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_上山下乡_中国_农村

痛别父母赴边疆,热血豪情斗地天。泪洒寒辛同日月,家难国业任当担。这短短二十八个字概括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岁月,拜别家人,远赴乡野,只不过为了心中那个撑起祖国的信仰。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而在那段特殊的时期,在中国的每个城市和农村,发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它叫“上山下乡”。

温铁军作为我国知名的三农问题研究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曾对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数件大事作过各种意义上的分析,而对当年的“上山下乡”,他也从经济学的角度告诉了我们那件事情的起因和必须为之的原因,为什么当年的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

如果要认真分析“上山下乡”,就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起。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五年,看似脱离了战争的混乱,一切逐步走上了正轨,然而更大的危机正在逼近,我们后来回忆起那次脱离正轨的错误时,总是满含痛惜之情,然而事实上,倘若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那个时候的错误是偶然也是必然。

为何这么说呢,错误运动开始之前,中国国内的国情是怎样呢,经济落后,文化停滞,科技封闭,但是国内的很多民众依然沉浸在国家强大的美梦之中。

事实上,天灾加上人祸,当时的国内形势十分紧张,国际上,本来与中国交好的苏联又因为种种内乱,已经无暇顾及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制度的隔阂更是对中国采取旁观的态度。

中国虽说不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特殊的国情使得它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发展情境截然不同,而最开始的某些政策和路线最终发现,也并非全然可以接纳。

展开全文

而在这个时候,主要路线有了偏差,而“上山下乡”其实就是在这一危机时刻所衍生出来的迫不得已的避险之法。

何为“上山下乡”,“上山下乡”的群体又是指哪些呢。

首先,顾名思义,上山下乡就是指城里的人下到农村去接受劳动教育,而针对的群体就是知青,即知识青年从学校中出来,然后去到边远的农村。

而当时这个政策提出的理由是,国家是工农联盟的社会主义国家,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远远不能代替实践的成果,故此,让知识青年来到农村进行劳动教育。

然而实际上,后来我们也知道这只是政治博弈的一个妥协产物而已,它根本没有能够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在研究那段历史时,突然发现,抛开其他因素,单从经济上来说,“上山下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危机。

“上山下乡”为何是必然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还在实行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后来经过实践证明,最大的短板就是削弱了大家的创造积极性,“大锅饭”能让所有人生存下去,但是并不能让人生活下去。

而上升到社会层面,最显而易见的危机就是资源短缺,这里的资源还不仅仅指的粮食。从赖以为生的口粮到柴米油盐,生活用品等等,所有的一切都面临着短缺,相较于农村,城市的境况更为严重。

至少农村每家每户都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虽然最后粮食都要先上交国家才能平均分配,但是多少能够活下去,而城市就并非如此了,可以说,在那个时期,全中国的人都是依靠农民养活的。

而这时候,“上山下乡”正好缓解了城市资源不够分配的问题,其实,如果家中有老人当过知青的,很多人应当心里都清楚,在“上山下乡”之前,哪怕他们能够天天上学,但是回到家中,也不一定每天都能吃饱。

那个时候,生存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甚至,城市面对的情况还要严峻。

温铁军在他的演讲中表示,那个时候的农村更像是一个蓄水池,源源不断的接收从城市来到乡下的知识青年。他们虽然在这里也要进行艰苦的劳动,但几乎都能吃上饭。而这一点,或许是他们身在城市也无法保证的一点。

通俗来说,当时的中国就好像一个水洼,而农村就像是一块海绵,它将外面的水吸收进来,然后慢慢消化,最终使得多数人平稳的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生存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很多人质疑“上山下乡”的正面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科学文化就是从“上山下乡”开始停滞的,其实这种想法有些偏颇。

我们可以进行一个逆向思维,假如“上山下乡”没有发生,那么,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什么样,农村劳动力有限,粮食危机不可能短时间度过。

一旦面临紧急情况,人先自救,农民不可能把自己饿死,而去将粮食给城里人,两边都缺粮,国家也不会将一方粮食供给另一方。那些还在学校里读书的孩子,他们的口粮从何而来,那些不从事生产劳动的知识分子,他们真的能从知识里获得温饱吗?

也许有人会说,只考虑口腹之欲甚是肤浅,然而在生命面前,所有的理想和信念都会变得不堪一击。

温铁军:那是中国必经的一个时期

温铁军作为我国著名的三农专家,他在三农问题上的研究无出其右。

而在他对“上山下乡”事件的分析中,我们不难明白,这是中国摸索自己特色发展道路时所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当时的中国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它从建国到发展,无法借鉴任何一个国家的经验,包括苏联,所以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

而“上山下乡”就如同我们过河时摸着的这些石头,虽然石头硌脚,甚至一不小心就能让我们跌入水中,万劫不复。

但是相较于一无所有,这些石头很大程度上拯救了当时的大部分人,历史永远是往前走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一路走就要一路推翻过去的我们,时至今日,就算我们知道再多的后事,重回那个时期,或许亦会作出同样的抉择。

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我们以为的岔路或者说失误也并非完全是一位一两个人所导致的恶果,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的产物。

就像在我们看来愚昧不堪的封建社会,当年秦始皇初建统一王朝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度,然而后来,闭关锁国,终究成为亡国之碍。

因此,我们回顾每一段历史,都应当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有些事,看来已经是公认的渣滓,可换一个角度,或许也是时代的迫不得已。

当年的“上山下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科技的进步,导致了人才的凋零,无数有学之士终身不得其用,甚至郁郁而终,然而,深藏在这些背后的是,那些人,他们都活过了那段有史以来的黑暗时期。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而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我们需得相信,这个社会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我们要做的,只是不让自己后悔,而非改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