的记载,人们更是将其神化。容肇祖先生指出,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六中:

“昔沫水自蒙山至南安西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为患。蜀郡太守李冰发卒,凿平溷崖。河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与神斗”

至此,李冰作为蜀地太守治理水患的故事已经衍生成与河神争斗的故事,李冰治水的故事开始增添奇幻色彩。 这一时期,李冰是保佑百姓免于水患的英雄,人们不断将一些神奇色彩添加到其身上,使得这一人物开始有了神的奇幻色彩,人性逐渐增加了神性的特质。

唐代以后,完全神化

作为短篇小说,唐传奇已具备了很好的故事性,《太平广记》中,保留了大量唐传奇作品,其中,就有关于李冰的记载。容肇祖《二郎神考》一文就引用了《太平广记》卷 291 李冰条引,指出这一记载就是对李冰故事的神化:

“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冰乃入水戮蛟。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

在这段文字中,对李冰治水斩蛟的故事有了更加详尽地记载。李冰不再仅仅是治理水患、敢与江神争斗的民间英雄,其身上更是增添了更多变换能力,具备了变身的法力。“李冰与河神争斗的故事被衍化为李冰化为牛形与蛟龙打斗,李冰已从英雄人物变为民间的保护神,实现了由半神到神的转变。”唐传奇善写奇闻异事的特点,使得二郎神李冰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由“半神”到“神”的转变。由汉至唐,李冰从治理水患的地方太守,变成了与河神相斗的半神形象,实现了由人向神的转变。

到了宋代,由于政治、宗教的需要,赵昱、李冰次子的社会影响力大大超过了李冰。随着赵昱和李冰次子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李冰治水的故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关李冰是二郎神的记载,宋代一些史料中仍有体现。焦杰在《灌口二郎神的演变》中指出,在“高原《事物纪元》卷 7 中,就曾记载:

元丰年间,民立灌口二郎神祠,云神永康导江广济王子,王即秦李冰”。

此外,在《宋会要》、《夷坚丙志》、《东京梦华录》、《朱子语类》中都有关于李冰的记载,不过在当时,李冰次子的声势已经压过了李冰,李冰大多是作为交代李冰次子身份时出现的。至此,李冰逐渐不再作为二郎神主要原型而存在。

2、二郎独健

由汉至唐,对李冰有着丰富记载,以至于在宋代诸多二郎神相争时,李冰仍然存有一定影响力。李冰故事虽与后世二郎神故事有着诸多相似,但并无资料将李冰与“二郎神”一名直接联系到一起。唐代崔令钦在《教坊记》中指出“二郎神”一名最早见于唐代,如果说李冰是二郎神唯一原型的话,为何在唐代才出现“二郎神”一名,而且还没有将这一称呼与李冰联系起来。也就使得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在当时出现了二郎神的又一原型“二郎独健”。唐朝,“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得到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密宗的形成与发展,使得毗沙门天王信仰大盛于世。”

在当时,出现了大量文章对毗沙门天王的神勇进行记载,在《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释氏源流》等文中,都对毗沙门天王助国有功的英雄事迹进行记载,独健是毗沙门天王的第二个儿子,常常率领将士巡视边防,甚至在天宝年间曾救援安西,帮助唐明皇脱离危难,因此在当时社会,二郎独健有着重要社会影响力,前文提到,“二郎神”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关于李冰的记载,汉代就已经存在,如果我们将“二郎神”之名强加于李冰,或许稍显不合情理。二郎独健在唐代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李冰,但缘何在宋代却不见其踪影?对此问题,学者们产生诸多分歧:胡小伟在《宋代的二郎神崇拜》中指出:

在宋代,二郎独健并没有消失,不过是被衍化为关羽,关羽替代二郎独健成为人们的保护神。

干树德在《也谈二郎神信仰的嬗变》中则指出:

“二郎独健是佛教神,是进口的,没有扎实的民间基础,随着唐以后佛教的衰落,二郎神信仰必然沿着本土化的道路而发生变化,于是二郎独健的崇拜遂隐退到历史的帷幕之后去了”

也就是说二郎独健是外来物,随着支撑其的宗教的衰落,消失不见。二郎独健能够成为二郎神原型之一,多是因其在唐代重要的社会地位以及 称呼上的相似性。但随着其赖以支撑的宗教的逐步衰落,二郎独健只存在唐朝,在宋代随着道教的兴起,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3、李冰次子

李冰次子治水之事不像其父李冰治水为史家所录,在当时关于李冰治水的诸如《史记》、《水经注》、《华阳国志》等作品中,均未提及其子。但宋代,却推出李冰次子作为二郎神原型,并且影响力超过李冰。 张政烺先生在关于李二郎究竟是谁这一问题上指出,李二郎其实是二郎独健与李冰的结合体:

“二郎”这一称谓是由二郎独健继承来的,而且二郎独健是唐代赫赫有名的护国英雄,是勇士、武神的形象,而在宋代有关李二郎的记载又继承了李冰治水的事迹,因此李二郎是二郎独健与李冰结合而来的

这一说法较之其他,稍显不同。《古今集成》记载:

“李冰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压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十数州稻田”

李冰治水的功绩已经完全归在了其子二郎身上。 随着李二郎记载的增多,关于其形象也逐渐有了记载,李思纯《灌口氐神考》一文指出,这一时期对于二郎神的形象有了更加详尽的描述:

《蜀祷杌》中“戎装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

《李公子治水记》中曾写:

“李冰次子风华正茂,喜欢骋猎,他奉父亲旨意前去斩蛟,同行的还有‘梅山七圣’。”

在这则故事中,李冰斩蛟一事被移植在李冰之子身上,李冰次子二郎在“梅山七圣”的帮助下,斩蛟治水。当地人民还为之建庙以求庇佑,但凡遇到水涝、旱灾或是疾病,便来此祷告寻求庇佑,因在当时以灌口庙祀为主,始有“灌口二郎神”的说法。在这里不仅有斩蛟的本事,还写到其被人们当作神灵侍奉,并且有“梅山七圣”作为助手相伴。康保成在《二郎神信仰及其周边考察》一文中提到的《蜀都碎事》,对二郎神的形貌有所提及:

“蜀人奉二郎神,其像俊雅,侍从者擎鹰牵犬,盖李冰之子也。”

通过对这一时期有关李冰次子的记载可以看出,在一些史料中开始对二郎神的形貌进行记载,虽描写简略,但终于让我们对其形貌有了初步了解。 有关李二郎的信仰主要集中于中宋以后,到元代影响已经很小,这一时期出现的有关其形貌的描写虽较为简单,但已有了后世二郎神的影子。而且记述了李冰次子与“梅山七圣”的故事,这一社会关系被后世文学作品所延用。

4、赵昱

文学作品中对二郎神形象的塑造,多带有赵昱的特征,学者们关于赵昱的研究也最为丰富。宋代已有李冰次子作为二郎神存在,为何还会出现赵昱成为二郎神?宗力在《中国民间诸神·赵昱》中提及:

赵昱是道教推出的与佛教二郎独健抗衡的神

干树德在《赵昱散论》中则指出:

赵昱虽不是为抗衡独健所提出,但在宋代,无论朝廷还是民间,道教的影响都远远超过了佛教,这时便需要推出自己的保护神,作为佛教人物的二郎独健显然不合适,李冰治水的故事虽深得民心,但李冰治水英雄的形象早已根深蒂固,如果径直把他作为道教神明或许很难服众,因此只得另造出一位神来,这个人就是赵昱。

也就是说,宋代对道教极为推崇,道教为了扩大自己在民间的基础,需要推出自己的神明,因此把早已在民间有良好基础的李冰,包装成自己的神明。李冰次子和赵昱,都是宋代受人推崇的二郎神,二者孰先孰后,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其实宋代早期,有关赵昱的史料记载明显少于李冰次子。因此得出结论,赵昱相较于李冰次子出现较晚,但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却远超过李冰次子。

焦杰的《灌口二郎斩健蛟》和成琳岚的《二郎神原型的历史探析》均指出,赵昱之说,最早见于《龙城录》“赵昱斩蛟”卷,将李冰父子斩蛟变为道士赵昱斩蛟:

“赵昱,字仲明,与兄冕惧隐青城山,后事道士李钰,帝从之拜嘉州太守,时犍为泽中有老蛟为害,蜀江人患之,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太宗文皇帝赐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上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显应侯。民感其德,在灌江立庙,俗称‘灌口二郎神’。”

这一时期,文学发展日渐成熟,故事描写也更加生动具体,二郎斩蛟的故事在此时期,基本定型。在道教徒的努力下,赵姓二郎神替代李姓二郎神,成为治水斩蛟故事的原型在宋代得到广泛记载。《常熟县志》、《八闽通志》中记载,朝堂上下都对赵昱供奉有加,这一时期,二郎神被加封为赤城王,显应候,《西游记》中二郎神诸多封号中,有些就来源于此。《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中对赵昱斩蛟增添了更多奇幻色彩:

“起为嘉州太守,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犍为老蛟,春夏为害,其水汛涨,漂淹伤民。昱大怒,设舟船七百艘,率甲士千余人,民万余人,夹江鼓噪,昱持刀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崩,吼如雷。昱右手持刀,左手持蛟首奋奔而出,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

详尽记述了赵昱斩蛟的壮观画面以及百姓的虔诚崇奉。 有关赵昱的记载出现较晚,影响却十分深远。元代开始,诸多文学作品对二郎神的形象的塑造、故事的编写,大多以赵昱为原型。在《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杂剧以及《西游记》等小说中,多以赵昱的称谓、神迹、社会关系为本事,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所以即便在之后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被塑造的更加丰富,故事情节变得更加曲折生动,但当我们看到“赤城王”、“神勇大将军”、“显应候”这些称谓;“乘白马”、“擎鹰犬”、“持刀弓弹丸”这样的故事情节;“治水斩蛟”、“七圣相伴”的场景时,仍会不自觉将其对应到赵昱身上。

5、杨姓二郎神

《西游记》中,在二郎神征讨孙悟空时,大圣曾道:

“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

《封神演义》中,更是将二郎神直接称为杨戬,就形貌、神迹、社会关系等方面而言,我们可以断定他与李冰父子、赵昱有渊源关系,那么二郎神形象最终定型时,为何会被称作“杨”姓二郎,而非流传最为广泛的“李”姓二郎,或者“赵”姓二郎?历史文献记载中,是否出现过一位“杨”姓二郎在二郎神演变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以至于在二郎神这一形象定型时,吴承恩等人继承“杨姓”,称之为杨姓二郎神。 关于二郎神姓杨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诸多论证,莫衷一是。胡适先生指出:

“《西游记》中的杨二郎,乃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宦官杨戬,宦官杨戬与童贯、良师诚等奸臣,在当时搜刮地皮。并且,宋代也是历史上二郎神信仰最为繁盛的时期,信男信女们每逢二郎神的诞辰都要附一掊土到二郎神庙祭拜,因此饱受杨戬压迫而又敢怒不敢言的黎民百姓变将‘二郎神’作为宦官杨戬的谥号。”

经由元朝,再到明朝,在西游故事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们沿袭这一名称,逐渐,二郎神便等同于杨戬了。百姓在二郎神诞辰献土祭拜,是为求得二郎神的护佑,他们视二郎神为自己的保护神,宦官杨戬搜刮地皮,人们敢怒不敢言,对他是惧怕且愤恨的,因此“搜刮地皮”与“献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为,能否根据这一特征去判定宦官杨戬就是二郎神,仍有待考证。

容肇祖也认为二郎神是杨戬,但原因与胡适不同。在其《二郎神考》一书中指出:

“宋代官方进行二郎神祭祀时,极尽铺张——每年要杀四万头羊用以祭祀,‘羊’与后来我们所熟悉的杨二郎的‘杨’是同音词,因此称二郎神为“杨”二郎。劳民伤财的祭祀活动,如同搜刮地皮的杨戬一样,都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人们用杨戬来指称二郎神。”

认为用“羊”祭祀同搜刮地皮一样,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据此谐音进行之称。 黄芝岗在《中国的水神》中也提到二郎神姓杨,但和宦官杨戬并无关系,而是因为历史上确有一位杨姓的神灵:《舆地纪胜》卷 151 引:

“杨磨亦有神术,能伏龙虎,亦于大皂江侧决水拥田,与龙为誓,今有杨磨江,或语讹为羊磨江。”

除此之外,黄芝岗还曾指出《长沙县志》一书中,记载了杨四将军斩蛟治水患的事迹,《河南通志》中也有杨二郎断蛟筑堤的记载,这与历史上二郎神治水斩蛟的故事极为相似,也就从一定程度上证明确实有过杨姓的二郎神,有治水的功劳。在张政烺所作《<封神演义>漫谈》中,认为小说《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一文,首次明确的将杨戬与二郎神联系到一起:

“宋徽宗的一个妃子到宦官杨戬家中养病,病好后到二郎神庙中还愿,时任当时庙官的孙神通却化作二郎神模样到杨戬府中私通,真正的杨戬最终将孙神通制服”

但这里,杨戬与二郎神并不是一个人,他们只是“见了面”,与二郎神并无任何关联,而且就神迹或者形貌而言,也与我们所说的二郎神没有关系。

李思纯在《江村十论》中指出二郎神的原型是氐人“杨难当”,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汉化成杨戬,但是对于汉化的过程没有论及。在其《二郎神考》一文中,再次重申二郎神是氐人“杨难当”这一说法,并结合《北史·氐列传》中对氐人以及杨难当的记载,来论证杨难当就是后来所说的二郎神:

“当时氐人常用的武器有戈、矛、戟等,而常用的戟有三尖两刃形状的,这与后来二郎神的三尖两刃刀十分相似;而且氐人打猎常骑白马,随身带犬。杨难当是人们的大英雄,之后所以会变为‘杨戬’是因为杨姓是氐人祖先的姓氏,‘戬’字是取其以戈得福的意义。”

这就从武器的相似性上证明了杨难当与二郎神具有一定联系,赵旭在《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形象刍议》中也对此进行过分析,对李耀仙的这一观点表示肯定。 除了从形貌、神迹角度探其原型外,王平还从“劈山救母”这一故事进行探源,指出在元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劈华山沉香救母》中,杨二郎是杨姓书生与张仙姑所生之子,故有“杨二郎”之称。在《西游记》、《封神演义》中,都对“杨姓”进行了继承,并最终定型。 通过对杨姓二郎研究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杨姓二郎不只一个,神迹故事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或多或少的与后世的二郎神存在联系。有关杨姓二郎的研究,还有很多资料值得我们继续挖掘考证。

关于二郎神原型,除了上述主要人物外,熊发恕在《<西游记>中的二郎神》一文中还指出二郎神的原型有邓遐,因为《襄阳耆旧传》和《图书集成》中曾记载了邓遐治水、斩蛟的故事,与李冰事迹相同。除此以外,还有李冰父子合称之说以及张仙之说。目前关于二郎神原型是邓遐、张仙的资料较少,影响相较于李冰、赵昱等人稍显不足。

结语:二郎神原型“整合”与“重塑”

通过对二郎神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二郎神主要原型大致有 5 个,传说故事虽只是简单情节和人物的记载,但为之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其中李冰是二郎神诸多原型中最早的一位,并且在由汉至唐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人们的推崇。李冰由于治水的功劳成为福佑一方的民间英雄,落后的生产力下,人们希望存在一些神明,能够帮助人们抗拒自然的威胁,于是人们将一些神秘色彩赋予到这位治水英雄身上,于是李冰便有了与蛟龙相斗、变身化作牛形的本领。虽然到了唐代,关于李冰的传说故事逐渐减少,但李冰这一形象并没有消失,直至宋代,在一些文献中还有关于李冰的记载,只不过由于其他原型的出现,李冰的影响不再像唐以前那样重要。

二郎独健作为二郎神的原型出现,主要是在唐代。其实通过对这一原型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神迹、相貌还是其他方面,他与其他二郎神原型或是后世文学作品中的二郎神原型并无太大相似性。二郎独健被认作是二郎神的原型,多是因为他在唐代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唐代佛教盛行,二郎独健是佛教推出来的一位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神明,是拯世治国的英雄人物。之所以被认作是二郎神的原型,多是因为其被称为“二郎”独健,而“二郎神”一名又是到了唐代才出现的,并且二者都是对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英雄人物,所以二郎独健在唐代成为二郎神的主要原型。

到了宋代,随着佛教的日渐衰落,二郎独健也逐渐失去了其影响力,但二郎神这一人物并没有消失。在宋代,有两位人物被认作是二郎神的原型,一位是李冰次子,一位是赵昱。李冰次子更像是对唐以前李冰故事的延续和发展,他继承了李冰治水斩蛟的事迹,仍旧是作为治水的英雄而存在的,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定的创造——在治水过程中,增添了梅山七圣协助治水的故事,并且有三只眼、三尖两刃刀等武器,取得治水功劳后还被加封了“赤城王”、“清源妙道真君”这些带有道家气息的称号,在形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创新被杂剧、小说等文学样式所继承。在宋代稍晚,还有另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二郎神原型——赵昱。

如果说李冰次子只是带有一些道教气息的话,赵昱身上则明显的体现着道家的色彩,并且也能够看出李冰次子对他的一定影响。根据《龙城录》载,可以知道赵昱是隐于青城山的,并且跟随道士李钰学法,明确指出其是道家弟子,李冰治水的功劳,李冰次子的形貌、武器、神迹都被转移到赵昱身上,并且就连统治者都对其一次次进行加封,民间和官方都会定期举行大型的祭祀二郎神的活动,道教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在其他原型的基础上,创作出这样一位受朝廷和民间所推崇的二郎神,提高了道教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杨姓二郎神何时登上历史舞台,学界说法不一,只是说有宋代一位人物的影子。杨姓二郎神原型有多个,继承李冰等人治水的功劳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与其他二郎神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杨姓二郎神的神迹、故事,虽然对前代原型继承较少,但带有后世文学作品中二郎神的诸多特点。《西游记》中,就曾介绍二郎神曾“斧劈桃山救母”,传说时期就有一位杨姓人物有过“劈山救母”的故事;并且有过一位叫作“杨难当”的氐人,所使用的“戈、戟、矛”等武器与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三尖两刃刀”十分相似,他的眼部画有一只眼睛形状的假眼,并且他被人们称为“杨戬”,这都与之后戏曲杂剧中对二郎神武器的描写,尤其是《封神演义》中的二郎神形象有很大的相似性。

通过对二郎神不同原型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各个原型之间在相互独立各自发展的同时,彼此之间也存在某些联系与影响,通过对不同原型的整合与梳理,每个原型由于独特的社会原因在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各个二郎神原型之间是相互交错的一个有机系统。而等到了《西游记》时,吴承恩通过对“二郎神”原型的改造和重塑,塑造出一位性格鲜明、桀骜不驯的英雄形象,在众多二郎神原型中独占鳌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代替诸多原型,成为最受人们喜爱并认可的一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