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送戏下乡时,来看演出的村民坐满了观众席。
刘 原摄
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在“周末剧场”演出传统戏《打猎》。
刘 原摄
核心阅读
涟源湘剧深受民风民俗影响,融合了梅山武术、湘中曲艺等艺术成分,形成独有的地域特点:动作以粗犷火爆为美,兼具滑稽幽默;声腔高亢激越,白口多用方言俚语。2021年,涟源湘剧成为国家级非遗。
多年来,演员们一直保持着苦练基本功的好传统,克服伤病等困难,不断提升技艺水平。流动舞台车开到哪里,精湛的表演就送到哪里,每年开展的送戏曲进万村、进景区等活动达到200多场次。“周末剧场”经常座无虚席,有时候过道里都挤满了人。
春日里难得的晴好天气,湖南省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又一次送戏下乡。白色流动舞台车徐徐拐上乡村小道,车辆停稳熄火,77岁的戏迷李希林迎了上去,帮着搭舞台、挂幕布、摆道具。李希林是一名退休职员,住在城里,这些年,但凡下乡“追”戏,他都会提前到场帮忙。
展开全文
乡亲们不断涌入,李希林在前排最佳位置入座。熟悉的板鼓声响起,戏台上正在演折子戏《拦马》,出自湘剧传统剧目《杨家将》。宋将焦光普和杨八姐在辽境偶遇,在打斗试探中,两人确认了彼此的杨家将身份,共商对策,闯关归家。
“弹腔唱词和打斗衔接流畅,一气呵成。”20多分钟时间里,李希林连眼睛都舍不得眨,直呼过瘾。
湘剧是湖南省代表剧种。涟源湘剧深受民风民俗影响,融合了梅山武术、湘中曲艺等艺术成分,形成独有的地域特点:动作以粗犷火爆为美,兼具滑稽幽默;声腔高亢激越,白口多用方言俚语。2009年,涟源湘剧列入湖南省非遗名录,2021年成为国家级非遗。
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的前身是涟源湘剧团,成立于1950年。打那时起,一代代艺术家走进群众当中,送上一出出直抵人心的精彩表演。他们以执着与热爱传递戏曲之美,使涟源湘剧成为如今当地居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功夫戏的精彩程度不亚于大片”
无技不成戏。《拦马》需要两名演员相互配合,完成数个翻扑、梭扑、轻跳、摸爬滚打跌等高难度动作。全剧最危险的场景之一,是焦光普跃上椅子、直躺在椅背上的“横梁探身”动作。要想让扮演焦光普的同事稳稳地“定”在窄小的椅背横梁,饰演杨八姐的彭攀文必须用力扶住椅子,让它保持平衡。
一次排练时,她过于用力,“咔嚓”一声,手腕处骨折,“演得太投入,当时不觉得疼。去医院的路上才回过神,痛得哭出声来。”手伤刚好,彭攀文就重回排练场,一天也不耽搁。耗时半年打磨,他们终于成功拿下这出戏,演遍了涟源市的每一个乡村。
这出戏在涟源湘剧团成立之初就登上舞台,是李希林最钟情的一出“功夫戏”,几十年来百看不厌,“精彩程度不亚于大片。”精湛的技艺,赢得无数喝彩,这也成为该中心人气最旺的一出折子戏。
“武戏,来不得半点虚的。”作为当家武旦,入职已20余年的彭攀文,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练功,唱念做打,一个不少,“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内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涟源湘剧的一大特点就是武戏比较多,表演难度大。即便有童子功,也必须日复一日训练,才能保证艺术水准。”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谭三章说。
多年来,演员们一直保持着苦练基本功的好传统,克服伤病等困难,不断提升技艺水平。流动舞台车开到哪里,精湛的表演就送到哪里,该中心每年开展的送戏曲进万村、进景区等活动达到200多场次。
“搬了四次家,唯一不变的就是到‘周末剧场’来看戏”
从涟源火车站附近嘈杂拥挤的老街,转入狭窄陡峭的文艺路,爬坡数十米,闹中取静处,是一处小小四合院。院子一侧,便是能够容纳800名观众的大剧院。
一个基层文艺单位,拥有自己的剧场难能可贵。以此为阵地,2018年,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出“周末剧场”,定期开展免费演出。该中心人数不多,只有演员28人、乐师13人,但考虑到观众要“换口味”,大家每年都会复排一两部大型传统经典剧目、三四出精品折子戏,轮番上演。
67岁的市民申乐文,已数不清自己是多少次从这些剧目中汲取力量,获得安慰。
2021年,现代湘剧《千里寻党》在剧院上演。队伍被数倍于己的敌军围困、遭受重创,红军将领妥善安置受伤战士,历尽艰险突破围追堵截,孤身一人,揣着一个干粮袋、握着一个指北针,踏上了“千里寻党”的路途,最终回归革命队伍。
“革命先辈为了理想信念,连流血牺牲都不怕,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看完《千里寻党》,申乐文深受触动。
“周末剧场”经常座无虚席,有时候过道里都挤满了人。申乐文说,几十年来,她搬了四次家,房子越住越大,生活越来越好,唯一不变的,就是到“周末剧场”来看戏,“涟源湘剧,陪伴着我从青年到老年,让我感到充实。”
“让湘剧呼应时代发展,引发社会关注”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影视等文艺形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眼看着影视界时不时“冒”出一些优秀作品,引发热烈讨论,时任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的周钟鸣坐不住了。“我们也应该创作大型精品剧目,让湘剧呼应时代发展,引发社会关注。”
排大戏,以什么为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逐渐向纵深发展。虽在小县城工作,周钟鸣对此也感受颇深,决定以此为创作主题。
用什么故事做载体?涟源流传着一个廉吏故事:在清朝,任职京畿道监察御史的涟源人谢振定不畏强权,怒烧“违制车”,被誉为“烧车御史”。
人人都铆着一股“戏不成功誓不休”的劲儿。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全体员工发起“众筹”,自筹90万元。这部戏需要演员近70人,人从哪里来?周钟鸣把退休的老演员请回来帮忙,还请来涟源艺校的师生支援,最后,连道具师和一些戏迷都上台当了群众演员。
最终,《烧车御史》顺利上演,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次年又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烧车御史》让人拍手称快!”涟源戏迷单丽军连连称赞。
送戏次数越多,涟源湘剧在乡亲们当中的影响力就越大。家门口的演出,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涟源市茅塘镇枫林村的肖老和周老,是30多年的老邻居。几年前,两人在地界划分上产生矛盾,闹得沸沸扬扬。二老的孩子都在外地务工,得知此事后十分着急,分头打电话劝慰父母,又联系村干部调解多次,仍未能化解矛盾。
2019年,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送戏来到枫林村时,听村干部说起这件事,又得知二老都是戏迷,决定专门为他们俩排演一出《六尺巷》。两天后,流动舞台车再次开到枫林村。
《六尺巷》讲的是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故事。有一年,张家人与吴姓邻居发生占地纠纷,就写信给张英,让他找关系“摆平”吴家,张英却寄回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人收到后,立即让地三尺,吴家人被感动,也退让三尺,“六尺巷”由此而来。
这出戏,让二老很受触动。演出完毕,时任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党支部书记罗义申把他俩喊在一起,讨论《六尺巷》的故事情节。二老红了脸,当即握手言和,结成“好兄弟”。
“因为热爱艺术,他的责任心增强了,文化课成绩有所提升,在家也变懂事了”
年过半百的罗立新,10多岁起就在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担当司鼓,掌握了大量锣鼓经、唱腔和曲牌等涟源湘剧板式,是湘中地区的打击乐高手、非遗传承人。
2016年,罗立新带着打击乐走进校园。地处偏远山区的涟源市湄江镇长春联校,是罗立新去得最多的学校之一。这里的学生酷爱湘剧乐器打击艺术,但苦于没有经费,请不起老师。罗立新得知后,主动前去免费授课。
每周五坐近两个小时的班车,再在山路上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校园。这些年来,寒来暑往,罗立新从未间断。有一次,她的脚受伤,可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她咬牙忍痛坚持去上课。
在她的带领下,孩子们的变化看得见。
七年级学生小杰是一名留守儿童,在学校不爱学习、性格内向,回到家里就调皮捣蛋。学习打击乐3年,他不仅掌握了乐器技艺,性格也大变样。排演节目需要团队配合,小杰跟同学之间的交流多了起来,性格逐渐开朗。能够走出大山,走向市级甚至省级大舞台,对他而言是极大的鼓舞。2020年和2021年,长春联校打击乐组参加娄底市非遗成果展,两次都获得一等奖。孩子们还带着节目参加了长沙市举办的元宵晚会。
“因为热爱艺术,他的责任心增强了,文化课成绩有所提升,在家也变懂事了。”罗立新了解到小杰的进步,很是欣喜。
不仅是长春联校,近年来,罗立新先后到长郡蓝田中学等40多家学校和单位,免费授课1500余节,参训学员达3万多人次,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除了舞台上的演出,这些年,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还整理、“抢救”了涟源湘剧有关资料,将实物与文字、图片、蜡像、微缩场景及影像等结合起来,打造了非遗展厅。在这里,市民可以全面了解这个古老剧种的发展历程、文化价值,更加热爱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
湘剧艺术之美,正以更多样的形式被更多人“发现”。
版式设计:赵偲汝
《人民日报》(2023年03月30日20版)
责编:秦雅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