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烂漫,循着“不时不食”的传统,中国人开始品尝“舌尖上的春天”。不过,很多人惊喜发现,以原本是江南美食的青团为例,现在已突破地域、时令的限制,实现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出圈”。酒酿饼、松花团子、乌米饭、马兰头等带有强烈地域时令特点的传统美食也开始从时空局限中“突围”寻求机会。这些春天美食代表了我们的传统审美,沉淀着我们的日常经验,凝结着我们的情感记忆,更蕴藏着我们的文化自信,由此开启怎样的消费新场景,生机盎然,美好无限。
春天美食从“古早味”变为新时尚
杏花春雨江南,正是青团上市时。青团是由艾草汁液加上各种馅料制作而成的春季时令传统美食,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清明时节江南地区的特色美食标志。不少人驻足购买青团之时,发现这种原本有地域时令局限的“古早味道”,悄然间成为了时尚流行的日常美食——从2月初开始各地消费者就可购买品尝到青团,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这种江南特色美食已打入了北方市场,用户对于新口味的接受度,甚至高于其发源地江浙沪。
来源:微博
春天时令美食,远不止青团一种,“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从河鲜到海鲜,再到水产菜、山野菜,品类丰富。“春季养生当食补,辛甘温食为上选”。在中华民族漫长的饮食文化发展历程中,春天的美食格外受到青睐,它们不只被用来果腹、尝鲜,至今仍被赋予营养价值和养生功用。吃着青团和马兰头就会联想到江南的春天,品尝新鲜的菜蔬时会想起杜甫的“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这些传统时令美食还蕴含着我们的情感和乡愁记忆。
展开全文
伴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众对传统美食文化价值的探索与追求不断被激发。众多美食博主从传统饮食文化中寻找灵感,有的通过种植过程还原美食从无到有的诞生,像李子柒一样将一些传统美食数千年发展历程浓缩到十多分钟里;有的根据古籍复刻失传的珍肴异馔;还有的用传统美食方式制作现代食物,其中一些传播影响力甚至辐射到海外。
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运用新传媒技术的弘扬推广,都在推动原本局限于一地一时的传统美食破圈流行、成为新时尚。
饮食文化国风中热燃文化自信
从美食博主到行业企业,挖掘传统美食的文化价值,与时尚元素结合,十足底气和生命力,都根源于文化自信。
从饮食的历史来看,诗文甚至专著数不胜数。比如南北朝虞宗的《食珍录》、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从民间饮食角度探究,饮食习惯经过数千年积淀造就了我国众多的地方美食特色。提到淮扬菜,人们会想到“世界美食之都”扬州、淮安,虾籽馄饨、三丁包子、千层油糕,这些特色美食吸引大批食客涌进扬州城的茶社;说到糖醋排骨、梁溪脆蟮,人们就会联想到嗜甜的无锡,想去一尝江南水乡味道……美食可以成为城市的名片、印记,丰富城市内涵,这也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一种典型体现。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被“国潮”吸引和带动,进入传统文化场域,主动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及其内涵。从小小青团到闻名遐迩的淮扬菜,出圈中都蕴含着深切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包括了从业者对饮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也映射着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底气、自信加上努力,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传统文化热潮。
当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从容吃韭菜盒子的视频引起热议,当国际奥委会礼宾顾问亚历山大·莫斯耶娃感叹中国美食“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中国美食蕴含的自信和活力,已经稳稳地走向了世界。
创新消费体验,让更多传统美食美出圈
阳春三月,万物萌发。餐饮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烟火气重返城市街巷。传统特色美食如何抓住机遇,激发更多美出圈的消费现象?
提升消费活力,不能靠餐饮浪费,而是要点亮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场景。各地美食强劲的吸引力和魅力,可以在携手旅游业等行业跨界合作中,得到极大的体现。如今到热门美食店“打卡”,已经成为旅游攻略不可缺少的一环。比如“世界美食之都”的淮安,探索“美食+”的融合新模式,促进淮扬菜美食产业与工业设计、文学创作、电影、手工艺跨界结合,延伸美食文化链条。
青团等原本带有地域时令性的食品热销,也能带给我们启发。米线青团、咸蛋黄青团、迷你青团、青团冰豆花等的出现,将创新融入经典,在传统美食中加入新元素,为消费者提供多样选择。网红店们还纷纷提供“特色美食+”产品,如“青团+烘焙糕点”、“青团+咖啡奶茶”体验,全面覆盖早午晚餐、下午茶、露营野餐等日常化消费场景。
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文创,以传统饮食文化为根的创新,要比借助“舶来品”的商机更长远、更可持续。不断汲取传统饮食文化精髓并适时创新,以充分的自信和焕新的姿态,突破时空局限和刻板印象,主动契合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发掘更多的价值和潜力,相信传统美食将迎来更大的破圈前景和长久生命力。
主持人 薛蓓
评论员 臧磊 张治(实习)
校对 李海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